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体外循环下经肺动脉切口动脉导管缝闭术张伟,张孝轩,孙全胜,张中明,王国祥(附属医院胸心外科)动脉导管未闭(patencyductusarteriosus,PDA)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由于病情不同,运用不同的手术方法正确处理动脉导管,对于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2.
3.
本文报告从1987年9月至1991年12月间在体外循环正直接缝闭动脉导管未闭(PDA)24例的体会。在24例中,合并其他心内畸形16例,肺动脉高压11例。在低温低流量转流下,经肺动脉切口缝闭动脉导管。本组手术早期死亡1例,死于与人工瓣膜有关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手术要点为:转流后尽早切开肺动脉,在其腔内用手指堵住导管开口,保证有效的左心引流,缝闭导管时持续低流量灌注,不停循环,心内吸引避免深入到动脉导管内防止体循环气栓。18例获随访,随访期4个月55个月,无远期残废。本手术方法对难度大的PDA或PDA伴有其他心内畸形者是一种比较安全的外科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我院自 1995年 5月~ 2 0 0 0年 6月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 ,为 5例动脉导管未闭 (PDA)患者行经主肺动脉切口作动脉导管缝闭术 ,效果满意 ,无死亡病例。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5例患者中 ,男性 3例、女性 2例 ,年龄在 17~ 2 6岁之间。PDA合并肺动脉高压 3例 ,非体外循环结扎术后再通 1例 ,合并房、室缺各 1例。1 2 手术操作要点 胸部正中切口劈开胸骨 ,切开心包 ,显露主肺动脉 ,心外探查进一步明确诊断。常规肝素化后 ,建立体外循环即并行循环 ,于右肺静脉根部置左心引流管。阻断上、下腔静脉 ,不阻断升…  相似文献   

5.
体外循环下经肺动脉切口缝闭动脉导管,国内外已有多篇文献报道,各有利弊,为进一步完善这一术式,笔者自行设计骑跨肺动脉切口钳夹缝闭动脉导管方法,经临床分组对照,观察效果满意,有如下优点:①操作方便,无需特殊器械。②避免深低温微流量或停循环。③能达到完全阻断动脉导管血流使术野无血。④能使动脉导管口的上下壁对合一起,便于缝合。⑤能保证稳定的动脉灌注压,有效地降低脑及肺部并发症。⑥有效地缩短阻断时间,避免心脏膨胀,有利于心肌保护。  相似文献   

6.
7.
1987年9月至1992年2月对14例动脉导管未闭在体外循环下经肺动脉切口缝闭动脉导管,疗效满意。作者强调术中要深低温微流量灌注,采取综合措施对防止发生气栓是有效的,并对手术适应症、手术基本方法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动脉导管未闭 (PDA)的发病率为先心病的第二位 ,其手术治疗方式有两类 :动脉导管结扎术 ,简便有效 ,对全身影响小 ,但对一些情况处理困难 ,有导致导管破裂大出血的危险性 ,且有导管再通和形成假性动脉瘤可能 ;体外循环下动脉导管缝闭术 ,安全可靠 ,但对全身影响大 ,手术较复杂 ,存在心肌再灌注损伤、气栓等问题。长期以来 ,如何选择手术方式存在分歧 ,本组报道 1991年至 1999年共 2 2例体外循环下动脉导管缝闭术 ,探讨其手术适应症及手术方法。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本组 2 2例 ,男 15例 ,女 7例 ,年龄 2~ 34岁 ,平均 19.2岁 ,其…  相似文献   

9.
报道动脉导管未闭4例行体外循环下未闭导管闭合术。4例均伴重度肺动脉高压,其中1例合并细菌性内膜炎伴赘生物形成。动脉导管开口1.2-2.0cm3例行带垫片褥式缝合,动脉导管开口2.5cm 1例行绦纶片修补。无气栓,灌注肺及喉返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无1例手术死亡。  相似文献   

10.
赵琦峰  王胜利 《浙江医学》1998,20(6):370-371
我院自1991年11月至1996年12月对22例动脉导管未闭(PDA)采用体外循环下经肺动脉切口缝扎术,取得良好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对动脉导管未闭常用的4种手术方式进行比较。结果提示:结扎法操作简便,适用于大部分病例;切断缝合法风险大,技术要求高,宜慎重选择;导管形态及是否合并心内畸形是确定手术方式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应用Foley气囊导管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技术。方法:常规建立体外循环,不阻断升主动脉,切开肺动脉后暂时降低流量,用1根16号Foley导管插入PDA并充盐水膨胀球囊。用4~0proline滑线沿PDA口周边荷包缝扎。结果:无手术死亡,所有10例病人恢复良好,无并发症。结论:应用Foley导管治疗PDA是简便及安全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 42例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的经验。方法 全组 42例 ,男性 2 4例 ,女性 18例 ;年龄 1~ 61岁 ,体重 9.5~ 84kg。均在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 ,房缺修补 9例 ,室缺修补 2 1例 ,法乐四联症 1例 ,瓣膜替换11例。 3例合并其他畸形 ,予以同期矫治。结果 体外循环时间在 43~ 15 0min ,主动脉阻断时间 14~ 97min ;术后 3 0日内死亡 3例 (7.1% ) ,并发症发生率 11.9%。 3 9例随访 1月~ 6年均恢复较好。结论 开展心脏直视手术 ,起初选择病例应本着安全第一的原则 ;加强体外循环管理 ,重视心肌保护 ,正确矫正心脏畸形 ,强调术后处理 ,防治术后并发症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201例PDA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全组PDA201例,单纯PDA173例,VSD+PDA15例,TOF+PDA9例,AAI+VSD+PDA3例,AVS+PDA1例,单纯PDA结扎155例,CPB下缝扎18例。28例并发心内畸形者26例一期根治,2例分期手术。结果:全组死亡7列。死亡原因包括脑血管意外、低心排、人工血管渗血、急性肾衰和灌注肺。结论:多数单纯PDA可经左开胸结扎,病程长,合并重度肺高压或SBE者应在CPB下缝扎。合并其他心内畸形者,可一期或分期手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心内直视手术的优缺点,为心内直视手术提供一种安全可靠的新方法。方法:80例心脏病患者,在浅低温体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行心内直视手术。其中风心病二尖瓣替换术1例;复杂先心病及二次心脏手术7例,余为常见先天性心脏病。结果:本组病例术中经过较顺利,未出现室颤及空气栓塞,个别病例出现短时间房颤或心电囹S-T段抬高。术后无神经系统并发症出现,于术后1~2周痊愈出院。结论:由于该方法不阻断升主动脉,保持冠状动脉持续血液供应,避免了心肌缺血和再灌注损伤的发生。做好预防气桂的措施后,该方法是安全可行的。但由于心胜跳动和心内回血较多,对于复杂的心内手术操作尚需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特殊类型动脉导管未闭的介入治疗(附30例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特殊类型动脉导管未闭(patentductusarteriosus,PDA)介入治疗的方法。方法:应用蘑菇伞封堵器(patentductusarteriosusoccluder,PDAO)介入封堵特殊类型的PDA30例。结果:30例中巨大PDA5例[最窄径平均12.4±1.7mm(10.1~16.3mm)],细小PDA15例(最窄径平均2.10±0.42mm),外科手术后再通的PDA6例(最窄径平均3.20±0.34mm),伴重度肺动脉压增高的PDA3例[(平均肺动脉压88±7mmHg(75~97mmHg)],合并严重脊柱侧弯畸形1例。对5种不同类型的PDA根据其不同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均成功封堵。结论:对于特殊类型动脉导管未闭选择恰当的方法可成功封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合并心内畸形动脉导管未闭(PDA)的一期外科治疗及预防术中灌注肺的方法。方法26例患者,5例采用正中劈胸骨经心包外分离双重结扎PDA,5例外循环心脏不停跳下切开肺动脉直视缝闭PDA,16例深低温体外循环辅助心脏停跳下切开肺动脉直视缝闭PDA,同期行心内畸形矫治。结果1例出现围手术期肺灌注,无早期死亡病例,均痊愈出院,随访2个月至4年,恢复良好,无晚期死亡。结论心内畸形合并PDA应早行同期矫治,体外循环前或阻断主动脉前结扎或缝闭PDA能明显降低肺部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浅低温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的方法、疗效评价及其对心肌保护作用。方法:总结2004年3月~2008年12月间12例施行浅低温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病例,并行循环不阻断主动脉,鼻咽温维持在32~35℃,阻断上、下腔静脉,完成心内直视手术。结果:全组无围手术期死亡,心脏手术结束能顺利停机,术后血流动力学平稳,无严重心律失常,血尿发生率0%,无1例发生空气栓塞。1例心房切口缝合针眼渗血,行再次开胸止血,1例术后第32h发生急性肺梗塞,均经治疗痊愈。结论:浅低温心脏不停跳心内直视手术技术安全可行,是一种接近生理状态的心肌保护方法,可避免再灌注损伤,有较理想的心肌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国产封堵器介入封堵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封堵31例PDA患者,PDA最窄处φ为2·4~15·1(5·9±2·4)mm。术后平均随访3~36(15·4±10·2)月,超声心动图(UCG)评价封堵的效果并观察有无并发症。结果全组技术成功率为100%;术后肺动脉平均收缩压较术前显著降低(P<0·01);术后10min主动脉造影示,无残余分流26例(占83·9%),微量分流4例及少量分流1例(占16·1%),术后24~48h UCG示仅1例有极少量的残余分流,术后1月UCG示全部患者均无残余分流;所有患者均无并发症,随访期间增大的左室腔及心功能均改善。结论使用国产封堵器介入封堵PDA患者,近中期疗效确切、使用安全、适应证广、价格经济等特点。  相似文献   

20.
动脉导管未闭伴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介入封堵治疗伴重度肺动脉高压(severe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 ,SPH)的动脉导管未闭(patent ductus arteriosus ,PDA)患者的可行性,并评价其中远期疗效?方法:采用介入试验性封堵方法对伴有SPH的37例PDA患者进行介入封堵治疗,并进行中长期随访?结果:27例PDA患者接受了介入封堵治疗?封堵后与封堵前相比较,患者的股动脉血氧饱和度明显升高[(96.2±1.4)% vs (94.3±1.9)%,P < 0.05],肺动脉收缩压明显下降[(45.1±10.9)mmHg vs (90.1±17.2)mmHg,P < 0.05],主动脉压升高[(129.3±24.8)mmHg vs (120.1±20.5)mmHg,P < 0.05]?10例未行介入治疗的患者,术前6分钟步行试验后动脉血氧饱和度明显下降(均低于90%),试封堵时肺动脉压无明显下降,甚至升高?平均随访(42.2±23.9)个月?27例PDA封堵患者在术后肺动脉收缩压持续下降,基本恢复到正常水平(29.3±3.6)mmHg?结论:应用试验性封堵方法介入治疗伴SPH的PDA患者可以获得较好的中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