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新疆哈萨克族正常股骨远端旋转对线标志的关系,为新疆哈萨克族临床TKA提供数据基础。方法:对80例哈萨克族志愿者160个正常膝关节进行MRI扫描,重建股骨远端模型,测量正常哈萨克族股骨远端轴线,分性别及侧别分组,分析两组间的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结合临床探讨各轴线在TKA中的临床应用。结果:股骨后髁角范围0.55°~6.22°,平均(3.31°±1.34°);髁扭转角范围2.06°~7.82°,平均(5.13°±0.67°);前后轴线的垂线与后髁轴线夹角范围1.24°~6.15°,平均(4.61°±0.37°);前后轴线的垂线与外科上髁轴线夹角范围-1.29°~3.61°,平均(0.75°±0.32°);临床上髁轴线与外科上髁轴线夹角范围0.19°~4.72°,平均(2.72°±0.89°)。上述测量参数均不存在侧别差异。股骨后髁角、髁扭转角及前后轴线的垂线与外科上髁轴线夹角存在性别差异,其中股骨后髁角与髁扭转角男性大于女性,而前后轴线的垂线与外科上髁轴线夹角则为女性大于男性。结论:新疆哈萨克族人股骨远端旋转对线的解剖参数存在性别差异,但不存在侧别差异。在施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时,应当根据新疆哈萨克族人股骨远端形态特征、性别差异正确地选择对线标志,以确保患者在术后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正常膝关节CT三维重建图像中股骨上髁轴(外科上髁轴和临床上髁轴)及前后轴线在性别间的差异,以探讨在全膝关节置换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07年6月-2008年5月本院骨科收治的80例患者共80个正常膝关节的CT资料,进行股骨远端三维图像重建,测量后髁角(PCA)、髁扭转角(CTA)、前后轴线的垂线与后髁轴线的夹角(PAPA),比较其在性别间的差异及个体的变异程度。结果:性别间的PCA[(3.48±1.11)°vs(3.67±1.08)°]、CTA[(5.29±1.04)°vs(5.60±1.18)°]及PAPA[(3.85±1.67)°vs(4.03±2.3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PAPA的变异性较大,而PCA及CTA的变异系数较小(P〈0.05)。结论:股骨上髁轴线是全膝关节置换术股骨髁截骨的最佳参照轴线,前后轴线在性别间无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正常成人和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膝关节磁共振研究,确立股骨前轴在全膝关节置换手术中作为股骨旋转对线标志的重要作用。方法:本研究对60侧正常膝关节(A组),骨性关节炎中40侧轻度内翻畸形膝关节(B组)及20侧重度内翻畸形膝关节(C组)行磁共振(MR)扫描,测量三组后髁轴、Whiteside’s轴、股骨前轴相对于外科经股骨髁上轴及,临床经股骨髁上轴旋转的角度,对各个角度做三组之间的比较研究。结果:股骨后髁角(PCA)为-(3.2±1.6)°、髁转角(CTA)为-(7.0±1.7)°、Whiteside’s轴相对于外科经股骨髁上轴旋转的角度(WSA)为-(87.7±3.6)°、Whiteside’s轴相对于外科经股骨髁上轴旋转的角度(WCA)为-(91.4±3.6)°、股骨前轴相对于外科经股骨髁上轴旋转的角度(AFSA)为-(9.0±2.2)°、股骨前轴相对于临床经股骨髁上轴旋转的(AFCA)为-(12.8±2.4)°,LSD—t检验提示PCA及CTA在A组与c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分别为0.01)和0.041),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SA及WCA在各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FSA及AFCA在各纽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前轴较股骨后髁轴、Whiteside’s轴受骨性关节炎影响小,可以参照此轴放置股骨假体。  相似文献   

4.
目的 在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上测量膝关节重度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伴内翻畸形患者股骨远端不同旋转轴线,评估各参照轴线相对于外科经股骨上髁轴(surgical transepicondylar axis,STEA)的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4年1月在我中心明确诊断为膝关节重度骨关节炎伴内翻畸形患者(内翻≤15°)86例(86膝)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34例,女性52例;年龄51 ~70(63.7±8.7)岁,由2位医师在MRI横断面图像上定位STEA、临床经股骨上髁轴(clinical transepicondylar axis,CTEA)、后踝轴(posterior condylar line,PCL)外旋3°线(3°extorsion against PCL,3°PCL)、前后轴(anterior posterior line,APL)的垂线,测量各轴线相对于STEA偏差的角度,并用方差分析比较各角度接近STEA的精确性.结果 3°PCL相对于STEA外旋(0.63°±1.82°)、CTEA相对于STEA外旋(3.78°±0.75°),APL垂线相对于STEA外旋(5.38°±3.17°),精确度:A角(3° PCL相对于STEA旋转的角度)>CSA(CTEA相对于STEA旋转的角度)>ASA(APL垂线相对于STEA旋转的角度),各角度两两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膝关节重度骨关节炎伴轻度内翻人群中,股骨远端截骨轴线除STEA外,3°PCL准确性最高;术中STEA定位困难时,参照3°PCL进行截骨可获得较好的股骨旋转准确度.  相似文献   

5.
目的:测量正常蒙古族人群股骨远端外旋角,为建立国人数据库以及为中国北方地区及蒙古族人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throplasty,TKA)股骨外旋截骨参数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择蒙古族青年志愿者60人,女42人,男18人,行双膝关节CT检查,扫描范围包括关节线上下各2 0cm。数据以DICOM格式导出,图像经Mimics10.01软件处理,测量股骨远端①后髁角(posterior condylar angle,PCA);②髁扭转角(condylar twist angle,CTA)数值;并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正常蒙古族人PCA 3.8°±1.92°,CTA 7.39°±1.75°,左右侧别无差异;男性平均PCA 3.3°,女性平均PCA 4°;身高及对应PCA录入SPSS软件,进行分析,得知PCA与身高没有相关性;和文献中其它族群所测结果有差异。结论:蒙古族人股骨PCA大于3°,行膝关节置换术应采用4°或大于4°外旋截骨更为合适,应以CT测量个性化截骨更为妥当,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股骨后髁角(PCA)个体化测量的方法及可行性,为全膝关节置换术(TKA)股骨髁外旋截骨提供个体化的参考角度。方法选择50例正常成人(对照组)及50例TKA患者手术前(实验组)膝关节的CT资料,由两位观测者分别测量PCA各3次取平均值,比较不同观测者之间测量数据的差异,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组间的差异,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对不同观测者测量所得的同组PCA均数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PCA值为3.64°±0.89°,实验组PCA值为4.23°±1.48°,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CA测量结果准确,恒定,误差小,可重复性强。在TKA患者手术前,首先应对PCA进行准确的个体化测量,并将其作股骨髁旋转截骨的参考角度,为临床指导手术截骨、正确进行旋转对线提供测量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在MRI上测量全膝置换股骨假体旋转对位骨性标志,研究股骨前轴作为全膝置换股骨假体旋转对位骨性标志的可靠性。方法:78侧正常成人膝关节,行磁共振扫描,在横断面图像上定位经股骨上髁轴、Whitesides前后轴、股骨后髁轴和股骨前轴。测量Whitesides前后轴、股骨后髁轴、股骨前轴相对于经股骨上髁轴旋转的角度,比较它们相对于经股骨上髁轴的可靠性。结果:股骨前轴相对于STEA内旋(9.61±3.36)°,相对于CTEA内旋(13.32±3.27)°。Levene检验提示股骨前轴分别与股骨后髁轴、Whiteside’s前后轴相比,相对于经股骨上髁轴的变异性有显著差别。结论:股骨前轴作为全膝置换股骨假体旋转对位标志的可靠性差。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MRI测量华南地区人股骨后髁角(PCA)及髁扭转角(CTA),为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股骨截骨及假体旋转定位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 华南地区人正常膝关节100例,男女各50例,年龄22~73岁,平均40.2岁;按性别和侧别分4组,行股骨远端轴位MRI扫描,图像用Photoshop处理,测量PCA和CTA,比较两角的性别差异和侧别差异,分析两角度的相关性.结果 男性PCA大于女性(P<0.001),无侧别差异(男性P=0.335,女性P=0.266);男性CTA大于女性(P<0.001),无侧别差异(男性P=0.231,女性P=0.719);PCA和CTA存在相关性:男性R2=0.323,P<0.001;女性R2=0.206,P=0.001.结论 华南地区人PCA及CTA参数与华北地区人接近,均为男性大于女性,无侧别差异;PCA和CTA存在相关性;轴位MRI图像有利于PCA及CTA的准确测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成人膝外翻畸形的解剖形态学异常,为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41例(53膝)成人膝外翻畸形进行CT扫描,图像导入Mimics 10.01软件建立数字化三维模型,测量相关解剖参数,分析其分布规律及相关关系。将观察指标与健康正常膝(对照组n=41)进行比较。结果膝外翻术前X线片显示股胫角(FTA)(15.4±5.1)°,冠状面上测量股骨解剖轴与股骨远端关节面的外侧夹角(a LDFA)(76.6±1.2)°减小,胫骨解剖轴与胫骨近端关节面的内侧夹角(a MPTA)(95.8±0.5)°增大。CT显示通髁线与股骨髁远端关节面切线的夹角(DCA)(6.5±1.3)°增大,通髁线与股骨髁后方关节面切线的夹角(PCA)(5.2±1.2)°增大。以上测量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测量(DCA)(6.3±1.2)°、PCA(5.3±1.1)°、a LDFA(75.9±1.1)°、a MPTA(91.2±0.8)°,与术前影像测量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研究建立的膝关节数字化三维模型仿真度高,解剖参数测量结果精确度高,能为膝关节置换临床治疗和假体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CT与MRI测量内翻性膝骨关节炎股骨后髁角(posterior condylar angle,PCA)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1月—2020年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关节外科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71例患者(73例内翻骨关节炎膝关节)的全下肢CT及膝关节MRI资料。分别使用CT及MRI图像对PCA进行测量,采用MRI图像测量股骨内外后髁及股骨远端内外髁软骨厚度。同时测量标本股骨内外侧后髁软骨厚度,将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及相关性分析。结果:根据CT图像测量的PCA[(4.09 ± 1.39)°]显著大于MRI测量的PCA[(2.25 ± 1.01)°](P<0.01)。标本上股骨内侧后髁软骨厚度[(1.9 ± 0.6)mm]与标本上股骨外侧后髁软骨厚度[(2.8 ± 0.6)mm],MRI测量股骨内侧后髁的软骨厚度[(1.9 ± 0.6)mm]与MRI测量股骨外侧后髁的软骨厚度[(2.8 ± 0.5)mm],MRI测量股骨远端内侧髁软骨厚度[(1.3 ± 0.4)mm]与MRI测量股骨远端外侧髁软骨厚度[(2.5 ± 0.4)mm]之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标本股骨内外侧后髁软骨厚度与MRI测量值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股骨外侧后髁软骨与股骨内侧后髁软骨厚度相差2 mm,CT测量PCA将比MRI测量PCA大接近3°。结论:内翻性膝骨关节炎普遍存在股骨内侧后髁软骨的磨损,并对依据股骨后髁线确定的股骨假体旋转产生显著影响。MRI与CT的术前测量存在显著差异,关节外科医生在制定术前计划时必须把这种差异考虑在内。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下肢CT图像测量股骨髁通髁轴与股骨后髁轴的旋转度数,为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 TKA)术中股骨假体旋转定位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2022年3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关节外科行TKA手术的283例患者的膝关节X线及下肢CT影像学资料。1名关节外科住院医师及1名资深关节外科主任医师分别通过影像系统测量股骨外科通髁轴(surgical transepicondylar axis,sTEA)及股骨后髁轴(posterior condylar axis,PCA)间夹角的度数。计算sTEA与PCA夹角及常规按照PCA外旋3°放置股骨假体TKA术后与sTEA的夹角。结果:sTEA相对于PCA平均外旋1.63°(内旋3.79°至外旋7.87°)。常规将股骨假体参照PCA外旋3°放置时,只有163例(57.6%)患者TKA术后股骨假体旋转在sTEA的±2°范围内,其中68例(24.0%)的患者股骨假体相对于sTEA内旋。结论:膝骨关节炎患者股骨远端旋转存在广泛的差异性,常规参照PCA外旋3°放置股骨假体将会造成显著位置误差,影响TKA预后。应根据术前影像资料个性化制定TKA术中股骨假体旋转力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膝关节镜手术在不同屈膝角度下前交叉韧带(ACL)单束解剖重建股骨隧道的解剖特点,以期为临床中ACL解剖重建提供解剖学数据。方法采用20例成人尸体双膝部标本,保留膝关节上下至少20em,排除关节明显退变、畸形及关节损伤。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在24~65岁,平均年龄37.3岁。标本固定于手术台上,允许膝关节90°~130°范围活动。分别屈膝90°、100°、110°、120°及130°经前内辅助入路(AMP)钻取股骨隧道,并用克氏针标记。镜下操作结束,切除膝关节标本周围软组织,暴露隧道的外口。用游标卡尺测量裸露在股骨隧道外的克氏针长度,间接计算股骨隧道长度。再摄膝关节标本正位x线片,摄正位片时股骨侧以内外股骨髁皮质突出点为旋转标记,测量克氏针与髁间窝外侧壁在水平面的夹角,即横向钻角。结果本研究发现在同一尸体标本上,不同的膝关节角度下可以得到不同的股骨隧道长度和横向钻角。不同膝关节下测量的股骨隧道长度存在统计学差异(F=228.15,P=0.000),不同膝关节下测量的横向钻角存在统计学差异(F:930.71,P=0.000)。Pearson相关性分析股骨隧道长度和横向钻角二者间存在相关性(r=-0.908),股骨隧道长度与横向钻角存在负相关。结论国家级下经AMP入路解剖重建ACL时不同的膝关节角度影响股骨隧道的方向和长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定位和测量膝关节磁共振图像上全膝置换股骨远端旋转对位标志,评价股骨后髁角做为旋转力线标志的可靠性。方法对正常膝关节进行磁共振扫描。在横断位图像上测量股骨后髁轴,以及临床经股骨通髁轴、Whiteside's线相对于外科经股骨通髁轴旋转的角度。在冠状面上测量胫骨平台内翻角。结果共测量78例正常膝关节。配对t检验提示股骨后髁角和胫骨平台内翻角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hiteside's线的垂线相对于外科经股骨通髁轴旋转的角度和胫骨平台内翻角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经股骨通髁轴相对于外科经股骨通髁轴旋转的角度和胫骨平台内翻角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样本t检验提示股骨后髁轴外旋3°和胫骨平台内翻角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股骨后髁轴作为全膝置换术中旋转力线参考标志,较Whiteside's线和临床经股骨通髁轴更可靠。传统沿股骨后髁轴外旋3°截骨的可靠性差。股骨后髁角的变异范围大,需进行个体化医疗。  相似文献   

14.
吴振源  王金成  高忠礼  吕佳音 《吉林医学》2009,30(23):2981-2982
目的:探讨股骨髁上髓内针治疗股骨远端骨不连的疗效。方法:采用股骨髁上髓内针治疗股骨远端骨不连10例,均采用膝关节外侧切口,切开复位,髁间窝逆行髓内针插入自锁固定,不扩髓,移植髂骨。膝关节功能受限的患者同时进行膝关节松解。平均随访32个月(15~43个月)。结果:股骨远端骨折对位对线良好,骨折固定确切,术后早期膝关节被动屈伸功能练习,早期逐渐负重行走,骨折全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16周(12~18周)。未出现感染,畸形愈合,髓内针折断等并发症。膝关节屈曲95°~130°。结论:股骨髁上髓内针是治疗股骨远端骨不连的可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对8例股骨外髁骨软骨骨折患者,采用关节镜引导下结合微小切口复位可吸收棒内固定术进行治疗。术后随访8~12个月,平均(10±2)个月,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术前(42±4)分,术后(87±)分(P〈0.05);膝关节活动范围术前(78±13)°,术后(125±9)°(P〈0.05)。关节镜引导下结合微小切口治疗股骨外髁骨软骨骨折,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超声测量正常成年人股骨远端关节软骨厚度,为建立正常参考值提供依据。方法随机选择20~38岁的正常成年人180例,超声观察其关节软骨,排除15例超声回声不均或图像表面欠光滑者,余165例经超声测量股骨远端关节软骨厚度,测量位点包括股骨内侧髁、髁间沟、外侧髁。结果男性股骨内侧髁、髁间沟、外侧髁的软骨厚度测量值分别为(2.23±0.28)mm、(2.67±0.49)mm和(2.55±0.26)mm;女性分别为(1.91±0.25)mm、(2.48±0.43) mm、(2.25±0.26) mm。膝关节外髁面的关节软骨厚度大于内髁面,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左、右膝关节软骨厚度平均值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男性关节软骨厚度大于女性,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经超声技术测量正常成年人股骨远端关节软骨厚度具有可行性,可为建立正常标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正常青年人在膝关节不同屈伸状态下髂胫束(iliotibial band,ITB)与股骨外上髁的距离变化及ITB长轴与股骨干长轴的夹角关系。方法:男女青年志愿者各50人,通过体格检查和B超分别测量ITB宽度、厚度;并在膝关节伸直位、屈曲30°、屈曲90°及屈曲135°位时测量ITB与股骨外上髁的距离及ITB长轴骨长轴的夹角。结果:方差分析均显示,男女两组志愿者不同膝关节屈伸程度时ITB与股骨外上髁的平均距离不等(P<0.01),随着膝关节屈曲程度增大,股骨外侧髁水平的ITB中心点逐渐由股骨外侧髁前方向后方移动。两组志愿者不同膝关节屈伸体位时ITB长轴与股骨长轴的平均夹角角度不等,且存在统计学差异。当膝关节由伸直位向屈曲位变化过程中,ITB长轴逐渐由股骨长轴后方向前方偏转。男性组的ITB平均宽度大于女性组(P<0.01),ITB平均宽度、厚度大于女性组(P<0.01)。结论:健康男女青年当膝关节屈曲时,ITB均由股骨外侧髁前方向其后方滑动,屈曲30°时与股骨外侧髁摩擦最为明显这可能是导致髂胫束综合征的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负重下肢全长正侧位X线片、股骨CT三维模型测量和分析股骨相关解剖参数,明确股骨解剖形态与矢状位力线的相关性,进而为膝关节假体安放和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精确恢复下肢力线提供帮助。方法:招募10名健康志愿者,拍摄标准负重正侧位下肢全长X线片,确定冠状位、矢状位下肢力线及负重比例;收集60例行双下肢全长CTA患者影像学资料,通过Mimics软件对CT数据进行三维重建,结合二维图像和三维重建模型测量相关解剖参数,对数据采用K-S检验,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标准负重正位承重轴通过点位于股骨内侧髁45%位点,侧位承重轴通过点位于股骨髁横轴线前44%位点。(2)股骨三维模型测量股骨外翻角、股骨侧弓角、股骨前弓角、股骨近端偏心距、股骨颈前倾角、股骨颈干角、股骨长度分别为:4.55°±1.31°、0.41°±1.44°、9.54°±1.57°、37.04±4.74 mm、14.99°±7.52°、131.17°±7.23°、414.24±23.70 mm;股骨解剖轴与冠状面、矢状面的夹角为8.60±1.45、0.75±0.60、1.05±0.70、0.61±0.50,股骨力线与冠...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利用数字化技术对恩施地区健康成年人股骨髁进行解剖测量,初步获取恩施地区健康成年人股骨髁数字模型数据和相关解剖参数。方法对正常膝关节进行CT扫描,应用泰锐工作站进行膝关节三维重建,测量股骨远端各参数,用统计软件分析处理,得出各参数的均值、标准差。结果建立恩施地区健康成年人正常股骨髁形态数字模型数据库,股骨髁内外径为(75.13±3.86)mm;股骨髁内外侧前后径与内外径比值分别为(0.78±0.09)、(0.83±0.06);股骨后髁角为(3.66±0.77)°。结论建立恩施地区健康成年人股骨髁几何参数数据库,为膝关节假体设计及临床全膝关节置换(Total Knee Arthmpasty,TKA)操作提供形态学数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用计算机X摄影和数据处理获得正常成人下肢负重轴线。方法:选择平均年龄为25岁的志愿者160人,男女各80例。志愿者的筛选标准:没有下肢疾病、畸形和手术病史,步态正常,没有下肢疼痛和活动功能障碍等病史。两下肢站立负重位,髋、膝、踝各摄片1次,由计算机软件合成得到下肢全长图像,并计算出下肢负重轴线角(A角)、胫骨内倾角(B角)和负重轴线与股骨解剖轴线之间的夹角(C角)。结果:男女A角各为(178.5士1.7)°和(179.0±1.5)°,即存在轻度的内翻;男女B角分别为(94.1±1.8)°和(94.1±1.2)°,即男女的膝关节线都有大约4°左右的内倾;男女C角各为(5.7±0.6)°和(5.8±0.7)°。结论:本研究得到的男女A角和C角与国外报道的西方人数据差异没有显著性。但男女膝关节B角要大于西方人B角,这可能是中国人容易发生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