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SonoVue实时超声造影在乳腺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SonoVue实时超声造影在乳腺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用SonoVue超声造影剂,对34例乳腺肿块(良性16例,恶性18例)进行彩色多普勒实时超声造影,应用随机配置的造影剂声学定量时间-强度曲线分析软件(Wash-in and Wash-out)观察曲线形态,测量声学定量参数,对比分析良、恶性肿瘤的变化和特征.结果 乳腺良性肿瘤组的时间-强度曲线呈慢上快下型,恶性肿瘤组呈快上慢下型;声学定量参数峰值时间良性组与恶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60 s时峰值强度和峰值平均强度恶性组大于良性组(P<0.05),斜率和峰值曲线下面积恶性组明显高于良性组(P<0.01).结论 实时超声造影能反映良、恶性肿瘤在时间-强度曲线上的差异,可帮助提高乳腺肿瘤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分析对鉴别乳腺肿瘤鉴别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2015 年 1月至 20105 年 9 月3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单发乳腺肿块,共30个乳腺结节进行了超声造影检查和时间强度曲线分析.结果 良性组16例,恶性组14例. 对良、恶性组时间强度曲线中的灌注斜率(C),峰值强度(A),消退斜率(K),达峰时间( T)以及曲线下面积(Area)5项参数进行统计学处理,其中良、恶性组的灌注斜率(C)为[(0.24±0.41)vs(0.67±0.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4项参数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超声造影时间强度曲线分析对于乳腺肿瘤良恶性鉴别有一定的鉴别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乳腺癌早期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07例超声BI-RADS®分类3或4类的乳腺小肿块
(直径小于等于10 mm)术前行超声造影检查,观察肿块及其周边在超声造影全程中的强化范围、强化类型、强化方式,并应用时
间一强度曲线(TIC)分析TIC曲线类型、肿块增强模式、基础强度、峰值强度、强化强度、上升斜率、强化强度指数以及曲线类型,
分析上述结果在良恶性肿块间的差异。结果乳腺良恶性肿块的超声造影峰值强度、增强强度指数以及峰值时间差异有统计学
意义(t=-2.310、-2.592、-2.127,P=0.021、0.010、0.033);强度差值及上升斜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22、-3.388,P=0.001、
0.001)。乳腺良恶性肿块的超声造影TIC 曲线类型、强化方式、强化类型以及强化范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超
声BI-RADS®分类3或4类且病灶直径小于等于10 mm的乳腺良恶性肿瘤超声造影在TIC曲线上差异主要表现在超声造影峰
值强度、增强强度指数以及峰值时间等方面。更多乳腺增生结节超声造影表现为无明显强化,97.8%的无强化病例为乳腺良性
病变。有强化的乳腺结节中,乳腺恶性病变更多的表现为快进快出型和快进慢出型,其中以快进慢出型多见;而良性病变更多
表现为慢进慢出型。乳腺恶性结节较多表现为强化范围大于二维范围。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超声造影检查定量参数联合检测在乳腺非肿块样强化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4月至2023年4月该院收治的118例乳腺非肿块样强化病变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患者均行超声造影检查,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将患者分为良性组(n=49)、恶性组(n=69),比较两组超声造影检查影像学表现和定量参数(时间-强度曲线峰值强度、达峰时间、上升时间、平均通过时间、从峰值将至一半时间、曲线下面积),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超声造影检查定量参数中峰值强度、达峰时间、曲线下面积联合检测在乳腺非肿块样强化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结果:恶性组不均匀增强、高增强、伴穿支血管、增强后病灶扩大、造影剂快进慢退发生率均高于良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组峰值强度高于对照组,曲线下面积大于对照组,达峰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上升时间、平均通过时间、从峰值降至一半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峰值强度、达峰时间、曲线下面积单项及联合检测鉴别诊断乳腺非肿块样强化病变良恶性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乳腺良恶性肿块超声造影定量血流灌注参数与病理微血管密度的相关性。方法对95例乳腺肿块患者(60例良性,35例恶性)术前行超声造影检查,绘制时间-强度曲线,得到达峰强度,对术后病理标本进行抗CD34因子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肿瘤微血管密度,然后对两者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恶性组的达峰强度高于良性组(P〈0.05)。恶性组的病理微血管密度也高于良性组(P〈0.05)。达峰强度与病理微血管密度呈正相关(r=0.75,P〈0.01)。结论乳腺肿块超声造影的定量参数达峰强度与病理微血管密度呈正相关关系,可用于评估乳腺肿块的血管生成情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实时灰阶超声造影在乳腺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52例乳腺病灶良性25例,恶性27例,利用第二代造影剂Sono Vue及Technos DU8实时造影匹配成像技术对良性肿瘤及恶性肿瘤的增强模式、时间-强度曲线、造影参数等进行对比。结果:恶性肿瘤增强模式呈现不均匀性的特点,而良性病变的增强模式则相对均匀;良性病灶时间-强度曲线12例为快进快出型,8例为慢进快出型;恶性病灶组19个表现为快进慢出型;造影参数分析,良性病灶与恶性病灶在斜率、第90s增强比、峰值至90s曲线下面积、增强程度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病灶组高于良性病灶组。结论:乳腺的良性病灶与恶性病灶实时灰阶造影增强模式存在显著差异,故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乳腺结节的良恶性超声造影表现及超声造影联合常规超声检查在乳腺病变(BI?RADS 3?5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对527个乳腺病灶(BI?RADS 3?5类)进行检查,分析乳腺病灶的增强模式、时间?强度曲线类型及参数等指标,再次判定肿块的BI?RADS分类,以BI?RADS 4A类判定可疑恶性,并与术后病理及粗针穿刺结果进行比较。结果:①527例乳腺肿块中良性肿块254例,恶性肿块273例;②肿块内部血管走行紊乱、边缘见放射状增强、造影后范围增大、是否高增强、边界是否清晰等在良恶性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向心性及非向心性增强、是否充盈缺损在良恶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③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放射状增强内部弱于周边,穿入及扭曲血管、造影后范围增大及周边放谢增强OR较高(46.84、14.89、11.06);④时间强度曲线类型:本组病例对203个结节进行了时间?强度曲线分析,时间?强度曲线类型分布在良恶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时间?强度曲线参数(峰值强度、达峰时间、曲线下面积)恶性与正常组织差值及良性与正常组织差值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良恶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⑤常规超声ROC曲线下面积US检查为0.767,两者联合应用ROC曲线下面积为0.877,两者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超声造影联合常规超声检查对乳腺肿块的BI?RADS分类较单纯常规超声更为准确,对结节进行更准确的BI?RADS分类,减少了部分不必要的活检,可更好地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超声造影伽马拟合分析技术对肾脏肿瘤微循环血流灌注定量分析的价值。方法对50例肾脏实质内占位性病灶进行超声造影,将经DICOM3.0格式保存的动态图像导入SW—UCS-1型超声分析软件进行脱机分析,根据时间-强度曲线(TIC),得到上升支斜率(a3)、下降支曲率(a2)、达到时间(AT)、达峰时间(TTP)、基础强度(BI)、峰值强度、增强强度(AMP)、曲线下面积(AUC)、平均通过时间(MTT)、灌注指数(PI)等,并比较定量参数在肾脏恶性肿瘤和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之间的差异。结果。肾脏恶性肿瘤多见灌注模式为快进快出,而慢进慢出多见于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肾脏恶性肿瘤和肾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灌注模式分别为:快进快出28例和0例,快进慢出4例和1例,慢进快出5例和1例,慢进慢出1例和10例。TIC分析定量参数a3、AUC和PI在肾脏良恶性肿瘤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造影伽马拟合分析技术可以对肿瘤微循环血流灌注进行定量分析,有助于肾脏良恶性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在胆囊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病理为标准,对97例胆囊肿瘤样病变患者进行超声造影,其中良性组68例,恶性组29例,观察胆囊肿瘤的超声造影灌注模式;对胆囊肿瘤进行时间-强度(TIC)曲线分析,记录以下定量指标:始增时间AT、峰值强度PI、达峰时间TTP、廓清起始时间、曲线下面积AUC、半洗出时间、半降支斜率、上升时间。结果 29例胆囊恶性肿瘤的超声造影灌注模式多表现为动脉早期快速不均匀增强,病灶基底部增宽,外形不规则,胆囊壁增厚,部分囊壁可见连续性中断,动脉中晚期或静脉早期快速廓清,呈"快进快退"。除6例胆泥表现为始终无增强,62例良性肿瘤超声造影灌注模式多表现为动脉早期快速均匀性增强,形态多规则,胆囊壁呈连续性增强,病灶基底部较窄或无基底部,静脉期缓慢廓清,呈"快进慢出"或"快进同出"。恶性组TIC曲线峰值强度、曲线下面积、半降支斜率绝对值均高于良性组(P<0.05),恶性组半洗出时间均小于良性组(P<0.05)。结论胆囊肿瘤的超声造影模式及TIC曲线定量参数在胆囊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甲状腺恶性肿瘤的超声造影增强模式特征,探讨超声造影在诊断甲状腺恶性肿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31例34个结节手术病理证实为甲状腺恶性肿瘤超声造影声像图表现,对时间-强度曲线(TIC)进行分析,比较结节与正常腺体及结节间造影剂到达时间(AT),达峰时间(TTP),峰值强度(PI)参数的不同;并观察恶性结节的增强模式特点.总结甲状腺恶性肿瘤超声造影声像图特征.结果 34个甲状腺恶性结节中:30个快进快出,3个同进同出,1个慢进慢出.其增强模式3种:环状增强、不均匀增强及均匀性增强.其中不均匀增强27个,均匀性增强4个,环状增强3个.结论 甲状腺恶性肿瘤有较典型的超声造影声像图特征.超声造影在一定程度上可提高甲状腺恶性肿瘤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技术在不同肝脏占位病变中诊断价值。方法对23例肝脏占位患者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并实时观察病灶内灌注过程及回声变化。结果肝细胞肝癌均表现为动脉相整体快速增强,并在门脉相快速或缓慢消退,肝实质相呈现低回声区;肝血管瘤呈现自周围向心性缓慢性充填式增强,并持续较长时间;肝局灶性结节增生表现为快速增强,但在实质期开始消退;肝转移癌与肝脓肿及囊肿伴感染虽都在动脉期周边增强,但消退时间不同,转移性肝癌在门脉相开始消退,至实质相呈低回声,而肝脓肿和囊肿伴感染则在实质相缓慢消退;2例局灶性炎症,2例脂肪肝及2例慢性肝病的动脉相、门脉相、实质相均未见异常增强区和廓清区。结论不同肝脏占位性病变超声造影检查有不同特征性声像图表现,能明显提高肝实质占位性病变诊断率。  相似文献   

12.
乳腺疾病CT动态扫描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CT动态增强扫描对乳腺良恶性疾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5 5例女性乳腺疾病患者,其中乳腺癌2 8例,乳腺纤维腺瘤2 2例,乳腺增生病5例。平扫发现病变后,团注造影剂约80 ml,于注射开始后2 5s行全胸部增强扫描,然后于注射5 0 s后每隔2 0 s行同层动态扫描,共扫描1 6次。结合时间-密度曲线,求出乳腺良恶性病变的平均增强峰值及其发生时间,比较分析其动态增强曲线特征。结果:乳腺良恶性病变不同时间的平均增强△CT值差异显著(P<0 .0 1 )。乳腺癌平均增强峰值约5 8Hu,峰值时间约于注速开始后1 1 0 s~1 5 0 s,而乳腺纤维腺瘤分别为38Hu、2 70 s后。乳腺良恶性病变的时间—密度曲线明显不同。乳腺癌呈早期快速上升-峰值平台-缓慢下降型,乳腺纤维腺瘤为渐进性上升型。结论:CT动态扫描对乳腺良恶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较大的价值,可作为一种重要的辅助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脏局灶性病变超声造影增强模式特征及其在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86例肝脏局灶性病变患者行超声造影检查,记录病灶始增时间及始退时间,并观察分析病灶增强方式。结果良恶性病变的始增时间均可小于30秒;始退时间小于90秒全部为恶性病灶,大于180秒消退者主要是良性病变。恶性病变组与良性组始增时间及消退时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原发性肝癌主要呈整体均匀增强或不均匀增强;肝转移癌呈周边环状增强或整体增强;肝血管瘤主要呈周边节结状增强;FNH主要呈自中央轮辐状增强。结论超声造影可清晰显示肝脏局灶性病变动态灌注过程,提高肝脏局灶性病变鉴别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胃声学造影显像对胃隆起性病变的诊断价值,对66例经超声和胃镜检查,后经手术或/和病理证实的患者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胃声学造影显像对隆起性胃癌、胃恶性淋巴瘤和胃息肉3种病变检出率类似(P>0.05),而对粘膜下肿瘤、胃外压迫所致的胃内隆起性病变较胃镜为高(P<0.05或P<0.01),且有助于隆起性病变生长方式及良、恶性的鉴别。结论:胃声学造影显像作为一种安全可靠、无创伤、可追踪复查的检查手段,为普查和筛选胃隆起性病变类型提供了重要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乳腺病灶实时灰阶超声造影增强模式,评价其诊断乳腺良、恶性病灶的临床价值。方法观察116个乳腺病灶(良性63个,恶性53个)的实时灰阶超声造影增强模式,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1)增强程度;(2)增强方式;(3)是否完全增强;(4)是否均匀增强;(5)增强时病灶边界是否清晰;(6)病灶有无周边放射状增强。按照增强明显/不明显,向心/非向心、完全/不完全、均匀/不均匀,边界清晰/不清晰,周边出现/未出现放射状增强,对良、恶性病灶的增强模式进行研究。结果116个乳腺病灶中5个无增强,其余111个病灶有不同程度增强。良、恶性病灶增强模式,除是否明显增强一项特征外,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5)。恶性病灶多呈向心性、不均匀增强(83%、86.8%),增强时病灶边界不清(81.1%),出现不完全增强和病灶周边放射状增强两个征象的病灶中均以恶性占多数,分别为72.2%和96.8%。结论乳腺良、恶性病灶实时灰阶超声造影增强模式存在明显差异,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超声造影对乳腺BI-RADS4B级肿块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对常规超声检查后诊断为BI-RADS4B级的60例女性患者(共65个肿块,其中恶性44个,良性21个)进行超声造影检查,术后均行病理证实,比较良恶性肿块的超声造影显像特征及其不同区域的血流灌注参数特征.结果 良性组和恶性组在增强顺序、造影模式、造影后范围有无显著增大方面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内部造影剂分布、周边穿入或扭曲血管、充盈缺损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组边缘带的峰值强度明显高于良性组,恶性组边缘的峰值强度、曲线下面积、消除斜率高于其癌旁正常组织,而平均渡越时间、达峰时间低于其癌旁正常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组边缘带的峰值强度、曲线下面积、消除斜率高于其内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平均渡越时间、达峰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组边缘带峰值强度、曲线下面积、消除斜率、平均渡越时间、达峰时间与其内部及其癌旁正常组织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造影对BI-RADS4B级恶、良性肿块诊断正确率分别为93.18%(41/44)和76.19%(16/21). 结论 使用超声造影对BI-RADS4B级肿块可以进一步良恶性鉴别,可以提高BI-RADS4B级肿块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在盆腔包块良恶性的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10月至2016年1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和住院部就诊,行经阴道或经腹常规超声发现盆腔包块的患者62例,共64个包块,常规超声提示为盆腔囊性、囊实混合性、实性包块,对64个盆腔包块行超声造影检查.观察盆腔包块造影剂灌注过程,分析灌注模式和灌注强度及时间强度曲线,其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长期随访结果对照,分为良性组和恶性组,分析和比较2组时间强度曲线形态及各造影参数.结果 64个盆腔包块,其中62个经穿刺或手术病理证实、2个经长期随访证实:良性组43个,恶性组21个.良性组包块造影剂多由周边向中心灌注,均匀性等增强,血管走形规则;恶性组多由中心向周边灌注,快速不均匀性高增强,血管走形迂曲.时间强度曲线形态良性组多呈“缓升缓降型”,恶性组多呈“速升速降型”.恶性组上升时间(RS)(7.70±2.56)s,较良性组(11.40±6.77)s早(P<0.05),峰值强度(PI)(16.30±7.41)dB,大于良性组(12.12±6.70)dB(P<0.05)、曲线下面积(AUC)(981.65±548.04)dB s,大于良性组(715.22±651.04)dB s(P<0.05),但峰值强度(TP)、平均渡越时间(MTT)2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造影诊断盆腔包块灵敏度95.2%,特异度93.0%,阳性预测值86.9%,阴性预测值97.5%.结论 超声造影能很好的显示包块的血流灌注情况及血管分布特征,分析其包块造影剂增强模式、时间强度曲线形态及各个参数指标,能有效提高盆腔包块良恶性诊断及鉴别诊断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与免疫组化标记物预后参数相关的乳腺癌超声造影特征,探讨超声造影对乳腺癌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于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选择温州市中心医院收诊的150例乳腺肿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以手术和(或)穿刺活检病理为金标准,比较超声造影与常规超声诊断乳腺癌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析乳腺癌患者超声造影特征与p53、Ki-67、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表达的相关性。结果:超声造影在乳腺癌诊断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高于常规超声(P<0.05)。乳腺恶性肿块的超声造影强化程度高于乳腺良性肿块患者(P<0.05),乳腺恶性肿块造影剂开始增强时间、达峰时间、峰值消退时间均短于乳腺良性肿块患者(P<0.05)。乳腺癌患者超声造影图像中血流灌注缺损与p53、Ki-67阳性表达呈正相关(r=0.814、0.839,P<0.05),与ER、PR阳性表达呈负相关(r=-0.780、-0.769,P<0.05);造影后肿瘤范围较造影前扩大与p53、Ki-67阳性表...  相似文献   

19.
超声造影在肝脏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实时超声造影对肝占位性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89例患者共106个肝脏占位性病变进行实时超声造影研究,所有病例均与增强CT对照并经手术和病理证实。其中原发性肝癌23例,胆管癌2例.转移性肝癌11例,血管瘤21例,局灶性结节增生9例,局灶性脂肪缺失16例,肝硬化增生结节7例。造影剂选用SonoVue,浓度为8μL/mL,经肘部浅静脉快速推注。结果106个病灶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强,肝癌动脉相表现为整体快速增强,并在门脉相快速消退,在实质相显示为低回声;血管瘤呈周围向心性环状或结节状增强,门脉相及实质相进一步增强,持续较长时间;局造性结节增生表现为中央扩散型快速整体增强,部分病例显示为车轮状;肝硬化增生结节与局灶性脂肪缺失的造影增强特征与肝实质一致。结论实时超声造影能显示肿瘤内微小血管的血流灌注情况,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定性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