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门静脉病变以往多采用经动脉CT门静脉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rterial portography,CTAP)进行门静脉造影,属有创检查。多排螺旋CT具有快速、薄层大范围容积采集的优势,门静脉成像能显示4~6级分支血管的走行、形状及分布,直观地评价其位置、轮廓以及管腔、管壁的改变,具有无创、快速、经济及三维多角度观察的优点。本研究使用64排螺旋CT行门静脉造影,探讨不同对比剂注射流率下门静脉最佳成像延迟时间的选择,并分析比较不同对比剂注射流率对门静脉成像质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采用低速对比剂注射方案联合单期相CT能谱扫描技术进行儿童腹部增强CT检查,探讨低速对比剂注射方案在儿童腹部增强CT检查中的可行性。方法收集腹部肿瘤化疗后CT复诊需评估瘤灶的患儿45例,首诊检查数据设为A组,采用常规对比剂注射方案及常规腹部CT三期增强扫描方案;化疗后接受增强CT扫描的数据为B组,采用低速对比剂注射方案结合增强CT能谱单期扫描模式。记录对比剂注射速度、注射完成时间、注射过程中血管内最大注射压力、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由2名高年资影像医师采用盲法对B组40keV和60keV序列的能谱CT图像的动、静脉及腹部实质脏器显像质量进行4分制及5分制的主观评分,评分≥3分认为可用于临床诊断。结果 A组的对比剂注射速度、注射时最大压力及辐射剂量均明显大于B组(P均0.001);2名医生对两组血管和腹部实质脏器的主观评分均≥3分,且诊断一致性好(κ分别为0.89和0.75)。结论使用低速对比剂注射方案联合单期相CT能谱扫描技术进行儿童腹部肿瘤增强CT检查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低剂量对比剂头颈部CT血管成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低剂量对比剂头颈部CTA成像的可行性。方法根据对比剂剂量和流率,将67例接受头颈部CTA的患者[对比剂均为碘帕醇(370mgI/ml)]随机分为2组:常规组(n=33)以固定流率(4ml/s)注入90ml对比剂和20ml生理盐水,个体化组(n=34)根据公式计算所需对比剂剂量和流率[对比剂剂量(ml)=体质量(kg)×λ(ml/kg);流率(ml/s)=对比剂剂量/(曝光时间+7);生理盐水剂量(ml)=(27.5-7-曝光时间)×流率。患者体质量为45~60kg时,λ=0.8ml/kg;61~75kg时λ=0.9ml/kg;>75kg时λ=1.0ml/kg]。测量主动脉弓、双侧颈总动脉分叉和双侧大脑中动脉起始段相应层面的增强CT值。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CT值和对比剂剂量,以t检验比较两组大脑中动脉图像质量。结果常规组和个体化组主动脉弓CT值分别为(414.20±6.24)HU、(435.36±6.44)HU(P<0.001);右颈总动脉分叉处CT值分别为(434.29±6.25)HU、(459.85±6.48)HU(P<0.001);左颈总动脉分叉处CT值分别为(435.42±6.26)HU、(458.43±6.42)HU(P<0.001)。常规组和个体化组右大脑中动脉起始段CT值分别为(291.03±10.08)HU、(267.55±9.88)HU(P=0.180);左大脑中动脉起始段CT值分别为(289.94±9.80)HU、(269.50±9.86)HU(P=0.169)。常规组每例对比剂剂量均为90ml,个体化组平均剂量为(59.41±7.91)ml(F=508.474,P<0.001)。常规组大脑中动脉图像质量等级优秀、良好和一般分别为28、4和1例,个体化组分别为27、6和1例(P=0.874)。结论通过个体化解决方案,降低头颈部CTA成像的对比剂剂量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低管电压联合低对比剂扫描方案用于MSCT门静脉成像(MSCTP)的可行性。方法纳入接受MSCTP、体质量指数25kg/m2的患者118例,随机分为两组:双低组(n=59),管电压90kVp,管电流395mAs,对比剂用量1.2ml/kg体质量;常规组,管电压120kVp,管电流200mAs,对比剂用量1.5ml/kg体质量。比较两组门静脉期图像质量评分、肝实质CT值(CTH)、门静脉CT值(CTP)、图像噪声(SD),肝实质SNR(SNRH)、门静脉与肝实质CNR(CNRP)及有效剂量(ED)差异。结果双低组图像质量评分(4.53±0.32)高于常规组(3.71±0.32,P0.05);双低组CTH[(101.11±16.65)HU]、CTP[(186.94±29.29)HU]、SNRH(6.92±2.28)和CNRP(5.71±2.00)均明显高于常规组[CTH:(83.61±13.94)HU,CTP:(141.85±26.89)HU,SNRH:6.05±1.58,CNRP:4.23±1.65;P均0.05],两组图像S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6.32±9.21)HU vs(14.33±2.32)HU,P0.05];双低组ED[(3.81±0.44)mSv]明显低于常规组[(5.77±0.52)mSv,P0.05)。结论采用低管电压结合低剂量对比剂扫描方案进行MSCTP可提高图像质量,并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CTA中以体质量指数(BMI)与体表面积(Suf)作为个体化分类标准,联合100kV低管电压扫描,降低对比剂用量、提高造影效率和图像质量的价值。方法入组患者17.0≤BMI26.5,分为120kV组(A组)与100kV组(B组),各100例。A组扫描管电压120kV,管电流600mA;对比剂0.8~1.0ml/kg(总量约65ml),生理盐水50ml,注射流率均为5.0ml/s。A组检查完毕后采用线性回归分析对比剂用量与BMI、Suf关系,制成量化速查表。B组扫描管电压100kV,管电流600mA;对比剂根据上述速查表采用35~65ml,生理盐水30~50ml(对比剂总量×80%),注射流率均为5.0ml/s。结果两组对比剂用量、主动脉强化值、左心室强化值、图像噪声、辐射剂量指数、有效剂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组较A组对比剂用量下降28.16%、主动脉强化值提高21.58%;辐射剂量指数下降39.54%、有效剂量下降40.83%、噪声值升高27.15%。两组图像质量评分B组优于A组(P0.01)。结论以BMI、Suf作为个体化分类标准,可降低检查中对比剂用量、提高造影效率;结合100kV低管电压扫描,能在显著降低辐射剂量的同时改善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使用低浓度对比剂(270mgI/ml)、低辐射剂量(管电压100kV)增强CT扫描在婴幼儿腹部CT检查的可行性。方法收集因腹部实体肿瘤或外伤需接受CT增强检查的婴幼儿90例,将其分为3组:A组为平扫与实质期管电压120kV、对比剂碘克沙醇(320mgI/ml);B组为平扫与实质期管电压100kV、对比剂碘克沙醇(320mgI/ml);C组为平扫与实质期管电压100kV、对比剂碘克沙醇(270mgI/ml)。采用4分制主观评价实质期图像质量。测量实质期的皮下脂肪标准差(SD),以及肝实质、脾实质、肾皮质、肾静脉和腹主动脉SNR和CNR,记录容积CT剂量指数(CTDI_(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并计算有效剂量(ED)。对3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组实质期肝实质、脾实质、肾皮质、肾静脉和腹主动脉的SNR、CNR及主观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组CTDI_(vol)、DLP、E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A组CTDI_(vol)(P=0.001、0.002)、DLP(P=0.013、0.004)、ED(P=0.003、0.001)与B组、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C组CTDI_(vol)、DLP、E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采用低浓度对比剂(270mgI/ml)联合100kV管电压进行CT增强扫描,可保证婴幼儿腹部图像的CNR,并满足临床诊断要求。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对比剂注射部位对儿童复杂先天性心脏病CTA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426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患儿的双源CT心脏大血管CTA图像,其中经上肢静脉注射154例(A组),以下肢静脉注射272例(B组),对A、B组CTA图像上腔静脉对比剂硬化束伪影,心腔、大血管CT值,右心房、右心室对比剂均匀度,心内结构及大血管显示清晰度进行对比。结果 A组图像上腔静脉内对比剂硬化束伪影评分为3.00±1.04,B组为3.96±1.08,优于A组,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心腔、大血管平均CT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心内结构、大血管、冠状动脉起源及近段图像清晰度主观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B组均高于A组(P均0.05),而右心房、右心室对比剂均匀度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对比剂注射部位的选择对儿童先天性心脏病CTA图像质量有显著影响,经下肢浅静脉注射对比剂有助于消除上腔静脉对比剂伪影,提高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8.
CT肺动脉血管造影(CTPA)是临床诊断肺栓塞(PE)的首选无创检查方法,检查过程中可能出现各种伪影,其中短暂性对比剂中断(TIC)对诊断PE影响较大。本文围绕TIC的CT表现、发生机制及解决方案等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MSCTA诊断肺栓塞扫描延迟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不同扫描延迟方法在肺栓塞(PE)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60例临床可疑PE患者随机平均分A、B、C三组,采用相同碘浓度、注射速率、对比剂用量(对比剂浓度300mgI/ml,注射速率3mI/s,注射对比剂60ml后用40ml生理盐水冲刷),并进行MSCTA检查。扫描延迟方法:A组:固定时间法(经验法15s);B组:小剂量时间-密度曲线测试法;C组:对比剂追踪触发技术。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组(MPR)及容积再现技术(VR)对肺动脉栓子数目、部位、形态进行评价,并与DSA结果比较。结果A组MSCTA检查成功率55.00%(11/20);B、C两组MSCTA检查成功率100%;3组诊断结果与DSA结果比较诊断符合率均为96.04%(291/303)。结论MSCTA诊断PE的最佳扫描延迟方法为对比剂追踪触发技术。  相似文献   

10.
主动脉腔内支架植入术后的螺旋CT血管成像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主动脉腔内支架植入术后的评价意义。方法34例主动脉疾病患者(主动脉夹层16例、腹主动脉瘤18例)腔内支架植入术后行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其中多层螺旋CT检查21例,亚秒级螺旋CT检查13例),以容积再现(vR)、表面遮盖显示(SSD)、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种方式重建。对支架植入术后(支架的通畅、位置、形态,血栓的大小,术后合并症等)情况进行观察、评估。结果34例患者支架植入术后支架段主动脉均通畅,1例支架变形并右侧髂内动脉闭塞;33例支架外血栓形成,1例支架内血栓形成;8例术后假腔缩小,7例腹主动脉瘤者术后瘤体缩小;5例合并内漏。结论螺旋CT血管成像作为一种方便、快捷、无创的检查方法能够较客观地评价主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情况,在主动脉支架植入术随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低剂量对比剂加生理盐水冲洗对MSCT双期脑血管成像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60例受试者平均分为两组:A组:低剂量对比剂+生理盐水;B组:76ml对比剂。以Test-Bolus确定脑动、静脉期延迟扫描时间,对两组受试者行MSCT双期扫描,比较CT动脉成像(CTA)、CT静脉成像(CTV)图像质量差异。结果Test-Bolus测试血管循环时间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TA脑动脉分支显示及静脉干扰评分、动脉最大强化均值、动静脉最大强化差值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TV脑静脉窦最大强化均值的差异不显著,B组均匀性优于A组(P〈0.001),深浅静脉最大强化均值大于A组(P=0.02)。静脉显示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静脉窦、深浅静脉与动脉最大强化差值均大于B组(P〈0.001,P〈0.001),CTV期动脉强化干扰程度低于B组(P〈0.001)。结论低剂量对比剂加生理盐水冲洗不影响脑CT血管图像质量,同时能显著降低CT静脉成像期的动脉干扰,不影响脑静脉清晰显示。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功能性与非功能性胰腺神经内分泌肿瘤(PanNETs)的MSCT动态增强特征。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例功能性PanNETs及10例非功能性PanNETs的MSCT表现。计算肿瘤实性部分的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相对强化程度(L_A、L_P、L_D)、瘤体实性区域CT值与胰腺的比值(R_A,R_P,R_D),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类瘤体最大径、胰管扩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发病部位、边界、囊变、钙化、脾静脉侵犯、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脏器转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功能性PanNETs肿瘤实性部分的L_A、L_P、L_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_A,R_P,R_D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功能性PanNETs肿瘤实性部分的L_A、L_P、L_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_A,R_P,R_D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功能性PanNETs一般较小,较少合并胰管扩张,动脉期和门静脉期强化程度较延迟期明显,而非功能性PanNETs三期强化程度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采用MSCT观测国人正常膈下动脉(IPA)的起源及直径,为血管造影和手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300名受试者行上腹部增强扫描,对比剂为碘海醇(320mgI/ml)。对所得图像进行CPR、MIP及VR,比较3种重建方法对IPA起源及大体解剖的显示能力,并在MIP图像上测量IPA直径(距离起源开口5mm处)。结果 300名受检者清晰显示594支IPA,其中300支(50.51%)起始于腹腔干,208支(35.02%)起始于腹主动脉,56支(9.43%)起始于肾动脉,20支(3.37%)起始于胃左动脉,7支(1.18%)起始于副肾动脉,2支(0.34%)起始于肝固有动脉,1支(0.17%)起始于脾动脉。3种重建方式显示IPA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IAP直径为(1.41±0.33)mm,95%可信区间(1.41±0.04)mm;左侧IPA直径为(1.30±0.37)mm,95%可信区间(1.30±0.04)mm。结论 MSCT可较好地反映IPA的正常解剖和变异,并可提供其内径的正常参考值。  相似文献   

14.
MSCT常规腹部多期增强去骨血管 成像技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编辑减影去骨技术对MSCT常规腹部多期增强扫描数据进行快速血管成像,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临床怀疑非血管性病变而接受常规腹部多期增强扫描的患者123例,进行减影去骨快速血管成像,并与常规轴位像比较,部分患者同时与DSA结果进行对照。结果与常规增强轴位图相比:去骨MSCTA技术发现动脉瘤27例,狭窄与细小血管55支,变异血管37支;门静脉栓塞12例(常规轴位图诊断出11例)、动静脉瘘6例(常规轴位图诊断出5例)、静脉曲张12例(常规轴位图诊断出8例);另有27例可清晰显示肿瘤供血血管,与DSA比较,去骨MSCTA对上述病变及肿瘤供血血管总检出率达94.59%。结论利用MSCT常规腹部多期增强扫描数据,进行编辑去骨血管成像能快速清晰显示腹部血管,为血管病变提供更多有价值的信息,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MSCT血管成像(MSCTA)Riolan动脉弓的影像表现。方法收集6例Riolan动脉弓病变患者,3例男性患者为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3例女性患者均为多发性大动脉炎。采用16层(4例)、64层(2层)螺旋CT扫描行腹部CTA检查,对病变血管行VR、MIP和MPR重建。结果 6例Riolan动脉弓血管直径为3.5~10.0mm,平均(6.7±0.4)mm。3例腹主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中,肠系膜上动脉(SMA)近端闭塞2例,远端与肠系膜下动脉(IMA)形成Riolan动脉弓,其中1例伴有腹主动脉瘤,同时SMA、IMA与腹腔动脉干形成动脉吻合弓;IMA近端闭塞1例,远端与SMA形成Riolan动脉弓。3例多发大动脉炎中,2例SMA狭窄,SMA与IMA间形成Riolan动脉弓,1例SMA、IMA同时与腹腔动脉干形成动脉吻合弓;1例IMA近端狭窄,IMA与SMA间形成Riolan动脉弓。结论 MSCTA可以显示SMA与IMA间Riolan动脉弓结构,其特征性影像表现是SMA与IMA间的纡曲扩张的血管弓。出现Riolan动脉弓提示SMA或IMA管腔闭塞或狭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MSCT与DSA对小肠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9例小肠GIST患者的MSCT资料及其中6例患者的DSA特征。结果MSCT表现:19例中,病灶位于空肠16例,位于回肠2例,位于空回肠交界处1例;单发17例,多发2例。6例低危GIST肿瘤呈类圆形或椭圆形,边界清;其中4例密度均匀,2例密度不均;瘤内片状低密度及点状钙化各1例。5例中危GIST肿瘤呈分叶状或不规则形,边界欠清,密度不均。8例高危GIST肿瘤呈分叶状、不规则形,与周围组织间分界不清;1例密度均匀,7例密度不均;多发病灶2例,单发6例;4例瘤内可见多发不规则低密度,2例可见局限性低密度区,1例可见点状钙化。低、中、高危险度GIST动脉期瘤体均明显强化,静脉期持续强化。DSA表现:6例病灶内均可见异常血管及肿瘤染色,其中4例肠系膜上动脉1条分支增粗,远段血管分支增多、紊乱,2例肠系膜上动脉2条或3条血管分支增粗,远段见球形包绕征。结论 MSCT可清晰显示肿瘤的大小、形态、密度、边缘及强化情况,可为小肠GIST危险程度的预判提供有价值的信息;DSA可精确定位、定量肿瘤供血动脉,客观显示肿瘤的血供变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MSCT血管造影(MSCTA)结合心肌首过灌注成像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价值。方法对80例可疑冠心病患者行64排MSCTA检查,按MSCTA成像质量分为A组(n=41,血管显示清晰)和B组(n=39,血管显示不清);以CAG结果为金标准,计算并比较MSCTA和MSCTA结合心肌首过灌注成像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率。结果A组中MS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准确率[85.98%(141/164)]高于MSCTA结合首过灌注成像[80.49%(132/164)],B组中MS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准确率[66.03%(103/156)]低于MSCTA结合首过灌注成像[79.49%(124/15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MS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时,对于血管显示不清者,结合心肌首过灌注成像能明显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