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胸腹联合增强扫描显示肺动脉相关病变及肺癌支气管动脉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6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恶性肿瘤患者52例作为研究对象,所选患者均采用64层螺旋CT胸腹联合增强扫描,通过对显示肺动脉相关病变及肺癌支气管动脉,探讨64层螺旋CT胸腹联合增强扫描的临床运用价值。结果:肺动脉6级以内显示清晰,肺动脉5级以内能够很好的显示肺动脉周围淋巴结;升主动脉、降动脉、肺动脉及上腔静脉的CT均大于240HU。结论:64层螺旋CT胸腹联合增强扫描,能够扩大疾病诊断范围,并且能够有效鉴别诊断疾病,有利于肺癌介入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64层CT首过期灌注增强对肺癌特异血管征象的表达,探讨更加合理的增强扫描血管期时间。方法对原发性肺癌患者47例(中央型38例,周围型9例)和肺部炎性结节患者10例,采用64层CT首过期灌注成像扫描。按首过期病灶和主动脉强化时间-密度曲线(TDC),计算病灶强化值和峰值时间;观察肺癌和炎性病灶的异常肺动脉和肿瘤血管显示率及显示时间。结果肺动脉期和主动脉期的强化净增值,肺癌组与炎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央型与周围型肺癌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动脉期峰值时间,在中央型肺癌、周围型肺癌和炎性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组93.62%(44/47)显示病灶内肿瘤血管,中央型肺癌组97.37%(37/38)有肺动脉侵蚀狭窄,周围型肺癌组66.67%(6/9)肺动脉侵蚀狭窄。肿瘤血管及肺动脉受损特征影像集中显示时间多在18~28s。结论 64层CT首过期灌注对肺癌血供及特异血管征象顺序完整表达,可指导选择更合理的血管期扫描时间,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64排螺旋 CT 多期增强扫描联合血管成像(CTA)对肺内肿块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65例经病理检查确诊的肺内肿块患者行64排螺旋 CT 多期增强扫描及 CT 血管成像,分析 CT 各个扫描期征象特点和 CTA 对肺内肿块血供的显示。结果肺癌主要由支气管动脉(BA)供血,部分可由体动脉供血,肺癌组供血动脉显示率显著高于良性病变组(P <0.05)。肺癌组 CT 增强峰值显著大于结核球组、炎性假瘤组及错构瘤组(P <0.05),但与血管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肺癌组与良性病变各组的增强动态曲线不同:肺癌组增强扫描后在肺动脉期无明显强化,主动脉期 CT 值迅速升高,120 s 形成强化高峰,延迟期缓慢下降;结核球组增强扫描后 CT 值缓慢上升,无明显峰值出现;炎性假瘤组增强扫描后在肺动脉期 CT 值逐渐升高,90 s 左右出现高峰;错构瘤组强化不明显;血管瘤增强扫描后在肺动脉期迅速强化,在15 s 左右达高峰,然后缓慢下降。结论64排螺旋 CT 多期增强扫描联合血管成像能有效鉴别肺内肿块的良、恶性,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分期动态增强扫描对肺部肿块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经胸部平片或CT平扫证实存在肺部肿块的病例52例行分期动态CT增强研究,其中经病理及临床证实的周围型肺癌38例,其他各种良性病变14例。先进行对比剂预注射扫描,测得肺动脉和主动脉增强峰值时间以确定肺动脉和主动脉的扫描时间,延迟时间至5分钟。测量肿块增强前后各时期的CT净增值并分析其差异,观察分析各时相内病灶血管的显示情况。结果肺动脉期与主动脉期及各延时期CT净增值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以肺动脉期CT净增值<25HU,主动脉期≥25HU作为诊断肺癌的标准。行多期增强扫描后肺癌的定性准确率由三期增强扫描的72.7%增加到96.3%,准确率提高了23.6%。结论(1)多期CT增强扫描对肺部肿块的鉴别诊断价值较大;(2)准确设定肺动脉期和主动脉期扫描时间点,有助于肿瘤血管的观察;(3)多期增强扫描中延迟时间的选择以5分钟为宜;(4)肿块CT值的测量应以肿块强化明显区域为主,并多点测量,各期测量的位置和大小要求严格一致;(5)主动脉期内进行全胸扫描有助于对淋巴结的观察。  相似文献   

5.
孟亮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6):2781-2782
目的进一步探讨肺癌的血供来源,为介入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30例原发性肺癌和5例转移性肺癌进行支气管动脉和肺动脉血管造影检查,分析造影表现。结果所有肺癌均以支气管动脉供血为主,其中11例可见肺动脉参与供血,占31.4%。结论应动态地看待肺癌的血供,支气管动脉是肺癌的主要供血来源,肺动脉参与供血与否取决于肿瘤对其侵犯程度,肺动脉对肿瘤的供血随着病灶的增长和肺动脉受侵蚀程度的加重而逐渐减少;超选择性肺动脉造影对显示肺动脉是否参与肿瘤供血很重要。  相似文献   

6.
螺旋CT增强扫描及血管造影诊断肺隔离症的价值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探讨螺旋CT增强扫描及血管造影对显示肺隔离症供血血管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8例肺隔离症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18例术前均做了CT平扫与增强、血管造影(主要采用最大密度投影法)检查。18例肺隔离症中,14例为肺叶内型,4例为肺叶外型。病灶12例位于左肺下叶,6例位于右肺下叶。CT平扫示降主动脉后方或右肺下叶软组织密度肿块11例,囊肿样病变7例,病灶周围伴有肺气肿。增强CT显示了13例供血动脉。而血管造影明确显示了16例异常供血动脉,其中自发于胸主动脉10例,腹主动脉3例,冠状动脉1例,肋间动脉2例。此与术中所见的血管起源、走行和形状基本一致。结论螺旋CT增强扫描和螺旋CT血管造影能很好地显示肺隔离症的异常供血动脉,此有利于确诊该病和制订手术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HCC)的血供方式及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 50例经手术、病理及临床发展过程证实的肝细胞癌的CT强化特点及征象。结果: 50例肝细胞癌平扫低密度 50例,合并高密度 5例;境界不清楚 31例,显示包膜 8例。动脉期病灶强化 46例,供瘤动脉增粗迂曲及病灶内肿瘤血管 18例,动静脉分流 10例。门静脉期病灶呈低密度 47例,血管受侵 25例;门脉癌栓 8例,伴发肝内子灶 10例;肝硬化征象 40例;肝门及腹膜后淋巴结增大 13例。结论:螺旋CT增强双期扫描技术能显示HCC病灶血供特点及较特征性的CT征象:动脉期病灶强化、供瘤血管增粗、病灶内肿瘤血管、动静脉分流、包膜、肝内子灶、血管侵蚀及静脉瘤栓、肝门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团注追踪触发扫描触发阈值对支气管动脉CTA成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60例经病理证实的肺癌患者行支气管动脉64层CT血管造影检查,将所以患者随机分为四组,各组触发阈值分别为80Hu、120Hu、160Hu、200Hu,其它扫描条件及方法各组相同,比较四组肺癌患者间增强后降主动脉、肺动脉、支气管动脉起始部CT值净增值、增强后主、肺动脉CT值差值及各组支气管动脉图像质量评分差异;结果增强后支气管分叉水平降主动脉、支气管动脉起始部CT值净增值各组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增强后肺动脉CT值净增值及增强后主、肺动脉CT值差值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以第3组最大,第4组最小)(p〈0.05);而支气管动脉图像质量评分以第3组最高(p〈0.05);结论团注追踪触发扫描支气管动脉CTA时,触发阈值与支气管动脉成像质量有关;选择合适的触发阈值可以明显提高支气管动脉成像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肺癌细胞分化、螺旋CT增强程度及纵隔淋巴结转移与其微血管密度(MVD)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例经病理证实的肺癌患者临床病理和影像学资料。全部病例术前均行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病理标本用LSAB和SP免疫组化染色方法分别检测其MVD及VEGF阳性率,并与肺癌细胞分化程度、CT强化程度及纵隔淋巴结转移进行对照分析。结果13例未分化及低分化肺癌CT增强值为35.10±5.22Hu,VEGF阳性率为76.92%;7例中分化、高分化肺癌CT增强值为23.36±8.53Hu,VEGF的阳性率为57.14%;肺癌CT强化越明显,VEGF表达阳性率越高。15例合并淋巴结转移患者肺癌病灶CT增强值为35.65±6.68Hu,MVD值为51.27±25.31;5例无淋巴结转移者肺癌CT增强值26.36±10.36Hu,MVD26.57±12.36。14例VEGF表达阳性者肺癌MVD计数为50.36±6.32,6例阴性者肺癌MVD数为29.63±8.75。所有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肺癌CT的强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细胞分化程度与其VEGF的表达、MVD的含量有良好正相关性。此对评价肺癌的肿瘤血管生成,指导临床治疗,评价疗效及预后等将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钟永海 《当代医学》2007,(21):20-23
目的 研究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CT表现和病理学表现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FNH的CT表现及其病理学表现.结果 病灶大小3.0-8.5cm;CT检出10个病灶,CT平扫病灶均呈低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平均CT值48.18±7.82Hu;增强扫描动脉期示除中心疤痕灶外,所有病灶均明显增强,平均CT值124.29±18.69Hu;门脉期示病灶呈稍高密度,平均CT值110.51±22.71Hu,延迟期示6个病灶呈稍高或等密度,2个病灶呈稍低密度;2个病灶的中央疤痕均延时增强.FNH是多血供实质性肿块,肿瘤内部结构均匀,出血和坏死少见,镜下可见典型的星状瘢痕.结论 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能够显示FNH的特征表现,反映FNH的病理特点,提高FNH的确诊.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炫速双源CT在自由心率胸痛三联成像中的图像质量和临床价值.方法 2014年5月至2015年4月胸痛患者行炫速双源CT扫描整个胸部,同时行冠状动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共104例.采用多种重组方式显示冠状动脉、肺动脉、主动脉,评价成像质量和能否满足临床诊断需要,并对冠状动脉狭窄情况与DSA进行对比.结果 扫描时间为(7.3±1.9)s.升主动脉CT值为(440.5±84.3)Hu;肺动脉平均CT值为(344.5±88.8)Hu,主动脉和肺动脉图像质量全部为优.全组1352段冠状动脉质量基本能满足诊断,其中优89.5%,良10.3%,差0.2%.共15段管腔重度狭窄(其中3段闭塞),27段管腔中度狭窄,43段管腔轻度狭窄,与DS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炫速双源CT扫描速度快,时间分辨率高,自由心率胸主动脉、肺动脉和冠状动脉成像图像质量好,对胸痛三联症的及时准确诊断具有较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胸部血管三联合成像(TRO-CTA)对急性胸痛病因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5例急性胸痛患者进行胸部回顾性心电门控TRO-CTA扫描,利用图像后处理软件分别对冠状动脉、主动脉、肺动脉进行图像重组,由两位有经验的放射医师评价图像质量,对疾病进行诊断。结果 75例患者肺动脉和主动脉增强后CT值均大于250HU,冠状动脉显影图像质量为优的节段占87.5%(840/960),图像质量为良的节段占9%(86/960),图像质量为差的节段占3.5%(34/960),165个节段未能评价。20例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50%以上,共30个节段,28个节段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相符,2个节段由于明显钙化而过度评价;主动脉夹层27例,肺动脉栓塞9例,非血管性病变4例,未见异常15例。结论采用心电门控TRO-CTA扫描方法一次增强扫描可同时获得冠状动脉、主动脉、肺动脉重组图像,可准确评价胸部血管性与非血管性疾病,对急性胸痛病因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肺癌与肺动脉及主动脉强化峰值时间的相关性,了解肺癌血供,提高肺癌诊断准确率。方法对73例经临床证实的肺癌患者,运用MSCT的同层动态扫描模式,获取肺癌和肺动脉及主动脉强化的时间-密度曲线(TDC),分析各自TDC特点,应用统计学方法检验肺癌分别与肺动脉和主动脉强化峰值时间的差别意义及相关性程度。结果肺动脉和主动脉的TDC均有明确的峰值;肺癌的TDC走势可分三类。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肺癌与肺动脉强化峰值时间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而和主动脉强化峰值时间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用Pearon,s方法分析肺癌分别与肺动脉和主动脉强化峰值时间的相关性,肺癌与肺动脉之间存在低相关性,而与主动脉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结论肺癌与主动脉的强化峰值时间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二者有高度密切相关性,验证了肺癌由体循环供血的理论。可以通过个性化的主动脉强化峰值时间选择更趋合理的肺癌强化延迟时间,提高肺癌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320排640层动态容积CT胸痛三联检查的图像质量及临床价值。方法:连续选取38例急性胸痛患者行320排640层动态容积CT检查。扫描方案为心电门控下全胸部螺旋扫描(160 mm×0.5mm),采用智能自动触发技术。对比剂用量为80~90ml(碘海醇350)。分别由2位专业医生测定肺动脉干层面的升主动脉、降主动脉、肺动脉干CT值并评价冠脉质量,冠脉质量分为优、良、差三级。同时评价辐射剂量。结果:升主动脉、降主动脉、肺动脉平均CT值分别为(401±57)HU,(397±49)HU,(331±31)HU。冠状动脉图像质量优者占84.7%,良占13.2%,差占2.1%。共检出肺感染伴胸腔积液4例,肺癌1例,肺栓塞2例,主动脉夹层1例,心房粘液瘤2例。冠状动脉狭窄≥50%者12例。本组平均辐射剂量为(22±2.1)mSv。结论:本扫描方案可得到高质量的主动脉、肺动脉和冠状动脉图像,对比剂用量和患者辐射剂量较低。适用于急性胸痛病因诊断。  相似文献   

15.
张杰  任奎 《中原医刊》2011,(18):39-4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MSCTPA)诊断肺栓塞及鉴别诊断。方法对36例MSCTPA检查的肺栓塞患者分别行1.25mm层厚横断面及MPR重建,由两位有经验的影像科医师记录显示清楚的叶、段、亚段及第5级肺动脉内有无栓子。结果右肺动脉干单发栓子1例,肺动脉干、叶、段多发栓子9例,肺动脉干、叶、段、亚段多发栓子4例,叶、段肺动脉多发栓子11例,叶、段、亚段肺动脉多发栓予4例,仅肺段动脉多发栓子2例,段、亚段肺动脉多发栓子3例,段、亚段、5级肺动脉多发栓子1例,仅亚段肺动脉多发栓子1例。结论16层螺旋CT明显地提高了肺小血管和血管内栓子的显示率,特别是对下肺动脉较粗亚段及第5级肺动脉栓子的显示更确切,但在诊断中应注意与原发性肺动脉肿瘤等其他疾病相鉴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肾集合系统及肾动脉联合成像技术方法。材料与方法14例肾结石、1例外伤肾破裂、5例正常人行16层螺旋CT肾集合系统及肾动脉联合成像检查。采用MIP和VR进行肾集合系统及肾动脉三维成像。结票19例MIP、VR图像能同时清晰显示肾动脉1~3级分支及肾盂、肾盏形态,其中图像质量优秀6例,占30%,良好13例,占65%,差1例,占5%。同层面腹主动脉平均CT值332±58Hu,肾动脉主干CT值289±46Hu,肾盂CT值1116±309Hu,肾皮质CT值167±23Hu,肾髓质CT值87±12Hu,肾集合系、肾动脉及肾实质三者之间的密度差异能形成对比度较高的清晰图像。结论采取2次对比剂团注后1次增强扫描,16层螺旋CT肾集合系统及肾动脉联合成像技术方法可行。  相似文献   

17.
刘影 《基层医学论坛》2014,(13):1665-1667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胸部多合一"扫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6例临床不明原因胸痛患者及24例健康人群体检进行64排螺旋CT"胸部多合一"扫描,并对扫描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60例"胸部多合一"扫描均获成功,2例冠状动脉显示失败,2例肺动脉显示失败,共检出胸部血管性病变:冠状动脉48例、主动脉25例、肺动脉11例,检出肺内及纵隔病变21例。结论 Philips 64排螺旋CT"胸部多合一"扫描是临床诊断不明心血管病变及胸部病变患者及健康人群体检,一种首选、及时、可准确定性的无创检查方法,同时对于临床治疗、疗效评价及术后随访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胸部三联检查在急性胸痛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50例以临床急性胸痛为首发症状的患者行64层或双源CT心胸联合血管造影检查.对冠状动脉、肺动脉和主动脉进行曲面重建(C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技术(VRT)等图像重组,评价成像质量能否满足临床需求.结果 共检出冠状动脉狭窄≥50% 15例(其中2例并发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肺动脉栓塞12例,主动脉夹层4例(其中伴有冠状动脉多发斑块并管腔狭窄1例).冠状动脉显影图像质量优的节段占82.1%(495/603例),图像质量良占10.4%(62/603例),图像质量差占7.5%(46/603例);肺动脉及主动脉增强后CT均值≥200HU;平均扫描时间为(8±1.0)s,总对比剂用量为80~100ml.结论 多层螺旋CT三联检查能在8秒左右一次完成检查,能同时对冠状动脉、肺动脉、主动脉等疾病作出正确诊断,在急性胸痛病因诊断中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