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对56例(56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术中在巩膜瓣下放置浸有0.2mg/mL丝裂霉素的棉片3~5min,缝合巩膜瓣时作两根可拆除缝线。术后观察眼压、前房、滤过泡、视力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进行随访4~27月。结果术后前房形成、眼压控制均取得满意的效果。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能很好的控制眼压、能形成长期有效的滤过道,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63例(68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传统小梁切除术加前房穿刺联合丝裂霉素C及可调节缝线).术后随访3月~1年,观察前房形成、视力、眼压、滤过泡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术后前房形成、眼压控制均取得满意的效果.结论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控制眼压好,维持功能性滤过泡效果好且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3.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持续高眼压下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持续高眼压下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手术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 对30例(30只眼)眼压控制不良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结果 30只眼手术均顺利完成,未出现爆发性脉络膜上腔出血、玻璃体脱出等严重的并发症.术后2-12月,30只眼中24只眼眼压控制在10-21 mmHg,5只眼加用降眼压药物眼压控制正常;20只眼视力较术前有所提高.结论 对持续高眼压下用药治疗不理想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应果断行手术治疗,以防视功能进一步受损,只要术前考虑全面,术中精心操作,术后周全护理,持续高眼压状态下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索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减少青光眼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提高手术成功率的作用。方法对收治的58例(63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结果术后随访4~18月,平均12月。63眼中除2眼眼压控制不稳定。滤过形成不明显,经外置巩膜缝线拆除,配合滤过泡按摩眼压控制存21mmHg以下,余均控制在7~16mmHg。观察术前术后视野变化,未发现视野进行性损害。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应用提高了丁术成功率,减少了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高眼压下的复合式小梁切除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高眼压状态下进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手术安全性和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25例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在持续高眼压状态下进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观察术后眼压、视力和并发症等情况,评价手术效果。术后进行3月-12月的随访。结果术后平均眼压15.6±5.7mmHg与术前平均眼压41.2±6.8mmHg相比差异有显著性(<0.01),术后大多数病例保留了较好的视力,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高眼压状态下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能较好地控制眼压,避免了视功能的进一步损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眼压下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33例34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均实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其中A组:18例18眼患者经联合用药48~72 h后,眼压仍在35 mmHg以上,在高眼压下施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B组:15例16眼患者经过药物治疗后眼压降至21 mmHg以下,施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术后观察视力、眼压。
结果:患者34眼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发生爆发性脉络膜出血等严重的并发症。术后随访6~18mo,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视力均有明显改善,分别由术前0.02±0.01、0.04±0.02提高到0.2±0.06、0.3±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30眼眼压均控制在9~23mmHg,3眼联合降眼压药物后眼压控制正常,1眼滤过失败, A、B组患者术后眼压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基本降至正常,分别为17.9±9.1、15.4±8.4mmHg,两组患者术后眼压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对于持续高眼压下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应果断考虑高眼压下施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以防视功能进一步损害甚至丧失。只要术前全面考虑,术中精心操作,术后仔细护理,持续高眼压下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施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方法:选取33例34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均实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其中A组:18例18眼患者经联合用药48~72 h后,眼压仍在35 mmHg以上,在高眼压下施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B组:15例16眼患者经过药物治疗后眼压降至21 mmHg以下,施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术后观察视力、眼压。
结果:患者34眼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发生爆发性脉络膜出血等严重的并发症。术后随访6~18mo,两组患者手术前后视力均有明显改善,分别由术前0.02±0.01、0.04±0.02提高到0.2±0.06、0.3±0.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30眼眼压均控制在9~23mmHg,3眼联合降眼压药物后眼压控制正常,1眼滤过失败, A、B组患者术后眼压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基本降至正常,分别为17.9±9.1、15.4±8.4mmHg,两组患者术后眼压无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对于持续高眼压下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应果断考虑高眼压下施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以防视功能进一步损害甚至丧失。只要术前全面考虑,术中精心操作,术后仔细护理,持续高眼压下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施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7.
小切口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 总被引:7,自引:5,他引:7
目的 探讨小切口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 回顾 2 0 0 2年 4月~ 2 0 0 2年 9月在我院接受滤过性手术的闭角型青光眼 5 0例 ( 64眼 )。随机分为 2组 :观察组 2 7例 ( 3 5眼 ) ,采用小切口小梁切除术 ;对照组 2 3例 ( 2 9眼 ) ,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分析两组术后 6月内的眼压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等。结果 两组术后第 1周内眼压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观察组眼压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尔后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术后早期滤过泡渗漏和前房积血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浅前房、脉络膜脱离的发生率 ,住院时间等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观察组低于对照组。结论 小切口小梁切除术手术方法简单 ,术后并发症少 ,术后恢复快 ,且可以达到与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同样的降眼压效果 相似文献
8.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与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及传统小梁切除术术后浅前房的发生率及在眼压的控制和功能性滤过泡的维持上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回顾分析A组74例81眼行传统小梁切除术的患者和B组111例126眼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患者,比较两者在术后1wk内浅前房的发生率,眼压的控制及两组中部分患者术后随访1a眼压的控制及功能性滤过泡的维持情况。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1wk浅前房的发生率A组19.8%,B组8.7%,两组统计学上差异显著(χ2=5.28,P<0.05)术后1wk眼压控制率A组88.9%,B组85.7%,两组统计学上无显著差异(χ2=0.43),随访术后1a眼压的控制率A组73.0%,B组90.2%,两组统计学差异显著(χ2=6.83,P<0.01),功能性滤过泡的比率A组80.8%,B组92.7%,两组统计学上差异显著(χ2=4.30,P<0.05)。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较传统小梁切除术能更好的维持术后正常的前房,从而避免由此导致的并发症,且远期控制眼压及维持功能性滤过泡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Wagn X Jia C Feng MY Meng HL Fan SJ Xie LL Sun LP Liu LR Xie C Peng Y Tang X Liagn YB Zhai G Jiang YQ Ye TC Wang NL 《中华眼科杂志》2011,47(10):898-902
目的 探讨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结膜滤过泡形态与眼压的相关性.方法 多中心临床病例系列研究.对176例(176只眼)40岁以上的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实施单纯小梁切除术88例(88只眼)或小梁切除联合可拆除缝线术88例(88只眼).术后3个月,按照Indiana bleb appearance grading scale滤过泡分级系统,对患者术后滤过泡形态进行分级,应用Goldmann压平眼压计测量眼压.术后滤过泡形态与眼压的相关性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法.结果 150例(85.7%)患者完成18个月的随访观察.术后18个月平均眼压(15.6±5.4)mm Hg(1 mm Hg=0.133 kPa),其中10只眼的眼压≥21 mm Hg,5只眼在用药后眼压<21 mm Hg,其余135只眼的眼压<21 mm Hg.142只眼记录了术后3个月滤过泡形态:扁平无隆起(H0级)3只眼,低度隆起(H1级)45只眼,中度隆起(H2级)90只眼,高度隆起(H3级)4只眼;滤过泡未血管化66只眼,滤过泡血管化76只跟.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有微囊结构滤过泡者的眼压较无微囊结构滤过泡者的眼压低2.77 mm Hg(β=-2.77,95%CI:-0.46~-5.08);滤过泡未血管化者的眼压较滤过泡血管化者的眼压低2.077 mm Hg(β=-2.07,95% CI:-0.15~- 3.98);患者年龄每增加10岁,术后眼压降低1.2 mm Hg(β=-1.20,95% CI:-0.00~-2.40);患者年龄、滤过泡微血管化及微囊结构滤过泡的存在与术后18个月的眼压有相关性(P<0.05).结论 患者术后早期滤过泡形态对预测远期眼压水平具有一定意义,患者术后滤过泡形态、滤过泡血管化程度及年龄是影响远期眼压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比观察小梁切除术联合丝裂霉素C(mitomycin C ,MMC)和单纯小梁切除术治疗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结果。方法 67例 (67眼 )分为两组 ,分别采用小梁切除术联合MMC和单纯小梁切除术治疗。结果 术后随访时间 6~ 18月 ,平均 (11. 12± 3 . 5 7)月。小梁切除术联合MMC组 (3 5眼 ) ,眼压控制绝对成功率为 82 . 86%(2 9眼 ) ,相对成功率为 94 .2 9%(3 3眼 ) ;单纯小梁切除术组 (3 2眼 ) ,眼压控制绝对成功率为 5 9. 3. 8%(19眼 ) ,相对成功率为 75 . 0 0 %(2 4眼 ) ;两组在眼压控制方面的差异具有显著意义 (P <0 . 0 5 )。术后主要并发症是前葡萄膜炎和虹膜后粘连。结论 小梁切除术联合MMC是药物治疗无反应的急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治疗可供选择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1.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早期小梁切除术治疗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早期小梁切除术的远期效果。方法随访5年以上的POAG早期手术治疗民药物治疗一年以上再手术的对照组,就眼压,视野改变进行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2.
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伴白内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闭角型青光眼伴白内障行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的手术方式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46眼)闭角型青光眼伴白内障行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随访12个月,裸眼视力0.3及其以上者为36眼(78.26%),0.05及其以上脱盲率为100%。术后眼压全部降至正常范围,由术前的(32.5±6.2)mmHg降至术后(14.2±4.6)mmHg(1mmHg=0.133kPa),术前与术后眼压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71,P〈0.01)。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术前与术后1周、1个月、3个月时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9~4.331,P〈0.01),但术后1周、1个月、3个月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25~0.097,P〉0.05)。结论闭角型青光眼伴白内障行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获得良好疗效,是一种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高眼压状态下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08年1月至2015年12月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收治的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大发作期患者26例(26眼)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局部及全身降眼压治疗后眼压仍控制欠佳,对急性大发作眼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4~11年,观察远期疗效。结果随访期间均未见葡萄膜炎、前房积血或睫状体环阻塞性青光眼等严重并发症。入院眼压为(46.65±18.08)mmHg,出院眼压为(11.58±4.20)mmHg,末次随访眼压为(16.07±10.01)mmHg(1 mmHg=0.133 kPa)。末次随访时滤过泡Ⅰ级者18眼、Ⅱ级者1眼、Ⅲ级者7眼。滤过泡等级与末次随访眼压呈正相关(r=3.350,P=0.009)。随访期间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视野指数及视野平均偏差逐渐降低(P<0.001)。结论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持续性高眼压状态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有效且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眼压及术后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8年3月本院收治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82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均41例。对照组实施传统小梁切除术治疗,观察组则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个月、3个月时眼压与黄斑水肿、低眼压、浅前房、前房出血等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1个月、3个月时眼压分别为(14.22±2.16)mmHg、(16.53±2.16)mmHg,并发症发生率为7.32%;对照组术后1个月、3个月时眼压分别为(17.89±2.65)mmHg、(19.85±2.35)mmHg,并发症发生率为24.39%。与对照组比,观察组术后1个月、3个月时眼压均较低,并发症总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x^2=6.879、7.132、8.997;P=0.001、0.001、0.000)。结论对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运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可有效将患者眼压控制在正常水平,且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术前术后与正常眼的解剖结构差异。方法使用A超对30例(60只眼)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AACG)术前术后及对照组30例(60只眼)正常眼的解剖结构(包括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玻璃体腔长度、眼轴长度)和角膜直径进行测量,同时计算相对晶状体位置及晶状体厚度/眼轴长度系数,各项均值进行对比分析(t检验)。结果AACG术前术后与正常眼相比,前房浅、晶状体厚、眼轴短、相对晶状体位置前移、晶状体厚度/眼轴长度系数大,角膜横径较小,以上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AACG以浅前房、厚晶状体、眼轴短、角膜横径较小等特点。相对晶状体位置及晶状体厚度/眼轴长度系数可作为AACG早期诊断的指标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小梁切除术治疗绝对期青光眼中的效果.方法 对34例(35眼)绝对期青光眼施行小梁切除术,随访6个月~3年,观察眼压、主观症状及视力变化情况.结果 行小梁切除术后,高眼压明显缓解,术前眼压平均值(42.00± 13.43)mm Hg(1 mm Hg=0.133 kPa),术后1周出院时眼压平均值为(14.00±5.69) mm Hg,术后6个月为(19.00 ±7.26) mm Hg.术后眼压控制较好,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眼视力恢复为光感和手动,另33眼视力仍无光感.患者眼胀、眼痛等主观不适症状减轻,眼球得以保留,且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小梁切除术是治疗绝对期青光眼更简便、安全、有效的手术选择.(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2012,12:44-46)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与小梁切除术对比,观察EX-PRESS青光眼引流钉植入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药物不能控制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进行手术,随机分为EX-PRESS青光眼引流钉植入术组和小梁切除术组,每组术中均联合使用丝裂霉素。收集术前,术后1 d,2周,1,3,6,12个月的视力、眼压等基本数据。结果评价主要为平均眼压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手术完全成功的标准为:在不使用任何降眼压药物的情况下,眼压控制在5~18 mm Hg或比基线眼压下降20%。结果 28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共32只眼纳入研究,每组各14例。EX-PRESS青光眼引流钉植入组术前平均眼压(34.5±5.6)mm Hg,小梁切除术组术前平均眼压(33.8±6.8)mm Hg。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术后1年两组平均眼压分别为(12.6±4.5)mm Hg和(11.5±4.6)mm Hg。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术后随访1年,完全成功者EX-PRESS青光眼引流钉植入组占69%,小梁切除术组占56%。相对成功者两组分别占87%和81%。两组比较无差异(P>0.05)。在手术时间和并发症发生率上两组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巩膜瓣下植入EX-PRESS青光眼引流钉装置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晶状体的形态和位置改变所引起的浅前房、瞳孔阻滞及房角关闭是诱发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的因素之一.晶状体摘出术可以增加前房深度,解除瞳孔阻滞;而晶状体摘出术联合房角分离术可使关闭的房角重新开放,防止周边房角前粘连.近年来采用晶状体摘出术治疗PACG的研究取得较大进展,而其作用机制的研究、治疗效果的评价及仍然存在的问题等日益受到关注.就PACG的发生和发展与晶状体改变的关系、晶状体摘出术在治疗PACG中的作用、效果及手术的安全性评价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伴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 32例(48眼)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及后房型折叠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术后随访6个月,分析术后眼压、视力等情况.结果 术前眼压30~45 mmHg(1 mmHg =0.133 kPa),术后随访最终时眼压8 ~ 15 mmHg,术后矫正视力0.4 ~1.0者30眼(62.5%).结论 超声乳化吸出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伴发白内障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