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7 毫秒
1.
目的 对外科严重创伤急救中一体化创伤急救策略的应用效果进行探析.方法 选取2011年1月至2015年11月我院外科诊治的100例严重创伤急救 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观察组实施一体化创伤急救策略,对照组实施普通急救护理模式,观察与统计分析两组患者的抢救时间与抢救效果.结果 观察组 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是92%,对照组是80%,差异性显著(P <0.05).观察组患者的抢救时间平均是(36.2±14.8)min,对照组患者是(58.7±24.3)min,差异性 显著(P <0.05).结论 外科严重创伤急救中一体化创伤急救策略的应用效果极为理想,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22):13-15,19
目的 观察综合创伤急救模式在严重创伤急救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严重创伤患者71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的急救方式进行分组,接受常规急救模式的3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另外采用综合创伤急救模式的36例患者作为观察组,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相关指标、抢救成功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就诊至确诊时间、急救抢救时间、住院时间、抢救成功率各项临床相关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7.2%、5.6%,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7.1%、42.9%,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综合创伤急救模式在严重创伤急救中的效果突出,可提高抢救成功率,缩短抢救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老年严重创伤患者采用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急救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北京市垂杨柳医院收治的54例严重创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急救模式,观察组采取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比较两组患者所需的急救反应时间、Glasgow昏迷评分(GCS)与创伤严重程度评分(AIS-ISS)、生活质量、临床救治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入院与手术间隔时间、急诊与手术间隔时间、特殊检查时间、停留急诊室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29±6)min比(48±7)min、(7.8±1.3)min比(12.2±1.5)min、(11.9±2.3)min比(18.7±3.6)min、(6.8±0.8)min比(13.2±2.7)min](P<0.01);观察组患者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10.2±1.4)分比(7.8±1.3)分],AIS-ISS评分低于对照组[(13.4±2.1)分比(20.7±3.1)分](P<0.01);观察组患者的情感职能、生理职能及生理功能在随访4、8、12个月时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81.5%(22/27)比37.0%(10/27)](P<0.05)。结论老年严重创伤患者采用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可缩短患者的急救反应时间,缓解患者创伤的严重程度,提高抢救的成功率及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模式在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临床救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急诊科尚未施行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模式,接受常规急救的52例失血性休克患者作为对照组;选取采取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模式后收治的54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急救有效抢救时间、抢救成功率以及抢救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急救有效抢救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而抢救成功率及抢救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模式能够有效缩短严重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急救有效抢救时间,对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以及患者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在严重创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48例严重创伤患者,依据急救方法不同分为常规组21例与研究组27例。常规组予以常规急救方法治疗,研究组予以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特殊检查、急诊室停留、急诊室至手术、入院至手术时间、急救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特殊检查、急诊室停留及入院至手术时间均明显少于常规组(P<0.05);与常规组相比,研究组急救成功率明显高于和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应用于严重创伤患者中,可有效缩短急救时间,最大限度提高急救成功率,一定程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在临床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一套科学合理的急救管理新模式,分析其在重型创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以提高患者的救治率.方法:选取在我院救治的重型创伤性患者100例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采用一体化急救模式进行抢救.另外对照组采用传统救治模式.比较两组救治成功率、有效抢救时间以及患者家属满意率.结果:采取一体化急救护新模式后,观察组有效急救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治愈率提高、患者死亡率明显下降;患者及其家属满意度升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一体化急救模式可明显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提高救治力度,缩短有效救治时间,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探讨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在严重创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严重创伤患者65例,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33例患者采用常规急救方式,观察组32例采用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观察两组的急救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检查时间、急诊室内停留时间以及急诊至手术的间隔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救治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的生活质量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一体化创伤急救模式应用于严重创伤患者的急救中,效果显著,可以有效的缩短患者的急救时间,为治疗争取时间,降低患者致死或致残的风险,有利于其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外科严重创伤及急救中综合创伤急救模式的效果。方法:以本院2014年3月-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80例严重创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急救程序,观察组接受综合创伤急救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确诊时间、急诊至手术时间、并发症、住院时间等情况。结果: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为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确诊时间、急诊至手术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科严重创伤患者应用综合创伤急救模式的效果显著,提高抢救成功率,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并发症,降低死亡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严重创伤患者实施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对2016年11月至2018年11月我院接诊的102例严重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急救护理模式不同将其分成对照组51例和研究组51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方法进行急救,为研究组则采用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模式进行急救。对比两组的抢救成功率,评估患者家属对抢救护理工作的满意度。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家属的抢救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严重创伤患者实施无缝衔接一体化急救护理干预,有利于提高抢救成功率,提升家属满意率,值得临床借鉴和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分析一体化急救模式与传统急救模式在严重创伤患者救治工作中的效果。方法:选取接受一体化急救模式治疗的168例严重创伤患者作为观察组,147例接受传统急救模式治疗的严重创伤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有效救治时间、救治效果、家属满意度评分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有效急救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救治成功率及家属满意度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一体化急救模式在严重创伤患者中的救治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急救模式,临床价值突出,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不同转运方式对创伤患者30 d内预后的影响,为建立新的标准的社会化多层次急诊医疗服务体系整体模式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收集湘雅医院急诊科2009年1月~2010年1月就诊的创伤病人相关资料,根据修正创伤指数(RTI)评分将患者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根据是否直接转运将患者分为直接转运组和间接转运组.追踪所有观察对象30 d内的并发症情况、生存情况及ICU入住时间.结果 两组一般情况比较差异无显著性;两组患者30 d内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差异有显著性,而ICU入住时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重度的创伤患者应该在抢救同时第一时间转运至三级医院救治,以便获得更大的生存机会.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院前急救在重症颅脑损伤救治中的地位。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6月~2012年6月接诊的17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对照组86例患者,由家属自行送往医院进行救治,观察组92例,由急救中心医务人员给予呼吸支持、包扎止血、抗休克等院前急救。结果观察组的患者急救时间明显缩短,治愈好转率提高,死亡率明显下降,两组对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准确、合理、快速的院前急救可使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死亡率降低。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救护理流程在严重多发伤患者急救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采取常规急救护理方法抢救的严重多发伤患者45例作为对照组,将2013年2月至2014年4月采取急救护理流程进行抢救的患者58例作为观察组,对2组抢救所用的时间、从采血到用血时间及抢救成功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抢救时间为(56.77±2.33)min,显著短于对照组的(113.89±3.12)min(P<0.01);急诊从采血到用血时间对照组为(85.3±5.5)min,明显长于观察组的(42.2±3.1)min(P<0.01);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为96.6%,与对照组的8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救护理流程能够使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有效救治,对于成功挽救患者生命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张晓霞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6):107-108,110
目的探讨对严重多发伤患者进行急救以及实施程序化护理干预措施的效果。方法对我院2009年9月-2011年6月急诊科收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130例根据护理方法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实施程序化护理干预措施)和对照组(常规根据医嘱进行随机化护理),应用统计学方法对两组患者的各项观察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68例患者人院、出院诊断符合率、抢救成功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观察组死亡率及MODS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68例患者在抢救时间、气管插管所占时间、进行抗休克治疗的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且观察组APACHEⅡ评分也低于对照组,两组上述各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68例患者在抢救过程中的血压、心率及呼吸各项生命体征平稳例数均明显多于对照组。而血压、心率及呼吸各项生命体征出现升高的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上述各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程序化护理干预有利于降低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死亡率、MODS的发生率,缩短抢救时间,值得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5.
谭海   《中国医学工程》2009,(4):279-281
目的探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将2003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收治的77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n=37):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对照组(n=40):采用常规骨瓣开颅术,观察记录两组术后恢复情况,并进行随访,比较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及预后。结果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48.65%、7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0,P〈0.05)。术后随访6~24月,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标准(GOS)进行分级,两组存活率、良好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9,P〈0.05;χ2=4.65,P〈0.05)。结论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具有显露充分,减压彻底等优点,可明显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6.
重症胸外伤93例救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重症胸外伤的救治方法。方法利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该院近5年来救治的93例重症胸外伤病例资料进行总结分析。治疗采用胸部护板固定、胸腔穿刺、胸腔闭式引流、剖胸探查、肋骨骨折复位肋骨钛板固定、损伤脏器修补或切除、纤维支气管镜吸痰,气管切开及呼吸机辅助呼吸等方法治疗重症胸外伤及其并发症。结果该组93例重症胸外伤中,治愈91例(98%),死亡2例(2%)。其中死于合并重型颅脑伤1例,死于合并心脏刀刺伤1例。结论重症胸外伤的治疗重在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正确掌握机械辅助通气及气管切开时机,并及时处理多发伤和休克等是救治重症胸外伤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近5年来收治的8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n=48):采用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对照组(n=36):采用常规骨瓣开颅术,观察记录两组术后恢复情况,并进行随访,就并发症发生率、存活率、死亡率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45.83%,69.44%,经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5,P<0.05)。术后随访6个月~1年,按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标准(GOS)进行分级,两组良好率、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8,P<0.05;χ2=4.27,P<0.05)。结论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显露充分,减压彻底,可有效保护脑功能,明显改善预后和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期气管切开对救治重症颅脑损伤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入院后和手术后共67例有适应症的病人早期施行气管切开术的临床效果。结果 67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出院时按GCS分级评定:良好23例(40.3%),中残6例(10.5%),重残5例(8.8%),植物生存3例(5.3%),死亡20例(35.1%)。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常规采用气管切开,保持呼吸道通畅,改善其呼吸功能,改善脑缺氧,减轻脑水肿,能降低患者致残率及死亡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绿色通道急救模式在严重多发伤救治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06~2009-06以绿色通道急救模式救治的120例多发伤病人的效果,并与2003-06~2006-05收治的106例非绿色通道组病人的救治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病人在性别、年龄、致伤原因、ISS及伤后至入院时间等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绿色通道组病死率(4.2%)明显低于对照组病死率(13.2%)(P<0.05);绿色通道组在急诊室滞留时间、特殊检查时间、出急诊室至手术室时间及入院至手术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1).结论 绿色通道急救模式缩短了严重多发伤病人的救治时间,降低了病死率,提高了抢救成功率,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急救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