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分析位于直肠的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的临床特征、治疗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32例直肠GIST临床资料复核并加以随访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全组1、2、4年生存率分别为100%、92.6%和84.0%,扩大切除术组与局部切除组患者生存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复发及远处转移患者口服伊马替尼治疗有效.结论 直肠GIST仍以外科治疗为主,其手术方式的选择更多取决于肿瘤的部位和大小,原则上施行局部完全切除即可,广泛切除或扩大淋巴结清扫不能提高生存率,伊马替尼可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位于十二指肠的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诊断?治疗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1990年1月至2009年10月治疗的19例十二指肠GIST临床资料复核并加以随访回顾分析.所有参数均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处理,分析完全切除14例和不完全切除5例的生存率和有关影响因素.【结果】 十二指肠GIST多见于十二指肠降部和水平部,最常见症状为消化道出血.全组1 , 2 和5 年生存率分别为94.4%?77.3%和61.8%,完全切除术后1, 2 和5 年生存率分别为100%,80.0%和80.0%,不全切除术后为80%,0%和0%,完全切除术组患者生存率明显优于不完全切除术组(P < 0.05)?完全切除组中局部切除和扩大切除之间无显著差异(P > 0.05). 【结论】 十二指肠GIST仍以外科治疗为主,其手术方式的选择更多取决于肿瘤的部位和大小,伊马替尼可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手术治疗胃肠道间质瘤临床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临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3月-2009年7月治疗的146例原发性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46例GIST施行肿瘤完全切除136例,行肿瘤不完全切除及仅取活检者10例,不同切除方式的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扩大切除者中位生存时间较短,可能与该组患者风险分级多为中、高度风险者有关,132例获随访的患者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1.0%、78.2%、74.1%.结论 应高度重视原发性GIST的初次手术治疗,积极行肿瘤完全切除以提高疗效,对肿瘤恶性程度风险较高者需扩大切除范围,应强调腹腔镜下GIST切除术适应证的选择和肿瘤完全切除.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复发转移性胃肠道间质瘤(CIST)的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8-2012年5年间收治的30例复发转移性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0例患者均予伊马替尼治疗后接受手术治疗。治疗有效(RD组)的18例中有13例、疾病进展(PD组)的12例中有1例共计14例(46.7%)患者肿瘤获得完全切除。RD组无疾病进展生存时间(PFS)为24.9个月,PD组的PFS为2.7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复发转移性GIST患者中,口服伊马替尼治疗有效的患者行二次手术切除是可行的;但是对于口服伊马替尼治疗无效的GIST患者分为两类:局限性进展的GIST,在评估手术可以完整切除局限进展肿瘤的情况下,仍建议实施手术治疗,术后可继续原剂量伊马替尼或增加剂量治疗,也可选择舒尼替尼治疗;广泛进展的GIST,不建议采取手术,可以增加伊马替尼治疗,或改用舒尼替尼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胃肠道间质瘤手术患者的外科治疗和生存分析的研究,探讨GIST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1月至2006年12月手术治疗的32例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32例患者中21例行肿物完全切除,主要为胃大切术和肠段切除术,11例行姑息切除或单纯活检术。3例患者服用甲磺酸伊马替尼,均取得部分缓解(PR),其中1例得以行手术治疗.对不同侵袭危险性病例各组以随访结果作生存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行病理检查,包括CD1l7及CD34免疫组化检查,并根据Fletcher标准进行肿瘤恶性分类判断。32例患者中31例患者得到随访,随访率96.87%,在随访的31例患者中12例死亡,死于肿瘤扩散、复发或转移;在肿瘤完整切除21例中7例复发,复发率33.3%,中位复发时间为手术后7个月。结论:GIST的诊断依赖于细胞形态学及免疫组化的结果;螺旋CT有助于术前诊断;Fletcher分类标准符合GIST的生物行为特性并可指导临床治疗和预后;伊马替尼的新辅助治疗给GIST的患者提供一个新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比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慢性期与进展期的临床疗效及生存情况,探讨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85例CML慢性期、24例加速期及19例急变期患者口服伊马替尼,检测血液学、细胞遗传学及分子学疗效,评估总生存及疾病进展情况并分析相关影响因素,观察其副作用.结果 ①CML慢性期完全血液学缓解率、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率、完全分子学缓解率分别为100%、82.4%和21.2%,预计5年总生存率、无疾病进展生存率(PFS)分别为92.1%、84.7%,均明显高于加速期及急变期患者(P<0.0001).②CML慢性期中初治42例患者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率、完全分子学缓解率、5年总生存率及无疾病进展生存率分别为92.9%、26.3%、100%和95.2%,与干扰素治疗失败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③CML慢性期严重血细胞减少明显少于加速期及急变期(P<0.0001),非血液学副作用均少见且轻微.④多因素分析显示伊马替尼治疗前有干扰索等其他治疗及停药时间长为影响CML慢性期患者获得细胞遗传学缓解、PFS的独立不利因素.结论 CML早期应用伊马替尼疗效佳、安全性好,伊马替尼应作为其一线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7.
解乃昌  卢军峰  覃新干 《广西医学》2011,33(10):1325-1327
目的总结小肠原发性胃肠间质瘤(GIST)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分析31例原发性小肠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肿瘤完全切除手术后复发、转移情况及术后总生存时间。结果完全切除术29例,术后随访26例,随访期12~84个月。其中低度恶性4例,中度恶性6例,均无复发和转移,无1例死亡;高度恶性GIST16例术后2年内总复发率、转移率分别为31.2%(5/16)、50.0%(8/16),病死率分别为25.0%(4/16)、43.8%(7/16)。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小肠GIST肝转移2例,其中1例伴肺转移和大量胸腔积液,服药6个月肿瘤无进展,1例服药3个月后肝脏转移灶明显缩小,内部液化坏死区增大,15个月后因肿瘤破裂大出血死亡。结论原发性小肠GIsT的术后复发、转移与是否获完全切除术和间质瘤的恶性度有关,且常在术后2年内出现。恶性度高的患者术后更应密切随访,诊断复发、转移后可选择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  相似文献   

8.
背景:伊马替尼已在世界范围内被批准用于胃肠间质肿瘤(GIST)的治疗。本研究目的是评估应用伊马替尼治疗转移性GIST患者,其治疗反应和无进展生存期对剂量的依赖性。方法:946例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服用伊马替尼400mg每日1次或2次。每日1次组的患者如出现肿瘤进展可选择改变分组。主要研究终点为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按治疗意向进行分析。结果:在中位时间为760d(IQR644~859)的随访期内,每日1次组473例患者中有263例(56%)出现肿瘤病情进展,而每日2次组473例患者中有235例(50%)出现肿瘤进展(HR估计值0.82,95%CI0.69~0.98;P=0.026)。…  相似文献   

9.
背景:胃肠道间质瘤(GIST)是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c-kit原癌基因的功能获得性突变导致继发的肿瘤细胞持续增殖。GIST的生物学行为多样。外科手术切除是GIST的主要治疗手段。我们对本院收治的181例GIST进行回顾性分析,以研究GIST的临床及病理学特点,对影响其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 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至2007年12月间我院普外科收治的181例GIST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肿瘤细胞经包括CD117和CD34等在内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根据美国国立卫生院(NIH)所制定的肿瘤生物学行为判断标准,将181例GIST分为极低危险组、低度危险组、中度危险组和高度危险组。比较包括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部位、核分裂像数目、NIH分级及是否合并联合脏器切除等因素对生存率的影响,用COX多因素回归方法进行预后分析。 结果:本组GIST中胃107例(59.1%),小肠51例(28.2%),包括结直肠等其他部位23例(12.7%),伴有肝转移7例,瘤体长径0.5~30cm不等,平均7.02cm。外科手术完全切除176例,合并联合脏器切除26例。CD117阳性率为94.5%(171/181), CD34阳性率为86.2%(156/181)。患者1年、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95.2%、87.9%和78.5%。根据NIH分级,极低风险组15例(8.3%),低度风险组45例(26.5%),中度风险组52例(28.7%),高度风险组66例(36.5%)。比较年龄、肿瘤大小、肿瘤原发部位、核分裂象数目、NIH分级和是否合并联合脏器切除对生存率的影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而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显示,NIH分级和肿瘤大小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本组资料种高危患者和术后复发转移患者服用伊马替尼后疾病稳定。 结论:外科手术切除是无复发转移GIST的首选治疗手段。用NIH分级来评估GIST生物学行为简单可靠。以酪氨酸受体拮抗剂伊马替尼为代表的靶向治疗将在GIST的治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李卫  周铃  李敏 《重庆医学》2014,(25):3290-3292
目的:探讨原发高危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征及手术切除程度对其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05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48例原发可切除高危 GIST患者的临床和术后随访资料,分析3种不同手术切除方式对高危GIST预后的影响。结果 R0切除34例(70.83%),R1切除6例(11.50%),R2切除8例(16.67%)。术后均使用甲磺酸伊马替尼辅助治疗,平均用药时间(26.5±13.6)个月。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以水肿和白细胞减少最为常见。3种切除方式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97.06%、66.67%、25.00%。单因素和多因素预后分析显示,手术切除程度及肿瘤是否破裂是高危 GIST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完整手术切除,防止肿瘤破裂,是提高高危 GIST患者术后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诊治经验,分析其病理特征和影响GIST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5月至2012年5月经手术治疗的12例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根据Fletcher推荐的生物学行为分级法进行分组,比较各组生存状况并进行预后分析。结果本组GIST病变部位:食管1例(8.33%),胃4例(33.33%),十二指肠1例(8.33%),小肠4例(33.33%),结肠1例(8.33%),肠系膜1例(8.33%)。11例(91.67%)术前通过影像学检查明确病灶部位,其中CT占66.67%(8/12),核磁共振成像占25.00%(3/12)。10例(83.67%)术前通过内镜检查明确病灶部位,其中胃镜占50.00%(6/12),胶囊内镜占25.00%(3/12),肠镜和内镜超声占8.33%(1/12)。CD117阳性12例(100.00%),CD34阳性10例(83.33%)。外科手术完全切除11例,其中1例合并联合脏器切除,内镜下切除1例。Fletcher分级是影响预后的因素。术后4例高危患者服用伊马替尼后病情稳定,1例高危患者未服用伊马替尼发生肝转移。结论内镜和影像学检查是GIST有效的诊断手段,GIST的确诊依赖于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外科手术仍是目前GIST的主要治疗方法,而结合靶向治疗将成为改善GIST预后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起源于Cajal细胞或胃肠起搏细胞。其能够生长于胃肠道的任何部位,胃和小肠多见,其次为结直肠。GIST的发病机制与c-kit及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α(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alpha,PDGFRA)的活化突变有关。GIST的临床表现无特征性,最终靠病理学确诊,而病理诊断取决于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必要时可行基因学分析,其中CD117与DOG1的表达有助于特殊基因型GIST的诊断。目前GIST在治疗上以外科手术联合靶向治疗为主要方案,近年来随着新型手术器械的发展,腹腔镜手术也已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伊马替尼是一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能够特异性抑制kit、PDGFRA和bcl-al,于2001年批准使用。而舒尼替尼与伊马替尼比较而言,作用靶点更多,是GIST的二线药物,二者作用机理类似。以伊马替尼为代表的分子靶向药物在对GIST的治疗及改善患者预后中有显著疗效,在肿瘤的分子靶向治疗中代表着里程碑式的意义。但是随着用药时间的增长,GIST耐药逐渐成为影响GIST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之一。GIST的发病机制复杂,基因突变的种类多样,所以根据患者个体情况所制定的特定治疗方案更为重要。危险度分级被广泛应用于判断预后和指导分子生物靶向治疗。本文就胃肠道间质瘤现阶段的诊治与治疗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GIST的临床资料及预后。结果仅7例源于胃者术前超声内镜考虑GIST,CDll7阳性100%(32,32)和CD34阳性75%(24/32)。肠GIST与胃GIST高度风险率分别为61.54%、26.3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32例均行手术切除,其中姑息性切除9例,根治性手术23例,无手术死亡。随访1—12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5个月,带瘤生存5例,死亡12例(37.5%),3例患者术后伊马替尼辅助治疗,1例带瘤生存。结论GIST术前诊断较困难,最终确诊靠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只有彻底切除肿瘤才有好的疗效,使用伊马替尼有助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肝脏是胃肠间质瘤常见转移部位,胃原发的胃肠间质瘤合并同期肝转移的病例少,外科治疗缺乏文献报道,本文旨在探讨其临床特点、预后相关因素及综合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8例胃原发GIST并同期肝转移病例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等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讨论其临床特点和综合治疗策略.结果 8例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3例;中位年龄49(40 ~75)岁.原发肿瘤位于胃底者6例,胃体者2例.全组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根治性切除6例,姑息性切除2例,无严重术后并发症.接受伊马替尼辅助治疗5例,新辅助治疗1例.中位随访时间19(9.5 ~38.4)个月.全组4例患者因肿瘤进展死亡,其中姑息性切除患者死亡2例,未行伊马替尼辅助治疗者生存期9.5个月,行辅助治疗者15.6个月;根治性切除患者死亡2例,未行伊马替尼辅助治疗者生存期17个月,行辅助治疗者18个月.其余患者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中位随访时间29(20.0 ~38.4)个月.结论 手术切除是胃肠道间质瘤同期肝转移治疗的重要手段,根治性切除是获得长期生存的保障,外科切除联合伊马替尼靶向治疗能够延长患者生存期,显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杨兵 《中国厂矿医学》2013,(12):1313-1314
目的探讨伊马替尼治疗晚期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行分子靶向药物伊马替尼抗治疗的68例(观察组)晚期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并选择同期未予任何抗肿瘤治疗的晚期GIST患者65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药物不良反应。结果随访1年,所有患者随访资料完整。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79.4%郴53.8%,P〈0.05)。观察组1年生存率较对照组有所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4.1%傩84.6%,P〉0.05)。观察组药物不良反应主要为水肿、恶心呕吐、中性粒比例下降等,经对症治疗均缓解,不影响继续治疗。结论伊马替尼对于晚期GIST患者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收治的97例原发GIST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不同因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97例患者中男性50例,女性47例,中位年龄53.4岁。肿瘤发生部位:胃58例、小肠29例、结直肠6例、腹腔4例、盆腔3例。7例患者因广泛浸润未完整切除,其余均行完整切除,其中6例行腹腔镜手术。42例术后口服伊马替尼。93例患者术后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71个月。患者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97.8%、77.6%、60.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大小、手术根治性、改良NIH危险度分级和肿瘤细胞核分裂像是影响GIST患者术后预后的因素。结论手术根治性和NIH危险度分级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外科手术完整切除依然是有效的治疗方法,术后联合分子靶向药物治疗可使GIST患者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7.
胃肠间质瘤诊治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胃肠间质瘤(GIST)发生的关键因素是c-KIT原癌基因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α)的突变。GIST确诊要根据病理学和免疫组化结果。手术切除仍然是局限性GIST的主要治疗手段。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伊马替尼是治疗转移和复发GIST的一线药物。但随着伊马替尼治疗时间的延长,绝大多数GIST患者会对伊马替尼产生耐药性。而多靶点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问世已经成为耐药和不能耐受伊马替尼治疗的GIST患者的二线用药。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无法手术完全切除、术后复发和(或)转移性胃肠间质瘤(GIST)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2004年8月~2007年2月间经术后病理证实为GIST,术中无法完全切除病灶或术后复发、转移,失去手术机会,给予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400~600mg/d口服的患者21例。结果:21例全部随访,完全缓解(CR)者2例(9.5%),部分缓解(PR)者11例(52.4%),病情稳定(SD)者5例(23.8%),病情进展(PD)3例(14.3%),其中死亡2例(9.5%)。患者获益(CR+PR+SD)率(85.7%),1年、2年生存率分别为100%、83.3%。结论: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GIST疗效肯定,不良反应轻,毒性可耐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影响胃肠道间质瘤(GIST)预后的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11年9月收治的349例GIST患者的病例资料,并分析影响其预后的因素。 结果 335例患者行肿瘤完整切除术,14例行姑息切除术。288例(82.5%)获得随访,随访3~72月(中位时间33月),61例复发或转移,其中33例死亡。非条件logistic回归示:肿瘤部位(P=0.003,OR=1.412,95%CI:1.125~1.772)、危险度分级(P=0.011,OR=2.930,95%CI:1.278~6.716)、术后服用伊马替尼(P=0.009,OR=0.291,95%CI:0.115~0.734)是影响GIST患者术后复发或转移的独立因素。2006年至2008年期间128例患者Cox回归示:直径(P=0.034,OR=2.328,95%CI:1.065~5.089)、危险度分级(P=0.015,OR=3.031,95%CI:1.236~7.428)及术后服用伊马替尼(P=0.011,OR=0.259,95%CI:0.091~0.734)是影响术后3年生存率的独立因素。 结论 GIST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肿瘤部位、直径、危险度分级均可影响预后。中高危患者术后口服伊马替尼可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对伊马替尼耐药或不耐受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接受尼罗替尼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10例对伊马替尼耐药或不耐受CML患者接受尼罗替尼治疗,评估其疗效、不良反应、总体生存率(OS)和疾病进展情况。结果 10例对伊马替尼耐药或不耐受的CML患者,服用尼罗替尼总血液学反应率(THR)90%,其中完全血液学反应(CHR)70%,部分血液学反应(PHR)20%。CML慢性期患者CHR 100%;CML进展期患者THR达85.7%,其中CHR 57.1%,PHR 28.6%。10例患者中7例进行了细胞遗传学或分子学检测,达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CCyR)或主要分子学反应(MMR)4例(57.1%),慢性期患者1例,进展期患者3例;微小细胞遗传学反应(mCyR)或无细胞遗传学反应(NR)3例(42.9%)。随访3年OS为60%,其中慢性期患者3年OS为100%,进展期患者3年OS为40%。尼罗替尼的主要不良反应为胆红素升高、头痛、贫血等,患者大多可耐受。结论尼罗替尼为对伊马替尼耐药和不耐受的CML患者提供了一个有效并安全的治疗手段。尼罗替尼治疗慢性期CML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