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活性变化与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检测60例乳腺癌(其中伴有淋巴结转移30例)、30例乳腺不典型增生及30例乳腺增生患者的血液及癌组织、癌旁组织、不典型增生组织、单纯性增生组 GST活性。结果:(1)乳腺癌组的血清及组织中GST活性显著高于不典型增生组(P<0.01)及单纯性增生组(P<0.01)。(2)乳腺癌组织GST活性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癌旁组织中GST活性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组织(P<0.05);(3)乳腺癌组织GST活性与肿瘤大小、按预后 好坏的组织学分型等病理指标无关,与组织学分级、是否伴有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4)乳腺癌术后血清中GST活性明显低于术前(P<0.01)。结论:GST活性变化与乳腺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可作为乳腺癌诊断和癌前病变监测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乳癌组织中P-糖蛋白(P-gp)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用SABC免疫组化方法检测45例乳癌组织、29例良性乳腺增生病变及15例正常乳腺组织中P-gp的表达并分析其与预后参数的关系。结果:45例乳癌组织和P-gp阳性表达22例,阳性率为48.9%;29例良性乳腺增生病变组织阳性表达8例,阳性率27.9%;15例正常乳腺组织均为阴性,3者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gp表达与病理 组织学分类、腋淋巴结转移、病理组织学分级无关(P>0.05)。结论:P-gp在乳癌、良性乳腺增生病变组织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乳腺组织。  相似文献   

3.
龙峰  翁彬 《医学研究杂志》2006,35(12):32-35
目的 研究乳腺癌及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PTEN mRNA和P73mRNA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 40例乳腺癌和30例乳腺良性病例手术切除标本常规石腊包埋切片后行原位杂交法。结果 乳腺癌PTENmRNA阳性率明显低于乳腺良性病变(P〈0.01),但P73mRNA则相反(P〈0.01),且PTEN mRNA阴性和P73mRNA阳性的良性病例均为相同的病例。ER(+)、组织学分级Ⅰ+Ⅱ级、肿块最大径≤2cm和淋巴结未转移乳腺癌病例PTENmRNA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ER(-)、组织学分级Ⅲ级、肿块最大径〉2cm和淋巴结转移病例,但P73mRNA则相反;PTENmRNA和P73mRNA在乳腺癌中表达呈密切负向关系。结论 PTENmRNA和P73mRNA表达与乳腺癌发生发展、生物学行为及预后有密切关系,检测乳腺良性病变两者表达对早期防治乳腺癌可能较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4.
董军  李俊生 《湖南医学》2014,(2):298-301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的表达及其与淋巴结转移和骨髓微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9例乳腺癌组织和10例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VEGF-C的表达情况;同时抽取相应的骨髓血标本,应用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RT-PCR)方法检测标本中细胞角蛋白19(CK19) mRNA 的表达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乳腺癌组织中 VEGF-C 阳性表达率62.71%(37/59)及表达程度均明显高于乳腺良性病变组(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乳腺癌淋巴结转移阳性组VEGF-C表达阳性率及表达水平均高于淋巴结转移阴性组( P <0.05)。VEGF-C表达水平与发病年龄、肿瘤大小、病理分型、临床分级、雌激素受体(ER )水平、孕激素受体(PR )水平无关,但其表达水平与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水平显著相关( P <0.05)。CK19 mRNA在乳腺纤维腺瘤患者骨髓标本中未见表达,在乳腺癌患者骨髓血中有34例57.6%(25/59)阳性表达,乳腺癌骨髓微转移阳性组VEGF-C阳性表达率及表达水平均高于骨髓阴性表达组( P <0.05)。骨髓CK19 mRNA表达水平与VEGF-C蛋白表达水平呈正相关( P <0.05)。【结论】乳腺癌患者VEGF-C表达水平与淋巴结转移及骨髓微转移密切相关,提示V EG F-C可能参与了乳腺癌细胞的侵袭和播散。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核基质结合区结合蛋白质1(SATB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和qRT—PCR技术检测39例乳腺癌组织、19例对应癌旁组织、13例乳腺良性病变组织中SATB1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情况,分析SATB1及其mRNA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乳腺癌组织中SATB1阳性表达率为71.8%,明显高于乳腺良性病变的38.5%和癌旁组织的15.8%(P〈0.01);SATB1mRNA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量分别为乳腺良性病变组织和癌旁乳腺组织的4.5倍;SATB1及mRNA在乳腺良性病变组织和癌旁乳腺组织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ATB1及其mRNA在肿瘤体积大、腋窝淋巴结转移数多、分期晚的乳腺癌组织中表达水平显著增高(P〈0.05);而在不同年龄,不同组织学分级,不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b-2)、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达的乳腺癌组织中,SATB1及其mRNA表达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ATB1与SATB1mRNA表达呈正相关(P〈0.01)。结论SATB1及SATB1mRNA表达水平增高与乳腺癌的发生、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有望成为判断乳腺癌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p16和p27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并探讨其对预后的意义。方法:对84例乳腺癌,20例乳腺不典型增生以及20例正常乳腺组织进行p16和p27表达的检测并分析其结果。结果:乳腺癌组p16阳性率和p27高表达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16表达与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相关(P<0.05),p27表达与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相关(P<0.05),p16阳性患者术后生存率明显高于p16阴性者(P<0.05),p27高表达的乳腺癌术后生存率明显高于p27低表达者(P<0.05),p16在乳腺癌中的表达与p27的表达相关(P<0.01),p16阳性并且同时有p27高表达的乳腺癌术后生存率明显高于p16阴性并且同时p27低表达者(P<0.05),但与单独p16阳性或单独p27高表达者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乳腺癌组的p16的阳性率和p27高表达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16阳性,p27高表达的乳腺癌患者预后好;p16,p27都是乳腺癌独立的预后因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OX-2及MUC-1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76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15例乳腺导管原位癌、10例良性乳腺纤维腺瘤和10例正常乳腺组织的石蜡标本作COX-2及MUC-1表达水平的检测,分析乳腺癌生物学行为并判断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COX-2和MUC-1的阳性表达率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分别为65.79%、68.42%,乳腺导管原位癌分别为66.67%、80.00%,乳腺良性纤维瘤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0%、90%,正常乳腺组织均为阴性表达。COX-2蛋白阳性表达率和表达强度与年龄、月经情况、肿瘤大d、、组织学分级及免疫组化(ER、PR和Her-2)表达情况无明显相关性(P〉0.05),而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P〈0.05);MUC-1蛋白强阳性表达与年龄、月经情况、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及免疫组化(PR和Her-2)表达情况无明显相关(P〉0.05),而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及ER表达有关(P〈0.05)。COX-2和MUC-1在乳腺癌组织、导管原位癌、乳腺良性肿瘤组织的表达与正常组织相比均显著升高(P〈0.01),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与导管原位癌、乳腺良性肿瘤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2及MUC-1在乳腺浸润性导管癌中的表达呈非一致性相关,二者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OX-2及MUC-1和乳腺癌的发展和浸润转移有关,检测COX-2及MUC-1对乳腺癌预后、治疗评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Ki-67和BRCA1表达与散发性乳腺癌发生发展的关系。评价其在乳腺癌诊断、转移潜能及预后判断中的作用。方法应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30例正常乳腺组织、异型增生上皮和50例乳腺癌组织Ki一67和BRCA1的表达情况。结果正常乳腺组织Ki-67呈阴性表达,Ⅰ、Ⅱ、Ⅲ级异型增生阳性表达呈等级升高(P〈0.05)。乳腺癌组织Ki-67阳性表达率为92%(46/50),显著高于异型增生及正常乳腺组织,表达与乳腺癌分级及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P〈0.05)。与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无显著相关性。强阳性表达者术后1、3、5年生存率显著低于弱阳性或阴性表达者;正常乳腺组织BRCA1100%(30/30)呈阳性表达,强阳性表达率为70%(21/30),异型增生BRCA1阳性表达率80%(24/30),强阳性表达率为36.6%(11/30),定位于细胞核。而乳腺癌BRCA1阳性表达率为58%(29/50),无1例强阳性表达。其亚细胞定位除细胞核外,也见于胞浆、胞核胞浆,BRCA1表达与乳腺癌分级、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P〈0.05),BRCA1表达正常的乳腺癌患者术后3、5年生存率显著高于减弱者(P〈0.05)。Ki-67与BRCA1表达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Ki-67高表达和BRCA1低表达及亚细胞定位异常可能参与散发性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检测Ki-67和BRCA1表达有助于乳腺癌的诊断和转移潜能及预后的判断。  相似文献   

9.
乳腺癌中雌、孕激素受体和p53表达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乳腺癌组织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p53的表达与乳腺癌临床分期、腋淋巴结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挝氧化物酶链接法(SP法)检测96例乳腺癌组织和10例乳腺良性增生病变组织中ER、PR和p53的表达,并对不同临床分期和有无腋淋巴结转移乳腺癌组织中ER、PR和p53的阳性表达率进行比较。结果:乳腺癌组织中ER、PR和p5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4%、62.5%、59.4%,乳腺良性增生病变组织中ER、PR和p53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0.0%、80.0%、0,乳腺良性增生病变组织和乳腺癌组织中ER、PR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p53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临床分期乳腺癌组织中ER和PR的阳性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临床分期的增加,p53的阳性表达率明显升高(P〈0.05);无腋淋巴结转移者ER和PR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有腋淋巴结转移者(P〈0.05),p53的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有转移者(P〈0.05)。结论:联合检测乳腺癌组织ER、PR和p53的表达对于判断乳腺癌预后和指导治疗具有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p27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18例乳腺癌及27例良性乳腺病变组织p27蛋白表达水平,采用x^2检验其与临床病理学持征的关系。结果:良性乳腺p27蛋白的高阳性表达率为96.30%(26/27),癌组织为60.17%(71/118),p27基因蛋白表达水平与乳腺肿瘤的良恶性有差异性(P<0.05);p27蛋白表达水平与乳腺癌病理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呈显著负相关(P<0.05),组织分化差,有腋淋巴结转移其p27蛋白阳性表达明显降低。结论:p27蛋白表达的下降可能与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并可作为估价乳腺癌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组织蛋白酶 - D(Cath- D)、谷胱甘肽 - S-转移酶 (GST)活性变化与胃癌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 方法 检测胃癌、单纯性胃炎、胃炎伴癌前病变患者血清、癌组织、癌旁组织、胃窦粘膜中 Cath- D、GST的活性和手术前后血清 GST活性。 结果  (1)胃癌组的 Cath- D、GST的活性显著高于单纯性胃炎组及胃炎伴癌前病变组 (P<0 .0 1) ,胃炎伴癌前病变组 GST的活性显著高于单纯性胃炎组 (P<0 .0 5 ) ,Cath- D活性与单纯性胃炎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 (2 )胃癌组织 Cath- D、GST的活性显著高于癌旁组织 (P<0 .0 5 )、癌旁组织中Cath- D、GST的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织 (P<0 .0 5 )。 (3)伴有淋巴结转移的胃癌组织中 Cath- D活性显著高于不伴有淋巴结转移的 (P<0 .0 5 ) ,GST的活性在伴有与不伴有淋巴结转移者中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 (4) Cath- D的活性与按预后好坏的组织学分型 (P<0 .0 1)、按 TNM的分期 (P<0 .0 1)等病理指标有密切相关 ,而 GST的活性与病理指标无显著相关 (P>0 .0 5 )。 (5 )胃癌手术后 10天血清中 GST的活性明显低于手术前 (P<0 .0 1)。 结论 Cath- D、GST活性联合检测可用于胃癌高危人群筛选、监测癌前病变进展及预测肿瘤复发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结肠癌肝转移的主要危险因素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比较结肠癌肝转移 40例 (转移组 )及同期无肝转移结肠癌 35 7例 (对照组 )病理因素及血清癌胚抗原 (CEA)水平。 结果 结肠癌肝转移原发部位多见于乙状结肠 (37.5 % ) ,转移组淋巴结转移率高、肠壁浸润深度深 ,转移组组织学以高分化型腺癌为主 (72 .5 % ) ,转移组血清 CEA水平增高明显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P<0 .0 5 ) ;年龄、肿瘤浸润周径、肿瘤大体分型对肝转移影响不大 ,两组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 结论 结肠癌肝转移多发生于乙状结肠、伴有淋巴结转移、浸润全层、高分化型癌及 CEA水平高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P糖蛋白(P-gp0和P53蛋白在结肠腺癌中的表达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术前进行化疗的140例结肠癌组织中的多药耐药基因产物P-gp和P53蛋白的表达。结果 P-gp和P53在结肠癌中的表达为23.57%(33/140)和40%(56/140)。P-gp表达与结肠癌的组织学类型,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状况无关(P〉0.05),而P53除与淋巴结转移状况有关外(P〈0.05),  相似文献   

14.
细胞粘附分子-1在涎腺腺样囊性癌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细胞粘附分子-1(ICAM-1)在腺样囊性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1例腺样囊性ICAM-1的表达情况。结果 在腺样囊性癌管状型、混合型、实体型中ICAM-1表达率为88.24%,66.67%,25%。31例发肿瘤最大直径≥3cm者无1例高表达,直径<3cm者有12例高表达,12例复发或淋巴结转移;ICAM-1在直径≥3cm和复发转移组中的表达显著低于直径<3cm及无复发转移者(P<0.01)。结论 涎腺腺样囊性癌ICAM-1的表达与组织分化程度、肿瘤进展及复发、转移有关,ICAM-1高表达者复发转移较低。ICAM01可作为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15.
CD44v6、ki-67在宫颈癌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D44v6、Ki-67在宫颈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3例宫颈癌和正常宫颈组织中CD44v6、Ki-67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有关的临床病理因素间的关系。结果:CD44v6的着色部位主要在细胞膜和细胞质;而Ki067主要在胞核。CD44v6在正常宫颈上皮、宫颈原位癌和宫颈浸润癌性表达率显著升高(P<0.01)。CD44v6阳性表达与宫颈癌的盆腔淋巴结转移、脉管浸润和Ki-67的表达情况有关(P<0.05);而与临床分期、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间质浸润和癌灶大小无关(P>0.05)。有淋巴结转移、脉管浸润和Ki-67过表达者CD44v6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脉管浸润和ki-67低表达者。结论:CD44v6的阳性表达可能在宫颈癌的发生发展、淋巴结转移、脉管浸润和癌细胞增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非唯一决定因素。CD44v6的检测对于了解宫颈癌的生物学行为和判断宫颈癌患者的预后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前列腺癌组织中血管生成的免疫组织化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目的 探讨前列腺癌组织中血管生成与肿瘤生物学行之之间的关系;(2)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LSAB法检测38例前列腺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3)结果 前列腺癌组织中微血管形态不一,分布呈异质性,高分化癌组织中MVD明显低于低分化和未分化癌组织(F=6.48,q=3.80,4.86,P〈0.05,0.01);发生转移的癌组织中MVD明显高于未转移的癌组织(t=3.76,P〈0.001),  相似文献   

17.
p16、p53和c-erbB-2蛋白在胃癌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黄扬  陈丽英  高美钦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3,37(3):266-268,276,F003
目的 研究抑癌基因 p16、p5 3和癌基因 c- erb B- 2在胃癌和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 ,进一步探讨胃癌发生发展的机制。 方法 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p16、p5 3和 c- erb B- 2蛋白在胃癌和癌前病变中的表达。 结果  p16蛋白在正常胃粘膜、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和胃癌中表达呈下降趋势 ,异型增生和胃癌中 p16蛋白表达显著低于正常胃粘膜 (P<0 .0 5 ) ,p16蛋白表达降低与胃癌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均无明显相关性 ;p5 3蛋白在胃癌中表达显著高于异型增生 (P<0 .0 5 ) ,并且与胃癌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 (P<0 .0 5 ) ;c- erb B- 2蛋白阳性表达与胃癌浸润深度以及淋巴结转移关系密切 (P<0 .0 5 )。 结论 p16、p5 3和 c- erb B- 2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协同促进的作用。检测 p5 3和 c- erb B- 2对判断胃癌的恶性程度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p16蛋白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P16蛋白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对胰腺癌的诊断,2诊断及预后判断的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结合微波抗原修得法,对53例胰腺癌42例胰腺良性病变及正常组织进行比较,观察P16蛋白的表达情况。使用X^2检验及精确概率法分析组间差异,采用kapan-meire寿命及Log-rank检验,分析组间生存率差异。  相似文献   

19.
肝细胞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及其受体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及其受体(uPAR)与肝细胞癌(HCC)的关系以及在HCC侵袭转移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原位杂交方法分别检测52例HCC、42例硬化组织和23例正常肝组织中uPA、uPARmRNA的表达。结果 HCC是uPA、uPARmRNA的阳性表达分别为31/52,34/52,明显高于肝硬化组及正常肝组织组(P<0.05),HCC组包膜侵犯者uPA、uPARmRNA的阳性表达分别为25/34,28/34,与无侵犯者(6/18,6/18)相比,P<0.01;转移组uPA、uPARmRNA的阳性表达分别为21/26,23/26,与无转移者(10/26,11/26)相比,P<0.01)结论 uPA、uPARmRNA在HCC中的表达明显升高,uPA、uPARd 表达水平的增高与HCC侵袭转移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