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视网膜母细胞瘤(Rb)是一种起源于视黄醛母细胞的儿童肿瘤,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始动因素是RB1基因的双拷贝缺失。在遗传性Rb家系中,欲在发病前作DNA诊  相似文献   

2.
视网膜母细胞瘤(RB)是儿童早期常见的一种眼内肿瘤。RB位点位于13号染色体长臂一区4带,代表一类所谓的隐性肿瘤基因。本文选用H3-8探针筛选了60例不同类型的RB患者的基因组DNA,并发现多数RB位点的初次突变是由于与H3-8顺序有关的缺失所致。本文同时亦使用了与RB位点紧密连锁的脂酶D(ESD)基因(位于13q14)克隆探针及9D11顺序(位于13q2),旨在评价缺失的范围。  相似文献   

3.
小细胞肺癌(SCLC)与几个不同的遗传位点杂合性缺失相关,这些遗传位点包括3p、13q和17p。为了检测定位于13q14的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Rb)是否可能是肺癌隐性突变的位点,作者用Rb互补DNA探针(p0.9R和p3.8R)检测了8例原发性SCLC肿瘤和50个包含肺癌所有主要组织学类型的细胞系。在1例SCLC原发性肿瘤的DNA中检测到Rb基因的结构重排,出现新的HindⅢ片段,而正常的10kb片段显著减少,此片段在肿瘤中可能是纯合性缺失的。在4个SCLC和一个类癌瘤细胞系中Rb基因有二种类型的结构异常:(1)正常HindⅢ片段纯合性缺失,伴随一个或二个新带的出现;  相似文献   

4.
人肿瘤发生发展中能观察到的遗传变化之一就是基因扩增。扩增的检测方法包括;细胞遗传分析检测双微小体或中期分裂时的均质染色区,以及用专一性原癌基因作为探针进行DNA杂交检验。前两种方法可测知未知序列的基因扩增,而探针法专测原癌基因的扩增。有假说认为原癌基因产物的积累  相似文献   

5.
遗传连锁图是确定致病基因位点的有利工具。已发表的人类13号染色体图还不够完善,且肝豆状核变性(WND)和视网膜母细胞瘤(RB 1)基因附近仍有未确定顺序。本文利用委内瑞拉的一个庞大家系,对此区域6个位点进行了定位,绘制出部分连锁图。作为高度特异性遗传标记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在人类遗传学中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分析人类连锁的能力。WND和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3个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家系的腺瘤样息肉病(adenomatus polyposis coli)基因(APC)启动子1A区异常甲基化及DNA大片段结构异常.方法 对3个FAP家系成员的肿瘤组织标本和正常组织标本DNA进行化学修饰,应用甲基化特异PCR(methylation-speeif-ic PCR,MsP)和DNA序列分析方法筛查APC基因启动子1A区甲基化情况.采用多重连接依赖性探针扩增(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IPA)分析系统检测5例FAP患者肿瘤组织标本和正常标本的APC基因的15个外显子及启动子区DNA大片段结构异常.结果 在1个家系中发现2例患者存在APC基因启动子1A区异常甲基化.同一个家系中另1例患者存在APC基因全基因杂合性缺失.结论 APC基因启动子1A区异常甲基化可影响APC功能,可能是结直肠癌进展过程中的早期事件;大片段缺失可能是导致典型FAP的一个因素.  相似文献   

7.
肿瘤基因组中常有大片段的 DNA扩增 ,鉴定这些扩增片段中的基因是寻找与特定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癌基因的策略之一。通过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和限制性内切酶标记位点基因组扫描分析等 ,可以发现肿瘤中扩增的 DNA片段 ,其中所包含的扩增的基因及其 m RNA和蛋白水平的变化可采用定量 PCR和组织芯片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加以检测。筛选出与特定肿瘤相关的扩增基因后 ,使用细胞转染、RNA干扰、c DNA芯片或逆转录多重连接依赖的探针扩增等方法进一步研究将有助于明确目的基因在特定肿瘤发生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9.
作者在1975年~1979年调查了596例视网膜母细胞瘤(RB)病人。细胞遗传学分析发现,定位在13ql4的Rb-1基因缺失可引起RB,由于抑制(或控制)这种基因的功能失活而导致癌基因激活。另一方面,癌基因激活常与染色体异常或基因扩增有关。以前曾报道在RB肿瘤细胞系和RB肿瘤组织细胞中出现N-myc癌基因扩增并证明与双微体(DM)及均质染色区(HSR)有密切关系。作者进一步研究了RB肿瘤癌基因激活和染色体异常之间的关系,并考虑到肿瘤类型和家族背景。取正常人的肝、脾及皮肤成纤维细胞的N-myc作为标准。扩增超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6个遗传性非综合征型耳聋家系成员的GJB2基因编码序列进行分析,寻找耳聋患者的致病基因突变,探讨GJB2基因突变致病的遗传模式.方法 提取患者及家系成员的外周血基因组DNA,扩增GJB2基因的编码序列,然后对扩增产物进行DNA测序,对出现重叠峰形的扩增产物进行TA克隆后再测序,确定基因突变是否存在于同一拷贝.结果 6个遗传性非综合征型耳聋家系中,4个家系是GJB2基因突变所致.患者的GJB2基因突变包括235delC、299-300delAT、79G→A+341A→G和109G→A.非致聋突变79G→A与341A→G组合具有致聋效应,109G→A和235delC的杂合突变可能也有致聋效应.结论 GJB2基因突变致聋具有明显异质性,非致聋突变并非完全不致聋,环境因素或其它基因可能参与GJB2基因突变所致耳聋.  相似文献   

11.
一种基于用限制酶直接检测DNA顺序多态性的较新的遗传标记系统使人们有可能建立起详细的人类遗传连锁图。由克隆化DNA片段所确定的新遗传座位代表着已知的特定基因或其功能未知的随机座位。除了用物理方法将这些新标记定位在特定染色体上的特定区段外,还可通过家系研究来估计它们的连锁距离和基因顺序。据估计,人类基因组的大小为33摩尔根;如果标记座位的间距为0.4摩尔根,新  相似文献   

12.
近来对视网膜母细胞瘤易感基因(RB基因)的研究取得许多新的进展。在分子水平上充分证明了RB基因是隐性癌基因。它所编码的蛋白质(RB蛋白)是一种磷酸化蛋白,位于核内,可能具有调节基因活性的功能。在其它人类肿瘤中也发现了RB基因失活的证据,因此RB基因失活可能不只与视网膜母细胞瘤有关,在其它某些人类肿瘤形成中的作用也很重要。腺病毒癌基因EIA蛋白能与RB蛋白形成稳定的蛋白质复合物,而某些DNA致瘤病毒的癌基因产物均有类似EIA蛋白质这一功能区的氨基酸序列,且与EIA有类似的转化功能。这些不曾预料到的重要发现有可能为肿瘤发生的遗传机制提供一个统一的理论模型。  相似文献   

13.
真核生物基因的转录是一套转录因子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在人类视网膜母细胞瘤基因(RB)的转录中,至少有两种不同性质的DNA结合因子起重要作用。其中一个因子是对重叠于基因促进带上Sp1潜在的识别顺序的一段连接顺序起作用,另一个则是和附近的ATF识别顺序发生反应。我们已鉴定了两个在这些识别顺序中自发导致的具有遗传性的视网膜母细胞瘤的点突变。核基因并不约束这些突变的顺序。我们推断,这些核基因是RB基因表达和抑制癌症所必需的,  相似文献   

14.
RB1基因早已被确认为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唯一致病基因,也是人类第一个被分离的肿瘤抑制基因。视网膜母细胞瘤(RB)是婴幼儿最常见的眼科肿瘤,也是一种致死性肿瘤。RB1基因的突变检测,对RB患者及家系成员的分子诊断、筛查、产前诊断、植入前遗传学诊断及早期治疗均具有重要意义。迄今为止,RB1基因中所发现的突变类型包括点突变、缺失、插入、易位、剪接突变以及各种复杂突变,几乎遍布基因的启动子和27个外显子,甚至还有部分内含子突变。但RB1基因不存在突变热点,这大大增加了RB1基因突变筛查的难度。RB1基因的突变不仅存在于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中,而且见于许多恶性肿瘤。本文对RB1基因突变筛查技术和发病风险评估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简单综述。  相似文献   

15.
全基因组扩增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基因组扩增可增加微量 DNA分析的遗传信息量 ,为实现微量 DNA多基因位点分析和重复检测提供了可能 ,目前已应用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母体外周血胎儿细胞产前遗传学分析 ,及肿瘤基因分析等领域研究 ,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技术。  相似文献   

16.
肿瘤易感性与消化系统肿瘤易感基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引言人类经过一百多年的努力,通过对肿瘤遗传家系分析、流行病学以及大量的动物实验研究证明了肿瘤的发生受遗传因素的影响,特别是近二十年来,已进一步明确肿瘤是一种环境因素与遗传因素相互作用导致的一类疾病。大多数的环境致病因素如饮食、病毒、化学物质、射线的致癌作用都是通过影响遗传基因使遗传物质发生一系列的变化而致。目前研究的结果已表明肿瘤是细胞中多种基因突变累积的结果,突变主要发生在三类细胞基因,即癌基因、肿瘤抑制基因和DNA修复基因。通常这些基因在细胞中行使正常的生物学功能,对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过程起重…  相似文献   

17.
全基因组扩增技术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基因组扩增可增加微量DNA分析的遗传信息量,为实现微量DNA多基因位点分析和重复检测提供了可能,目前已应用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母体外周血胎儿细胞产前遗传学分析。及肿瘤基因分析等领域研究,是一项非常有价值的技术。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一个呈母系遗传的非综合征型耳聋大家系进行线粒体DNA的突变检测。方法收集湖南省一个非综合征型遗传性耳聋家系成员外周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含线粒体DNA),设计特异性引物对目的片段进行PCR扩增,直接测序检测突变类型。结果测序结果显示,线粒体12S rRNA基因A1555G突变为该家系的致病突变,非母系成员不存在这一突变。结论该家系中部分成员使用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后出现耳聋,可能是因为药物与线粒体12S rRNA基因的A1555G突变共同参与了听力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对母系遗传非综合征性耳聋家系临床和分子遗传学特征分析,进一步探讨线粒体12S rRNA基因对母系遗传药物性耳聋的影响.方法 收集5个非综合征性耳聋患者家系,提取基因组DNA,然后进行线粒体DNA全序列和间隙连接蛋白β2(gap junction protein beta 2,GJB2)基因扩增并测序分析.结果 5个家系内和家系间的母系成员在听力损失、发病年龄和听力曲线上存在较大差异.5个家系耳聋发生的外显率分别为17.6%、50.0%、66.7%、31.3%和23.1%,平均外显率是37.7%.线粒体全序列显示家系间存在已知的1555A>G突变和不同的多态性位点,分别属于东亚人群D4b2b、B4c1b1、F3、C1、D5a单倍型.这5个家系没有携带已知的线粒体DNA继发突变,但发现了2个保守性较高的ND1L89T和CO3 A200T突变.而且,GJB2基因上未发现与耳聋相关的突变.结论 这5个母系遗传非综合征性耳聋家系中,线粒体DNA继发突变、GJB2基因可能没有影响1555A>G的表型表达.然而,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线粒体DNA多态性及其他核修饰基因可能对这5个耳聋家系的表型表达起到修饰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1个先天性白内障家系进行表型和基因分析,鉴别其致病基因,分析基因与家系异常表型的关系,为该家系的遗传咨询、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采集该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诊断其白内障表型、绘制家系图、分析遗传方式。提取家系成员的外周血DNA,利用外显子组测序在先证者的基因组中寻找致病变异位点,利用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技术筛查大片段缺失/插入;排除编码区变异、大片段缺失/插入与该家系的关系后,采用全基因组测序筛查该家系致病基因。结果 该家系22位成员参与临床检查,其中13人被诊断患有白内障,主要表现为眼部皮质混浊、核混浊、眼底窥不清等,年龄最大84岁,最小11岁。外显子组测序所得候选变异位点为COL7A1 c.6727T>C,但该变异在家系内未与疾病表型共分离;MLPA检测结果显示该家系在RHO、RP1、IMPDH1、PRPF31等4个基因不存在大片段缺失或重复;全基因组测序发现铁蛋白轻链亚基编码基因(FTL)5’-UTR区c.-168G>C(rs398124635)杂合变异,Sanger测序证明该变异位点在家系中与疾病表型共分离,Clinvar数据库评估该变异为有害变异。结论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