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内静脉、锁骨下路、锁骨上路三种中心静脉穿刺法的穿刺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三种不同穿刺法进行穿刺的611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A组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B、C组(P〈0.05),B、c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种穿刺技术各有优势,颈内静脉穿刺气胸发生率低,锁骨上路、锁骨下路穿刺误穿动脉可能性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应用床旁球囊电极导管临时心脏起搏(非透视下起搏)的临床疗效,比较其与X线透视下普通电极导管临时心脏起搏(透视下起搏)在成功率、安全性及操作时间上的差异。方法采用左锁骨下静脉或右颈内静脉穿刺法,12例非透视下起搏,9例透视下起搏。结果全部病例均起搏成功,无一例出现血管损伤、血气胸、栓塞、心肌穿孔等并发症。两种方法在成功率、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及操作时间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透视下起搏相比,非透视下起搏无需X线引导,也不需要特殊器械,具有床旁、快速、微创、不受环境条件限制等优点,可实施现场急救,是一项安全、有效、可行的临时心脏起搏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用气囊漂浮电极床旁紧急心脏临时起搏抢救心动过缓性心律失常的的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因不同病因所致严重心动过缓性心律失常并进行紧急心脏临时起搏治疗的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Seldinger法行深静脉穿刺,在床旁无X线透视条件下,根据体表起搏心电图判断电极是否进入右心室,行右心室心内膜临时起搏.结果:20例均起搏成功,开始穿刺至起擤成功时间为7.0±2.8min,起搏效果肯定,起搏时间3.0±1.2日.结论:床旁气囊漂浮电极紧急心脏起搏创伤小、方便快速、安全有效,值得在急救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床旁经静脉紧急临时起搏心脏的效果和可行性。方法 选择 6 5例需紧急床旁心脏起搏治疗的患者 ,经右侧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插入双极球囊飘浮临时起搏电极导管 ,球囊充气量 0 .5~ 1.0mL ,通过连接电极导管远端到心电图所提示的心内电图图形指导电极的走向和固定电极位置 ,以 4~ 10V起搏心脏。结果 电极飘浮到位 ,并能够正常夺获心房或心室者 6 3例 ,失败 2例。经人工起搏心脏后 ,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有不同程度改善。术后发生感染 5例 ;电极移位 4例 ,经及时调整恢复正常起搏。无一例发生气栓及心脏穿孔。结论 床旁盲插球囊漂浮电极人工临时起搏心脏特别适用于病情重、不宜搬动的患者 ,且操作简单、快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用于肿瘤患者化疗中的可行性。方法:64例确诊为恶性肿瘤需行化疗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34例PICC置管为A组,30例颈内静脉置管为B组,比较插管成功率、穿刺时间、导管留置时间、液体流速和穿刺并发症。结果:与颈内静脉插管相比较,发现A组与B组相比,插管一次成功率明显为高,穿刺时间明显较短,导管留置时间明显延长,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或0.05)。PICC导管的主要并发症为导管堵塞、周围静脉炎和导管相关感染,颈内静脉导管的主要并发症为导管相关感染和误入动脉。结论:PICC和颈内静脉插管均存在各自的优缺点,与颈内静脉插管相比,PICC是一种较为安全、易于掌握的插管方法,对于长期化疗或静脉输液的病人,应首选PICC插管。  相似文献   

6.
中医院开展心脏起搏器植入术67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在中医院开展心脏起搏器植入的适应证、手术方式及并发症。方法 对67例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起搏适应证以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和房室传导阻滞为主,非生理性起搏77.6%,生理性起搏22.4%,右锁骨下静脉穿刺插入电极为92.5%,并发症10.496,其中有起搏器综合征、感染、局部血肿等。结论 中医院心脏起搏病人中以老年病人为主,植入心脏起搏器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颈内静脉、股静脉穿刺置管术在血液净化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总结超声引导穿刺的方法、注意事项及预防并发症。方法:由资深主治医师及以上医师严格按照血液净化操作规程(2010年版)将32例急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分为两组,A组行经皮颈内静脉、股静脉穿刺盲穿置管术,B组行超声引导下经皮颈内静脉、股静脉穿刺置管术,比较两组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结果:A组患者穿刺置管成功10例,成功率71.4%,穿刺成功平均花费时间12±4.8min,发生并发症2例,发生率约14.3%,B组穿刺成功18例,穿刺成功率100%,穿刺成功平均花费时间6±2.3min,发生并发症1例,发生率约6.3%。结论: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股静脉穿刺置管术的应用,可极大提高穿刺的成功率,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2种途径中心静脉置管的对比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对比观察经股静脉和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的特点及并发症。方法将144例需行中心静脉置管患者分为2组。A组68例经股静脉穿刺置管,B组76例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均采用美国Arrow公司生产的一次性单腔中心静脉导管,观察4周,比较2组的置管成功率和导管异位、导管堵塞、感染等并发症及患者的偏爱情况。结果2组置管成功率、导管异位、导管堵塞、感染和血气胸情况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患者明显偏爱锁骨下静脉置管(P<0.05)。结论经股静脉或锁骨下静脉行中心静脉置管,2者在置管特点和并发症上无显著性差异,可根据医师对置管技术的熟练情况及患者的偏爱程度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9.
临时心脏起搏已广泛用于急性病因导致严重心动过缓的紧急起搏治疗及终止或预防某些心动过速的发作,对某些冠状动脉造影、心脏血管介入治疗以及某些有严重缓慢性心律失常或传导系统功能障碍而需大手术时,可进行预防性或保护性临时起搏。我院2003-2006年采用右股静脉或右颈内静脉穿刺进行临时心脏起搏38例,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内、锁骨下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在急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110例应用颈内、锁骨下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的患者(锁穿62例,颈穿4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相关并发症和技术问题。结果 62例锁骨下穿刺一次成功55例(88%),其中总并发症发生率为6%;48例颈内静脉穿刺一次成功46例,其中总并发症发生率为4%。结论颈内与锁骨下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均具有一定风险,途径选择要结合患者的病情、抢救治疗的需要和操作者的经验三方面来考虑。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在急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我院接受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患者84例,其中52例颈内穿刺,32例锁骨内穿刺,观察效果及其并发症。结果:颈内静脉穿刺一次性成功率显著高于锁骨下静脉穿刺(P<0.05),并发症少于锁骨下静脉穿刺(P<0.05)。结论:颈内静脉穿刺置管较锁骨下静脉穿刺易成功,且对血管损伤较小,保留时间长,拔管后静脉可快速恢复,较少出现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锁骨下静脉置管(CVC)与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应用效果。以减少因化疗带给患者的不适感及并发症,增强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方法:120例需进行化疗的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60例做锁骨下静脉置管为A组,60例做PICC置管为B组。分别观察两组方法的一次成功率,静脉炎发生率,主要并发症发生情况,留置时间,费用情况。结果:A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8%,B组一次置管成功率为97%;B组留置时间长于A组;B组静脉炎发生率大于A组;B组并发症大于A组,6~8个化疗周期结束B组费用大于A组。结论:在肿瘤患者化疗中选用锁骨下静脉置管优于PICC。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起搏对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手术前后机体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40例缓慢型心律失常经静脉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患者(起搏器组),分为右室心尖部起搏和间隔部起搏各20例,2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及血浆D-二聚体(D—D)含量。起搏器组在植入起搏器前及植入后7d对上述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起搏器组与正常对照组各项比较术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尖部起搏组术后7d D—D较术前升高,TT较术前降低(P〈0.05),右室间隔部起搏组术后7d D—D较术前升高,TT较术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尖部起搏组与右室间隔部起搏组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植入起搏器手术后患者处于高凝状态,应加强术前术后凝血功能的监测,防止并发血栓性疾病。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Ⅲ度AVB行临时起搏器在临床上的重要性、相关技术及有效的护理措施。方法:在DSA室X透视指引下,经左锁骨下或股静脉穿刺放置7FA鞘管,送入导管电极,并行心电监护,见到起搏钉后固定电极,连接起搏器。结果:15例患者临时起搏器安装成功,9例患者临时起搏器放置3~5d能恢复自主窦性心率,4例患者转为安装永久起搏器治疗,1例患者安装临时起搏器后频发室颤经电除颤转律,1例患者合并多脏器衰竭死亡。临时起搏器工作时间为3~12d,一般安置时间不超过14天[1]。结果:临时起搏器能有效的抢救急性心肌梗死并发Ⅲ度AVB患者的生命,为进一步治疗奠定基础,临时起搏器植入前后的正确护理是保证临时起搏器成功工作,防止发生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不同靶控浓度右美托咪定对颅内动脉瘤患者脑氧代谢的影响。方法将符合颅内动脉瘤夹闭术手术指征患者按照配对分组法分为4组,A、B、C组分别于麻醉诱导前20 min靶控输注右美托咪定3 ng/m L、5ng/m L、7 ng/m L,D组作为对照组,泵注等量生理盐水,达到靶控浓度后4组均静注长托宁、咪达唑仑、芬太尼、丙泊酚、顺-阿曲库铵行麻醉诱导,待意识消失及肌松满意后行气管内导管插管,术中泵注瑞芬太尼、丙泊酚及间断静注顺-阿曲库铵维持麻醉深度,术中维持脑电双频指数(BIS)于40~60。记录4组患者围术期不同时刻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变化,并于不同时刻抽取患者颈内静脉球部血及桡动脉血行血气分析,计算动脉-颈内静脉球部血氧差及脑氧摄取率。结果 B组及C组气管插管后、切皮5 min、手术1 h、手术2 h及手术结束即刻MAP、HR均显著低于D组(P均<0.05);B组气管插管后、切皮5 min、手术1 h、手术2 h及手术结束即刻MAP均显著低于A组(P均<0.05);C组切皮5 min、手术1 h、手术2 h及手术结束即刻HR均显著低于A组、B组及D组(P均<0.05)。A组、B组及C组气管插管后、切皮5 min、手术1 h、手术2 h及手术结束即刻动脉-颈内静脉球部血氧差及脑氧摄取率均低于D组(P<0.05);且C组动脉-颈内静脉球部血氧差及脑氧摄取率于气管插管后、切皮5 min、手术1 h、手术2 h及手术结束即刻均低于A组及B组(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可降低颅内动脉瘤患者动脉-颈内静脉球部血氧差及脑氧摄取率,且一定范围内随着靶控浓度增加,其动脉-颈内静脉球部血氧差及脑氧摄取率随之降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左颈内静脉长期置管和右颈内静脉长期置管在血液透析中的使用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血透中心2011年4月-2014年2月行颈内静脉长期置管患者共18例次,其中右颈内静脉长期置管10例次,左颈内静脉长期置管8例次。观察两组患者血流量、并发症(包括感染致拔管率、管路堵塞致拔管率、放射条件协助插管率)及spKt/V值等指标。结果:右颈内静脉置管组血流量为(243.75±12.81)mL,而左颈内静脉置管组血流量为(211.25±38.34)mL,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感染致拔管率、管路堵塞致拔管率、放射条件协助插管率、spKt/V值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对不能建立动静脉内瘘的患者,颈内静脉长期置管是良好的血管通路,右颈内静脉更优于左颈内静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静脉造影引导及连续X线透视辅助下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的应用价值及安全性。方法:将恶性肿瘤长期化疗并进行PICC置管术的患者1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盲穿组(A组)、超声引导下穿刺组(B组)、静脉造影引导及连续X线透视辅助穿刺组(C组),每组50例,各组均采用巴德公司生产的3项瓣膜式4F PICC导管。结果:一次置管成功率A组为72%,B组为90%,C组为92%,A、B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26,P0.05);B、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2,P0.05)。A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2%,B组为8%,C组为2%,A、B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3.84,P0.05);B组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C组,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9,P0.05);置管操作时间A组为(12.8±3.1)min,B组为(8.4±1.2)min,C组为(5.2±2.1)min,A、B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静脉造影引导X线透视辅助下PICC置管术一次置管成功率与超声引导下无差别,但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减少操作时间。  相似文献   

18.
周欣 《内蒙古中医药》2012,31(16):84-84
目的:探讨颈内静脉置管前行血管超声在颈内静脉穿刺置管中应用的效果.方法:选取我中心于2009年02月~2012年4月期间进入血液透析患者行颈内静脉置管312例,随机分组:观察组162例采用穿刺前B型超声定位,对照组160例穿刺前未行B型超声定位.对照两组患者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穿刺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162例患者100%一次性穿刺成功,出现并发症(误伤动脉等)为0例.对照组160例患者94例一次性穿刺成功,58例2针以上穿刺成功,8例出现误伤动脉,其中1例放弃颈内静脉穿刺.结论:无超声引导穿刺情况下行穿刺前超声定位后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可以显著提高首次穿刺成功率和总穿刺成功率,明显减少穿刺次数和穿刺时间,降低失败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正> 由右下肢大隐静脉插入右心室心内膜的导管电极起搏术,因其插入定位快、易固定,病人活动限制小,体位易配合,操作较为简便快捷,损伤性小,且价格低廉,而一般被列为心内膜起搏术的首选方法。 新近的起搏途径和方法有:胸外起搏法;经胸壁穿刺起搏法;食道内起搏法;心外膜起搏法;心肌起搏法;心内膜起搏法;漂浮导管起搏法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氟比洛芬酯用于脊柱手术超前镇痛对术后芬太尼静脉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将48例ASAⅠ~Ⅱ级行脊柱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4组各12例。A组及B组予芬太尼1 mg+生理盐水共100 mL;C组及D组予芬太尼1 mg+生理盐水共100 mL。其中A组与C组术前15 min静脉缓注氟比洛芬酯100 mg;B组与D组术前15 min静脉缓注生理盐水20 mL。观察24 h内4组的镇痛评分(VAS)、PCA使用次数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并在镇痛结束后统计患者对镇痛治疗的总体满意度。结果术后2,4 h时VAS评分A、B、C 3组均低于D组(P均0.05),而4 h后VAS评分4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24 h内的PCA按压次数D组显著大于A、B、C组(P均0.05),镇痛期间无呼吸抑制、异常出血等并发症发生。镇痛结束后,患者对镇痛治疗总体满意度A、B、C组和D组比较Ⅱ级和Ⅳ级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脊柱手术超前应用氟比洛芬酯,可明显减少芬太尼的用量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并能提高镇痛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