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生姜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生姜是人们日常食用的调味食品,同时具有药用价值。近年来,发现生姜可降低血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程度;加上其抗血小板凝聚和抗氧化作用,表明生姜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本文对近年来的有关文献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我国常见蔬菜类黄酮物质的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测定我国常见蔬菜5种类黄酮物质的含量。方法蔬菜样品分别采自北京、天津、上海、杭州,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槲皮素、坎二菲醇、玉米黄酮、杨梅黄酮、芹菜配基含量。结果在46种蔬菜中,杭州美芹的类黄酮物质含量最为丰富,其它如洋葱、芹菜、藕、豆角中含量也较为丰富;在5种类黄酮物质中,槲皮素分布最广,含量最为丰富;我国居民每日人均蔬菜5种类黄酮物质摄入量约为13.90mg,其中槲皮素占51.1%。结论不同蔬菜类黄酮物质含量差异较大;槲皮素是蔬菜中最为常见的类黄酮物质;我国居民膳食类黄酮物质来源蔬菜多于水果。  相似文献   

3.
我国常见水果类黄酮物质的含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测定我国常见水果5种类黄酮物质的含量。方法水果样品分别采用北京、天津、上海、杭州,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槲皮素、坎二菲醇、玉米黄酮、杨梅黄酮、芹菜配基含量。结果在38种水果中,石榴、山楂、红提类黄酮物质含量最为丰富;在5种类黄酮物质中,槲皮素分布最广,含量最为丰富;我国居民每日人均水果5种类黄酮物质摄入量约为2.80mg,其中槲皮素占83.9%。结论不同水果类黄酮物质含量差异较大;槲皮素是水果中最为常见的类黄酮物质。  相似文献   

4.
类黄酮抗肿瘤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类黄酮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效应,本文主要论述常见的几种类典酮物质的抗肿瘤活性及其机制,通过提高抗氧化物酶的活性,清除自由基,消除致癌物的致癌作用,诱导肿瘤细胞周期阻滞,促进肿瘤细胞凋亡,通过影响某些酶如信号转导途径中的蛋白激酶,致癌剂的代谢酶、核酸拓扑异构酶Ⅱ等的活性,抑制肿瘤的发生;同时还通过抗P-糖蛋白、抑制hsp70的表达,提高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不同季节蔬菜中类黄酮物质含量的变化规律,丰富食物成分数据库。方法改进现有的类黄酮物质HPLC检测方法 ,测定天津当地不同季节的52种蔬菜样品中槲皮素、杨梅黄酮、玉米黄酮、坎二菲醇、芹菜配基含量。结果在52种蔬菜中,春夏季节类黄酮含量较高的有香芹叶、土豆、球茎甘蓝、大蒜、茴香、白洋葱,秋冬季节类黄酮含量较高的有香芹叶、土豆、大蒜、球茎甘蓝,含量均超过20mg/100g鲜重。受季节影响变化幅度较大的蔬菜包括莴苣叶、圆茄子、菠菜、蒜苔、卷心菜和香菜。结论不同季节多数蔬菜中类黄酮物质含量差异有显著性,一般春夏季节含量高于秋冬季节。  相似文献   

6.
天然抗辐射物质抗损伤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随着科学技术和人们生活的现代化,人们越来越多的接触射线,电脑、手机、电视机、微波炉、空调以及医疗设备等,尤其是放疗的肿瘤患者、职业受照人员的辐射性损害日益得到重视。  相似文献   

7.
蔬菜中类黄酮物质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法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目的:建立蔬菜中类黄酮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方法:摸索优化水解、萃取条件,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并对天津市售30种蔬菜中槲皮素、杨梅黄酮、玉米黄酮、坎二菲醇、芹菜配基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所建立的高效液相色谱法变异系数范围为2.8%~6.5%,回收率范围为90.2%~108.4%,槲皮素、玉米黄酮、坎二菲醇检测下限为0.4mg/L,杨梅黄酮、芹菜配基为0.8mg/L。30种蔬菜中29种检测出了槲皮素,含量在7.55~0.60mg/100g鲜重范围,5种检测出芹菜配基,7种检测出玉米黄酮,8种检测出杨梅黄酮,而坎二菲醇在30种蔬菜中均未检出;藕、洋葱、豆角、西红柿、芹菜等蔬菜的类黄酮含量较高。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方法可靠,并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精密度。所测定的蔬菜中类黄酮物质的组成和含量差异较大,槲皮素为主要的类黄酮。  相似文献   

8.
葡萄籽提取物抗动脉粥样硬化和抗氧化作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研究发现 ,被弃之的葡萄籽具有较高的营养和保健价值 ,其所含的有效成分显示出降血脂、抗血栓形成等多种生物活性[1 ,2 ] 。我们以葡萄籽多组分提取物为干预因素 ,从氧化和抗氧化方面 ,探讨其抗动脉粥样硬化 (AS)作用。一、材料与方法1 葡萄籽取物的制备 :葡萄籽购自烟台张裕葡萄酿酒有限公司 ,经筛选、晒干、粉碎后用乙醇回流提取、浓缩得葡萄籽乙醇提取混合物 (主要成分白藜芦醇、黄酮、亚油酸等 ) ,由本校中药制剂科制备。2 动物分组与处理 :C57BL/6J小鼠 48只 ,(购自中国科学院实验动物繁育场 ,9周龄、雌雄各半 ) ,平均体…  相似文献   

9.
动脉粥样硬化( atherosclerosis,AS)是临床上许多常见病、多发病如冠心病、肾动脉狭窄继发肾衰竭等的病理基础,它已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1].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及其斑块的不稳定性是许多临床急性综合征的主要原因.目前许多研究资料表明,许多抗高血压药物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类、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 Ⅰ)类、钙通道阻滞剂类及β-受体阻滞剂类均在抗高血压作用的同时可延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促进斑块的稳定,从而保护机体重要靶器官[2].而直接肾素抑制剂阿利吉伦作为一种新型的抗高血压药同样发挥着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现将其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镁抗动脉粥样硬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7,自引:4,他引:13  
镁是人体必需的矿物元素 ,有许多极为重要的生理生化作用。近年来 ,随着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增高 ,镁与动脉粥样硬化 (AS)之间的关系日益引起人们重视。AS是一种与血脂异常及血管壁成分改变有关的动脉疾病 ,确切病因至今不清 ,高血脂、高血压和遗传等被视为危险因素。多项动物实验表明 ,镁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其机制可能是降低血脂、保护血管、对抗自由基的生成、减少脂质过氧化物的产生、影响体内某些激素的水平等 ,但对于人类 ,此方面研究甚少。因此 ,深入研究镁的生物学效应 ,为人类动脉粥样硬化的防治开辟新视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罗布麻叶总黄酮对大鼠动脉粥样硬化(AS)干预作用,为动脉粥样硬化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72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及罗布麻叶总黄酮低、中、高剂量组;除对照组外,其他各组连续3 d注射维生素D3后喂饲高脂饲料9周,造模结束后给予罗布麻叶总黄酮4周;取大鼠胸主动脉,行油红O染色,观察大鼠胸主动脉脂质沉积状况;常规制备石蜡标本,苏木素-伊红(HE)染色,光镜下观察大鼠胸主动脉的病变情况;分光光度法检测大鼠血清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力、丙二醛含量,并计算AS指数。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罗布麻叶总黄酮中、高剂量组可明显改善AS大鼠食欲,增加大鼠体重;油红O染色显示,罗布麻叶总黄酮中、高剂量组大鼠胸主动脉脂质沉积面积减少;HE染色显示,罗布麻叶总黄酮中、高剂量组大鼠胸主动脉壁增厚,主动脉内皮下泡沫细胞及脂质空泡减少;与模型组比较,罗布麻叶总黄酮高剂量组大鼠大鼠血清中TG、TC、LDL-C水平[分别为(0.219±0.043)、(2.839±0.739)、(1.856±0.471)mol/L]均下降,AS指数(8.619±2.408)减小,HDL-C水平(0.297±0.044)mol/L升高,丙二醛含量(6.08±3.24)下降,SOD活力(74.33±23.67)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罗布麻叶总黄酮对大鼠动脉粥样硬化具有明显干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有关。  相似文献   

12.
曲辉 《中国校医》2012,26(8):593-594
目的探讨阿奇霉素治疗化脓性扁桃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化脓性扁桃体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2组,每组60例。观察组采用注射用阿奇霉素静脉滴注治疗,对照组采用青霉素钠治疗。比较2组疗效。结果治疗5 d后,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48h和72 h退热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咽痛和扁桃体红肿的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奇霉素治疗化脓性扁桃体炎,疗效确切,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灯盏花素注射液促大鼠深Ⅱ度烧伤创面愈合的效果,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设计大鼠深Ⅱ度烧伤创面模型,以灯盏花素注射液治疗为实验组,对照记录创面痊愈时间,并取伤后7d创面组织,测定组织中羟脯氨酸、胶原酶-1、一氧化氮、超氧化物歧化酶和丙二醛含量,统计分析各项结果。结果实验组创面愈合时间[(12±1.428)d]显著短于对照组[(14.75±1.291)d](P〈0.05);实验组创面组织羟脯氨酸[(3.17±1.136)mg/g]、胶原酶-1[(1.28±0.651)mg/g]、一氧化氮[(2.62±0.30)μmol/gprot]、超氧化物歧化酶[(221.25±25.94)U/mgprot]含量均高于对照组[(7.324-2.173)mg/g、(5.38±0.363)mg/g、(7.28±0.40)p,mol/gprot、(296.364-29.29)U/mg—prot](P〈0.05或P〈0.01);而丙二醛含量[(6.36±0.93)nmolfmgprot]则低于对照组[(1.25±0.59)nmol/mgprot](P〈0.05)。结论灯盏花素注射液可以缩短大鼠深Ⅱ度烧伤创面愈合时间,可能与扩张血管、改善循环、清除氧自由基及降低脂质过氧化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比观察了解高原现场空气平衡的一氧化氮(NO)对急性高原病的治疗效果。方法将47例急性高原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一组为常规药物治疗组(23例),另一组为NO治疗组(24例)。常规药物治疗组给予吸氧、氨茶碱、地塞米松、速尿等药物治疗。NO治疗组仅给予吸入由高原现场(海拔3658米)空气平衡的0.001%的NO气体,2次/d,上午、下午各1 h。并对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天的临床症状、体征及临床症状评分的变化情况进行观察比较。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的第3天临床症状、体征及临床症状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的改善,其中以NO治疗组效果显著(药物组P<0.05~0.01,NO组P<0.05~0.001),2组治疗后的症状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O对急性高原病具有积极的治疗作用,其效果优于常规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姜黄控制微炎症反应后对慢性肾衰非透析患者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慢性肾衰非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选定慢性肾脏病(CKD)分期3~4期患者共158例,采用免疫速率比浊法测定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以下简称CRP)的浓度并根据其浓度分为微炎症状态组(58例)和非微炎症状态组(100例),微炎症状态组再分为治疗组29例和非治疗组29例,治疗组给予姜黄9 g,水煎服1次/d,观察3个月后CRP和肾功能的变化。结果经姜黄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CRP水平(3.18±1.74)mg/L显著低于非治疗组(6.39±3.17)mg/L,其变化幅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肾功能指标尿素氮(BUN)、肌酐(Cr)及内生肌酐清除率(Ccr)的变化幅度均显著低于非治疗组(P<0.01)。结论姜黄可通过控制微炎症反应而延缓慢性肾衰非透析患者肾功能的进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A型肉毒毒素局部注射治疗偏头痛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治疗组31例采用A型肉毒毒素注射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利多卡因+泼尼松龙治疗,两组均采用颅周固定位点注射.分别于治疗前1个月、治疗后第1、2、3个月评定头痛发作天数、头痛发作次数、疼痛程度、偏头痛残疾程度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后第1、2、3个月,治疗组偏头痛发作天数、发作次数、残疾程度均较治疗前缓解(P<0.05),治疗后第1、2个月时缓解最明显.对照组治疗后第1、2个月时,偏头痛发作天数、发作次数、残疾程度也均较治疗前减少(P<0.05),但到第3个月时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各时点比较,偏头痛发作天数、发作次数、残疾程度均明显缓解(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各时点偏头痛疼痛程度均较治疗前减轻(P<0.05),且治疗组与对照组各时点比较均减轻(P<0.05).各组均无严重的不良反应出现.结论 A型肉毒毒素治疗偏头痛有效、安全,并且能减轻残疾程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小剂量米非司酮配伍甲基睾丸素治疗围绝经期功血(DUB)的临床效果。方法对70例围绝经期功血患者行诊刮止血并排除恶性病变后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米非司酮及甲基睾丸素,对照组口服妇康片,观察诱导闭经效果,内分泌变化,子宫内膜厚度及病理变化等。结果治疗组用药期间所有患者均出现暂时性闭经,停药后月经恢复正常,月经量较前减少,8例直接进入绝经期。FSH、LH、P均下降,子宫内膜明显萎缩,贫血得到纠正。对照组患者贫血有所纠正,但易复发,易出现突破性出血。结论诊刮术后使用小剂量米非司酮配伍甲基睾丸素治疗DUB能抑制子宫内膜生长,调节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疗效肯定,副作用小,复发率低,是治疗DUB的较好手段。  相似文献   

18.
安晓红 《中国校医》2013,27(7):557-558
目的探讨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67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2例)。观察组联合使用卡介菌多糖核酸与西替利嗪,而对照组单独用西替利嗪。治疗6周后,观察2组的疗效与不良反应。对治疗有效患者随访3个月,观察2组的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8.57%,对照组总有效率6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51,P<0.05);不良反应:观察组4例,对照组6例,停药后均自行缓解。结论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西替利嗪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高,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9.
低分子肝素治疗孕晚期产前非显性DIC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有产科并发症的非显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 IC)的孕晚期患者,应用低分子肝素(LMWH)治疗后,观察减少产后出血和D IC的发生情况。方法将D-二聚体(D-D)>5.0 mg/L有产科并发症的40例患者分为2组:低分子肝素组(20例),LMWH 0.3 m l腹壁皮下注射,12 h一次,1~4 d;低分子右旋糖酐(低右)组(20例),低右500 m l 丹参20 m l,静脉滴注1~7d。结果孕晚期D-D较非孕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产科并发症患者应用LMWH后D-D明显下降(P<0.01),产后出血量和D IC发生率明显减少,与低右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MWH可降低D-D、减少产后出血及预防D IC的发生,安全有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的保护作用。方法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组以及低分子肝素治疗组。低分子肝素治疗组给予低分子肝素(1 mg.kg-1.d-1)治疗。8周后检测各组大鼠尿蛋白排泄率、血糖、血脂以及PT与KPTT,测定血浆P-selectin表达水平,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低分子肝素治疗组尿蛋白排泄率(P<0.01)、高凝程度(P<0.05)、血脂水平(P<0.01)以及P-selectin表达(P<0.01)均低于糖尿病组,肾组织病理改变亦明显较轻。结论低分子肝素对2型糖尿病大鼠肾脏有保护作用,可能与抑制P-selectin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