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婷婷  徐钢  巫娟  杨帆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2021,28(11):1916-1919,1973
目的 探讨骨旁骨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 对7例骨旁骨肉瘤进行临床资料、影像学、病理组织形态学分析,并观察其预后.结果 男性2例,女性5例,年龄范围35~60岁,平均年龄45.9岁.临床多表现为上肢或下肢缓慢生长的无痛或轻微疼痛的包块,以股骨下段较多.X线显示为骨皮质表面的广基性蘑菇状肿块影.CT显示其中1例复发病例髓腔受累.组织学主要表现为大致平行排列的分化良好的骨小梁和填充于其间的梭形纤维间质伴胶原化构成.结论 骨旁骨肉瘤是一种位于骨表面的低度恶性成骨性肿瘤,好发于长骨干骺端,特别是股骨下段,预后较好.骨旁骨肉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有赖于临床、影像学及病理组织学的三结合,正确的诊断及治疗可以改善或提高其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乳腺恶性叶状肿瘤发生以骨肉瘤和软骨肉瘤等为主要成分分化时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报道1例罕见的以骨肉瘤和软骨肉瘤成分分化为主的乳腺乳腺恶性叶状肿瘤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患者女性,49岁,左乳腺肿块14 cm×10 cm大小,质硬,有边界,镜下可见纤维母细胞型骨肉瘤、上皮细胞样骨母细胞性骨肉瘤、软骨母细胞型骨肉瘤、破骨巨细胞型骨肉瘤分化.肿块实质内另见约4 cm×3 cm灰白灰红有裂隙区域,镜下诊断良性分叶状纤维腺瘤.肿瘤组织内各区域无其它肉瘤成分分化.腋窝淋巴结未见肿瘤转移.免疫组化染色:梭形和上皮样肿瘤瘤细胞vimentin强阳性,SMA阳性,Ki-67增殖指数>20%.破骨样巨细胞vimentin和CD68阳性.分叶状纤维腺瘤区Ki-67不表达.结论 乳腺的恶性叶状肿瘤骨肉瘤分化临床罕见,对标本的充分取材是保证该病正确诊断的关键,肿瘤的发生推测来源于分叶状肿瘤的间质细胞骨化后恶变所致;组织学上主要要与化生性癌等鉴别,正确认识其临床病理特点对于避免误诊误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例1,女性,14岁,左大腿上段疼痛伴行走不适,无明显外伤史及其他诱因,病程中无发热、咯血及结核病接触史,影像学检查示左股骨粗隆处囊性改变.术中见肿瘤组织位于左股骨粗隆,有一5 cm×3 cm大小的囊性肿物,外院诊断为"动脉瘤样骨囊肿"并行内固定术.术后3个月再次出现左髋部疼痛,遂来我院就诊.X线示左股骨粗隆处溶骨性改变,伴渗透性边缘及骨膜反应.再次行病理检查怀疑骨肉瘤可能.例2,男性,59岁,意外跌倒后右大腿上段疼痛伴行走不适,病程中无发热、咯血及结核病接触史,X线示右股骨粗隆处囊性改变.术中见右股骨粗隆间骨折,骨折断端见一2.5 cm×4.5 cm大小的囊性改变,外侧皮质变薄,术后诊断为动脉瘤样骨囊肿.遂行内固定及自体骨植骨术.术后3个月再次觉右髋部疼痛,遂来我院骨科就诊.X线示右股骨粗隆处髓腔见不规则溶骨性骨质破坏区伴条纹状骨膜反应,再行病理检查考虑骨肉瘤可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软骨黏液样纤维瘤样骨肉瘤(CMF-like O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CMF-like OS进行病理形态学以及免疫组化分析。结果 患者,女性,9岁,病理性骨折。影像学表现:左股骨下段溶骨破坏,Codman三角及软组织包块;组织学呈分叶状结构,细胞异型性及多形性不明显,可见上述细胞直接形成骨样组织,宿主板层骨被肿瘤侵蚀破坏。免疫组化vimentin阳性。结论 CMF-like OS是普通型骨肉瘤的一种亚型,较为罕见,组织学和影像学检查对本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孙凤霞  岳军艳 《医学信息》2009,22(6):533-535
目的探讨骨旁脂肪瘤的影像学特征,提高对本病认识,减少误诊。方法结合文献复习,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5例骨旁脂肪瘤的X线平片和CT表现。结果5例骨旁脂肪瘤,位于右股骨干2例、左尺骨中段1例,左髋臼1例、颈椎椎板1例。X线平片表现为与骨质相贴并凸向邻近软组织内的半圆形透亮影,边缘较清楚,并可见自骨干皮质伸向肿块内的树枝状骨性突起;左侧髂骨及颈椎椎板旁见不规则软组织块影和骨质硬化影相混杂的病灶。CT表现为骨旁半圆形或不规则脂肪密度肿块凸向邻近软组织内,边界清有包膜,CT值为-40~-136HU,邻近骨皮质增生肥厚或缺损,并可见伸向骨旁脂肪性肿块内的丘状、刺样或树枝状骨性突起。结论骨旁不规则形的脂肪性软组织肿块,伴邻近骨皮质伸向骨旁脂肪性肿块内的丘状、刺样或树枝状骨性突起为其特异性影像学特征,CT和MRI能对其术前作出正确的定性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小细胞性骨肉瘤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14例小细胞性骨肉瘤的临床病理资料,按2002年WHO骨肿瘤分类标准重新复片,进行临床、影像学、病理学特征分析并采用EnVision法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14例小细胞性骨肉瘤男女比1:1.年龄12~73岁(平均34岁,中位29岁).肿瘤多位于长管状骨干骺端(7/14,50%).影像学表现以溶骨性骨质破坏为主伴钙化,并见软组织肿块.组织学表现为小~中等的圆形或短梭形肿瘤细胞弥漫性分布,伴有灶性纤细的花边状肿瘤性成骨.免疫表型:vimentin(10/10,100%)、CD99(7/10,70%)、BCL-2(4/10,40%)均呈阳性;S-1OO(2/10,20%)和Syn(2/10,20%)均呈弱阳性.结论 小细胞性骨肉瘤为少见、特殊类型的骨肉瘤.小细胞性骨肉瘤的诊断需密切结合临床、影像学及病理特征,需与发生于骨的多种其他类型的小细胞恶性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原发性鼻骨骨肉瘤(primary nasal bone osteosarcoma,PNBO)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对1例PNBO进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检查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肿块位于鼻骨,组织学上可见上皮样骨母细胞增生伴肿瘤性骨基质形成.免疫表型:肿瘤细胞vimentin呈阳性表达,Ki-67增殖指数约30%.结论 PNBO罕见,确诊主要依靠临床影像学及病理形态学特征,临床与病理均需与骨痂、骨化性肌炎、侵袭性骨母细胞瘤、软骨肉瘤等相鉴别,治疗以手术切除联合化疗为主,预后较一般骨肉瘤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骨原发性中间型血管内皮肿瘤病理特征、鉴别诊断和骨血管肿瘤的分类.方法 收集5例发生于骨的中间型血管内皮肿瘤,对其临床、病理、影像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特征进行分析,免疫标记包括CD31、CD34、平滑肌肌动蛋白(SMA)、波形蛋白、CK、上皮细胞膜抗原(EMA)6种抗体.结果 5例中间型血管内皮肿瘤中3例为卡波西型血管内皮瘤(患者均为儿童),2例网状血管内皮瘤(患者均为中老年人).4例位于四肢长骨,1例在锁骨.影像学(包括X线平片、CT、MRI)表现为交界性或低度恶性骨质破坏,骨皮质均有不同程度缺损,4例伴病灶内或周边成骨,其中l例有放射状骨针.病理组织学形态均与软组织相应的中问型血管内皮肿瘤相似,但大多伴病灶内或周围反应性骨形成.免疫组织化学5例CD31、CD34、波形蛋白均不同程度阳性,3例SMA阳性,CK、EMA均阴性.结论 骨原发性中间型血管内皮肿瘤是客观存在的,冈此骨血管肿瘤的分类应该逐步与软组织血管肿瘤分类相一致,在良性血管瘤和恶性血管肉瘤之间,增设一类中间型血管内皮肿瘤.骨中间型血管内皮肿瘤的生物学行为是否与软组织相应肿瘤一致,应通过长期随访资料的积累才能定论.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去分化软骨肉瘤的临床、影像和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并分析去分化软骨肉瘤14例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通过光镜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抗体包括波形蛋白、S-100蛋白、平滑肌肌动蛋白、KP-1、PGM-1)分析其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结果 14例去分化软骨肉瘤平均年龄52岁,男女比9:5.好发部位与普通软骨肉瘤一致,即盆三角、肩三角、肋骨和膝关节上下.影像学表现为双重形态特征的恶性肿瘤.大体中央型多于周围型,组织学由分界清楚的高分化软骨性肿瘤和高级别间变性肉瘤构成.术前单点穿刺活检漏诊、误诊率高.肿瘤内间变性肉瘤成分按发生率高低依次为骨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和纤维肉瘤.结论 去分化软骨肉瘤为软骨肉瘤的少见特殊类型,具有与普通软骨肉瘤和软骨母细胞型骨肉瘤不同的临床、影像学和病理学特征,预后很差.  相似文献   

10.
透明细胞软骨肉瘤临床病理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透明细胞软骨肉瘤的临床、影像学、病理学、生物学行为等特征以及病理鉴别诊断。方法报道4例透明细胞软骨肉瘤,对其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作系统整理,并行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S-100蛋白、Col Ⅱ和其它与鉴别诊断相关的蛋白标记。结果4例都是中老年男性,均位于长骨骨端,病程较长。X线表现为纯溶骨性骨质破坏,早期边界清楚,后期病灶扩大并向骨干方向延伸,但均未穿透骨皮质,不形成骨外软组织肿块。大体肿瘤灰白色,有弹性,其中2例伴动脉瘤性骨囊肿。镜下瘤细胞边界清楚,有分叶结构,胞质丰富透明或嗜酸性毛玻璃状。透明细胞之间有反应性新骨和破骨细胞样巨细胞增生。其中3例含低级别普通软骨肉瘤成分。免疫组化标记S-100蛋白和Col Ⅱ阳性。临床治疗和随访:例1行右股骨下端病灶刮除后6年原位复发,再作病骨切除和人工膝关节置换。例2行股骨颈肿瘤切除后植骨,缝匠肌骨瓣移植及内固定术,术后放疗。例3行股骨下端肿瘤切除后骨水泥填充,术后放疗。上述3例经2年4个月~7年随访情况均良好。例4行右股骨上端截除手术,术后失访。结论透明细胞软骨肉瘤是一种罕见的低度恶性软骨肉瘤,有不同于普通软骨肉瘤的临床、影像学和病理形态学特点。在病理诊断时既应注意与良性软骨母细胞瘤和骨母细胞瘤鉴别,也应与高度恶性透明细胞型骨肉瘤和转移性透明细胞癌鉴别。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长骨中心型软骨来源肿瘤病理结果与影像学特征的关系,观察不同手术方式的影响。方法 选择四肢长骨中心型软骨来源肿瘤患者13例,其中男性5例,女性8例;年龄27~67岁,平均年龄52.78岁;发生肱骨近端3例(23.1%),股骨下段9例(69.2%),胫骨上段1例(7.7%)。分析X射线、三维CT和MRI检查影像学特征(皮质破坏、病灶纵轴长度、髓腔内扇形钙化、MRI瘤周水肿)、手术重建方法(单纯刮除植骨、刮除植骨内固定)、苏木精-伊红(HE)染色病理诊断(内生软骨瘤、软骨肉瘤Ⅰ级、软骨肉瘤Ⅱ级)。随访记录患者术后3个月和术后12个月美国肌肉骨骼肿瘤学会(MSTS)评分及疼痛模拟量表(VAS)评分,随访患者肿瘤复发情况。结果 13例长骨中心型软骨来源肿瘤均获得随访,除1例随访3个月以外,其余随访17~103个月。随访期间均未发现肿瘤复发。病理诊断结果显示,内生软骨瘤6例,软骨肉瘤Ⅰ级5例,软骨肉瘤Ⅱ级2例。手术重建方式中13例均选择刮除术,其中1例选择骨水泥填充,12例选择植骨;7例选择内固定,6例选择无内固定。术前影像学特征上内生软骨瘤与软骨肉瘤在骨皮质累及、髓腔内扇形钙化、纵轴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小细胞性骨肉瘤的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收集14例小细胞性骨肉瘤的临床病理资料,按2002年WHO骨肿瘤分类标准重新复片,进行临床、影像学、病理学特征分析并采用EnVision法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14例小细胞性骨肉瘤男女比1∶1。年龄12~73岁(平均34岁,中位29岁)。肿瘤多位于长管状骨干骺端(7/14,50%)。影像学表现以溶骨性骨质破坏为主伴钙化,并见软组织肿块。组织学表现为小~中等的圆形或短梭形肿瘤细胞弥漫性分布,伴有灶性纤细的花边状肿瘤性成骨。免疫表型:vimentin(10/10,100%)、CD99(7/10,70%)、BCL-2(4/10,40%)均呈阳性;S-1OO(2/10,20%)和Syn(2/10,20%)均呈弱阳性。结论小细胞性骨肉瘤为少见、特殊类型的骨肉瘤。小细胞性骨肉瘤的诊断需密切结合临床、影像学及病理特征,需与发生于骨的多种其他类型的小细胞恶性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非典型硬化性骨母细胞肿瘤(atypical sclerosing osteoblastic neoplasm, ASON)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佛山市中医院及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诊断的3例ASON进行常规HE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总结其临床病理学特征。结果 3例ASON均为男性, 年龄分别为23、28及48岁, 发病部位分别为左肱骨、颈椎及腰椎。影像学提示为孤立性膨胀性病变, 溶骨或硬化为主, 可见髓内硬化缘。临床治疗主要行病灶刮除术, 均未进行放化疗。3例ASON分别随访5、7、26个月, 尚未见复发。组织病理学显示病变由弥漫片状分布的致密瘤骨区及少量经典型骨母细胞瘤区组成, 其中1个病例骨母细胞呈上皮样;免疫组织化学示3例ASON瘤细胞均为FOS及FOSB弥漫强阳性, IMP3阴性, Ki-67阳性指数约1%。结论 ASON是一种具有独特临床病理学特征的成骨细胞肿瘤, 基于有限的病例分析, 其生物学行为介于骨母细胞瘤及骨肉瘤之间, 属于一种交界性-低度恶性的骨肿瘤, 因其局部复发率较高, 保持切缘阴性的病变完整切除是比较合适的临床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肺横纹肌肉瘤(rhabdomyosarcoma,RMS)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2例肺RMS的临床特点和影像学资料,行常规病理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查,并结合相关文献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结果 2例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24、50岁,影像学检查肿瘤位于右肺中叶及左肺下叶。肿瘤细胞组织学形态多种多样,但基本上重演骨骼肌胚胎发育过程中各个阶段的细胞,其主要由原始小圆形细胞和不同分化程度的横纹肌母细胞以不同比例组成。免疫表型:肿瘤细胞不同程度表达desmin、Myoglobin、Myogenin、Myo D1。结论肺RMS属于极其罕见的恶性肿瘤,临床表现为肺内占位性病变的相关症状或体征,该肿瘤的诊断依赖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化检查,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5.
Yu H  Li H  Wang CF  Zhu XZ 《中华病理学杂志》2010,39(11):762-766
目的 探讨低度恶性中央性骨肉瘤(LGCOS)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收集9例LGCOS(均为会诊病例),对其临床、病理组织学和影像学进行观察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临床特点:9例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约31岁.影像学均表现为成骨和溶骨混合性骨质破坏,边界不清,5例伴软组织影,3例有骨膜反应.9例均有局部疼痛和(或)肿胀,4例发生在股骨,胫骨、腓骨、颈椎、腰椎、上颌骨各1例.均行手术切除,术后未予放疗等辅助治疗,随访时间2~43个月,其中4例分别于术后25、18、8和13个月复发.病理检查:(1)大体检查:5例为碎组织,4例为块状切除标本,切面质地较韧,有不同程度的沙砾感,均无鱼肉样外观.(2)镜下观察:肿瘤由两种基本成分,即纤维成分和新生编织骨;纤维细胞密度较低,轻度异形,9例中均查见个别核分裂象;新生骨小梁均为编织骨,6例骨小梁宽大,有平行排列倾向,3例骨小梁较小,骨小梁周边均缺乏骨母细胞围绕;纤维成分和编织骨比例不一,两种成分有移行现象.病变呈浸润性生长,9例均有髓腔侵犯,3例伴有邻近软组织侵犯.结论 LGCOS细胞异形不明显、肿瘤性骨小梁较宽大成熟,易漏诊,诊断时应充分做到临床、影像学和病理三结合.临床特点:病程较长,局部缺少特征性表现.影像学:成骨和溶骨混合性病变,边界不清,骨皮质破坏或伴有邻近软组织影.病理形态:大体上缺少鱼肉样外观;镜下肿瘤性纤维成分轻度异形,可见核分裂象,肿瘤性骨小梁周边缺乏骨母细胞围绕,有平行排列倾向,纤维性成分和新生骨型小梁有直接移行现象;病变呈浸润性生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低度恶性中央性骨肉瘤(LGCOS)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方法 收集9例LGCOS(均为会诊病例),对其临床、病理组织学和影像学进行观察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临床特点:9例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约31岁.影像学均表现为成骨和溶骨混合性骨质破坏,边界不清,5例伴软组织影,3例有骨膜反应.9例均有局部疼痛和(或)肿胀,4例发生在股骨,胫骨、腓骨、颈椎、腰椎、上颌骨各1例.均行手术切除,术后未予放疗等辅助治疗,随访时间2~43个月,其中4例分别于术后25、18、8和13个月复发.病理检查:(1)大体检查:5例为碎组织,4例为块状切除标本,切面质地较韧,有不同程度的沙砾感,均无鱼肉样外观.(2)镜下观察:肿瘤由两种基本成分,即纤维成分和新生编织骨;纤维细胞密度较低,轻度异形,9例中均查见个别核分裂象;新生骨小梁均为编织骨,6例骨小梁宽大,有平行排列倾向,3例骨小梁较小,骨小梁周边均缺乏骨母细胞围绕;纤维成分和编织骨比例不一,两种成分有移行现象.病变呈浸润性生长,9例均有髓腔侵犯,3例伴有邻近软组织侵犯.结论 LGCOS细胞异形不明显、肿瘤性骨小梁较宽大成熟,易漏诊,诊断时应充分做到临床、影像学和病理三结合.临床特点:病程较长,局部缺少特征性表现.影像学:成骨和溶骨混合性病变,边界不清,骨皮质破坏或伴有邻近软组织影.病理形态:大体上缺少鱼肉样外观;镜下肿瘤性纤维成分轻度异形,可见核分裂象,肿瘤性骨小梁周边缺乏骨母细胞围绕,有平行排列倾向,纤维性成分和新生骨型小梁有直接移行现象;病变呈浸润性生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骨内侵袭性血管黏液瘤(aggressive angio-myxoma,AAM)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骨内AAM的临床、影像学和病理特征进行观察,并通过HE、免疫组化染色将其与1例软组织AAM、1例黏液样软骨肉瘤(myxofibrosarcoma,MFS)、1例黏液纤维肉瘤(myxofi-brosarcoma,MFS)、2例黏液性脂肪肉瘤(myxoid/round cellliposarcoma,ML/RCL)及4例肌内黏液瘤(intramuscularmyxoma,IM)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镜下骨内AAM由稀疏排列的细胞及富含黏液的水肿性间质组成,细胞呈星形或梭形,部分细胞呈肌纤维母细胞样,细胞核小,梭形,细胞间可见疏松排列的纤细红染的胶原成分,胶原间可见大小不等扩张的血管,局部可见肿瘤浸润骨皮质进入周围肌肉组织。免疫表型:所有肿瘤组织均表达vimentin,骨内AAM与软组织AAM尚表达SMA、actin,未检测到ER、PR的表达,软组织AAM表达PR及CD34,两者均未检测到desmin的表达。黏液样软骨肉瘤及黏液性脂肪肉瘤尚表达S-100,黏液纤维肉瘤及肌内黏液瘤尚表达CD68。结论骨内AAM罕见,诊断时应结合组织学及免疫组化特点并与其他含黏液的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奇异性骨旁骨软骨瘤样增生(bizarre parosteal osteochondromatous proliferation,BPOP)的临床影像学和病理组织学特征、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对5例BPOP进行HE染色,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5例BPOP患者发病年龄17~48岁,无性别差异,均感觉肿痛不适就诊,病变位于四肢长、短管状骨。X线示宽基底的边界清晰的高密度肿块,起源骨膜下完整的骨皮质,病变部位与附着骨的骨髓腔亦不相通,其中1例伴附骨的骨皮质轻度破坏。镜下见主要由软骨、骨和纤维组织无规则排列而成,轻度异型的软骨细胞可伴大部分钙化软骨,即多形性骨小梁中的"蓝骨";骨小梁周围被覆无异型的骨母细胞,骨小梁间有大量的血管、纤维组织增生。结论 BPOP是一种罕见的、良性的骨软骨瘤样病变,术后高复发性,无转移,恶变罕见,需结合影像学与病理组织学特点进行诊断,易误诊,需与骨旁骨肉瘤、软骨肉瘤、骨化性肌炎等鉴别。  相似文献   

19.
骨纤维结构不良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骨纤维结构不良的临床病理特点,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方法 观察6例骨纤维结构不良的临床特点及病理形态学特征,并进行组化和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该肿瘤特征性地累及婴儿和儿童的胫骨中段前面的皮质,影像学上病变境界清楚,骨皮质变薄、膨胀甚至消失,边缘有硬化带,组织学上骨纤维结构不良有不规则的编织骨碎片,其边缘常衬覆着板层骨,板层骨由轮廓分明的骨母细胞产生.免疫组化染色显示6例中3例有梭形细胞CK散在阳性,未见CK阳性的上皮细胞巢,S-100阴性.骨纤维结构不良的自然病程是在10岁以前逐渐生长,到15岁左右逐渐自行消退并康复.10岁以下术后复发率高.结论骨纤维结构不良有特征性的病理改变及临床表现,应注意与纤维结构不良等病变鉴别.  相似文献   

20.
骨肉瘤的组织学类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1血管扩张型骨肉瘤telangiectatic osteosarcoma)X线为纯溶骨性病变伴渗透型边缘,提示肿瘤浸润性生长。有时肿瘤边界可比较清楚,类似动脉瘤性骨囊肿,但肯定缺乏周围硬化带。如果病变内有明显硬化应排除血管扩张型骨肉瘤的诊断,但也并不是所有纯溶骨性改变的骨肉瘤都是血管扩张型。肿瘤常快速生长,骨皮质破坏,软组织内肿块和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