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由于吸虫感染与香港、中国、朝鲜和泰国等地发现的原发性肝癌之间的因果关系难以确定,因此对华支睾吸虫或麝猫后睾吸虫感染引起的胆管癌变争论不休。但下列观察显然支持华支皋吸虫和麝猫后睾吸虫是人胆管细胞型肝癌基本病因的设想: 1.在人和动物实验中,华支睾吸虫和麝猫后睾吸虫感染的胆管组织反应十分类似,除炎性细胞渗出和杯状细胞化生外,开始为  相似文献   

2.
ELISA检测华支睾吸虫抗体(IgG),通常是以华支睾吸虫成虫水溶性抗原(CSA)为诊断抗原。余海昕等(1988)报告以华支睾吸虫代谢抗原(CSMA)作诊断抗原,用ABC-ELISA检测感染华支睾吸虫兔血清,证实CSMA有较高的诊断敏感性,与正常兔及...  相似文献   

3.
调查大连市华支睾吸虫感染情况。结果淡水鱼华支睾吸虫囊蚴阳性率为14.84%;401人病原学检查和73份血清学检测均为阴性。表明该市大河村复州河流域淡水鱼有华支睾吸虫寄生,未发现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  相似文献   

4.
吡喹酮是目前用于治疗血吸虫病和其他吸虫病的主要药物。近年的实验研究发现,治疗肠道线虫感染的新药三苯双脒具有抗华支睾吸虫、麝猫后睾吸虫和卡氏棘口吸虫(Echinostoma caproni)的作用,特别是对感染华支睾吸虫的大鼠,其顿服接近治愈的剂量为300 mg/kg,低于吡喹酮的治愈剂量375~500 mg/kg。抗疟药青蒿琥酯和蒿甲醚不仅已被发展为预防血吸虫病的药物,而且发现它们对多种吸虫有效,特别是对华支睾吸虫,其顿服对大鼠华支睾吸虫感染的治愈或高效剂量为75 mg/kg。本文系综述这些药物单用或联合用药治疗大鼠、小鼠、仓鼠或犬的华支睾吸虫及其他吸虫感染的实验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江门地区鲩鱼和鳙鱼两种常见食用淡水鱼华支睾吸虫囊蚴的感染情况。方法用人工消化法对鱼肉进行处理,显微镜下检查和计数鱼肉中的华支睾吸虫囊蚴。结果在江门市的蓬江区、新会区和鹤山市三地共检查鲩鱼484条,阳性232条,华支睾吸虫感染率47.93%,阳性鱼平均感染度为6.69个/尾;在蓬江区和新会区共检查鳙鱼286条,阳性45条,华支睾吸虫感染率15.73%,阳性鱼平均感染度为2.27个/尾。结论江门地区的鲩鱼和鳙鱼华支睾吸虫感染严重,鲩鱼感染率高于鳙鱼。蓬江区、新会区和鹤山市三地间淡水鱼的华支睾吸虫感染率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华支睾吸虫、血吸虫感染与肝细胞癌、胆管痛发病之间的相互关系,已逐渐成为一个人们关心的新课题。现综述有关临床、流行病学、病理学和实验病理学的资料,以供参考。一、中华分支睾吸虫朱师晦等收集1960~1979年中山医科大学有华支睾吸虫感染的2214例,以及尸检资料423例,并与无华支睾吸虫感染的15389例资料作为对照进行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人群华支睾吸虫感染情况,我们于1996年应用Dot-ELISA方法,对广东省三水市不同人群进行了华支睾吸虫感染的血清学调查。材料与方法1检测对象选择城区饮食业人员和企业职工15034人,抽取静脉血分离血清供检测。2试剂采用以白色PVC为载体的快...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广州珠三角地区家猫自然感染华支睾吸虫状况,观察豚鼠感染华支睾吸虫后肝组织病理变化。方法解剖当地家猫,取肝脏,检查华支睾吸虫感染情况,阳性肝脏收集成虫,并取肝组织制作切片;采集阳性鱼,分离华支睾吸虫囊蚴,经口感染豚鼠,60个囊蚴/只,60d后解剖豚鼠,检查肝脏,收集成虫,取病变肝组织制作切片,作病理检查。实验设未感染对照组。结果当地猫华支睾吸虫自然感染率为41.47%(214/516);感染豚鼠华支睾吸虫成虫回收率50.83%(305/600)。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豚鼠肝脏肿大,边缘呈球状隆起,部分肝叶表面可见水泡状凸起病变,水泡内液清亮;病变组织横切面可见胆管管壁增厚,管腔内有华支睾吸虫成虫寄生;镜下可见华支睾吸虫虫卵切面,周围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胆管管壁增厚,管周纤维组织增生伴胆管扩张,肝小叶结构破坏。结论广州珠三角地区家猫华支睾吸虫感染率较高。豚鼠是华支睾吸虫合适的终末宿主,且肝脏病变明显。  相似文献   

9.
华支睾吸虫属后睾科,支睾吸虫属,人体感染是因食生或未煮熟的含有其囊蚴的鱼、虾而引起。淡水螺与淡水鱼、虾分别是华支睾吸虫的第一、二中间宿主,已报告有8种螺、13 2种鱼和3种虾可充当华支睾吸虫的中间宿主[1] ;猫、狗、猪、狐狸、獾等哺乳动物系华支睾吸虫常见的保虫宿主。金乡县曾有华支睾吸虫病流行,1987年后人群感染率大幅下降。为掌握金乡县华支睾吸虫病传播因素,作者等于2 0 0 3年对集贸市场淡水鱼、虾和部分家猫、狗、猪等动物宿主的华支睾吸虫感染状况进行了调查。1 材料与方法1.1 中间宿主感染调查1.1.1 标本采集从本县光明、…  相似文献   

10.
胆管癌与华枝睾吸虫感染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胆管癌与华枝睾吸虫感染关系黎学铭,方钟燎华枝睾吸虫(包括麝猫后睾吸虫等)寄生在人和动物的胆管内。自Katsurada氏首报胆管癌与华枝睾吸虫感染有关以来[1],已有不少学者从尸检、动物实验以及流行病学等进行研究。现综述如下一、尸检Hou氏报告尸检28...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测定能用于血吸虫病诊断及疗效考核的噬菌体展示肽基因序列,研究合成多肽抗原的血吸虫病诊断价值.方法扩增目的噬菌体,制备和纯化噬菌体DNA,对目的噬菌体中外源性肽的基因序列进行测定和演绎氨基酸序列分析.根据血清反应强度和演绎氨基酸序列选择2个噬菌体的展示肽段进行人工多肽合成.以合成的多肽为抗原,建立血吸虫病诊断方法,检测急、慢性血吸虫病人血清,观察方法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同时检测治疗前及治愈后的血吸虫病人血清,观察该合成抗原的血吸虫病疗效考核价值.结果测定了14个噬菌体展示外源肽的基因序列,序列分析表明,其中有6个噬茵体的外源肽基因序列完全相同,其余8个噬菌体展示肽的基因序列不相同.分析演绎氨基酸序列,发现1个噬菌体展示肽中的3个连续的氨基酸(GVK)残基与血吸虫23 kDa分子氨基酸残基相同.合成多肽抗原检测急、慢性血吸虫病人血清,敏感性分别为92.3%和91.1%,与华支睾吸虫病人血清的交叉反应率为7.5%,检测健康人血清,特异性为95.5%.检测治愈后0.5年的同一病人血清,阴转率为55.3%,治愈后1年的病人血清中IgG抗体的阴转率为63.2%.结论 9个具有血吸虫病诊断价值的噬菌体展示表位的基因序列被确定,并证明了合成多肽抗原有较好的血吸虫病诊断及疗效考核价值.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内镜下Oddi括约肌测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观察胆石症、胆囊切除术后等胆系疾病及功能性消化不良(FD)、糖尿病胃轻瘫(DGP)等非胆系疾病Oddi括约肌(SO)功能变化,通过内镜采用灌注式高分辨多道胃肠功能测定仪,对15例胆系疾病患者、13例非胆系疾病患者进行Oddi括约肌测压。结果显示,胆系疾病组的胆总管压力、SO基础压及蠕动波振幅明显高于非胆系疾病组(6.86±0.63kPa与1.27±0.10kPa,P<0.01;7.31±0.95kPa与1.87±0.16kPa,P<0.01;32.00±1.2kPa与24.14±1.5kPa,P<0.05);同时,非胆系疾病组的十二指肠压、SO蠕动频率及间期较胆系疾病组明显降低、减慢及延长(1.42±0.26kPa与0.30±0.10kPa,P<0.01;3.6±1.2次/分与2.2±0.4次/分,P<0.05;7.4±1.2秒与11.0±1.8秒,P<0.05)。结果显示,无论是胆系疾病还是FD及DGP等非胆系疾病均有SO功能紊乱,但表现形式相反,对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7.
18.
钉螺3种酶的酶谱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用淀粉凝胶同工酶电泳法比较了安徽及云南两省的钉螺的酸性磷酸酶(AcP,EC3.1.3.2)、过氧化物酶(Po,EC1.11.1.7)及酯酶(Est,EC3.1.1.1)的电泳带型。AcP及Po的同工酶中AcP1、AcP2及Po1、Po2由单态位点编码。Est的同工酶由4个位点编码,其中Est3在安徽的钉螺中为1条电泳快带,相对迁移率(Rf)为0.362±0.027;在云南的钉螺中为1条电泳慢带,Rf为0.340±0.036。  相似文献   

19.
骨代谢指标测定在骨质疏松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比较妇女绝经前后骨代谢指标的变化,研究各指标在骨质疏松症治疗后的变化率,对各指标在骨质疏松症诊治中的应用作出初步评价。方法 48例绝经前妇女、48例绝经后妇女测定10项骨代谢指标.45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分别测定10项骨代谢指标,观察其变化率。12名绝经后妇女,每两个月测定10项骨代谢指标。共观察一年。结果 绝经后妇女骨代谢指标明显升高,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经抗吸收治疗后.大部分骨代谢指标明显降低,血清骨形成指标比尿骨吸收指标长期个体内的变异要小。结论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骨转换加快,部分血清骨代谢指标优于尿骨代谢指标,尤以血清骨形成指标N—mid骨钙素和血清骨吸收指标CTX为优。  相似文献   

20.
Measurable evolution occurs in laboratory populations of Drosophila under strong natural selection. The rate of adaptation to the experimental environment is significantly greater in populations with genetic variability increased by radiation than in the control, nonirradiated popul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