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金匮要略》中的湿病,是以致病因素而命名的,一般有外湿和内湿之分,然本篇所论以外湿为主,故《金匮》论湿病证治五条六方,皆以发汗为主。但证之临床,往往内外之湿相互影响而致病,故其治疗若外湿较重,病偏于表,应用汗法为主;若内湿突出,病偏于里,则应首先利小便,若表里湿邪俱盛,两法同用亦佳。  相似文献   

2.
湿邪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致病因素之一,湿病证候错综复杂,既有内温,也有外湿,病势缠绵。《素问·至真要大论》云:“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仲景常运用以下8法进行辨证论治。 发汗祛风胜湿法 此法用于风湿表实证,也是外湿常用的治法。在表之湿可以发汗而解,但汗性粘滞,治  相似文献   

3.
湿为六淫之一,《金匮要略》中之湿病则是病因命名。大凡因湿致病,临证有内湿和外湿之分,治疗原则不外化湿、燥湿、发汗和利小便等。《金匮要略·痉湿喝》篇主论外湿,列为11条,在治疗上备有6个方剂,从整体上来看,实系治湿病的三个微取  相似文献   

4.
微汗法是《金匮》风湿病的治疗大法。《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云:“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仲景指出,治风湿痹痛“法当汗出而解”,但又特别说明“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即此处的发汗是微微发其汗,与通常的发汗有所不同。“盖风性急可骤驱,湿性滞当渐解,汗大  相似文献   

5.
林昌松 《浙江中医杂志》2000,35(12):509-511
《金匮要略》是一部治疗杂病理法方药俱备的专著。汗法通常用于外感热病的治疗,在《伤寒论》一文中论述最详,然其在杂病中的运用亦颇为详尽,可资临床借鉴以启迪思维。1发汗解表法在杂病中的适应病证 《金匮要略》论治杂病达45种之多,运用发汗解表法治疗的病证有:痉病、湿病、疟病、历节病、血痹病、虚劳病、咳嗽上气病、腹满、痰饮病、水气病、黄疸病、下利、妇人产后病、妇人杂病等。其中运用汗法最多的是湿病及水气病,其它则为杂病兼外感证。具有发汗的方药,仲景多在条文中出现“发其汗”、“发汗则愈”、“脉浮者”,或在方后…  相似文献   

6.
湿病是指由湿邪所引起的病证。湿作为一种致病因素 ,既可从外而受 ,也可由脏腑功能失调产生 ,且两者常相互影响 ,使得湿病病情缠绵 ,错综复杂。《金匮要略》(下简称《金匮》)中最先以“湿”作为独立的病名 ,除有专篇论述湿病 ,还在其他的各篇有散在论述 ,而且理法方药俱全。笔者认为 ,《金匮》中湿病的治疗方法可归纳为以下几种。1 宣表化湿此法用于感受风湿之邪 ,也是外湿的常用治法。风湿之邪侵袭人体 ,郁于肌表 ,可用汗法 ,使湿邪从表而解。但湿性粘滞难除 ,非一汗可以祛除 ,如用辛温大汗 ,非但不能除去湿邪 ,反伤津液 ,使得病情加重。…  相似文献   

7.
归类分析张仲景《金匮要略》中有关湿病本证以及类证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理法方药,指出湿病外湿和内湿分别应用微汗法和利小便法治疗;湿病寒湿表实证使用麻黄加术汤,湿病风湿表虚证使用防己黄芪汤;湿热谷疸使用茵陈蒿汤;风湿历节使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浸淫疮使用黄连粉等,临证可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综合各种治法,灵活应用。  相似文献   

8.
湿性重浊、粘滞,故为阴邪。《内经》谓“秋伤于湿”,雷氏则认为“四时皆有湿病”。其《时病论》称“春雨潇潇,夏雨淋淋,秋雨霏霏,冬雨纷纷,人感之者,皆有湿病”。故除在《秋伤于湿篇》中详述六种湿病(伤湿、中湿、冒湿、湿热、寒湿、湿温)外,并有风湿、霉湿、暑湿、湿泻、风温夹湿等散见于四季时病篇中,爰予归纳研讨。阐发病因病机一、推论时气阐明经旨:雷氏认为  相似文献   

9.
王清华 《陕西中医》1989,10(7):331-332
<正> 《金匮要略》论痹病内容有湿痹、血痹、胸痹及历节。本文拟根据其病因、病机、病位、病性及病变证候特点,扼要阐述如下。一、微汗治湿痹湿为阴邪,重浊粘滞,治疗当取微汗。“但使阳气内蒸而不骤泄,肌肉关节之间充满流行,而湿邪自无地可容矣。此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之旨欤”(《金匮要略心典》)。“若大发其汗,阳气奔腾……湿邪留滞,故反遗留,而病不愈也”(《医门棒喝·伤寒论本旨》)。如“风湿相搏……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湿病·第十八条》)。  相似文献   

10.
黄元御论治湿病强调阳衰脾虚湿盛的基础体质,当外感邪气引动内生湿邪,则易形成湿病;提出治湿当内通膀胱,外开汗孔,表里双解,以紫苏叶和浮萍解表发汗,并重视药物的服用方法以及粥药并用。  相似文献   

11.
《金匮要略》湿病探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支焱 《河南中医》2009,29(5):420-421
湿病是湿邪蕴积于人体而产生的一类疾病,时刻重视阳气在体内的通达是仲景论治湿病一大特色。仲景论湿详于外湿而略于内湿。《金匮要略》明言治湿禁忌:禁大汗、禁攻下、禁火攻。  相似文献   

12.
医圣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奠定了治疗杂病之基础,其中温法也得到广泛运用。纵观全书,言及温者达40条之多.立方约30余首。然条文比较分散,不便研读,今就其主要方证予以归纳,简述如下:1温散寒湿《痉湿病脉证治第二》第二十余曰:“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寒湿侵渍肌表,当发热、恶寒、无汗、身疼重着、不能转侧。治法当从汗解。但湿性濡滞,不易骤泄,发汗之法,不在重用表药,而直用温药振奋阳气,蒸发湿邪,使汗出病除。麻黄加米汤.麻桂相配.温散寒湿.麻术相配.虽发汗而不致过汗.且能行表…  相似文献   

13.
一、发汗以解表邪即汗法,适用于病邪在表之证。如《痉湿喝病脉证治》篇第20条所曰“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论述寒湿在表的证治与治疗禁忌。湿邪留着肌肉,故见身体疼痛、不  相似文献   

14.
汗法是张仲景治疗疾病的常用方法,不仅用于外感病还可用于内伤杂病的治疗,祛风湿散水饮是张仲景汗法的一大特色。张仲景汗法论治湿、水、饮病的机理在于宣发腠理给水液以通路,病在表者汗而发之,肺与皮毛相通,发汗宣肺互相为用,其汗法的论治思路在于微汗祛湿,发汗散水,宣肺化饮。张仲景发汗善用麻黄,随证配伍,功用各异。  相似文献   

15.
张仲景为湿病、痰饮、水气病确立的共同治疗法则:宣通阳气,恢复三焦气化。在具体的方药应用上,则存在以下共同点:麻黄、桂枝等入肺宣通上焦,白术、甘草、生姜等入脾胃温运中焦,附子等入肾振奋下焦。湿病、痰饮、水气病之间存在紧密的动态联系,层层递进,不断发展:从主论外湿的湿病,到水液停聚于体内局部的痰饮病,再到水液泛溢于周身的水气病,由外到内,由轻到重,呈现动态的发展规律。痰饮病实为联系湿病与水气病的枢纽所在,因本篇的治法方药论述最为详实完整,而湿病与水气病的论述则有省略之处,而这些省略之处皆可在"痰饮病篇"找到相应内容,如治疗内湿可用五苓散,水气病之下法可用十枣汤、己椒苈黄丸等。"痰饮病"详实完整的论述正是其沟通联系湿病与水气病的坚实基础所在。因此,三病虽然分篇论述,但可前后合参,将湿病、痰饮病、水气病作为一整体来学习,将对津液代谢障碍类疾病的治疗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汗法是通过使用药物、针灸、护理等方法使人体汗出,从而发挥宣发肺气、调畅营卫、开泄腠理等作用,使邪气随汗而解的治法,《内经》有“其在皮者,汗而发之”,指出了汗法是病邪在表的治疗大法。而微汗是仲景运用汗法的基本原则,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均有论述,如《伤寒论·辨可发汗病脉证并治第十六》说:“凡发汗,欲令手足俱周,时出似絷絷然,一时间许益佳,  相似文献   

17.
湿病的起始,溯源于《内经》;湿病之形成,外湿为主因;湿病的表现,多兼夹之候;湿病的治法,以微汗为妙。《金匮》于湿病,辨证准确,遣方灵活,用药精炼。其间理法畅晓,宜忌森严。  相似文献   

18.
对《金匮要略》有关湿病的病因、病机、治疗方药进行了归类分析 ,阐述了本书中治疗湿病的特点。提出了病因方面的外湿、内湿 ,在辨治方面提出湿病本证、湿病变证及湿病类证 ,并对本书中的方药、治法等进行了较详尽的剖析  相似文献   

19.
“诸痉项强(jiāng音僵),皆属于湿”是《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中的一条。南京中医学院医经教研组编著的《内经教学参考资料》对“诸痉项强,皆属于湿”的解释,有些牵强,不敢苟同。提出一些看法如下: 《金匮要略》中有关痉病的论述:“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夫风病,下之则痓,复发汗,必拘急”;“疮家,身虽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疰”;“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痓”;“太阳病,发热汗出,而  相似文献   

20.
微汗法出自《金匮要略.痉湿3病脉证治第二》原文第18条:“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用于治疗外感风湿表实证,亦可治疗历节病,因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开泄,易于表散;湿为阴邪,其性濡滞,难以速去。如大发其汗,则风邪虽去,而湿邪留滞,久则化燥伤阴,寒化伤阳。故正确的方法是“微微似欲出汗”。笔者在临床中运用微汗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取得良好疗效,现将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