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5 毫秒
1.
<正>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慢性并发症和主要致残因素,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其发病率可高达60%~91%~([1])。本病的发病机制主要由于糖代谢障碍后高血糖状态可引起血管损伤,进而发生微循环障碍、神经营养障碍而造成神经损伤。同时,氧化应激、自身免疫等多种因素均是本病的发病因素~([2])。本研究观察硫辛酸治疗DPN疗效及微循环改变,现报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100名健康人(对照组),108例糖尿病不伴有视网膜病变的患者(非糖网组),108例糖尿病伴有视网膜病变的患者(糖网组)进行眼球结膜和甲皱微循环的观察。结果表明:糖尿病患者眼球结膜和手指甲皱微循环,在微血管、微血流及微血管通透性三方面均有明显的障碍。但眼球结膜微循环的微血管和微血流的异常发生率高于手指甲皱。伴有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患者微血流流态及微血管通透性的异常发生率明显地高于不伴有视网膜病变的糖尿病患者,但两者微血管形态的异常没有明显的差别。视网膜病变严重的糖尿病患者眼球结膜微血流流态的障碍更为严重。上述结果提示:糖尿病患者有明显的微循环障碍,而这是发生视网膜病变的病理生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洋参御糖丸对糖尿病大鼠心肌微血管病变的保护作用。方法高糖高脂联合腹腔注射STZ建立糖尿病大鼠心肌微血管损伤模型,于洋参御糖丸干预4周后检测大鼠尾静脉血糖、HbA1C,观察洋参御糖丸对糖尿病大鼠心肌微血管通透性及血管新生功能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相比较,大鼠血糖、HbA1C在洋参御糖丸高剂量组与二甲双胍组干预下均有显著下降;且降低微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改善糖尿病大鼠心肌血管新生功能障碍。结论洋参御糖丸在降糖基础上,能够改善心肌病理结构,可能通过改善微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及改善血管新生功能障碍等方面起到改善糖尿病心肌微血管病变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王朝春 《中外医疗》2010,29(33):35-35
糖尿病(DM)患者存在着血管通透性、血管紧张性、血小板粘聚功能、凝血及纤溶系统的异常.高血压、高血糖、遗传等因素参与了糖尿病肾病(DN)的发生。糖尿病肾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微血管病变,这些异常病变可能均源于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血栓调节蛋白(TM)均被作为某些疾病血管损伤的标记物,因此,我们对65例II型糖尿病患者TM、VWF进行检测,以探讨TM、在糖VWF尿病患者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王鲁伃  刘素筠 《医学综述》2006,12(10):593-595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视网膜微循环内微血管病变伴血栓形成及新生血管形成在DR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的作用。血浆血栓调节蛋白(TM)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1)均可反映血管内皮的功能,抑制纤溶活性,促进凝血,参与血管生成,增加视网膜血管通透性等,最终导致DR。所以研究TM和PAI-1在DR中的作用机制对DR及时治疗和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高血糖作为糖尿病的主要代谢紊乱之一,是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发病机制的关键因素,在糖尿病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导致的功能障碍是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始动因素,是多种心血管疾病发病的早期阶段,而高血糖是引起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失调的一个重要因子。高血糖可以通过多元醇通路活化、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形成增加、蛋白激酶C活化以及己糖胺通路激活4种主要机制导致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未来,应对高血糖损伤内皮细胞机制进行深入研究,以为糖尿病血管并发症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潘海林 《医学综述》2005,11(8):731-733
糖尿病微血管病并发症的确切发病机制还不清楚,已证实有多种因素参与其发病和进展。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一种主要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的丝裂原,可能通过改变内皮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增加肾小球毛细血管的通透性、促进细胞外基质(ECM)合成、肾脏肥大等机制参与糖尿病肾病(DN)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 DPN) 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了,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发展,对该病的发病机制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目前认为该病是血管功能障碍、代谢紊乱、神经营养因子缺乏、氧化应激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针对不同发病机制进行综合性治疗,可以发挥更有效的治疗效果.我们就DPN 的治疗及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其发病基础主要是在各种分子机制介导下,微血管形态、功能发生严重障碍,从而造成组织器官损伤。引起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机制比较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现主要从高血糖相关的葡萄糖毒性产物、血流动力学改变及由上述二者引起的细胞信号转导通路的异常三个方面入手,对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豚鼠耳蜗微循环障碍动物模型的耳蜗微血管通透性变化特点 ,了解耳蜗微血管通透性变化在内耳缺血性损伤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①光化学法建立豚鼠耳蜗微循障碍动物模型 ;②改良伊文思蓝荧光法定量研究其耳蜗微血管通透性变化特点 ;③记录CAPN1阈值研究其听力损伤。结果 豚鼠耳蜗发生微循环障碍后 2h和 4h ,伊文思蓝通过耳蜗微血管的渗出量分别为 ( 1 .70 9± 0 .76 9) μg/只和 ( 2 .849± 0 .6 5 3) μg/只 (P <0 .0 1 ) ;CAPN1阈值分别增加 ( 2 4.44± 7.2 7)dBpeSPL和 ( 38.33± 7.91 )dBpe SPL(P <0 .0 1 )。结论 豚鼠耳蜗发生微循环障碍后其耳蜗微血管通透性明显增高并随时间的延长而加重 ,可能是微循环障碍致内耳听力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王明军  冉春风  田永锋  李明亮  吴洪  刘盼 《医学综述》2012,18(13):2084-2086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一种与长期高血糖及微血管病变有关的糖尿病神经病变,也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其早期临床表现以感觉障碍为主。近年来国内外治疗DPN的多种方案,即在严格控制患者血糖、血脂及血压基础上采取中西医结合与物理康复的联合治疗模式。现对临床DPN的治疗进行综述,为临床制订更有效、规范的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Background:Vitamin D deficiency has been reported to be associated with diabetic microvascular complications, but previous studies have only focus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itamin D and specific complications. Therefore, we aimed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itamin D level and diabetic microvascular complications in general, including diabetic retinopathy (DR), diabetic nephropathy (DN), and 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DPN).Methods:This was a cross-sectional study of 815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T2DM). Clinical information and laboratory results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medical record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vitamin D and the three diabetic microvascular complications was investigated.Results:The serum 25-hydroxyvitamin D (25 [OH] D) level of patients with DPN and/or DN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T2DM patients without any microvascular complications (P < 0.01). Univariat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25 (OH) D level was related to DPN and DN, but not DR. After adjustment, the 25 (OH) D level was confirmed to be an independent protective factor for DPN (odds ratio [OR]: 0.968, P = 0.004]) and DN (OR: 0.962, P = 0.006). The prevalence of DPN and DN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s the serum 25 (OH) D levels decreased. Furthermore, patients with both DPN and DN had the lowest concentration of serum 25 (OH) D (P < 0.001), and the prevalence of macroalbuminuria increased more abruptly than that of microalbuminuria across the 25 (OH) D tertiles. Among the patients with vitamin D insufficiency, those with DPN presented more comorbid macroalbuminuria than those without DPN (15.32% vs. 4.91%; P = 0.001).Conclusions:Vitamin D deficiency is independently associated with higher risk of DPN and DN, but not DR, in T2DM patients. Further, it may be a potential predictor for both the occurrence and severity of DPN and DN.  相似文献   

13.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一种糖尿病的慢性微血管并发症,在糖尿病患者中发病率高,导致糖尿病足、截肢风险增高。筛查评估DPN方法较多,包括传统10 g尼龙丝检查、音叉震动觉检查、腱反射等,还应结合一些神经功能量表提高检出率、准确性。近年来,一些无创性的新技术可用于评估神经损伤,包括角膜共聚焦显微镜、定量感觉检测、电流感知阈值检测、交感神经泌汗功能、皮肤终末糖基化产物定量检测技术等。本文针对筛查和评估DPN的无创性方法进行了总结和评述,以帮助临床医生尽早发现并关注DPN。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丹参多酚对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胰腺微血管通透性的影响。方法 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预防性尾静脉给予 丹参多酚,通过伊文氏兰法检测大鼠胰腺微循环通透性改变。结论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SAP 模型组造模 6 h 后,胰腺微 血管通透性明显增强;与 SAP 模型组比较,丹参多酚组胰腺微血管通透性明显降低,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丹参多酚是改善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胰腺微血管通透性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作者采用山羊慢性肺淋巴瘘模型,观察缺氧、小剂量的内毒素单独及复合作用,对清醒山羊肺动脉压、肺微血管壁通透性及肺组织问液形成的影响。缺氧(模拟4,000m高原,历时5小时)可使肺动脉压显著升高,但肺淋巴流量、淋巴与血浆蛋白比值及肺淋巴蛋白清除率均无明显改变。在平原注射内毒素后其反应可分为三期:(1)肺动脉高压期;(2)肺微血管损伤期;(3)肺微血管壁通透性增高期。在缺氧与内毒素复合作用时,肺动脉压、肺淋巴流量、淋巴与血浆蛋白比值及肺淋巴蛋白清除率的改变,与内毒素单独作用时基本相同。本实验结果提示:(1)缺氧与内毒素复合作用时肺动脉压增高的幅度,并作二者单独作用时幅度的叠加;(2)缺氧不能加重内毒素引起的肺损伤。  相似文献   

16.
安换换  李婉琳 《疑难病杂志》2022,(2):212-215,220
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障碍(CMD)是由于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异常导致心肌供血和耗氧量不匹配,可伴有或不伴有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等多种心血管疾病,与不良临床事件密切相关.目前有研究表明,吸烟可促进CMD发生发展,但其发生机制尚未明确;同时尚有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吸烟者的长期预后优于不吸烟者,这种现象被视为吸烟悖...  相似文献   

17.
高天舒教授论治阳虚痰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重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可导致患者发生严重的感觉缺失、疼痛、难愈溃疡等,给患者造成巨大的痛苦,临床上尚无特效性药物及疗法。目前中医多治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或滋补肝肾、清热利湿,然而临床存在一些素体阳虚或病久阴损及阳,患者经上述治疗后收效甚微,故现将高天舒教授论治阳虚痰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经验加以整理,为中医药更好的防治DPN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8.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随着糖尿病患病率的日益升高,DPN的有效疗法逐渐成为的研究热点。红景天作为中国传统医药,具有降血糖、抗氧化应激、修复和保护神经功能、镇痛等药理作用,且安全性高,在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方面具有广阔的用药前景。本文现将近年来红景天在治疗DPN方面的药理学机制与临床研究综述如下,以期为DPN的防治提供更多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己酮可可碱(PTX)对内毒素(LPS)诱导的急性肺损伤肺微血管通透性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急性肺损伤模型,随机分为LPS组、LPS PTX组、对照组,检测3组的动脉血气并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计数白细胞和白蛋白,肺微血管通透性指数及肺组织学检查。结果:与对照组比较,LPS组及LPS PTX组的动脉氧分压均显著下降,白细胞计数增加,白蛋白含量及肺微血管通透性指数升高,肺组织学检查显示明显的炎症改变;与LPS组比较,LPS PTX组动脉氧分压有所改善,白细胞计数减少。白蛋白含量及肺微血管通透性指数降低,肺组织学检查明显好转。结论:PTX可降低肺微血管通透性,对LPS诱导的急性肺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足属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以周围神经功能障碍为其特点?探讨该疾病的有效动物模型,可以更深入了解其发生和发展规律?发病机制?预防及治疗措施?因此,在研究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过程中,合理构建动物模型至关重要?迄今为止,大鼠?小鼠?裸鼠?转基因鼠等均被尝试作为糖尿病足神经病变模型研究的实验动物?通过不同的方式,如缺血再灌注?切除或结扎神经?烫伤等造成神经损伤来建模?本文就糖尿病足神经病变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