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精神分裂症自知力及其与临床变量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53例符合CCMD-2诊断指标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了自知力及其与临床变量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自知力与患者的年龄,文化,职业,婚姻,经济状况,病程,诊断分型,用药剂量,住院次数,住院时间无明显关系,而与患者的治疗依从性BPRS总分,SANS总分,SAPS总分,CGI-SI分有明显关系,本文就自知力及其与临床有关变量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住院时间长短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时的自知力影响。方法在广州市脑科医院连续入组且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住院患者265例,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自知力和治疗态度问卷(ITAQ)分别测评患者的精神症状和自知力。采用相关性分析及线性回归分析探索自知力和治疗态度的影响因素。结果本组患者住院天数中位数为61(35~97)天,出院时ITAQ评分(11.1±5.8)分。PANSS各分量表、总评分及住院天数与ITAQ评分均有相关性(P0.05)。线性回归分析显示PANSS阳性症状、阴性症状和住院1年以上是自知力的危险因素(B=-0.403,-0.232,-2.979,P0.05),住院天数对ITAQ的解释度仅为1.9%。结论患者出院时的自知力主要受精神症状影响,住院时间长短对自知力的影响不大,适度缩短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天数对自知力恢复可能不会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住院双相障碍与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水平及其保护性因素。方法 在广州市4家精神科住院部连续入组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双相障碍或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的患者465例。采用自编人口学及临床特征问卷、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进行调查,比较不同自知力水平患者的人口学和临床特征,采用两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自知力的保护因素。结果 年龄小(OR=0.977)、男性(OR=1.705)、曾经结婚或同居(OR=1.677)、诊断为双相障碍(OR=2.185)、最近一个月有悲观厌世(OR=2.663)、每天睡眠时间≥7小时(OR=1.620)、每周运动1~2次(OR=1.770)是住院双相障碍和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的保护因素。结论 住院双相障碍和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水平与多种人口学特征及临床特征相关。  相似文献   

4.
精神分裂症的自知力及其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33,自引:1,他引:32  
为探讨精神分裂症的自知力的临床价值及其相关因素,对11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了自知力与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阴性症状量表(SANS)、阳性症状量表(SAPS)、临床疗效总评量表中的疗效总评项目(CGI-GI)、治疗依从性的评定及其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自知力完整者占11.0%;自知力评分越高,BPRS、SANS、SAPS、CGI-GI和治疗依从性评分越高;自知力与BPRS、SANS、SAPS中的某些症状因子评分,以及受教育年限也有显著相关性,而与年龄、病程、住院次数及住院总时间无显著相关性。提示自知力与其它精神症状的严重程度及其变化、疗效、治疗依从性均有密切的关系,自知力的评定对精神分裂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及单相抑郁障碍患者自知力的差异、影响因素及自知力与诊断的关系。方法在广州市惠爱医院连续入组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精神分裂症、双相躁狂、双相抑郁、单相抑郁诊断标准的住院患者395例,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自知力和治疗态度问卷(ITAQ)分别评定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自知力水平,通过协方差分析方法进行症状严重程度及自知力水平比较,采用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比较入院时各因素对自知力的影响。结果入院时精神分裂症组、双相躁狂组、双相抑郁组、单相抑郁组的ITAQ总评分分别为(5.66±0.39)分、(5.95±0.50)分、(9.73±0.95)分、(9.36±0.94)分,四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40,P0.01)。出院时精神分裂症组、双相躁狂组、双相抑郁组、单相抑郁组ITAQ总评分分别为(12.27±0.38)分、(14.46±0.49)分、(13.64±0.94)分、(12.98±0.92)分,四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32,P=0.005)。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自知力水平、诊断、性别均为自知力变化的影响因素(β=-0.405、2.103、-1.482,P均0.05)。结论住院精神障碍患者在急性期,自知力水平变化与疾病谱系变化存在相关性。随着疾病谱系的发展,抑郁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知力缺损程度逐渐加重。此外,自知力的变化受入院时自知力水平、诊断、性别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文探讨了258例精神分裂患者的自知力与自杀的关系。方法对258例符合CCDM-3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的患者,用精神障碍自知力评估量表来评定患者对精神症状的自知程度,并分析自知力与自杀的关系。结果有自杀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对阴性症状和妄想的自知力明显好于没有自杀的患者。相反,对精神障碍的总体自知力程度并不能预测自杀。结论本文对自知力与自杀相关联的观念是支持的。  相似文献   

7.
有关精神分裂症自知力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彭俊 《上海精神医学》1998,10(3):158-160
目的 初步探讨影响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的因素。 方法 以1997年9月到10月全院所有新入院精神分裂症病例为研究对象,评定治疗前后的病情和自知力。 结果 自知力与疾病严重程度有明显相关;与文化、病程有一定相关;与性别、年龄、诊断类型以及各别精神症状没有明显关系。 结论 自知力是一个独立的症状概念,影响自知力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首发和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的影响因素。方法:46例首次发病精神分裂症患者(首发组)及14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慢性组)的人口学及临床资料,并分别于入院及出院时进行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和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评估;分析影响患者自知力的因素。结果:首发组年龄、病程及本次住院时间与慢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治疗前PANSS评分及治疗前后PANSS评分变化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ITAQ总分首发组明显低于慢性组(P0.01);治疗后两组间ITAQ变化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ITAQ评分变化值为因变量,首发组PANSS中阳性症状及阴性症状分变化值、住院时间及治疗前的自知力进入回归模型(P0.05或P0.001);慢性组中患者治疗前的自知力及PANSS中阴性症状和阳性症状评分变化值进入回归模型(P均0.01)。结论:控制临床症状是改善首发和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的主要影响因素;适当延长住院时间可能有助于首发患者自知力恢复。  相似文献   

9.
精神分裂症的自知力:“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表”的应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使用经我们翻译并修改的“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表”(ITAQ)对34例首发精神分裂症病人进行了自知力与精神病理症状之间关系的评定。这些资料表明:首发精神分裂症病人的自知力水平并不与精神病理症状的严重性密切相关,在住院精神分裂症病人中,自知力的变化并不随着精神症状的变化而变化。从此量表的使用过程来看,它能够反应病人对精神疾病和治疗需要的认识。对临床精神医学来说,它是对精神分裂症病人自知力的一种有价值的测查工具。  相似文献   

10.
David提出了自知力的“三维学说,即对疾病的认识,对精神病性经验的正确分辨和描述,对治疗的顺从”,并且提出了只有三维同时具备时,才能具有完整的自知力[1]。自知力缺乏是精神分裂症的常见症状,为了了解长期住院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的现状及影响因素,以指导开展以康复为目  相似文献   

11.
自知力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健康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住院精神病患者自知力对健康教育的影响.方法 将106例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住院初期、症状控制期、疾病恢复期3个阶段的健康教育效果进行观察对比分析.结果 在疾病的不同阶段,随着患者自知力恢复程度的不同,对健康教育内容的了解差异有显著性(P<0.01). 结论 自知力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健康教育是有影响的,在为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时,要针对不同病程阶段实施相应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2.
自知力是精神科精神状态检查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知力缺乏是精神病常见的精神病理现象。1973年WHO在一项精神分裂症国际合作研究中发现,精神分裂症最常见的症状是自知力缺乏,急性期为97%,慢性期为89.3%,并且发现自知力缺乏是各国诊断一致性最高的症状。自知力在精神科临床中是疗效评定及预后估计的重要指标。因此,正确评估自知力状态是每一位临床工作者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的临床评价:(附45例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对符合CCMD-2诊断标准的4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自知力完整的病人占11.1%。自知力存在与否主要与患者所处的发病时期有关;自知力障碍程度愈重,GAS评分愈低,BPRS总分则愈高,与BPRS之缺乏活力、激活性和敌对猜疑项因子分有关。并就自知力对发裂症的诊断、疗效判断、治疗顺从性及预后评估等方面的作用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焦虑症状的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对112例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采用自拟的一般情况调查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进行调查、评定及多因素分析。结果: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焦虑症状的发生率为63.40%,相关因素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发现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焦虑症状的发生和社会支持、住院次数、病程呈负相关,与自知力、躯体并发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多媒体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的影响。方法将80例首次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应用多媒体干预,另一组作对照,两组于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分别用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表(ITAQ)和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进行评定和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前后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评分均无差异,多媒体组治疗后自知力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治疗后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表(ITAQ)评分有显著差异。结论多媒体干预可以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的康复。  相似文献   

16.
自知力评定量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知力(insight)是临床精神病学中应用十分广泛的一个概念,它是精神状态检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方国家特别是英、美等国家,自知力的评定量表尤其是对精神分裂症病人的自知力评定量表研究日益受到重视,国内精神病学界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使用有关自知力评定量表的报导,自知力在精神科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服从性、疗效预测及预后判断等方面也许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国内有必要发展此种量表。然而对自知力如何正确地客观地进行评定它,目前,国内外尚存在许多争议,尚无一个公认的标准评价方法。本文复习了国外近5年有关自知力评定量表方面的文献,以期望引起国内同道对此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17.
背景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和内在耻感的关系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重要性,因为这和患者寻找或接受治疗的意愿密切相关。目的研究中国大陆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和内在耻感的关系。方法共有65例住院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和27例门诊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病程的中位数为4年)完成了两个中文版自评量表-精神疾病内在耻感量表(Internalized Stigma of Mental Illness,ISMI)和修订版病耻感经历问卷(Modified Consumer Experiences of Stigma Questionnaire,MCESQ)的测评。由高年资精神科医生采用阳性症状量表(Scale for Assessment of Positive Symptoms,SAPS)和阴性症状量表(Scale for Assessment of Negative Symptoms,SANS)评定了患者的精神病理症状。由两位高年资精神科医生采用简明精神病学量表中文版的自知力条目评定患者对自身精神疾病的认知,依据分数将患者分为有自知力组和无自知力组。结果有自知力组有49例患者,无自知力组为43例。无自知力患者的病程显著短于有自知力组,更可能为住院治疗者,并且具有更明显的阴性和阳性症状(仅仅表现在趋势上)。有自知力组患者在精神疾病内在耻感量表疏离分量表得分上显著高于无自知力组的患者,但是两个量表的其他分量表得分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两个量表48个条目中仅有4个条目得分存在组间差异。Logistic回归没有发现无自知力和两个耻感量表分数或症状量表得分之间存在相关性。结论在中国大陆精神分裂症门诊与住院患者中进行的本研究不支持以前的研究发现:即有自知力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会报告更多的耻感经历。本研究使用的耻感量表在中国地区的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的修订和证实;未来需要对下列问题进行研究:选择不同诊断的患者、对自知力进行更精细的评估以及随时间推移自知力及病耻感经历的波动等等,进一步澄清精神分裂症患者中这两个现象间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8.
精神病病人的自知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精神分裂症和躁狂抑郁症病人自知力表现的异同,应用自知力评估量表比较精神分裂症和躁狂抑郁症住院病人6周治疗前后自知力的变化。结果:(1)精神分裂症病人自知力评分显著高于躁狂抑郁症组,主要表现在对症状缺乏认识,抑郁发作病人的自知力缺失主要表现在对症状的归因解释方面;(2)经过6周治疗,两组病人的自知力均有恢复,尤其是躁狂发作病人;(3)临床医师对自知力的判断与自知力评估量表结果的相符率为75%~89%。提示不同精神疾病的病人其自知力缺损的内容不完全一样,对治疗的反应也不完全一样。  相似文献   

19.
作者对住院的 8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知力与临床症状和疗效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现将结果报道于后。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选取 1996~ 1998年住院男性患者 88例 ,均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 2版 (CCMD -2 -R)中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 ,并排除伴有躯体疾病。1.2 方法 自知力、BPRS[1 ] 均为 ( 1~ 7分 ) 7级评定 ,BPRS在原 18项的基础上又加行为紊乱一项 ,共 19项内容 ,若评分值越高 ,自知力障碍及精神症状越明显 ;CGI -SI和CGI -GI[2 ] 均采用 ( 0~ 7分 ) 8级计分法 ,亦为评出分值越高 ,病情越重 …  相似文献   

20.
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与智力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与智力的关系。方法:对7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出院前1周内做智力测验并测定症状及自知力恢复情况,在背景材料一致下比较自知力与智力的关系。结果:患者自知力恢复越完全,其言语IQ、操作IQ及总IQ显著高;右力差者中45.9%属智力障碍。结论:自知力恢复受智力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