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通过分析相关文献,就现代各医家对糖尿病肾病痛名,病位、病因、病机、治疗方法等内容进行总结,旨在加强医疗卫生人员对糖尿病肾病的认识,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2.
3.
程益春教授从事内分泌疾病研究30余载,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疗效非常显著。今将程老师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用药特色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吕仁和教授治疗糖尿病肾病经验撷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仁和 ,男 ,于 1934年 9月 2日出生在山西原平。 195 3年在山西范亭中学毕业后考入山西太原第一卫校 ,195 6年考入北京中医学院。 196 2年毕业后留本校第一附属医院从事临床医疗、教学、科研工作 ,任住院医师、助教12年 ,主治医师、讲师 8年 ,副主任医、副教授 8年。 1990年晋 相似文献
5.
张欣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0,24(12):16-16
肖瑞崇教授指出:糖尿病肾病病因是肾元亏虚,久病必虚,肝肾同病,肺肾同病,五脏俱虚。治病应求其本,宜补肾固精,益气健脾,活血通络。创糖尿胶囊治疗糖尿病肾病。 相似文献
6.
7.
8.
9.
黄春林教授对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的治疗主张立足于中医理论 ,同时结合现代学研究成果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认为其病变乃以肾为本 ,肾虚、气虚、浊毒、血瘀贯穿病程的始终 ,在治疗上将本病分为气阴两虚等六大证型 ,同时根据其高糖、高压等特点而辨病治疗 ,配合饮食疗法的运用 ,最终达到保护残存的肾单位 ,延缓或逆转病情进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0.
11.
张宗礼教授临床诊疗糖尿病肾病(diabeticnephropathy,DN)主张衷中参西,明确DN诊断及其分期,治疗当分期论治,辨证用药,活血化瘀贯穿始终,审时度势巧用软坚散结之法,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2.
于世家教授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亚茹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9,23(3)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DM)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已成为糖尿病病人丧失劳动能力以及死亡的主要原因。于世家教授在治疗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早期DN的治疗更是有其独到的见解和经验,现从其对中医病因病机辨证分型认识,依证施治,遣方用药,随证加减,中西医结合治疗等方面作以总结。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归纳李鲤教授治疗脑病的临床经验。方法:采用中医静脉针剂、中药汤剂、针灸、穴位封闭、药浴、康复、情志疏导等多种综合疗法诊治中风病。结果与结论:李鲤教授主张中西医结合诊疗脑病,经临床验证确可以提高疗效,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4.
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机,中医界有着不同的认识,认为其病机主要为浊毒内蕴,其中又以浊毒内蕴,瘀血阻络最为常见。故提出了从浊、毒论治CAG的观点,并从临床研究观察,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治疗常在方剂中加入全蝎,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16.
李小娟教授治疗糖尿病便秘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佳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9,23(4)
糖尿病主要是气阴两虚为本,燥热、瘀血为标,属本虚标实之证。便秘分四型,即:胃肠积热证,宜泻热导滞,润肠通便,方用麻子仁丸加减;阴虚肠燥证,治宜滋阴增液,润肠通便,方用增液汤加减;气阴两虚证,治宜益气养阴,润肠通便,方用生脉散;脾肾阳虚证,治宜温补脾肾,润肠通便。认为,应适当运动,养成定时排便习惯,合理膳食,多吃富含纤维的食物,避免辛辣之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固肾合剂治疗气阴两虚脉络瘀结型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糖尿病肾病患者117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62例和对照组55例,均予常规基础治疗,治疗组同时加用固肾合剂,对照组同时服用安博维,治疗8周;比较2组中医临床症状、24 h尿微量白蛋白、24 h尿蛋白定量、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 PG)等指标改善情况。结果:固肾合剂治疗组与安博维对照组比较,2组症状积分用药前后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肾病肾功能评定,2组临床控制率分别为治疗组29.03%,对照组32.73%,2组疗效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24 h尿微量白蛋白、24 h尿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用药前后水平比较,经统计学检验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证候疗效评定,2组显效率治疗组为19.35%,对照组为21.82%,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固肾合剂在改善气阴两虚络脉瘀结型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症状、降低蛋白尿等方面与厄贝沙坦疗效相当。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hathy,DPN)是常见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一,该病起病隐匿,病程较长,其发病机理目前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西医多采用镇静止痛或神经营养药物治疗,但此类治疗并未取得较好效果。李红教授认为本病病机大多为气虚血瘀,其治疗也应以补气活血通络为主,故多以补阳还五汤为底方加减,临床上均取得了不错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