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咳嗽为肺系疾患的主要症状之一。我随朱良春老师临证,治疗该症,有所收益,现结合案例,将其治咳经验介绍如下: 例一:汤××,女,43岁,工人。咳嗽痰黄,历时半月,咳呛胸痛,口干欲饮,纳谷欠馨,大便燥结,舌苔薄黄,脉象细弦。此乃肺燥之证,拟以润肺止咳,选桑杏汤加减。处方: 南北沙参各12克,桑叶10克,杏仁10克,豆豉6克,山栀5克,梨皮一只,瓜蒌皮12克,生甘草5克。服上药4剂,咳嗽仍剧,余证略平。二诊请朱师诊治,他认为咳嗽痰黄,口干欲饮,仍属肺热之象。至于大便燥结,乃肺热并移于大肠之候。咳嗽之因热  相似文献   

2.
蓝×、男、7岁。患儿常有尿意,午后发作特甚。易患感冒咳嗽,常以抗菌素注射则愈,以小恙不足为虑,遂至时延半载,恐酿成它病,今求中药治疗。症见咳嗽痰黄,口干欲冷饮,苔薄黄,脉略数,此为肺热痰郁,拟宣肺清热法。疏方: 生石膏20克、麻黄3克、枇杷叶12克、麦冬10克、杏仁6克、甘草1克,三剂。药后尿意发作次数减少,2~3小时一次,尿量增多,咳嗽已愈,苔薄黄咏数如昔,口干饮水减少。恐热久灼伤肺阴,前方加花粉10克、玉竹10克,三剂后诸证悉平,至今未见再发。按:祖国医学以肺主治节,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本证既非遗尿,亦非尿频尿急尿痛,仅为尿意频作,并见咳嗽痰黄,口干饮冷,苔黄脉数之证,显系肺家郁热。唐容川谓:“夫肺以  相似文献   

3.
笔者用丹芩五虎汤治疗小儿肺热咳嗽症50例,治疗2天喘止咳减25例,3天者20例,4至5天者5例。介绍如下: 方剂组成:丹参5~10克、黄芩5~8克、麻黄3~6克、杏仁3~10克、石膏6~15克、细茶叶2~5克、甘草2~6克、赤芍3~8克、大贝6~10克。病案举例:刘×,男,1岁半,84年4月18日就诊。发热3天,体温39.5~40.5℃。咳嗽气喘,喉中痰鸣,鼻翼煽动,烦躁不安,面青唇紫舌黯,指甲发绀,指纹青滞达气关。两肺满布湿罗音及哮鸣音。胸部X线透视:“见两肺门阴影增宽,两肺纹增粗紊乱,其间可见多处小片状淡薄模糊影,两下肺为甚。意见:“支气管肺炎”。证属痰热壅肺,肺闭血瘀。治则:宣泄肺热、化痰平喘、佐以活血。服一剂后,体温降至38.5℃,咳喘大减,烦渴已止;服二剂后,体温正常,轻咳不喘,两下肺  相似文献   

4.
泻白散出自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功能为清泻肺热,平喘止咳,习以治疗肺热咳嗽。我用此方加减治疗鼻衄,每多获良效,现简介如下: 一、方药组成及用法:本方由桑白皮15克,地骨皮15克,生苡仁30克,甘草5克,牛膝15克,藕节15克组成。如阴虚肺燥加沙参、天麦冬,肝郁化火加夏枯草、栀子、丹皮,血热加丹皮、赤芍、生侧柏叶,胃热上冲加生石膏、知母、生地,热结便秘加瓜蒌皮、槐角、生大黄。  相似文献   

5.
滕宣光老中医从医数十载,在小儿咳嗽的诊治上很有见地,他总结出本证最常见的二种证型:痰热蕴肺型和脾湿肺热型,临床疗效卓著。我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探讨如下: 一、痰热蕴肺证证见咳嗽伴喘,吐白粘或黄粘痰,鼻流清涕,重者高热鼻煽,口唇青紫,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滑数。组方:苏子6克黄芩6克桑皮10克杏仁6克百部10克杷叶10克以上为基本方,高热加青蒿10克,白薇10  相似文献   

6.
白喉证治     
祖国医学对白喉的论述较为详尽。如清代《重楼玉钥》所载养阴清肺汤,就专为本病而设。其病因病理,多由气候干燥,疫气流行,邪乘正虚而侵入,病邪侵犯肺胃二经,化火化燥,上熏咽喉所引起。咽喉是肺胃的门户,肺胃二经受燥,火熏蒸,灼伤津液,故咽喉干燥、疼痛而起白膜。本病的病理特征是病初就表现出明显的阴虚肺燥征象。笔者根据多年实践,将本病分为阴虚肺燥、热毒蕴结和痰热壅肺三个证型进行辨证施治,收到了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正> 一、散寒敛肺刘某,男,35岁,工人。1983年12月3日因咳嗽伴恶寒二十余天初诊。患者服宣发化痰之剂虽恶寒见轻,但咳嗽不减,有泡沫痰,口中和,食欲尚可,二便调,舌淡苔薄白,脉浮稍紧。证属肺气已散,寒邪未尽。治宜散寒解表,敛肺止咳。处方:麻黄8克杏仁12克甘草3克干姜6克细辛3克五味子6克诃子8克。三剂。服药后恶寒症除,咳嗽减轻。原方去麻黄、细辛,加款冬花8克,乌梅10克,服四剂后痊愈。  相似文献   

8.
小儿厌食较常见,笔者悉以家传“健脾和胃思食方”施治,颇收显效。处方:生黄芪、软白术、白茯苓各6克,木瓜,石斛、谷芽各5克,神曲3克,冰糖8克。脾湿不化苔膩者,去石斛、冰糖,加藿香3克,白蔻2克;胃有热见苔红少津者,去神曲,加麦冬6克、乌梅3克;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慢性胃炎(Helicobacter Pylori Associated Gastritis,HPAG)的中医证型分布情况。方法:将400例慢性胃炎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肝郁气滞、肝胃郁热、脾胃湿热、胃络瘀阻、脾胃虚寒、胃阴不足6个证型,同时检测Hp感染情况。结果: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hronic Non-atrophy Gastritis,CSG)中医证型分布由高到低依次为脾胃湿热证肝郁气滞证肝胃郁热证胃络瘀阻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不足证,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中医证型分布由高到低依次为脾胃湿热证胃络瘀阻证肝郁气滞证肝胃郁热证胃阴不足证脾胃虚寒证。各证型Hp感染率分布由高到低依次为脾胃湿热证肝郁气滞证肝胃郁热证胃络瘀阻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不足证,脾胃湿热证与其他证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AG临床以脾胃湿热证最为多见。  相似文献   

10.
姜老治咳,经验丰富,现仅就笔者侍诊所见验案,初步归纳为十二法。一、解表清肺[例1] 宋××,女,6岁。感寒后咳嗽六日,痰黄不多,恶寒发热,苔薄白黄,脉浮紧数。风寒外束,肺有痰热,治宜解表清肺。麻黄9克桂枝9克黄芩6克大贝3克甘草3克四剂按:是方系麻黄汤易杏仁为大贝。杏、贝同有祛邪化痰止咳之功。但前者苦温,后者苦寒,此证肺有痰热,故用大贝。加用黄芩者独清肺热。  相似文献   

11.
王××,女,40岁,一九七七年九月中旬患鼻渊,经X线确诊为“右上颌窦炎(急性期)”。症见:鼻塞流浊涕如脓,不闻香臭,咳嗽,头痛,饮食二便如常,舌白,脉缓。脉证合参,当属风寒郁闭肺窍使然。乃与葛根汤加味: 葛根10克、桂枝6克、白芍12克、炙草6克、生姜10克、大枣4枚,麻黄3克、桔梗10克、辛荑6克、苡仁10克、自芷6克、党参30克。服三剂后,鼻涕减少;服十剂后,鼻涕转为稠白;乃去苡仁、辛荑,加川芎10克,又服五剂后,鼻已不流涕,且能闻香臭,但牙齿松浮,舌粗,脉缓。宜去辛燥之味加养血之品,改方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小柴胡汤配合背俞指针疗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肝胃郁热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肝胃郁热证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均以连续治疗4周为一个疗程。结果:治疗组30例,痊愈12例,显效11例,有效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对照组痊愈6例,显效10例,有效5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7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在中医主症积分、次症积分、证候总积分比较上,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柴胡汤配合背俞指针疗法治疗肝胃郁热证胃食管反流病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性胸痛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及疏肝和胃方治疗本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8例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性胸痛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与胃镜下分级,分析两者的关系。以中药疏肝和胃方随证加减治疗8周后,观察胸痛症状积分与其他临床症状积分的改善情况。结果:①属肝胃郁热证39例(67.24%),胆热犯胃证4例(6.90%),气郁痰阻证9例(15.52%),中虚气逆证6例(10.34%)。胃镜下分级在中医证型分布中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治疗前后胸痛症状积分及其他临床症状积分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③胸痛症状改善显效率是96.55%,临床症状改善显效率是87.93%。结论: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性胸痛以肝胃郁热证多见,其次为气郁痰阻证;其中医证型分布与胃镜下分级无明显关系;疏肝和胃方能有效改善本病的胸痛症状及其他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4.
目的:基于现代百余年名老中医诊治肺脓肿的文献,分析肺脓肿常见证候及其临床特征,为丰富肺脓肿临床辨证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已建立的《现代名老中医肺病数据库》和《期刊中医肺病数据库》,建立《现代名老中医诊治肺脓肿文献研究数据库》,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根据证候频数描述,推断出肺脓肿常见证候有痰热蕴肺证、热毒闭肺证、肺热血瘀证、肺热炽盛证、肺阴虚证、肺气阴两虚证、风热犯肺证等;根据肺脓肿常见症状的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结果所推断出的证候有痰热蕴肺证、肺热炽盛证、肺阴虚证、风热犯肺证、肺气虚证、燥邪犯肺证、热毒闭肺证、虚实夹杂证、阴虚肺燥证;根据以上两种共有结果并结合临床实际,推断出肺脓肿的临床常见证候有痰热蕴肺证、肺热炽盛证、肺阴虚证、热毒闭肺证、风热犯肺证,每个证候有其症状特征。结论:肺脓肿的临床常见证候有痰热蕴肺证、肺热炽盛证、肺阴虚证、热毒闭肺证、风热犯肺证,证候属性有一定规律,其研究结果有待于临床的进一步验证、分析与补充。  相似文献   

15.
小儿肺炎证治规律浅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初步探讨小儿肺炎的中医辨证论治规律。方法:采用中医辨证施治加头孢拉啶静脉滴注治疗60例肺炎患儿,疗程为10天。结果:临床痊愈率为86.67%。用药前、用药2天、4天、6天、8天、10天后风寒袭肺证的病例数分别为4、3、2、1、0、0;风热犯肺证分别为40、36、28、18、8、4;痰热闭肺证分别为12、14、13、8、4、1;肺脾气虚证分别为2、4、12、23、20、12;阴虚肺热证分别为2、3、5、10、6、3。结论:小儿肺炎初期以风热犯肺证多见,治疗以清热宣肺、止咳平喘为主;后期以肺脾气虚证多见,治疗以健脾补肺、益气固表为主。  相似文献   

16.
临床资料:20例患者中,男性13例,女性7例,年龄19~25岁9例,26~35岁8例,36~45岁3例。病程1~3年4例,4~6年7例,7~9年7例,10年以上2例。方药组成及加减:基本方为炒苏子、炒萝卜子各15克,白芥子10克,金樱子50克,陈皮、茯苓各15克,炙甘草5克。日一剂,水煎服。风寒型加桂枝10克;肺热型加鱼腥草;肺虚加炙黄芪;脾虚加服补中益气丸;肾阳虚加服济生肾气丸;肾阴虚加服六味地黄丸。  相似文献   

17.
清法治肺     
随王烈教授应诊中,深悉王老善用清法治小儿肺系诸证,其将小儿肺疾分为感、咳、喘、哮、痰五证,各证又有寒热虚实的不同证型,其中以热型为多见。所以,王老确立热感、热咳、热喘、热痰为重点,施以清法论治,临证应手,疗效颇佳。一、热感:即感冒发热,为小儿肺系常见证。主证:发热、咽红,苔薄,脉弦数。治用清热解表。拟方清热解表汤:柴胡10克黄芪10克重楼7.5克牛蒡子7.5克菊花10克蝉蜕10克。水煎2次,混合药汁并浓缩,1日3次,饭前20分钟加糖服下,每次5~10毫升,4日为1疗程。以下同。二、热咳:咳嗽亦为小儿肺疾中多见之证。尤以热咳为最多。主证:咳声频数,痰少,身热,面赤,唇干,鼻燥,苔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推拿配合艾灸治疗肺卫不固型小儿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小儿推拿结合艾灸治疗28例肺卫不固型小儿汗症患儿,推拿隔日一次,艾灸隔三日一次,治疗4周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推拿配合艾灸治疗肺卫不固型小儿汗证的总有效率为92.85%。结论:推拿配合艾灸治疗肺卫不固型小儿汗证疗效肯定,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小儿夜啼症     
<正> 笔者在临床上投以清心养阴、镇静安神之剂治疗小儿夜啼症,每奏良效,现简介如下。药物组成及用法:麦冬8克,朱砂0.3克,灯心0.5克。将上药盛于小碗内,加热开水40毫升浸泡,待煮饭熟时,置于饭面上加蒸(或置于锅内隔水蒸)即可,每日1剂,中午及晚上睡前各服1次。  相似文献   

20.
小儿夏季热在每年6~8月较为多见,好发于1~2岁儿童,以农村儿童尤其多见。该病系暑热所引起的一种季节性疾病而得名,临床以长期发热、口渴、多尿、汗闭或少汗为主症。其相当于中医学所称的“小儿疰夏”、“暑热症”等。1肺胃实热型主症以入夏后发热,持续不退,气候越热,发热越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