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本文报告740例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胸骨感染4例(0.54%)。该4例平均手术时间320mm,心肺转流时间110min,较全组病例平均时间长2~3倍。本症的防治重点在预防。手术应遵循无菌原则。尽可能缩短手术和心肺转流时间;保护机体免疫抗感染功能;手术操作严格规范化。治疗中强调对急性期予以清创、引流、外固定和交敷;慢性期应彻底切除病变、坏死骨质,并以转移肌瓣或带蒂大网膜移植填充为佳。  相似文献   

3.
心内直视手术胸骨后感染3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作者通过对37例心内直视术后胸骨后感染病例的分析,提出了感染的诱发因素和预防要点,指出应用胸骨后灌洗引流法可有效控制感染,加速创口愈合,降低感染死亡率。  相似文献   

4.
本文作者通过对37例心内直视术后胸骨后感染病例的分析,提出了感染的诱发因素和预防要点,指出应用胸骨后灌洗引流法可有效控制感染、加速创口愈合、降低感染死亡率。  相似文献   

5.
心内直视手术后胸骨及纵隔感染的保守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6例心内直视手术后早期胸骨及纵隔感染的患者,采用局部清除异物,分段冲洗引渡以,胸骨后置硅胶管,每日用生理盐水快速冲洗2次,然后局部点滴氯素,庆大霉素、甲硝唑,一般冲洗4d,感染控制,肉芽新鲜,对有胸骨裂开者,使用自制胸骨固定器,效果良好。故认为:(1)合理安置冲洗管是治理感染的关键。(2)对胸骨裂开者,应用自制胸骨固定器,既能固定胸骨,防止裂开加重,又能维持呼吸循环功能稳定。  相似文献   

6.
我院11年间做心内直视手术373例,胸骨感染7例(1.88%)。对7例胸骨感染进行了临床分析,提出了预防措施。早期发现、及时引流、去除异物、负压吸引及药物滴入等措施。可使感染得到控制或治愈。本组1例死于感染消耗衰竭,1例死于无名动脉大出血,其余5例治愈。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胸骨后甲状腺肿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回顾2004年1月~2009年6月手术治疗36例胸骨后甲状腺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单独经颈部切口入路30例,颈胸联合切口入路6例,行气管壁悬吊22例。手术并发症发生率16.7%,术后无气管塌陷致呼吸困难随访13个月未见复发。结论手术作为胸骨后甲状腺肿惟一的治疗方法,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8.
9.
2000年3月至2006年3月,我们应用胸骨正中小切口心脏手术30例,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开胸术后胸骨骨髓炎、肋软骨炎的整形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马显杰  韩岩  夏炜  郭树忠 《医学争鸣》2004,25(18):1692-1694
目的: 探讨开胸术后胸骨骨髓炎、肋软骨炎的治疗方法. 方法: 对单根的肋软骨炎,在压痛最明显处直接切除受累的肋软骨;对多根肋软骨炎,可在胸部正中(开胸之瘢痕处)切开,切除受累的肋软骨;对胸骨骨髓炎伴肋软骨炎者,术前先行分泌物培养+药敏,并行胸骨处窦道造影,确定其范围,术中应彻底清创,切除感染的胸骨及肋软骨,并向胸骨后探查,清除感染的软组织;应用胸大肌肌瓣转移填塞胸骨缺损处,术后行滴注引流,应用敏感抗生素. 结果: 本组17例,3 wk后伤口愈合,效果良好. 结论: 彻底清除感染的肋软骨是治疗开胸术后肋软骨炎的有效方法. 胸大肌肌瓣转移是治疗胸骨骨髓炎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心内直视术后呼气末正压通气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在体外循环下行心内直视手术的 2 0例患者术后应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同时加用呼气末正压通气 ( PEEP) ,PEEP设置于 0 .5k Pa水平 ,对循环系统无不良影响 ;未发生肺不张、肺炎、低氧血症等心内直视手术后常见的呼吸系统并发症 ;无气胸、纵隔气肿、皮下气肿等呼吸机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提出胸骨感染根治性手术的概念;报告心脏手术后胸骨感染短期治愈102例的临床经验。方法气管插管全麻,采用彻底清创、肌瓣转移、皮瓣游离和特殊的缝合技巧等技术,使伤口内不留任何线头等异物,减少伤口再感染的机会。将感染的伤口经处理后按无菌伤口一期缝合,从而达到短期治愈。结果11年间治疗102例胸骨感染,除1例主动脉人工血管置换术后并发胸骨感染,因感染灶累及人工血管,经过手术伤口明显缩小仍留有一小窦道外,其余全部在短期内治愈,其中66例在2周内伤口愈合(占65%)。结论胸骨感染包括:胸骨裂开,胸骨、肋骨骨髓炎及胸骨后感染,经外科清创、肌瓣、皮瓣转移等措施根治性手术治疗,能在短期内治愈。因此,及早治愈胸骨感染是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胸骨哆开保守治疗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新  万居易  付勇  杨帆  于风旭  邓明彬  廖斌 《四川医学》2011,32(12):1900-1902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胸骨哆开保守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5年7月-2010年12月实施心内直视手术病例中发生胸骨哆开的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治疗过程。结果5例胸骨哆开病例明确诊断后,立即手术治疗后痊愈,1例成人于明确诊断后第2天大出血死亡,其余14例经胸带加压包扎固定,剑突下引流,特定电磁波谱治疗仪(TDP)照射,加强抗感染等保守治疗。保守治疗中的14例患者全部痊愈出院。结论胸骨哆开是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后危及患者生命的严重并发症,一经诊断需要立即处理,与传统的再次开胸手术相比保守治疗是一种简单、安全、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患者男,5岁8个月。出生后发现前胸壁正中凹陷,以后逐年加重。查体:胸廓两侧对称,胸骨中、下段区域凹陷,最深处达3.5cm。诊断为:漏斗胸。于2002年11月15日在全麻下行胸骨翻转术。手术取胸骨正中纵形切口,上自第5肋间下达剑突与脐之间,沿胸壁分离两侧胸大肌至肋骨凹陷外1cm,显露胸肋关节。切除剑突、向下游离腹直肌时将腹直肌  相似文献   

15.
16.
本文报告70例心脏病患者在体外循环下作心内直视手术的经验,其中先心室缺24例,房缺15例,法乐氏四联症6例,法乐氏三联症3例,部份性房室管共同通道2例,右心室流出道肌性狭窄2倒,左房粘液瘤2例,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合并闭锁不全12例,及其他心脏病4例。12例应用生物人工瓣膜置换二尖瓣。本文重点介绍经右房切口修补室缺的优点,但认为肺动脉千下型及巨大膜部室缺应选择右室切口。介绍了这二种缺损修补方法。本组术后死亡8例,对其原因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的体会,探讨基层医院开展心脏直视手术的经验。方法:对我院1996年5月-2000年8月收治的32例先天性及后天性心脏病患者在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手术,其中房缺修补8例。室缺修补18例,瓣膜替换6例,3例合并其它畸形,予以同期矫治。结果:体外循环时间43-150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4-97min;术后30d内死亡2例(6.25%),并发症发生率12.5%。左右0例随访3月-4年均恢复较好。结论:基层医院开展心脏直视手术,选择病例应本着安全第一的原则;加强体外循环管理,重视心肌保护,强调术后处理,防治术后并发症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告了我院30年间8例胸骨后甲状腺肿的诊断和外科治疗。手术并发症3例。本病一旦诊断皆应手术治疗。文中讨论了胸骨后甲状腺肿的诊断、手术技术和并发症处理。  相似文献   

19.
自1995年以来,笔者采用肋骨重叠并胸骨后横杠术治疗小儿漏斗胸7例,近期随访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7例,男5例,女2例,年龄5~7岁,平均6.5岁,均为对称型。其中2例体质极差,1例无症状。漏斗容积为36~68ml。身体发育明显次于同龄健康儿童,同时活动耐量下降。患儿均有其特征性的体征:含胸、驼背、垂肩、颈前伸。胸部X线检查:心脏明显左移者4例,胸骨向后弯曲形成凹陷,其胸骨最低点与对应胸椎的距离为3.1~2.3 cm不等,其中6例伴有不同程度的左下肺叶膨胀不全。2 手术方法患儿取仰卧位,常规气管插管全身麻醉。采取胸部正中切口,上端起自漏斗口上缘12点处上方约1 cm,下端止于剑突[1]。向两侧游离皮瓣和胸大肌,显露全部畸形胸骨和肋骨,电凝止血。分离切除下凹的剑突并显露胸骨后间隙,以食指将胸骨后的胸膜钝性轻轻向两侧推开,但应尽可能防止推破。将明显下凹的肋软骨(通常为3~7肋),一一行骨膜内由前内向后外方向斜行切断[2],使胸骨体连同两侧肋软骨呈前后游离状态。平胸骨角处用自制的小手锯作横向的楔形切骨,切口宽度约4~5 mm,使胸骨横断,但应保留其后板完整。此时,胸骨体连同两侧的肋软骨可成角上抬,以2号带针钢丝在切骨处行间断缝合使胸骨牵至正常角度,至此可看到两侧肋软骨的过长程度,不必切除,将肋软骨的内断端重叠于外断端之上并一一用7号或10号丝线行“8”字形缝扎使其固定,逐一缝合骨膜,以利愈合。在直视下将一长约18~20 cm,宽约5~7mm的骨科用  相似文献   

20.
陈小红 《广东医学》2008,29(9):1541-1542
目的总结胸骨后甲状腺肿的手术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胸骨后甲状腺肿手术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6例胸骨后甲状腺肿全部手术治愈,单独经颈部低领式切口83例,采用颈部低领式切口 部分胸骨劈开3例,甲状腺癌根治术1例,无死亡病例。结论经颈部切口切除肿瘤适合绝大多数患者,CT扫描是术前最好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