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MRl分型与介入溶栓疗效相关性研究。方法对我院2009-2011年3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惠者分别进行了MRI和DSA检查,MRA采用直接血栓成像术、弥散加权成像(DWI)、动态增强MRV,确定急性、亚急性、慢性的血栓分期,并尽量于48小时内进行DSA髂静脉的腔内接触性介入溶栓治疗。然后对MRI与DSA图像进行回顾对照分析。结果以DSA为标准:14例MRI诊断为急性期血栓,介入溶栓完全再通率为l00%:11例MRI诊断为亚急性期血栓,介入溶栓完全复通率为63.6%:5例MRI诊断为慢性期血栓,介入溶栓完全复通率为12.5%。结论MRI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分期与介入溶栓疗效有正相关性关系,可指导临床对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并作为溶栓量化的指标之一,能最大限度消除溶栓的盲目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介入溶栓治疗的疗效。方法 对9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行介入治疗,利用溶栓导管将大量尿激酶灌注到血栓内或血栓形成远端,进行直接溶栓治疗。结果 9例患肢肿胀与疼痛均完全消失,3周后彩色多普勒复查,下肢静脉完全通畅8例,部分通畅1例,无效0例;所有患者溶栓过程中均未出现肺动脉栓塞症状。结论 利用介入技术将大量尿激酶灌注到血栓内或血栓形成远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高、疗程短。  相似文献   

3.
张晓辉  王锦波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0):154-154,157
目的总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经验。方法对6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尿激酶、低分子肝素及丹红注射液静脉滴注,同时外用消肿止痛散。结果临床治愈率达68.15%,总有效率为96.13%,小腿静脉丛再通率达65.13%,血液粘度降低。结论以溶栓、抗凝、活血化瘀为主的中西医结合综合疗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满意,可使静脉复通,血液粘度降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足背静脉穿刺顺行灌注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尿激酶溶栓治疗9例单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男4例,女5例,平均年龄58.5岁。其中,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0天)5例(55.56%),慢性(〉10天)4例(44.44%),有2例曾有DVT病史。结果 总有效率100%(9/9)。平均住院日为10天。结论 足背静脉穿刺顺行灌注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安全而且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深静脉血栓形成78例,经双向介入溶栓法结合中医药物疏通血管的治疗方法,治疗深静脉血栓形成78例的疗效。结果 78例深静脉血栓中经双向介入溶栓结合中药治疗后取得满意疗效67例(86%),11例临床症状明显减轻,仅遗留轻度患肢肿胀。结论 对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实施双向介入溶栓结合中药活血化瘀、清热利湿治疗,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研究介入药物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及疗效。方法抽取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56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导管介入药物直接溶栓,通过介入导管输注尿激酶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系统性溶栓治疗,通过外周静脉输注尿激酶进行治疗。56例患者所患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平均时间约为(4.8±5.7)天。溶栓治疗后静脉狭窄处用经皮球囊血管成形和(或)置入支架治疗。结果观察组28例患者栓塞静脉段复通者26例,2例行支架置入治疗,总有效率为92.9%。对照组28例患者栓塞静脉段复通者20例,8例行血管成形和支架置入治疗,其中2例并发肺栓塞死亡,总有效率为71.4%。结论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中,通过介入药物导管直接溶解血栓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系统溶栓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不同给药途径溶栓在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作用.方法 将所入选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病例分为A、B、C三组,分别采用周围静脉给药溶栓,患肢浅表静脉给药溶栓和患肢深静脉腔内介入溶栓三种不同给药途径的溶栓治疗.结果 72例患者经治疗后下肢肿胀均有明显缓解.结论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溶栓治疗早期局部溶栓治疗的效果优于全身静脉给药的效果,患肢深静脉腔内介入溶栓方式优于患肢浅表静脉的溶栓方式;在给药时尽量靠近血栓部位、长时间维持给药效果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介入溶栓导管溶栓治疗在下肢动脉血栓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例下肢动脉血栓患者,经动脉内介入溶栓导管脉冲式推注协同持续灌注泵入尿激酶溶栓治疗,观察肢体血管复通情况。结果治疗后复查彩色多普勒,患者24h内完全复通8例,48h内溶通6例,部分溶通4例,但彩超评估血栓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腔静脉滤器联合导管直接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及随访结果。方法 32例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于DSA下,溶栓导管直接插入静脉血栓,微泵持续注入尿激酶溶栓。治疗过程中及结束时,以静脉通畅改善率,及健患肢周径差指标评价疗效,并于出院1年内随访。结果 32例患者溶栓后静脉造影复查显示,静脉通畅度显著改善(P〈0.01);健患肢大、小腿平均周径差有显著差异(P〈0.01);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并发症。32例患者取得随访,静脉造影或Duplex检查,静脉通畅度显著改善(P〈0.01)。结论腔静脉滤器联合导管直接溶栓治疗亚急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好而且安全。  相似文献   

10.
介入腔内溶栓综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5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行介入腔内溶栓、抗凝综合治疗的疗效。方法35例DVT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放置下腔静脉滤器,腔内导管直接插入静脉血栓处,冲击、持续注入尿激酶溶栓,术后患肢末端静脉输注尿激酶溶栓,联合静脉抗凝综合治疗。结果35例患者,25例血栓完全消失,7例血栓部分残留,3例无改变;治疗结束时肢体健患侧周径差明显缩小;总治愈率达91.4%;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采用介入腔内溶栓综合治疗DVT疗效好而且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不同发病阶段(急性期、亚急性期、慢性期)的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血浆中溶血磷脂酸(LPA)和D-二聚体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3年4~11月在山西大医院血管外科住院的DVT患者34例,其中急性期(病程≤14d)的患者14例(急性组),亚急性期(病程15~28d)的患者10例(亚急性组),慢性期(病程≥28d)的患者10例(慢性组);同时选取8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分别测定各组经相同抗凝活血等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的血浆LPA及D-二聚体。结果 急性组、亚急性组、慢性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天、第7天、第14天的血浆LP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组、亚急性组、慢性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天、第14天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组、亚急性组及慢性组LPA值和D-二聚体值随着治疗时间呈下降趋势。结论 血浆LPA、D-二聚体作为体内凝血和血栓形成早期的分子标志物,有重要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腭部肿瘤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经病理证实的腭部肿瘤的CT表现,包括病灶的部位、大小、形态、边缘、密度及强化特点等,其中良性肿瘤7例,恶性肿瘤11例,均行MPR技术作冠状面、矢状面重组,多方位、多窗位观察分析病变。结果 7例腭部良性肿瘤表现为卵圆形或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密度均匀、轻中度均匀强化,边界清楚,3例伴有邻近骨质压迫吸收;11例腭部恶性肿瘤表现为不规则软组织肿块、不均匀强化,边界不清,6例伴有邻近骨质不规则破坏、邻近结构受侵,5例伴有颈淋巴结转移。结论多层螺旋CT能立体显示病变,对腭部肿瘤作出准确定位诊断、对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以及恶性肿瘤侵犯范围的判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邓仕军  孙青 《西部医学》2013,25(7):1065-1066,1069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深静脉血栓(DVT)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47例急性、亚急性及慢性下肢DVT患者均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分析声像图特点。结果47例患者中,超声检出DVT左侧31例,右侧14例,双侧2例。急性血栓26例,亚急性及慢性血栓21例,47例患者均经血管造影证实,并与超声诊断全部符合。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DVT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可作为下肢DVT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上表观弥散系数(ADC)分析超急性、急性及亚急性期脑梗死的缺血半暗带范围.[方法]53例脑梗死患者中超急性期者为6例,急性期为18例,亚急性期为29例;给所有患者进行常规MRI,DWI检查,测量病灶平均ADC、相对表观弥散系数(rADC)及病灶旁3,5mm区ADC.[结果]53例脑梗死患者病灶平均rADC为55%~75%;超急性及急性期病灶旁3mm处平均rADC为78%~80%,亚急性期为100%;超急性、急性及亚急性期病灶旁5mm的平均rADC为100%~105%.[结论]脑梗死在超急性期及急性期存在缺血半暗带,其范围为病灶旁3mm区,亚急性期无缺血半暗带.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合并深静脉血栓(DVT)的临床特征,以及Ⅷ因子、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在其中的作用。方法连续纳入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108例,入院24 h内行双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根据超声结果分为DVT组及无DVT患者。观察各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D-二聚体、Ⅷ因子、VWF等水平。结果 108例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中,11例(10.1%)合并DVT,97例(89.9%)未合并DVT。DVT组与无DVT组的临床特征比较,DVT组患者住院时间长(P〈0.001),使用无创呼吸辅助通气人数多(P=0.024);卧床时间〉3 d(P=0.001)、Ⅱ型呼吸衰竭(P=0.011)、近期吸烟(P=0.002)的患者更易合并DVT;白细胞总数(P=0.005)、D-二聚体(P〈0.001)及血浆Ⅷ因子(P=0.009)水平较高的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更易合并DVT。结论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中DVT的发生率为10.1%;DVT累及以肌间静脉最常见;卧床时间〉3 d、使用无创呼吸机、近期吸烟、Ⅱ型呼吸衰竭,以及白细胞总数、D-二聚体增高、Ⅷ因子水平升高的慢阻肺急性加重期患者更易发生DVT。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介入取栓联合替罗非班在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随机选取该院于2011年4月-2012年3月收治的急性下肢动脉栓塞患者52例(76肢)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6例行Fogarty导管取栓术,治疗组26例患者除给予介入取栓外,术前术后给予替罗非班预防血栓形成,根据治愈率、死亡率、术后再栓率以及截肢率评价两组方法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均成功取除大部分栓子,无死亡病例;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治愈率、术后再栓率以及截肢率分别为92.1%(35/38)和78.9%(30/38)、7.9%(3/38)和21.0%(8/38)、2.6%(1/38)和13.2%(5/38),差异有投机学性意义(P〈0.01)。未发生出血等不良反应。结论Fogarty导管取栓术联合替罗非班对治疗急性下肢动脉栓塞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均较好,且提升了手术成功率,具有较强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静脉血栓(DVT)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4例疑诊为下肢DVT的患者分别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所有84例患者中,彩超诊断下肢DVT68例,左下肢49例(72.1%),右下肢19例(27.9%),左侧明显多于右侧;所有68例患者中,急性期39例,亚急性期20例,慢性期9例。DSA检查诊断下肢DVT66例。彩超诊断68例中,64例DSA检查诊断为下肢DVT,4例DSA检查阴性。彩超检查正常18例中,2例经DSA检查诊断为下肢DVT。与DSA检查结果比较,彩超诊断DVT敏感性为96.97%,特异性为88.9%,两种检查方法一致性好(Kappa值为0.78)。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简便、快捷、具有可重复性,与DSA检查一致性好,在下肢DVT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脑梗死软脑膜侧支血管的磁敏感加权成像( susceptibility-weighted imaging , SWI )特点及其与临床的相关性。方法选择66例经临床和影像确诊的脑梗死患者进行MR检查。其中急性期26例,亚急性期29例,稳定恢复期11例。所有患者均行常规T1WI、T2WI、FLAIR、DWI及SWI扫描,其中27例行MRA检查,36例行SWI随诊。分析常规MRI及SWI图像特点。观察脑梗死软脑膜侧支血管的显示及显示程度,得出相应临床NIHSS评分,并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果有45例显示脑梗死软脑膜侧支血管的存在,占68%。其中急性期和亚急性期显示41例,稳定恢复期显示4例,不同时期的软脑膜侧支血管显示特点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05)。2级显示20例,显示程度与临床NIHSS评分改变呈正相关(r=0.673,P<0.01)。结论量化分析脑梗死软脑膜侧支血管的SWI特点,有助于判断脑梗死侧支循环建立的情况,对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价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颅内血肿的低场MRI影像表现。方法:选取31例临床确诊为颅内血肿的患者,所有患者发病后均行MRI和CT检查,分析、总结颅内血肿的低场MRI表现特点。结果:31例颅内血肿患者MRI诊断报告提示血肿者25例,诊断符合率81%。其中急性期符合率58%,明显低于同组病例的CT诊断符合率(100%)。亚急性、慢性期诊断符合率95%,高于CT(67%)。结论:急性血肿的低场MRI表现缺乏特异性,亚急性、慢性期血肿表现较具特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