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后再灌注心电图进行临床分析.方法:对116例心肌梗死患者均给以尿激酶溶栓治疗,按有无再灌注,分为再灌注组和未再灌注组,观察再通率以及两组心电图ST段再抬高、心律失常和心肌梗死后心绞痛的情况,并比较两组心律失常的类型.结果: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溶栓后的再灌注率为65.5%,再灌注组与未再灌注组在ST段再抬高、心律失常和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上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再灌注组在频发室性早搏上与未再灌注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上,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而在其他心律失常类型(房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缓、窦性阻滞和心室颤动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溶拴后出现短暂的ST段反常抬高与心律失常,可作为心肌再灌注与心肌再灌注损伤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后ST段下降程度与慢性期左心功能的关系。方法:将再灌注治疗后30分钟的ST段高度持续下降超过或等于再灌注治疗前最大ST段高度50%的病例作为ST段下降组(31例),未达到50%的病例作为ST段抬高组(30例),根据左室造影对两组间急性期和慢性期梗死局部室壁运动,左室舒张末期容积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再灌注治疗前ST段高度,侧支循环形成及梗死前有无心绞痛未见明显差异。发病到开始再灌注治疗的时间ST段下降组明显短于ST段抬高组,梗死局部室壁运动指数(SD/chord)在急性期和慢性期有明显改善(P<0.01),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急性期与慢性期比较无扩大,左室射血分数急性期与慢性期比较明显增加(P<0.01),ST段抬高组,SD/chord在急性期和慢性期未见明显改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急性期与慢性期比较,呈现显著扩大(P<0.01),左室射血分数急性期与慢性期比较,无明显改善,CK最高值,ST段抬高组明显高于ST 段下降组(P<0.01),再灌注治疗过程中ST段再度抬高的出现率,ST段抬高组明显高于ST段下降组(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后ST段下降程度可以作为判断晚期功能改善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各种方法治疗前后心电图指标的观察,对比各种治疗方法是否有效及疗效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将入选病例分为六组:非再灌注治疗再通组(A1组)、非再灌注治疗未再通组(A2组)、溶栓治疗再通组(B1组)、溶栓治疗未再通组(B2组)、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组(C组)、溶栓+补救性PCI治疗组(D组)。分别测量各组治疗前后心电图ST段抬高导联ST段抬高的总和(∑ST)及最长QT间期(QTmax)、最短QT间期(QTmin)。结果治疗前与治疗后ST段抬高的总和及校正的QT间期离散度(QTed)的差异均有显著性,QT间期离散度(QTd)在B1、C、D组差异有显著性;ST段抬高总和的下降幅度在A1与A2组、B1与B2异有显著性;四个再通组ST段抬高总和的下降幅度和QTcd的下降幅度之间差异无显著性,而QTd下降幅度差异有显著性。结论①ST段恢复及QT间期离散度可以作为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成功的敏感指标。②各种再灌注治疗均可降低ST段抬高及QT间期离散度,即恢复心肌组织和细胞水平再灌注及心室肌复极均一性。③非再灌注治疗与再灌注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存在差异,但不同再灌注治疗方法之间尚无依据证明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再灌注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因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在我院行急诊再灌注治疗(急诊PCI)的病人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实验组按设计好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诊再灌注治疗护理路径表进行治疗与护理,对照组采取传统急诊治疗及护理.结果 实验组急诊PCI的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成功率较对照组高,住院总费用、西药费、住院天数低于对照组,健康教育有效性及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再灌注中应用临床护理路径,可为病人赢得宝贵治疗时机,减少医疗费用,提高护理质量,符合我国目前卫生体制改革的需求,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心尖球形综合征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诊就诊的心电图示ST段上抬胸痛患者可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按照2004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和美国心脏协会(AHA)联合发布的关于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治疗指南推荐意见,应该尽快进行再灌注治疗,根据条件选择溶栓或者急诊经皮冠脉成形术。有时,为了争取再灌注时间,不等待心肌损伤标志物的结果,这样误诊难以避免,心尖球形综合征(apical ballooningsyndrome)就是其中一种,其临床表现可以酷似急性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6.
因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导致的急性心肌梗死常出现ST段抬高,大量循证医学证明再灌注时间是决定这类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目前指南要求接触患者的医务人员需在十分钟之内决定是否需要进行再灌注治疗,主要依据胸痛的临床表现和心电图出现ST段抬高作出判断。  相似文献   

7.
急性冠脉综合征是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的基础上继发出血、血栓形成的结果,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非Q波心肌梗死和Q波心肌梗死,以及心脏缺血性猝死。20世纪80年代以前,曾被分为透壁和非透壁心肌梗死。近年,学者普遍认为以有无ST段抬高对ACS进行分类对临床治疗更具指导意义。实现充分的心肌再灌注是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AMI)治疗的首选,而非ST段抬高的非Q波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治疗的关键则在于抗血栓。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 syndrome,ACS)  相似文献   

8.
李莺  贺铿  石刚 《临床荟萃》2013,28(8):866-867,871
目的观察临床早期应用替罗非班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术后再灌注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70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研究组在急诊介入术基础上加用替罗非班,而对照组只采取急诊介入术,然后观察两组患者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住院期间主要心血管事件。结果研究组术后90分钟心电图相关导联ST段回落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肌酸激酶峰值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1 657.52±326.14)U/L vs(2 519.83±459.76)U/L(P<0.01),血管终末段显影祯数少于对照组,(18.12±4.34)祯vs(23.33±5.45)祯(P<0.01),ST段下移程度比显示末端血管灌注优于对照组(68.14±12.57)%vs(53.20±11.14)%(P<0.05)。结论急诊PCI联合应用替罗非班治疗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可改善心肌的灌注,明显降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再灌注损伤与纤溶活性之间是否存在一定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收治的172例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溶栓治疗后纤溶活性通过血浆D-二聚体水平反映。172例患者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静脉给予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 PA)100 mg或链激酶(SKZ)1 500 000 U,6 h内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采集患者的静脉血液。比较溶栓治疗前后患者间血浆D-二聚体水平差异,分析冠状动脉再灌注组与未灌注组血浆总D-二聚体水平差异,并分析其与冠状动脉灌注的相关性。结果溶栓治疗后再灌注组患者及未灌注组患者血浆总D-二聚体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但再灌注组与未灌注组患者治疗后其血浆总D-二聚体水平则无显著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血浆总D-二聚体水平不是反映冠状动脉的再灌注的因素(P0.05)。结论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血浆总D-二聚体水平显著升高,但其不是影响冠状动脉再灌注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再灌注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采用美托洛尔治疗对左室重构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收治的86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组各43例。结果对照组采用再灌注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美托洛尔治疗。观察两组左室重构和心功能情况。治疗前两组左室结构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LVEDD、LVESD、LVEDV及LVESV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心功能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LVEF高于对照组,WMSI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美托洛尔能有效改善再灌注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左室结构和心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时ST段再抬高的意义。方法:将接受尿激酶溶栓治疗的93例AMI患者根据有无ST段再抬高分为A、B两组,并对A、B两组进行对照性分析。结果:两组间再通率、KillpⅡ~Ⅳ级、肌酸磷酸激酶峰值、再灌注心律失常及伴发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溶栓治疗时ST段再抬高与病例有并发症有关,主要原因是冠状动脉存在梗死,血管狭窄程度重及再灌注损伤。在临床治疗中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ST段抬高的不同形状在预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范围及左心室收缩功能中的价值。方法 77例首发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其再灌注前V3导联ST段抬高的形状分为ST段弓背向下抬高组(弓背向下组)24例,ST段斜坡型抬高组(斜坡型组)41例,ST段弓背向上抬高组(弓背向上组)12例。检测并比较3组患者血清肌酸激酶和左室射血分数。结果弓背向下组、斜坡型组、弓背向上组血清肌酸激酶水平分别为(2 287.0±1 001.2),(4 371.0±2 541.2),(5 322.0±3 219.6)u/L,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心肌梗死后第14天左室射血分数分别为(58.8±0.1)%,(48.1±0.1)%,(41.0±0.2)%,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早期ST段抬高的形状不同对再灌注患者恢复期梗死范围及左室功能的预测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微信平台加情景模拟医护培训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时效性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2—10月就诊的43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为对照组,2017年1—8月就诊的45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基于微信平台情景模拟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比较医护人员培训前和培训后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各阶段时间变化。结果 观察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进门-首份心电图时间、进门-肌钙蛋白获取时间、进门-服药时间、再灌注决定时间、急诊室停留时间、进门-球囊扩张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基于微信平台情景模拟医护培训能提高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院内救治时效。  相似文献   

14.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合并心源性休克是常见的心血管临床的急重症,病死率高,据流行病学调查发现,STEMI患者中约50%在发病后1h内于院外猝死,死因主要是可救治的致命性心律失常。AMI院前急救的基本任务是帮助AMI患者安全、迅速地转运到医院,以便尽早开始再灌注治疗;重点是缩短患者就诊延误的时间和院前检查、处理、转运所需的时间。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治疗的目的是在梗死相关动脉迅速恢复并巩固有效的冠状动脉血流,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较溶栓治疗更加有效。大规模随机临床试验显示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用PCI法优于溶栓的方法,在有介入治疗条件的医院行急诊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心肌梗死尽快使心肌得到再灌注是挽救心肌、提高梗死后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5.
张淑霞  谢小华 《齐鲁护理杂志》2006,12(21):2095-2096
目的:探讨rt-PA纤溶治疗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护理方法.方法:对45例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用rt-PA纤溶治疗(90min 内给药 50mg),观察胸痛、血压、心率、心律失常、再灌注心律失常、出血并发症和纤溶治疗效果.结果:临床再通37例,10例一过性窦性心动过缓,8例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1例心室颤动成功电复律,4例牙龈出血,1例上消化道出血,无颅内出血.结论:rt-PA纤溶治疗ST段抬高心肌梗死,可挽救濒死的心肌,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时ST段再抬高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时ST段再抬高的意义.方法:将接受尿激酶溶栓治疗的93例AMI患者根据有无ST段再抬高分为A、B两组,并对A、B两组进行对照性分析.结果:两组间再通率、KillpⅡ~Ⅳ级、肌酸磷酸激酶峰值、再灌注心律失常及伴发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溶栓治疗时ST段再抬高与病例有并发症有关,主要原因是冠状动脉存在梗死,血管狭窄程度重及再灌注损伤,在临床治疗中应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7.
张学军  武伟琦  闫吉霞  何平  王学惠 《临床荟萃》2003,18(11):F002-F003
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 (ST segmentelevationmyocardialinfarction,STEMI)往往因斑块破裂诱发急性血栓形成导致冠脉血管完全闭塞 ,其再灌注治疗主要为尽早、充分、持续开通梗死相关血管。目前首选紧急介入或溶栓治疗[1] 。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 (NSTEMI) ,其梗死相关血管是完全闭塞或狭窄程度如何 ,仍不是很清楚 ,治疗亦存在较多争议 ,故了解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的病变情况 ,对指导临床及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自 2 0 0 0年 8月至 2 0 0 2年 5月 ,经我院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15 4例 ,其中NSTE…  相似文献   

18.
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非Q波心肌梗死和Q波心肌梗死。根据心电图ST段是否抬高,又分为ST段抬高和ST段不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塞(AMI)静脉溶栓后ST段再抬高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符合静脉溶栓标准的AMI患者101例,根据溶栓后有无ST段再抬高分为ST段抬高组(A组)和ST段未抬高组(B组),比较两组间发病年龄、伴发疾病、梗塞相关血管、再通率、梗塞后开始溶栓时间、再灌注心律失常,心功能变化(Killip分级)。结果A组伴发糖尿病、高血压、高膪血症、梗塞血管多支病变、心功能不全、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均高于B组,而冠状动脉再通率明显低于B组。结论溶栓治疗后ST段再提高与患者并发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密切相关,冠状动脉存在多支病变。该类患者再通率低,心肌受损重,易并发心功能不全,再灌注心律失常发生率高,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价再灌注治疗后ST段恢复的不同测量方法及早期T波倒置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近期临床的预测价值.以期更简便快速识别高危患者。方法 268例STEMI患者,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开通梗死相关血管,观察术前、术后即刻、术后1h单导联ST段抬高峰值及ST段抬高总和以及与术前比较ST段恢复百分比,动态观察心电图,记录T波倒置的时间点,观察住院期间死亡及复合终点事件(包括死亡、再梗死、心衰、反复缺血发作、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结果 术后1h单导联ST段抬高峰值是住院期间复合终点事件最强的预测因子,术后1hST段抬高总和对预测住院期间死亡有较高价值。T波倒置时间及发病至球囊开通时间均是预测死亡独立的因素。进一步强调尽快开通血管的重要性。结论 术后1h单导联ST段抬高峰值简单且直观,不需计算,结合T波倒置时间,共同预测临床预后,有助于识别高危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