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根据疫情资料统计,广东省各类急性传染病“七五”期间(1986~1990年)年均发病率、死亡率分别为165.26/十万和1.06/十万,“八五”期间(1991~1995年)分别为107.84/十万和0.25/十万,后者比前者发病率平均下降了34.74%,其中呼吸道传染病下降幅度最大(72.47%);死亡率下降了76.42%;十年平均发病率最高为肠道传染病(107.59/十万),死亡率最高为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0.44/十万);1990年以来性病发病数及占传染病总发病构成比均呈逐年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索湛江市急性传染病的发生、流行与变动趋势,为传染病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湛江市10年的急性传染病流行及发病趋势。结果 1991-2000年全市报告急性传染病年均发病率为93.73/10万,年均死亡率为0.24/10万。“八五”期间(1991-1995年)年均发病率、死亡率分别为99.26/10万和0.25/10万,“九五”期间(1996-2000年)分别为88.77/10万和0.22/10万,后者比前者发病率平均下降了10.57%,其中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下降幅度最大,达69.10%;死亡率下降了12.00%。10年间发病率相对较高的前5位传染病分别为病毒性肝炎、痢疾、肺结核、淋病、麻疹,5种病占总发病数的82.53%。死亡率相对较高的前5位传染病是新生儿破伤风、乙型脑炎、霍乱、麻疹、狂犬病,占总死亡数构成的75.17%。结论 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痢疾等仍是我市的主要传染病,1997年以来淋病、梅毒等性传播传染病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出现艾滋病病例,人类面临着新、旧传染病的威胁。今后传染病防治重点是加强病毒性肝炎、痢疾、肺结核、麻疹和性传播传染病的防制工作。  相似文献   

3.
对广东省韶关市1951-1995年急性传染病的发病动态及其规律进行分析,四十四年来总发病率从1951年1700.54/十万下降至1995年的274.36/十万。以50年代总发病水平最高,60年代至70年代下降缓慢,80年代以来,尤其是1990-1995年发病率大幅度下降。50年代发病构成中自然疫源及虫煤传染病居首位,呼吸道传染病次之,消化道传染病居第三;明年代呼吸道传染病跃居第一,而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退居第二;80年代则呼吸道与肠道传染病并列前茅,而90年代肠道传染病占绝对优势。今后应加强疾病监测,扩大监测内容,监测项目应以传染病为重,尤其是肠道传染病。  相似文献   

4.
根据广州市历年传染病流行病学资料及病毒性肝炎的专题调查报告,分析广州市1959~1994年病毒性肝炎发病动态。其发病率在35.4~390.1/十万之间,出现二次高峰,第一次是1959~1960年,发病率为390.8/十万和323.1/十万,第二次是1975~1978年,发病率为214./十万~251.6/十万.死亡率波动在0.16~0.57/十万。在传染病发病顺位排列中,除六十年代居第四位外,其余各统计年代均占第一或第二位.发病呈散发,市区发病率较郊县高85.7%。无明显季节性。男性发病多于女性,以20~40岁中青年为主.病原学分型以乙型肝炎为主,甲型肝炎次之。  相似文献   

5.
对广东省韶关市1951-1995年急性传染病的发病动态及其规律进行分析.四十四年来总发病率从1951年1700.54/十万下降至1995年的274.36/十万。以50年代总发病水平最高,60年代至70年代下降缓慢,80年代以来,尤其是1990-1995年发病率大幅度下降。50年代发病构成中自然疫至及虫媒传染病居首位.呼吸道传染病次之,消化道传染病居第三;60年代呼吸道传染病跃居第一,而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退居第二;80年代则呼吸道与肠道传染病并列前茅,而90年代肠道传染病占绝对优势。今后应加强疾病监测.扩太监测内容,监测项目应以传染病为重.尤其是肠道传染病。  相似文献   

6.
广州市1959-1994年病毒性肝炎发病动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广州市历年传染病流行病学资料及病毒性肝炎的专题调查报告,分析广州市1959~1994年病毒性肝炎发病动态,其发病率在35.4~390.1/十万之间,出现二次高峰,第一次是1959-1960年,发病率为390.8/十万和323.1,十万,第二次是1975-1978年,发病率为214.1/十万~251.6/十万。死亡率波动在0.16~0.57/十万。在传染病发病腰位排列中,除六十年代居第四位外,其余各统计年代均占第一或第二位。发病呈散发,市区发病率较郊县高85.7%。无明显季节性。男性发病多于女性,以20-40岁中青年为主。病原学分型以乙型肝炎为主,甲型肝炎次之。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汕头市国家疾病监测点法定报告传染病1990-2000年的发病趋势,为传染病预防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对该市疫病监测点11年的疫情进行动态分析。结果:1990-2000年汕头市法定报告传染病总年均发病率为480.05/十万,其中甲、乙类和丙类年均发病率分别为265=74/十万和214.31/十万。1990-1995年(前期)与1996-2000年(后期)比较,总年均发病率由前期的517.42/十万降至后期442.64/十万;肠道传染病由149.98/十万下降至54.64/十万,其中后期的甲肝和痢疾发病率分别上升4.18、100.50倍;呼吸道传染病由13.71/十万上升至115.61/十万,肺结核上升15.57倍;前期共爆发7宗疫情,总发病例数183人。1996年后发生1宗疫情(1例病人)。结论:监测点肠道传染病和爆发疫情的控制措施取得成效,今后传染病防治重点是遏制血源和性传播传染病和肺结核的流行。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翁源县1950年以来急性传染病流行情况,分析传染病动态变化和发展趋势,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现将翁源县1950~1994年45年急性传染病流行情况分析如下。资料来源疫情资料来自历年急性传染病年报表,人口数来自《广东省疫情资料汇编》和翁源县统计局资料结果1急性传染病发病率、死亡率及病死率从1950年以来,急性传染病在我县共发生两类16种。其中甲类2种,乙类14种。总发病2197if例,年均发病率2417.94/十万,最高为1955~1959年,年均发病率4288.3/十万,此后逐渐下降,至1975~1979年又出现一个发病高峰(年均发病率3953.7…  相似文献   

9.
阳泉市1950—1994年急性传染病发病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阳泉市1950-1994年急性传染病流行趋势进行了分析。45年来,各类传染病总平均发病率1093.48/10万,总平均死亡率和总平均病死率分别为4.62/10万和0.42%,均呈下降趋势,尤以80、90年代下降显著。且传染病谱发生了较大变化。呼吸道传染病下降幅度较大。90年代与50年代同期相比下降幅度为98.80%;肠道传染病发病逐年均居各系统之首,年平均发病率为849.26/10万,且70  相似文献   

10.
茂名市1950~1999年法定报告传染病流行动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茂名市传染病的发病趋势,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茂名市1950~1999年法定报告传染病的流行及发病趋势。结果:除鼠疫、黑热病外,其余法定传染闰都有发生,年均发病率由50年代的1996.09/十万降低至90年代的94.56/十万,死亡率由50年代的8.17/十万降至90年代的0.60/十万,50年代以虫煤传染病(1319.91/十万)为优势病种,60~80年代以呼吸传染病(864.00/十万~4427.88/十万)为优势病种,90年代以肠道传染病(35.27/十万)为优势病种,居各年代首位的传染病为:50年代疟疾,60年代麻疹,70~80年代流感,90年代肝炎,计免相关病种发病率下降明显,如麻疹由50年代的409.99/十万降至90年代的5.13/十万,肝炎发病率下降幅度不大,90年代,肺结核、  相似文献   

11.
1990~1996年广东省人类狂犬病的发病率逐年下降,从1992年开始,发病率基本控制在0.l/十万以下。为进一步了解我省狂犬病的流行动态,现将1990-1996年流行情况作一分析。l资料来源和方法资料来自全省1990-1996年的狂犬病疫情资料,并进行分类统计分析。2结果2.l流行概况发病率、病死率:广东省1990-1996年人类狂犬病发病率在逐年下降,最低下降到1996年的0.02/十万,年平均发病率为0.08/十万;发病的364例病人全部死亡,病死率为100%(表1)。表1广东省历年人类狂大病发病情况2.2时间分布从表2可见,l-6月份发病数比7-12月份…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湘西自治州传染病发病情况和流行趋势,为卫生行政部门制定防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湘西州1990~2010年甲乙类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990~2010年累计报告甲乙类传染病22种171269例,年均发病率为325.87/10万,呈明显下降趋势;合计死亡680例,年均死亡率、病死率分别为1.29/10万、0.40%。年均报告发病率,肠道传染病为170.03/10万,呼吸道传染病为102.85/10万,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为46.67/10万,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为5.90/10万。肠道传染病发病率呈下降趋势,呼吸道和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主要与痢疾、伤寒、甲肝等肠道传染病发病数减少和肺结核、乙肝、梅毒等发病数增加有关。[结论]1990~2010年湘西自治州传染病发病率明显下降,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是当前重点防治的传染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安阳市1990~2003年细菌性痢疾的流行特征。掌握其流行规律,制定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现况分析方法,对安阳市1990~2003年细菌性痢疾疫情、个案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990~2003年细菌性痢疾发病率波动在41.03/10万~139.12/10万,年均75.87/10万。平均死亡率为0.03/10万。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2003年比1990年下降了66.20%。疫情主要集中在城乡结合部;发病高峰为6~9月;高发年龄为O~39岁;男女性别比为1.54:1;以农民、散居儿童、学生和工人居多。[结论]水源污染是菌痢暴发流行的主要因素,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4.
郯城县42年急性传染病发病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者对郯城县1956~1997年42年法定报告传染病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急性传染病年平均发病率3557.30/10万,最高年从灵31769.46/10万,最你分为112.79/10万;发病呈大幅度下降趋势,由1956~1959年平均发病率2160.49/10万降至1990~1997的128.69/10万,下降了94.04%;曾严重危害全县人民健康的传染病如天花、黑热病五十年代即消灭,白喉已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索茂名市传染病的发病趋势。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茂名市1950~1999年法定报告传染病的流行及发病趋势。结果 除鼠疫、黑热病外,其余法定传染病都有发生,年均发病率由50年代的1996.09/十万降低至90年代的94.56/十万,死亡率由50年代的8.17/十万降至90年代的0.60/十万;50年代以虫媒传染病(1319.91/十万)为优势病种,60~80年代以呼吸道传染病(864.00/十万~4427.88/十万)为优势病种,90年代以肠道传染病(35.27/十万)为优势病种;居各年代首位的传染病为:50年代疟疾,60年代麻疹,70~80年代流感,90年代肝炎;计免相关病种发病率下降明显,如麻疹由50年代的409.99/十万降至90年代的5.13/十万,脊灰从1994年起无病例报告,疟疾由50年代的1319.71/十万降至90年代的4.35/十万,肝炎发病率下降幅度不大;90年代,肺结核、淋病和梅毒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同时出现艾滋病新病种。结论 茂名市传染病发病总趋势是下降的。在继续抓好计划免疫的同时,应把肠道传染病、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作为今后防治重点。  相似文献   

16.
淄川区1990~1999年细菌性痢疾发病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淄川区细菌性痢疾的流行规律,制定该区切实可行的控制措施。方法 对淄川区1990~1999年期间的细菌性痢疾的传染病报告卡片及个案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流行病学统计分析。结果 历年累计报告5203例,年平均发病率为79.48/10万,年发病率波动在31.11/10万~131.35/10万之间,近5a来发病呈上升的趋势。发病高峰季节为6~9月份,其病例占传染病总数的83.33%;5岁以下儿童年平均发病率最高为214.58/10万,其次是70岁以上老年人;男性发病率显著高于女性,学龄儿童和农民的发病构成比明显高于其他人群。结论 应抓好预防细菌性痢疾的卫生知识宣传和对儿童看护人的健康教育,抓好饮水、饮食卫生,降低细菌性痢疾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1990-2011年云南省甲乙类法定传染病发病、死亡特点和变化趋势,总结防治经验.方法 采用云南省1990-2011年法定传染病报告数据,对云南省传染病的发病和死亡情况进行回顾性研究,描述传染病发病和死亡特点及变化趋势.结果 21年来,传染病报告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发病率报告最高年份是1991年,为317.72/10万;发病率最低年份是2000年为175.08/10万;平均报告发病率为218.3101/10万.肠道传染病发病构成由1990年的70.72%,下降到2011年的16.61%,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发病构成由1990年的16.93%下降到2011年的8.35%,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构成由1990年的5.68%,上升到2011年的47.04%.传染病报告死亡率由1990年的1.23/10万上升到2011年的3.39/10万,其中2011年艾滋病死亡率达2.743 3/10万.结论 云南省21年来传染病报告发病率、死亡率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肠道传染病、自然疫源及虫媒传染病和新生儿破伤风显著下降,血源及性传播传染病显著上升,传染病疾病谱和死亡谱的变化反映了所采取的防治措施是有效的,但一些传染病呈上升趋势的传染病也提示了传染病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应加强和提高研究和控制力度,有效地控制传染病.  相似文献   

18.
登革热是一种流行于热带、亚热带的虫媒传染病,是广东省的主要传染病之一.本文根据广东省1978~1999年历年急性传染病疫情报表资料,以本地户口登革热病例作统计对象,用年平均人口进行统计,计算出广东省历年登革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报道了广东省1978~1999年登革热发病动态,共发生7次流行,涉及年份18年,有4年间歇期.每年病例数在1~452674例之间,发病率在0.002~789.94/十万之间,死亡率波动在0~0.470/十万之间;出现两次大流行,第一次是1980年,发病率为789.94/十万,第二次是1986年,发病率为188.71/十万;患者主要为典型的登革热,较少出现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死亡率和病死率较低,波动在0~0.470/十万、0~0.81%之间;发病地区集中在南部、中部地区,其中海南行政区(即今之海南省)最高,1978~1987年合计病例达596900例,其次是湛江地区、佛山地区和广州市,1978~1999年合计病例分别为29384例、26439例和11788例;时间分布全年各月均有发生,发病高峰期在7~10月份,占全年发病例数的73.66%,发病低谷在12~3月份,仅占全年发病例数的2.43%;由D1~D4型病毒反复、交替引起流行,大多数年份由单一病毒型引起,仅在1991年和1993年出现两型病毒混合感染.  相似文献   

19.
1996~2005年大东区猩红热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沈阳市大东区1996~2005年猩红热疫情流行病学特征,为进一步制定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根据大东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疫情年报及区公安分局人口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005年发病率最高,为36.19/十万,1997年发病率最低,为5.88/十万;男女性别比为1:0.68;年龄发病以5~岁和10~岁年龄组最多.占总发病数的52.04%和17.48%;发病居首位的是“学生”,占病例总数的60.77%;全年均有发生,发病最多的月份为6月,占病例总数的11.72%。[结论]大东区猩红热发病率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发病率已由1996年居全区传染病发病的第6位上升到2005年的第4位,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和分析汕头市急性传染病发病趋势和流行特点,现将1976~1995年汕头市居民甲、乙类传染病发病情况分析如下。材料与方法疫情资料来自1976~1995年我市的疫情年报表及有关资料,人口数字来源于汕头市统计局。每五年为一个时间阶段,并以1976~1980年定基为100%,进行统计、比较、分析。结果与分析正总的发病、死亡情况1976~1995年,我市传染病的年均发病率在7534/十万~791.13/十万之间,各个阶段传染病平均发病率定基比为100、35·10、9·52、12.36;各阶段平均死亡率定基比为100、19.83、12.67、5.75(表1)。表11976~199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