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呼吸道感染患儿院内感染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护理措施,探讨科学有效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该院2011年1-12月收治的呼吸道感染患儿185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2010年1-12月收治的呼吸道感染患儿185例作为对照组。观察组患儿采用积极的护理分析和临床观察手段,行隔离护理、口腔及皮肤护理、常规护理、心理护理及并发症护理等护理措施;对照组患儿仅应用传统的常规护理。观察对比2组院内感染轮状病毒肠炎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院内轮状病毒肠炎感染率为2.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科学的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呼吸道感染患儿院内感染轮状病毒肠炎的发生率,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2.
杨梅 《北方药学》2011,8(1):122-123
目的:探讨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有效消毒隔离方法,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率.方法:收集2007年10月~2009年12月收治的呼吸道感染患儿602例作为观察组,对其进行一系列消毒隔离等护理干预;对2004年10月~2006年12月收治的呼吸道疾病患儿584列实施常规护理.结果:轮状病毒肠炎院内感染发生率,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新生儿院内感染轮状病毒肠炎进行回顾性分析。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的方法,用胶体金法监测待测样本中的A组轮状病毒,并观察轮状病毒肠炎的症状及肠道外并发症。结果:20例患儿中入住三人间病房16例,两人间4例,无住单间病房者;患儿家长中农村及外来务工者15例,陪护家属均为老年妇女。调查结果显示这起新生儿院内感染是由于陪护人员卫生意识较差,随意丢弃腹泻患儿的尿片,造成轮状病毒经粪一口途径传播。结论:A组轮状病毒感染引起的院内感染,以粪-口途径传播为主,患儿家长不良卫生习惯、临床护士对该病的重视不够、病房人员拥挤、消毒隔离措施不完善是造成传播的主要因素,应注意对新生儿轮状病毒肠道外并发症的监控,并加强对住院腹泻患儿轮状病毒的监测,强化病房消毒隔离措施,在陪护人群中开展与腹泻病有关的健康教育是控制轮状病毒肠炎院内感染的重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对院内感染轮状病毒肠炎患儿采取针对性护理的效果。方法在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院内感染轮状病毒肠炎患儿54例参与本组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2组,各27例。对参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对实验组行行针对性护理干预。结果对院内感染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行健康宣教、生活护理等,治疗效果较优,患儿均康复出院。实验组护理满意度相比于参照组的护理满意度明显较优,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性显著(P <0.05)。结论将针对性护理应用在院内感染轮状病毒肠炎患儿护理工作中,提升护理服务效果,有助于患儿尽早恢复健康。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秋季腹泻患儿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温岭市第二人民医院2008年6月至2010年6月秋季腹泻患儿82例,将所选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脱水治疗,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维持酸碱平衡等治疗。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秋季腹泻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家长进行心理护理、严格隔离消毒防止感染、调整患儿饮食、严密观察患儿病情、臀部护理、健康教育。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1%,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4%,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提高秋季腹泻患儿临床治疗效果,护理效果显著,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6.
郭锐 《中国医药指南》2012,(35):134-135
目的通过对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合并腹泻的检验结果进行分析,旨在为临床对患儿进行及时诊治时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胶体金法检测患儿血清中的肺炎支原体IgM抗体,采取标本涂片显微镜检查、细菌常规培养以及轮状病毒胶体金法对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进行检测,并对检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401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共合并腹泻165例,合并腹泻发生率41.15%(165/401);不同年龄组以婴幼儿组合并腹泻发生率最高,为45.90%(84/183)。明显高于其他两组的37.32%(53/142)和36.84%(28/7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腹泻以细菌性肠炎最多,占52.12%(86/165),其次是轮状病毒肠炎和继发真菌感染肠炎,分别占33.33%(55/165)和8.48%(14/165);婴幼儿组以轮状病毒肠炎腹泻最多,占47.62%(40/84),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的腹泻,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易合并腹泻,尤其是年龄小的婴幼儿发生率最高,临床医师应重视对患儿粪便的细菌培养和轮状病毒的及时检测,对该病做到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小儿速泻停颗粒联合酪酸梭菌活菌片治疗轮状病毒肠炎的疗效。方法选取在我院进行治疗的轮状病毒肠炎患儿112例,所有患儿均进行常规治疗。按抽签顺序分为两组,各56例。对照组实施酪酸梭菌活菌片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小儿速泻停颗粒治疗,比较两组患儿发热时间、呕吐时间、腹泻时间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发热时间、呕吐时间及腹泻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发热时间、呕吐时间及腹泻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差异显著(P<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6%(53/56)较对照组80.4%(45/56)明显提高,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实施小儿速泻停颗粒联合酪酸梭菌活菌片治疗,可有效改善患儿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儿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护理干预在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治疗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在本院收治的98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临床资料,按护理所用方法分两组,对照组(44例)行常规护理,观察组(54例)在其基础上行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护理后临床疗效、住院时间及各症状缓解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6.3%比对照组81.8%高,且住院时间、发热、腹泻及脱水缓解时间均比对照组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在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治疗应用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综合护理在轮状病毒感染致腹泻患儿的干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80例轮状病毒感染致腹泻的患儿,随机分为综合护理组和对照组,每组均为40例患儿。对照组患儿仅给予常规的护理,综合护理组患儿给予包括临床护理、健康教育、心理干预等指导,72 h后比较两组疗效及家长对护理满意度。结果综合护理组患儿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分别为97.5%、8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儿家长对综合护理组与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分别为92.5%、70.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在轮状病毒感染致幼儿腹泻的临床工作中,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及患儿家长对护理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轮状病毒肠炎幼儿的临床护理措施及护理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轮状病毒肠炎幼儿7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依从率、家长健康知识掌握率及护理满意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结论为轮状病毒肠炎幼儿实施综合护理,可促使患儿症状快速缓解,提升家长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大幅缩短住院时间,护理满意度更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11.
胡晓静 《哈尔滨医药》2013,33(4):278-279
目的 观察小儿轮状病毒感染对心肌及肝脏的影响.方法 选择住院治疗的轮状病毒肠炎患儿65例为观察组;同期亦因腹泻住院,轮状病毒阴性,大便细菌培养阴性的患儿65例为对照组,两组均抽取静脉血检测心肌酶及肝功能.结果 观察组心肌酶及肝功能数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心肌及肝功能损伤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 轮状病毒肠炎较其他病原体感染肠炎更容易合并心肌及肝功能损伤,应早期测定患儿心肌酶及肝功能,及时加用营养心肌及保肝药物治疗,减轻心肌及肝功能损伤.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小儿轮状病毒感染的治疗效果与护理方式,以此分析小儿轮状病毒感染最佳治疗和护理措施,提高患儿临床治疗效果和护理满意度。方法:选择2013年6月~2015年6月某院收治的84例轮状病毒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法把84例患儿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2例。两组患者均应用利巴韦林静脉滴注结合经皮给药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小儿轮状病毒感染临床治疗效果和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7.6%,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83.3%,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100%,对照组护理满意度88.1%,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小儿轮状病毒感染在临床治疗同时,还要配合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才能有效提高患儿临床治疗效果,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魏华 《中国医药指南》2012,(24):550-551
目的探讨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所致肠道菌群紊乱的临床特征,为临床诊治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提供实践依据。方法选取我院自2007年3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96例轮状病毒肠炎腹泻病患儿作为观察组,同时选取100例非轮状病毒肠炎腹泻患儿作为对照组,对所有患儿均进行轮状病毒检测及大便细菌化验,比较两组患儿肠道菌群失调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条件致病菌菌株阳性87例,阳性率为90.6%;对照组患儿条件致病菌菌株阳性24例,阳性率为24.0%。两组患儿致病菌菌株阳性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χ2=24.215,P<0.01)。结论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肠道菌群紊乱率较高,临床应根据检验结果应用益生菌调整肠道菌群失调、改善临床症状,避免滥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安肠止泻散加减结合西药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16例秋季腹泻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8例,观察组除常规给予西药治疗外,同时给予自拟安肠止泻散加减治疗,而对照组仅按常规给予西药治疗,密切观察两组患儿腹泻停止的时间、临床症状改善时间、大便轮状病毒转阴的时间、总病程及总治疗有效率。结果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31%(46/58),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1%(54/58),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腹泻停止泻时间、大便轮状病毒转阴时间,临床症状改善时间、总病程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过程中观察组3例出现轻并恶心、呕吐,未作任何特殊处理,均自行缓解。结论 安肠止泻散加减结合西药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的临床效果优于单纯予西药治疗,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呼吸道感染患儿院内感染轮状病毒肠炎的护理干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剑红 《河北医药》2011,33(5):794-795
轮状病毒(RV)肠炎又称秋季腹泻,常见于2岁以下婴幼儿,其发病居住院儿科疾病种类的第二位,RV主要通过粪-口-粪传播及呼吸道传播.有文献报道,儿科RV医院内感染发生率最高的是呼吸系统疾病[1],为了有效控制呼吸道感染患儿院内感染RV肠炎的发生率,我科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明显降低了RV肠炎的院内感染发生率,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肠炎宁糖浆联合米雅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100例大便轮状病毒抗原检测(ELISA法)为阳性的腹泻患儿,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两组统一采用利巴韦林为基础治疗,观察组同时给予肠炎宁糖浆联合米雅口服,疗程均5d,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合用肠炎宁糖浆联合米雅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有显著性差异;观察组的轮状病毒转阴天数为(3.11±1.23)d,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72h轮状病毒转阴率为72.6%,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肠炎宁糖浆联合米雅及利巴韦林用于治疗临床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利巴韦林联合肠炎宁糖浆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64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每组32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利巴韦林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肠炎宁糖浆治疗。治疗5 d后观察2组患儿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临床症状消失和改善时间、轮状病毒转阴时间。结果治疗组痊愈15例,有效1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88%;对照组痊愈9例,有效13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68.75%。2组总有效率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治疗组患儿腹痛、腹泻、恶心呕吐及体温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治疗组患儿72 h轮状病毒转阴率为71.88%(23/3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6.88%(15/3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且2组患儿在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利巴韦林联合肠炎宁糖浆治疗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效果显著,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轮状病毒肠炎对患儿心肌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将76例粪便轮状病毒(Rotavirus,RV)抗原阳性患儿作为观察组,将同期住院的RV抗原阴性的72例肠炎患儿作对照组,将两组的心肌酶谱、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轮状病毒肠炎组患儿心肌酶谱各指标明显高于非轮状病毒肠炎组(P<0.01),心电图异常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超声心动图所测左心室射血分数(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轮状病毒肠炎较非轮状病毒肠炎更容易出现心肌损害。通过检测患儿心肌酶谱、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等指标,动态观察其变化,对轮状病毒所致心肌损害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陈莹  丁素芳 《现代医药卫生》2012,28(21):3211-3212,3214
目的分析新生儿院内获得性轮状病毒性肠炎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并探讨其防治措施。方法统计该院新生儿科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院内感染的发生率,并对25例院内获得性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该院新生儿科院内感染总发生率为2.6%,消化道感染占总感染的18.8%,消化道感染以轮状病毒性肠炎为主。25例院内获得性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均在住院1周左右排黄色稀糊状粪便,每天4~6次不等,同时伴有不同程度发热及轻到中度脱水。所有患儿均无呕吐及惊厥发生,且通过给予静脉补液或口服加静脉补液等对症处理后,均在发病后3~5 d大便转正常。结论新生儿感染轮状病毒性肠炎以秋冬季发病为主,是新生儿院内消化道感染的主要类型,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其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轮状病毒肠炎患儿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8月至2012年7月我院儿科收治的180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作为观察对象,按照护理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0例。观察组患儿采用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对照组采用传统护理方法,比较两组患儿平均住院日、人均住院费用、患儿及家属满意度、健康教育耗时、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情况等。结果观察组患儿的平均住院日、人均住院费用及健康教育耗时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患儿及家属的满意度、健康教育知识掌握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观察组患儿的平均住院日较短,患儿及其家属对医疗护理工作的满意度高,可能与实施临床护理路径护理有关,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