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吻合血管的腓骨头移植重建外踝的解剖学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带血管蒂腓骨头移植重建外踝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左右各 30 侧成人干燥腓骨标本上,对腓骨头和外踝进行形态学测量。结果:腓骨头与外踝形态比较,最大周径均值:腓骨头为(7.3±0.9)cm,外踝为(6.7±0.6)cm;关节面横宽均值:腓骨头为(1.4±0.2)cm,外踝为(1.6±0.2)cm;关节面纵长均值:腓骨头为(1.5±0.2)cm,外踝为(2.0±0.2)cm;关节面夹角均值:腓骨头为(144±11)°,外踝为(162±10)°;腓骨头或外踝与腓骨干倾斜角均值:腓骨头为(173±7)°,外踝为(171±6)°。结论:腓骨头与外踝形态相似,设计带膝下外血管蒂腓骨头移植修复外踝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为带血管蒂游离移植腓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 6 0 0块腓骨上 ,用细钢丝、游标卡尺测量了腓骨的长度 ,滋养孔数 ,滋养孔在腓骨各面上的分布 ,孔径以及滋养孔至上端腓骨头的距离 ,并列出回归方程。结果 :腓骨平均长度为 34.5 3cm± 2 .2 1cm ,滋养孔大多分布在腓骨后面占 73.37% ,滋养孔至上端腓骨头的距离平均为15 .5 5cm± 3.94cm ,滋养孔径平均为 0 .73mm。结论 :通过测出供侧腓骨的长度 ,就可推算出腓骨滋养孔至上端腓骨头的距离 ,再以滋养孔为中心截取所需移植腓骨的长度 ,就可保证被截取的腓骨带有主要营养血管。  相似文献   

3.
游离腓骨瓣嵌合腓动脉穿支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腓骨瓣嵌合腓动脉穿支皮瓣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20例新鲜成人带膝关节的小腿标本,红色乳胶灌注后进行解剖.将腓骨分为三段,观测各段腓动脉发出的皮穿支及骨穿支的分布、数目、蒂长、外径、走行及两种穿支之间的关系.结果 腓动脉于腓骨头下方7.23±3.76 cm开始贴紧腓骨走行并发出穿支.小腿中段穿支血管恒定.数目最多,骨、皮穿支均为5±1支;管径最大,皮穿支为1.12±0.56 mm,骨穿支为0.82±0.44 mm;皮穿支血管蒂较长为6.38±1.72 cm.腓动脉的骨、皮穿支基本在不同位置(间距小于2 cm).结论 腓动脉骨、皮穿支关系密切,具有嵌合皮瓣血管特点,适合灵活设计腓骨瓣嵌合腓动脉穿支皮瓣.  相似文献   

4.
用绘图法对15具尸体15对腓骨小头的胫腓关节面及桡骨腕关节面进行了解剖学的对比研究,观察关节面形态,测量其长径、横径、关节面倾斜角度、曲率半径,发现腓骨小头的胫腓关节面和桡腕关节面解剖相似。在此基础上,临床应用带血管腓骨近段移植重建桡腕关节4例收到良好的疗效,根据Green评分标准,腕关节评分为70~85分。  相似文献   

5.
用带血管的腓骨近段重建桡腕关节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绘图法对15具尸体15对腓骨小头的胫腓关切面及桡骨腕关节面进行了解剖学的对比研究,观察了关节面形态,测量其长径、横径、关节面倾斜角度、曲率半径,发现腓骨小头的胫腓关节面和桡腕关节面解剖相似。在此基础上,临床应用带血管腓骨近段移植重建桡腕关节4例收到良好的疗效,根据Green评分标准,腕关节评分为70-85分。  相似文献   

6.
在40侧成人下肢标本上观测了腓浅神经的走行、长度及其分支部位。设外踝最突出点为A点,胫骨粗隆与腓骨头连线的中点为B点。同时,确定了该神经从腓骨长、短肌之间浅出处(C点)及穿出深筋膜处(E点)的体在位置。其中E点位于A点的近侧8.3±1.1cm,AB发前方0.8±0.2cm;C点位于A点的近出15.4±1.5cm,AB线后方0.6±0.2cm。并按自身比例换算成相对数:E点为0.26±0.03;C 点为0.49±0.04。本文为临床探讨腓浅神经卡压症的病因和治疗提供了应用解剖学资料。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Meckel腔进行MRI与塑化切片对照研究,获得正常影像学和断层解剖学资料.方法采用生物塑化技术制作横断位、矢状位和冠状位各1例薄层切片,并完成60例正常人Meckel腔MRI扫描,对Meckel腔的形态进行对比观察,并测量其大小.结果Meckel腔的形态、大小在塑化切片与MRI上有良好的对应关系,Meckel腔左右两侧前后径分别为(1.33±0.20)cm、(1.37±0.24)cm,上下径分别为(1.28±0.20)cm、(1.22±0.18)cm,横径分别为(0.61±0.13)cm、(0.60 cm±0.14)cm,左右冠状面断面面积分别为(0.47±0.12)cm2、(0.45±0.13)cm2,在性别、年龄和左右侧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MRI能够准确显示Meckel腔的形态、大小,是评价Meckel腔的准确的影像学技术,塑化切片能够为其断面影像学的进一步研究提供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MR图像上测量人上胫腓关节面坡度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 方法 选择因非胫腓骨病变而行CT和MR膝关节扫描的患者53名,53条膝,年龄19~67岁,分别在CT和MR图像上测量上胫腓关节面与腓骨长轴的夹角(∠A),使用配对t检验分析两图像上测量结果的一致性。 结果 两组测量结果比较,上胫腓关节面与腓骨长轴的夹角(∠A)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MR和CT图像对上胫腓关节测量结果一致,为上胫腓关节的研究提供新思路,为含有腓骨头的腓骨上段骨瓣外科应用提供又一种先进且可信的影像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带血管游离腓骨移植的解剖学研究与临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告对106对212支尸体腓骨解剖学研究的结果:腓骨平均长度为32.58厘米,中央周径平均为3.79厘米,滋养孔与腓骨头距离平均为16.4厘米。介绍了5例截肢术后新鲜肢体用碘油加压血管造影的腓动脉分出部位、形态、管径大小和走向。这些资料,对于进行带血管游离腓骨移植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文还报道了7例手术,均达到一期愈合,并对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带血管腓骨移植治疗四肢大段骨缺损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 33例四肢长骨大段骨缺损采用带吻合血管的腓骨 (2 7例 )或腓骨皮瓣 (6例 )移植 ,其中 ,肿瘤性骨缺损 2 1例 ,创伤性骨缺损 12例 ,骨缺损长度为 6~ 2 4cm ,平均 14cm。结果 对 19例肿瘤性骨缺损及 9例创伤性骨缺损随访 14~ 4 2个月。术后移植骨与受区骨愈合时间为 3~ 5个月 ,平均 4个月。负重移植腓骨明显增粗 ,直径达 2 .6~ 3.8cm ,平均 3.2cm。结论 带血管腓骨移植是治疗四肢大段骨缺损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测量踝关节外侧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的相关解剖学参数,为临床踝关节外侧韧带重建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26例足部标本,解剖测量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的长度,插入角度,止点宽度及与骨性结构的毗邻关系。结果:标本距腓前韧带平均长度为(20.08±2.16)mm,腓骨侧止点宽为(8.75±1.8)mm,距骨侧止点宽度为(9.26±1.34)mm;影像学测量距腓前韧带的插入角度:足中立位侧位与腓骨长轴成角81°±11°,正位与腓骨长轴成角67°±7°。与外科标志的毗邻关系:距腓前韧带在距骨止点与距骨颈上缘的垂直距离为(12.92±0.93)mm,距腓前韧带腓骨侧止点与腓骨尖的距离为(11.44±0.61)mm。跟腓韧带平均长度为(32.72±9.17)mm,跟骨侧止点宽为(5.08±0.77)mm,腓骨侧止点宽为(4.76±0.62)mm。影像学的韧带插入角度:足中立位侧位上与腓骨长轴成角47°±16°。与外科标志的毗邻关系:跟腓韧带腓骨侧止点与腓骨尖的距离(3.74±0.55)mm;跟腓韧带跟骨侧止点与距下关节面的垂直距离(12.62±2.08)mm。结论:踝关节距腓前韧带、跟腓韧带长度及止点处宽度较为恒定,跟腓韧带插入角度变异较大。在进行踝关节外侧韧带重建时,需考虑其解剖学特点。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医生》2017,55(34):35-37,42
目的通过对股骨内侧髁的解剖测量,寻找最佳的骨膜瓣,为临床治疗距骨巨大缺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尸体标本上解剖膝降动脉及其分支,测量距骨各个关节面的面积及股骨内侧髁的解剖数据,设计带有膝降动脉终末支的骨膜瓣,适当修整骨膜瓣,将其置于距骨巨大缺损处,同时将膝降动脉端侧吻合于胫后动脉。观察以膝降动脉为蒂的股骨内侧髁骨膜瓣的解剖形态,寻找骨膜瓣与距骨缺损的最佳匹配方式。结果膝降动脉及其分支相对比较恒定,距骨滑车面积(11.36±1.72)cm2,距骨内踝关节面面积(2.04±1.72)cm2,外踝关节面面积(3.19±0.52)cm2,股骨内侧髁骨质丰富,所取带血管蒂的骨膜瓣足够修复距骨巨大缺损,且股骨内侧髁骨膜瓣与距骨的外形匹配度良好。结论通过基础解剖及模拟手术操作,带血管蒂的股骨内侧髁骨瓣可以用于治疗距骨巨大缺损,为临床距骨巨大缺损的治疗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腹壁下动脉、冠状动脉及主动脉-冠状动脉桥进行测量,为临床医生应用腹壁下动脉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提供解剖学及血流动力学资料.方法:应用解剖方法,对腹壁下动脉长度和外径、冠状动脉各外径及主动脉-冠状动脉桥的长度进行测量;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腹壁下动脉及冠状动脉的管径、血流速度进行测量.结果:解剖下腹壁下动脉长度为(13.00±2.58)cm,其起始处管径为(2.95±0.21)mm,与腹直肌外缘相交处管径为(2.51±0.32)mm,脐下1.0 cm处管径为(1.60±0.26)mm.彩色多普勒超声下腹壁下动脉起始处内径为(2.98±0.37)mm,距起始5 cm处内径为(2.60±0.27)mm,血流速度为(57.00±6.78)cm/s;左冠状动脉主干管径为(4.90±0.76)mm,右冠状动脉主干管径为(3.58±0.63)mm,血流速度为(48.50±7.72)cm/s;主动脉-冠状动脉桥的长度为(10.95±1.35)~(15.30±2.82)cm.结论:腹壁下动脉用于游离移植能桥接主动脉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左回旋支、右冠状动脉主干,其管径、血流速度与冠状动脉管径、血流速度相匹配;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术前可对腹壁下动脉作为移植血管的安全性进行评估,为临床随访提供一种新的无创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胸锁关节的结构特点,用改良式张力带法海设计胸锁关节复位的固定术式,为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30例男性成尸标本上进行解剖观测,测量了胸锁关节胸骨及锁骨关节面的前后径、左右径,并模拟手术设计,确定穿针点,测量了钢针与经穿针点的矢状轴之间的夹角。结果观测了胸锁关节的结构特点:胸锁关节胸骨关节面前后径、左右径分别为16.7±1.3mm,23.3±2.4mm,锁骨关节面前后径、左右径分别为22.3±2.1mm、23.7±2.6mm;两根钢针与经穿针点的矢状轴之间的夹角分别为69.7°±9.8°,75.7°±8.2°。结论胸锁关节的结构特点决定了其脱位以前脱位多见且脱位后不易保持复位。采用张力带钢丝法固定复位后的胸锁关节是一种简单可靠且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测量跟骨载距突的长、宽、高、前倾角和上翻角及与跟骨外侧壁的解剖参数,指导临床应用载距突螺钉进行内固定。方法对30具尸体跟骨骨骼标本进行解剖学研究,结合测量数据后钻入直径约4 mm的克氏针,观察克氏针在载距突的位置以及其与关节面的关系,从而确定跟骨外侧壁理想的进针点及角度方向以及载距突螺钉的直径大小。结果跟骨载距突上可以拧入2枚直径4.0 mm全螺纹钛钉,于外侧壁跟距关节下1cm(腓骨骨轴线上)钻入方向向内上倾斜27°,2枚螺钉呈10°左右的向心内固定,60足120枚螺钉中有8枚钻出跟骨后关节面,钻入安全率为93.33%。结论根据测得解剖数据,可以准确地植入螺钉,提高跟骨骨折手术中载距突螺钉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大鼠后三里重新定位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大鼠后三里的针灸实验提供较为实用的定位标准和详实的解剖学参考数据.方法:①用解剖学方法制作SD大鼠胫、腓骨标本,观测大鼠小腿骨形态学变化,据此并参照人的骨度分寸法和足三里"地"的位置,对大鼠后三里进行定位,用游标卡尺测量与后三里定位相关的数据.②根据本研究后三里定位对大鼠进行针刺甩尾实验,以验证针刺疗效.结果:新测得的后三里进针点的位置高于传统后三里1.84寸,位于腓骨头下方0.84 mm向前3.34 mm处.结论:建立了一个新的实用的大鼠后三里定位标准,供针灸实验应用.  相似文献   

17.
带蒂腓骨瓣移植修复下肢骨缺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应用带血管蒂的腓骨瓣或骨皮瓣移植修复下肢骨缺损。方法切取带血管蒂的腓骨瓣移植修复下肢骨缺损19例,其中14例伴有皮肤缺损,腓骨移植长度为4~10cm,皮瓣面积为3cm×5cm~7cm×18cm。结果 5例腓骨瓣及14例腓骨骨皮瓣全部成活。15例患者获得6个月~2年(平均9月)随访,骨折全部愈合。结论带血管瓣的腓骨瓣是修复下肢骨缺损的有效方法 。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游离腓骨移植联合锚钉重建肱骨近端缺损后肩关节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肱骨近端原发恶性骨肿瘤6例,良性骨肿瘤复发1例,肱骨近端切除后采用游离腓骨移植重建肩关节,联合锚钉固定腓骨头、钢板固定腓骨,早期行肩关节功能锻炼(收治时间:3天~1年).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年,7例病人取得良好效果,肱骨与腓骨均骨性愈合,肩关节...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成人膝外翻畸形的解剖形态学异常,为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41例(53膝)成人膝外翻畸形进行CT扫描,图像导入Mimics 10.01软件建立数字化三维模型,测量相关解剖参数,分析其分布规律及相关关系。将观察指标与健康正常膝(对照组n=41)进行比较。结果膝外翻术前X线片显示股胫角(FTA)(15.4±5.1)°,冠状面上测量股骨解剖轴与股骨远端关节面的外侧夹角(a LDFA)(76.6±1.2)°减小,胫骨解剖轴与胫骨近端关节面的内侧夹角(a MPTA)(95.8±0.5)°增大。CT显示通髁线与股骨髁远端关节面切线的夹角(DCA)(6.5±1.3)°增大,通髁线与股骨髁后方关节面切线的夹角(PCA)(5.2±1.2)°增大。以上测量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测量(DCA)(6.3±1.2)°、PCA(5.3±1.1)°、a LDFA(75.9±1.1)°、a MPTA(91.2±0.8)°,与术前影像测量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研究建立的膝关节数字化三维模型仿真度高,解剖参数测量结果精确度高,能为膝关节置换临床治疗和假体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多个省级地区女性国人手术中取材的第六肋软骨形态结构及解剖学参数,为进行耳鼻部整形再造时需要肋软骨移植的临床应用提供设计依据。[方法]根据从2010年11月—2011年7月的60位女性国人肋软骨移植鼻整形手术中取出的第六软骨在测量板上的照片所作的回顾性测量并进行多重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数据统计结果提示,可取出的肋软骨的平均中轴曲线长度为(7.373±1.200)cm,厚度(0.911±0.093)cm。软骨的厚度与年龄呈正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提供了相对较广地域范围国人女性的肋软骨数据,对需要鼻再造、复杂鼻整形及耳再造等需要肋软骨移植的手术设计提供了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