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我院治疗新生儿乳糖不耐受症41例:早产儿7例,足月儿34例;母乳喂养32例,配方奶喂养5例,混合喂养4例;就诊年龄最小7d,最大25d。41例在出生后均有不同程度的腹泻,每日4~6次19例,7~9次12例,>9次6例,其余在4次以下。大便性状呈黄色或青绿色稀糊便,有奶块,沫多,尿布上常有少量粪便;均伴有腹胀和不同程度的不安、易哭闹,排便后好转。5例有呕吐,合并脱水3例。34例有体 相似文献
2.
乳糖不耐受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乳糖不耐受症近十年来已受临床医师重视,由于患儿缺乏乳糖酶以致对母乳或牛乳中的乳糖不能完全分解。乳糖在肠腔被正常肠道菌群分解成乳酸,可再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乳酸刺激肠壁,促进肠蠕动,大便次数增加~[1],腹部不适而不安,乳糖酶缺乏的程度因人而异,因此症状轻重不一。轻者易于疏漏。 乳糖不耐受性腹泻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以继发性为多,继发于感染性腹泻后。当肠道感染时肠粘膜受损,产生和分泌乳糖酶的绒毛膜外层受损最重,以致该酶产量减少,引起腹泻。原发性乳糖不耐受症发病率据记载欧美人很低,但亚洲人群中并不低。发病年龄都很早,发病前多无感染性腹泻史,病 相似文献
3.
4.
乳糖不耐受是指因乳糖酶数量不足或活性低下引起乳糖吸收不良,引发一系列消化道系统症状,严重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由于乳糖不耐受与胃肠道疾病症状有相似之处,且缺乏简便有效的检测方法,新生儿乳糖不耐受常被忽视或与其他胃肠道疾病混淆,易漏诊、误诊,导致抗生素、氨基酸配方奶的过度使用。因此,对新生儿乳糖不耐受的早期识别、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5.
6.
王文建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2,27(19):1468-1470
儿童乳糖不耐受症是乳糖酶缺乏或活性低下导致儿童进食乳糖后出现腹痛、腹胀、腹泻等胃肠症状的临床综合征,可通过病史资料和去乳糖饮食初步诊断,实验室常用氢气呼气试验、大便还原糖测定和尿半乳糖检测确诊.主要治疗采用去乳糖饮食疗法辅以益生菌,继发性乳糖不耐受同时纠正原发病和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姜毅 《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4,(6):414-417
新生儿乳糖不耐受症是由于乳糖酶缺乏,不能完全消化分解母乳或牛乳中的乳糖所引起的一系列消化系统症状。乳糖是主要存在于哺乳动物乳汁中的一种双糖,母乳中乳糖含量为7.2 g/100 ml,牛乳中乳糖含量为4.7 g/100 ml。乳制品是新生儿主要的能量来源,乳糖为新生儿提供约20%的能量。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乳糖不仅在能量供给方面起重要作用,亦参与大脑的发育进程。 相似文献
8.
新生儿非感染性腹泻乳糖不耐受发生情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新生儿非感染性腹泻时乳糖不耐受的发生状况及其与腹泻的关系;评价大便pH 值、尿半乳糖测定对新生儿乳糖酶缺乏的诊断意义.方法 选取2012 年10 月至2015 年6 月70 例发生非感染性腹泻的住院新生儿为腹泻组,同期选取162 例无腹泻的住院新生儿为无腹泻组.采用试纸法测定两组大便pH 值;半乳糖氧化酶法检测尿半乳糖,以尿半乳糖阳性诊断为乳糖酶缺乏,有乳糖酶缺乏的腹泻诊断为乳糖不耐受.根据尿半乳糖检测结果,将69 例行尿半乳糖测定的腹泻组患儿分为乳糖不耐受组(n=45)和乳糖耐受组(n=24),比较两组新生儿治疗后的情况.腹泻患儿出院后3 个月进行随访.结果 腹泻组与非腹泻组新生儿大便pH 值及尿半乳糖阳性率(65% vs 54%)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糖不耐受和耐受组腹泻患儿大便pH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乳糖不耐受患儿大便恢复时间比耐受组患儿长(P结论 新生儿乳糖酶缺乏发生率高,易发生乳糖不耐受性腹泻.大便pH 值测定对判断腹泻患儿乳糖不耐受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9.
粪便乳糖检测法诊断乳糖吸收不良与不耐受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本文报道用醋酸铅加氢氧化铵检查粪便乳糖的研究结果,并论证了其可靠性及实用性。本法简易、快速、安全、无创伤。经纸层析法及临床疗效均证实有一定的灵敏度及特异性,可作为国内诊断小儿乳糖吸收不良及不耐受的初筛方法以及监护乳糖不耐受治疗期间去乳糖疗法的剂量与疗程。 相似文献
10.
去乳糖饮食对病毒性肠炎并发乳糖不耐受症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潘斌 《中华现代儿科学杂志》2005,2(1):42-43
目的观察病毒性肠炎并发乳糖不耐受症短期去乳糖饮食治疗的疗效。方法80例病毒性肠炎并发乳糖不耐受症的患儿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继续日常含乳糖饮食,加用利巴韦林抗病毒和补液治疗。治疗组全部停止含乳糖食品改用惠氏爱尔素豆奶粉喂养。其他治疗同对照组。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阴显均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去乳糖饮食辅助治疗病毒性肠炎并发乳糖不耐受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Balvir S. Tomar 《Indian journal of pediatrics》2014,81(9):876-880
Intolerance to foods which contain lactose can cause a range of intestinal and systemic symptoms. These symptoms are caused by Lactase deficiency which is encoded by a single gene (LCT) of ≈ 50 kb located on chromosome 2q21. In some food items, lactose has been missed because of “hidden” lactose due to inadequately labeled, confusing diagnosis of lactose intolerance based on dietary restriction of dairy foods. Two polymorphisms, C/T13910 and G/A22018, linked to hypolactasia, correlate with breath hydrogen and symptoms after lactose. The key in the management of lactose intolerance is the dietary removal of lactose. Patients diagnosed as lactose intolerant must be advised of “risk” foods, inadequately labeled, including processed meats, bread, cake mixes, soft drinks, and lagers. This review highlights the types, symptoms and management of lactose intolerance and also highlights differences from milk allergy which closely mimics the symptoms of lactose intolerance. 相似文献
12.
13.
14.
目的 观察病毒性肠炎并乳糖不耐受症短期去乳糖饮食治疗的疗效。方法 将轮状病毒性肠炎并乳糖不耐受症患儿96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继续母乳或配方奶粉喂养,加用利巴韦林抗病毒和补液治疗;治疗组全部停止含乳糖食品改用雀巢去乳糖奶粉A110喂养。其他治疗同对照组。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8%,明显高于对照组72.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56 P〈0.01)。结论 去乳糖饮食辅助治疗病轮状毒性肠炎并乳糖不耐受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5.
16.
小儿慢性腹泻并乳糖不耐受及其治疗对策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王宝西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21(19):1286-1288
小儿慢性腹泻病(chronic diarrhea disease,CDD)的治疗已成为当前儿科消化专业的重点研究课题之一。目前国内将病程在2周以上的腹泻称为迁延性腹泻(persistent diarrhea,PD),病程>2个月称为CDD,而国外将病程>2周者即称为CDD[1]。本文仅就CDD并乳糖不耐受(lactase intolerance,LI)的治疗对策进行重点讨论。一、CDD(或PD)的发病机制1.肠黏膜损害(1)对CDD患儿空肠黏膜活检标本电镜下观察到小肠黏膜超微结构异常,如绒毛萎缩、坏死,上皮细胞胞质溢出,细胞脱落,吸收上皮细胞表面微绒毛损害及糖萼丢失,导致肠细胞吸收面积减少;(2)双糖(尤… 相似文献
17.
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喂养不耐受的预防和处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周伟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8,23(18)
肠内喂养为早产儿生长发育提供重要支持,在早产儿的临床管理中也是最具挑战的内容之一。而极低出生体质量儿(VLBWI)在开始喂养的初期易发生喂养不耐受,表现为呕吐、腹胀、胃残留量超过上次喂养量的1/3或持续喂养时超过1h的量、胃残留物被胆汁污染或有咖啡渣样物、大便潜血阳性、大便稀薄、还原物质超过2%(乳糖吸收不良)或呼吸暂停和心动过缓的发生明显增加等。临床可采取一些措施,如尽早开始经胃肠道喂养、早期微量喂养、选择合理的喂养途径、适当的乳汁质量浓度、合理的喂养间隔时间、缓慢增加喂养量、非营养性吸吮及适当的药物(多潘立酮、红霉素及其衍生物、肠内添加胰岛素、肠道微生态制剂或谷氨酰胺等)干预等以减轻或减少喂养不耐受的发生,促进VLBWI胃肠道功能的成熟和生长,尽早过渡到全胃肠道喂养。 相似文献
18.
19.
刺激排便及非营养性吸吮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 总被引:27,自引:5,他引:27
廉伟林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21(9):544-544,556
目的评估刺激排便联合非营养性吸吮干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早产儿51例,分为干预组26例,在常规治疗同时施加刺激排便及非营养性吸吮干预措施;对照组25例,用小剂量红霉素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胃残留量、腹胀消失、恢复至出生体质量、喂养耐受、肠道营养达418.4 KJ/(kg.d)时间。结果干预组在胃残留量、腹胀消失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1);在恢复出生体质量、喂养耐受、肠道营养达418.4 KJ/(kg.d)时间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刺激排便及非营养性吸吮干预早产儿喂养不耐受效果显著,是治疗早产儿喂养不耐受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