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颈动脉内膜切除手术的几个相关问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在治疗颅外颈动脉高度硬化性狭窄及防治缺血性脑卒中有显著的疗效。术中选择合适的麻醉方法及选择性使用转流管及补片,不仅可提高疗效,还可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中转流管和补片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多中心的前瞻性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研究已经表明,对于颅外颈内动脉重度硬化性狭窄(动脉内径缩窄>70%)的病人,CEA是预防脑缺血症状发生的最佳手段。然而手术本身尚伴随着一些临床问题,如2%~6%的围手术期死亡或中风发生率,6%~36%的术后动脉再狭窄率等。为 相似文献
3.
4.
目的:对比颈动脉内膜剥脱术中使用补片扩大成形和直接缝合的围手术期结果,评价两种方法的优劣。方法:回顾性分析安贞医院血管科2003年3月至2016年12月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的49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围手术期结果差异。结果:补片组364例(74%),直接缝合组128例(26%),补片组围手术期缺血性卒中发生率明显低... 相似文献
5.
6.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已用以防治颈动脉狭窄引起的脑缺血发作,术前必须了解颈动脉狭窄对脑血流量和血容量的变化、手术本身对脑血管储备的影响以及术后脑缺血发作的原因.本文就上述问题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7.
张延龄 《国外医学(外科学分册)》1994,21(2):69-71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已用以防治颈动脉狭窄引脑缺血发作,术前必须了解颈动脉狭窄对脑血流量和血溶量的变化,手术本身对脑血管储备的影响以及术后脑缺血发作的原因。本文就上述问题加以讨论。 相似文献
8.
通过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en darterectomy,CEA)治疗颈动脉颅外段狭窄或闭塞,可以防治脑缺血性卒中。随着对本病认识和检查手段的提高,CEA对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作用得到了认可。2001年11月至2003年12月,我们采用转流管保护下(EA)治疗缺血性脑病36例,均获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36例,男29例,女7例;年龄40~82岁,平均61岁。单侧颈动脉病变26例,双侧病变10例。病变位于颈内动脉或颈动脉分叉处,涉及颈内动脉者31例,仅涉及颈总动脉者5例。本组无症状者10例(27.78%),有症状者26例(72.22%)。症状包括一过性黑目蒙者… 相似文献
9.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在防治暂时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TIA)在国内已逐步开展。现将我院1987~1990年6例行8侧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麻醉处理及体会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6例男性患者,年龄48~57岁(平均52.2岁)。有高血压病史者3例。全部患者均有典型的TIA病史。双侧颈动脉造影,证实单侧颈内动脉狭窄4例,双侧狭窄1例,一侧狭窄对侧闭塞1例。CT扫描示脑梗塞2例,脑内小片低密度区2例(均为病变同侧),另2例正常。3例行局部脑血流量测定,2例显示患侧半球血流量下降,1例示患侧大脑中动脉严重缺血。多普勒超声谱仪分析,6例患侧颈动脉血流均增快。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的手术技术和经验,并观察其治疗颈动脉硬化狭窄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82例颈动脉硬化狭窄并行CEA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彩色超声波显像仪、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CT和MRA扫描检查,颈动脉狭窄程度65%~95%,术中置放动脉转流管16例。经典颈动脉内膜剥脱术(sCEA)48例和外翻颈动脉内膜剥脱术(eCEA)34例。结果无手术死亡。术后随访3~20个月,术前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一过性脑缺血症状消失,9例仍有轻度慢性脑缺血症状,1例手术后3天出现脑栓塞,经治疗后症状缓解。术后行脑部多普勒超声检查,73例脑部供血有明显改善。结论 CEA是治疗颈动脉硬化狭窄的一种安全、有效和合理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治疗一侧颈动脉重度狭窄伴对侧颈动脉轻-中度及重度狭窄患者不使用转流管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38例一侧颈动脉重度狭窄伴对侧颈动脉不同程度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对侧颈动脉轻-中度狭窄组95例(A组),对侧颈动脉重度狭窄组43例(B组)。随访CEA后30 d内2组患者心脏、术侧新发脑卒中等并发症和病死率。评估对侧颈动脉狭窄的程度对不使用转流管CEA的安全性的影响。结果 138例患者均成功实施CEA,术中均未使用转流管。术后30 d内A组出现2例(2.11%)心脏并发症,3例(3.16%)脑卒中,1例(1.05%)死亡。B组出现2例(4.65%)心脏并发症,1例(2.33%)脑卒中,无死亡病例。2组各不良事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P=0.781,P=1.000)。总的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为6.5%,卒中及病死率为3.6%。结论不使用转流管CEA治疗双侧颈动脉狭窄,安全、有效,随着对侧颈动脉狭窄程度增加并不增加围手术期脑卒中和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13.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相关并发症及处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后并发症的原因并探讨其处理原则。方法回顾性总结1992年2月至2002年3月280例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其中治疗陈旧性脑中风242例,预防性颈动脉内膜切除术3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合并高血压59例(21·1%)、低血压30例(10·7%)、脑灌注损害16例(5·7%)、皮下血肿5例(1·8%)、脑卒中5例(1·8%)、颈动脉血栓4例(1·4%)、颅神经损害1例(0·4%)。术后随访:5年内血管再狭窄73例(26·1%)。结论根据残端指数选择性应用临时性转流,术中严格控制血压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颈丛阻滞用于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初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动脉狭窄行内膜剥脱术(CEA)需阻断颈内动脉,有脑缺血的危险,且常合并多系统疾病,其围手术期处理有一定特点。近期有5例CEA均在颈丛阻滞下完成。现初步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本组5例均为男性,其中1例作双侧CEA。年龄51~75岁,平均68.4... 相似文献
15.
16.
17.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剥除及冠状动脉搭桥联合手术同期治疗冠状动脉狭窄合并颈动脉狭窄的麻醉管理。方法 同期行颈动脉内膜剥除及冠脉搭桥联合手术的患者5例,用丙泊酚、芬太尼、异氟醚和维库溴铵全麻。适当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和容量治疗,避免低血压和血压波动。术中用利多卡因20mg浸润阻滞颈动脉窦神经丛。切开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后,放置内分流管,注意脑保护。结果 麻醉平稳,围术期血液动力学稳定,术后未发现心、脑并发症。结论 围术期麻醉处理的关键是维持血液动力学平稳,避免血压波动及脑保护。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应用颈动脉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和闭塞。方法对2004年6月至2005年4月对8例颈动脉硬化狭窄患者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颈内动脉狭窄程度均大于70%,术中都应用Brener转流管及血管补片。结果术后所有患者未出现严重并发症,脑部供血好转,术后颈动脉超声及CTA检查见患侧颈动脉血流增加,未见动脉瘤形成。结论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是治疗颈动脉狭窄和闭塞较有效的方法。术中可常规应用转流管,应用血管补片可提高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后新内膜形成过程中细胞凋亡对早期再狭窄的影响。方法 以新西兰兔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动物模型为基础,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观察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不同时间点新内膜中Bax、Bcl-2动态表达及细胞凋亡的过程。结果 Bax、Bcl-2在正常动脉壁无表达。Bcl-2于术后3d内膜开始表达,术后30d达到高峰,随后逐渐下降。Bax于术后3d内膜开始表达,术后7d到达高峰,随后逐渐下降,Bcl-2/Bax的比值在术后30d达峰值。新内膜中细胞凋亡则在早期再狭窄的后期90d达峰值。结论 新内膜中细胞凋亡处于较活跃的水平,细胞凋亡在CEA术后早期再狭窄形成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对高危颈动脉狭窄患者的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年至今收治的24例高危颈动脉狭窄患者的病变特点、治疗方式和疗效。重点讨论颈动脉支架和转流管的应用指征和注意事项。结果24例患者均手术治疗,其中11例行支架成形术,13例行转流管下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手术均获成功.术后30d内无死亡、致残性中风及缺血性神经损害。结论对手术高危患者,选择性应用支架成形术和颈动脉转流管.可有效减少并发症,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