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检测老年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功能,探讨其与NSCLC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30例NSCLC患者为研究组,30例同年龄段健康献血人群作为对照组,检测外周血DC共刺激分子CD80、CD86,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老年NSCLC患者外周血DC标志物CD80、CD86分别为(49.46±31.97)和(90.71±54.94),正常对照组CD80、CD86分别为(74.92±28.82)和(118.11±25.00),经统计学处理,两组人群CD80、CD86的表达有显著差异(P<0.05或P<0.01)。结论老年NSCLC患者外周血DC标志物CD80、CD86显著低于对照组可能与NSCLC患者细胞免疫功能降低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干扰素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惠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表型的影响,及其疗效与外周血DC表型的关系。方法分别采集23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干扰素治疗前和治疗满4mo时的抗凝外周静脉血,并以8例正常健康人作为对照,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和重组人拉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的作用下使DC增殖、成熟,以间接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技术检测DC表型。结果 干扰素治疗4mo时DC的增殖水平较治疗前显著提高,在相同培养条件下,细胞总量平均增加2.8倍;惠者DC表面CD80表达水平在治疗前和治疗后与健康对照组未见显著差异,而CD86,HLA-DR和ICAM-1的表达在治疗前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分别为p<0.05,p<0.001和p<0.01),治疗后DC表面CD86,HLA-DR和ICAM-1的表达较治疗前均显著增加(分别为p<0.05,p<0.05和p<0.01),而与健康对照未见显著差异;进一步分析发现,干扰素完全应答组除CD80以外,DC表面CD86,HLA-DR和ICAM-1的表达均相应高于部分应答和无应答组,且治疗后这四种分子与无应答组之间的并具有显著性意义(分别为p<0.05,p<0.01,p<0.01和p<0.05)。结论CHB患者外周血DC不成熟,功能低下,并可能影响干扰素的抗病素疗效;干扰素治疗可显著提高DC的增殖和成熟,进而促进机体清除乙肝病毒。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基泰对慢性乙型肝炎(简称慢乙肝)患者(chronic hepatitis B,CHB)树突状细胞(dentritic cell,DC)生物学性状的影响.方法:分离慢乙肝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在含GM-CSF/IL-4及不同浓度的基泰培养条件下制备DC.观察DC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仪(FCM)测其细胞表型分子CD1a,CD83,CD80及HLA-DR的表达,MTT法测定DC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倒置显微镜观察显示出典型的DC形态.基泰(100 μg/mL)处理组的DC膜表面分子CD1a及CD80表达均增高(P<0.05);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能力(SI)增强(P<0.05).结论:基泰一定程度上可改善CHB的DC免疫学活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黄素对体外诱导培养的人血来源树突细胞(DC)的影响。方法分离健康人外周血单核细胞,经培养后获得未成熟DC(iDC),重组人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106IU.L-1)和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rhIL-4,8×105IU.L-1)诱导获得成熟DC(mDC)。实验分为iDC组、mDC组和大黄素组,mDC组于d 5加入脂多糖(LPS,1 mg.L-1)刺激,大黄素组采用mDC在d 5经LPS刺激后于d 7加入大黄素(100 mg.L-1)共培养2 d。用倒置显微镜和电镜观察DC细胞形态,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共刺激分子的表达水平。结果经rhGM-CSF、rhIL-4诱导和LPS刺激,培养9 d后可获得表面有丰富分叉状胞浆突起的毛刺状mDC。大黄素组DC表面突起短而少,呈iDC形态。大黄素组CD80、CD83和CD86表达率分别为(13.4±6.6)%、(9.3±2.2)%和(84.2±6.3)%,低于mDC组[分别为(39.3±8.6)%、(30.7±5.6)%和(95.4±3.2)%,P<0.01];大黄素组CD14表达率为(8.4±2.8)%显著高于mDC组的(3.7±2.3)%(P<0.01)。大黄素组HLA-DR及CD11c表达与mDC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大黄素能干扰DC表面突起的形成和表面共刺激分子的表达。  相似文献   

5.
摘要: 目的 探讨仿刺参糖胺聚糖(HGAG)对肺癌患者外周血体外细胞免疫功能影响,为临床肿瘤免疫治疗提供理论指导。方法 选取健康人群40名(健康组)和肺癌患者30例(肺癌组)抗凝外周血4mL,应用淋巴细胞分离液采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PBMC,体外与不不同浓度HGAG共培养24h。流式细胞仪检测CD45RA及CD45RO分子,以及CD1a、CD83分子的表达。结果 健康组和肺癌组CD45RA和CD45RO培养前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24h后差异更加明显(p<0.001)。肺癌组体外培养24h前、后CD45RA(p<0.001)和CD45RO(p<0.05)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健康组培养前、后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浓度比较,肺癌组CD45RA和CD45RO在10μg.ml-1和50μg.ml-1组表达在无差异(p>0.05),而健康组50μg.ml-1的CD45RO表达有差异性(p<0.001),CD45RA表达无差异性(p>0.05)。健康组与肺癌组在培养前、后比较CD1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83表达在培养前两组有差异性(p<0.001),与50μg?mL-1HGAG培养24h后两组表达无差异(P>0.05)。而肺癌组CD83表达培养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健康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GAG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可以下调CD45RA分子表达和上调CD45RO分子表达,以及促进肺癌患者DC成熟,体外调节肺癌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α干扰素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树突状细胞(Dendriticcells,DCs)表型的影响,进一步探讨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具体机制。方法分离3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及10名健康人外周血中的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bloodmononuclearcells,PBMCs)进行体外诱导培养,使之发育成DCs,流式细胞仪测定其表面共刺激分子的表达。对3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α干扰素治疗3个月后,再次检测DCs表面分子的表达水平,并将治疗前后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组PBMCs来源的DCs表面共刺激分子CD83、CD86的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在α干扰素治疗3个月后,慢性乙肝患者组其DCs表面CD83、CD86的表达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均明显升高(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α干扰素可以上调DCs表面共刺激分子的表达水平,促进DCs的成熟,这可能是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负载肺癌抗原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诱导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LAK)细胞对肺癌细胞A549的杀伤作用.方法:采用肺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rhGM-CSF、rhIL-4、rhTNF-a诱导和肿瘤冻融抗原刺激诱导获得的DC与LAK细胞按1:20比例共培养2 d,获得Ag-DC-LAK细胞作效应细胞,分别用Ag-Dc-LAK、DC-LAK、Ag-LAK和LAK对肺癌细胞系A549细胞进行杀伤实验.结果:以30μg/mL蛋白的肿瘤抗原负载的DC其表型CD1a、CD80、CD86、HLA-DR均显著升高(P<0.05),高于单纯细胞因子诱导成熟的DCs表型,由其刺激增殖的LAK细胞对肺癌细胞A549杀伤率为(71±5)%,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肿瘤抗原刺激诱导成熟的DC可有效传递抗原,增加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含铂双药方案一线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濮阳市安阳地区医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行含铂双药方案治疗的82例驱动基因阴性晚期NSCLC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行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含铂双药一线治疗的有38例(观察组),仅行含铂双药一线治疗的有44例(对照组)。记录两组临床疗效[客观有效率(ORR)、疾病控制率(DCR)],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4个周期后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CD8+)变化,分析两组患者生存情况[包括无进展生存(PFS)及总生存(OS)],并评估治疗不良反应。结果 观察组ORR及DCR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4个周期后,两组外周血CD4+及CD4+/CD8+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外周血CD8+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负载肺癌抗原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诱导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LAK)细胞对肺癌细胞A549的杀伤作用.方法:采用肺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rhGM-CSF、rhIL-4、rhTNF-a诱导和肿瘤冻融抗原刺激诱导获得的DC与LAK细胞按1:20比例共培养2 d,获得Ag-DC-LAK细胞作效应细胞,分别用Ag-Dc-LAK、DC-LAK、Ag-LAK和LAK对肺癌细胞系A549细胞进行杀伤实验.结果:以30μg/mL蛋白的肿瘤抗原负载的DC其表型CD1a、CD80、CD86、HLA-DR均显著升高(P<0.05),高于单纯细胞因子诱导成熟的DCs表型,由其刺激增殖的LAK细胞对肺癌细胞A549杀伤率为(71±5)%,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肿瘤抗原刺激诱导成熟的DC可有效传递抗原,增加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研究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放化疗在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方面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84例晚期NSCLC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紫杉醇联合卡铂化疗,研究组化疗方案同对照组,另外加用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两组治疗2个周期后分别评价近期疗效、生存质量以及毒副反应,同时比较两组1年的生存率。结果研究组近期疗效好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毒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生存质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1年的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晚期NSCLC患者,在放化疗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复方苦参注射液可以提高临床疗效,同时能减轻化疗造成的不良反应,改善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11.
汤伟  汪晓莺  刘玲  孙晓雷  张学光 《江苏医药》2004,30(12):881-883
目的 研究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和HBsAg对体外培养的慢性乙型肝炎 (慢性乙肝 )患者树突状细胞 (DC)功能的调节作用。方法 分离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 ,以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M CSF) +白细胞介素 4(IL 4)培养诱导DC。部分DC培养时加入TNF α(处理 1组 )或TNF α +HBsAg(处理 2组 ) ,于培养第 7天时 ,检测各组DC的表面分子CD1a和CD83的表达水平 ,刺激同种异体淋巴细胞增殖和诱导自体T细胞的细胞毒作用的能力 ,并测定各组DC培养上清中IL 6、IL 1 2的含量。结果 处理 1组DC的表型分子CD1a和CD83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处理 2组DC的CD1a和CD83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并且与正常人群组无显著性差异。处理 1组DC刺激同种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能力显著强于对照组 ,但较处理 2组弱 (P <0 0 5 )。各组DC诱导自体细胞毒性T细胞 (CTL)杀伤HepG2 2 2 1 5细胞的能力 ,处理 2组 >处理1组 >对照组 (均为P <0 0 1 ) ;DC诱导自体CTL对HepG2和K5 6 2细胞毒作用的能力 ,2个处理组均显著强于对照组。处理 2组的IL 6分泌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和处理 1组 ;2个处理组DC的分泌IL 1 2能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且处理 2组明显高于处理 1组。结论 在体外诱导DC时 ,加入TNF α能有效地促进慢性乙肝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恩替卡韦(ETV)抗毒治疗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和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探讨ETV治疗CHB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13例ETV抗病毒治疗有效的CHB患者,治疗前、治疗12周、24周后取外周血单核细胞DC进行体外培养,流式细胞仪检测分析DC表面分子及淋巴细胞亚群水平。结果用ETV治疗的CHB患者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2周、24周时DC表面分子CD1a、CIMO、CD83、CD86和HLA-DR的表达明显增加(P〈0.05)。淋巴细胞亚群中的CD4^+、CD4^+/CD8^+比值显著提高(P〈0.05),但CD3^+、CD^8+细胞未见明显改变。结论ETV治疗后CHB患者免疫增强,可能通过调节DC和淋巴细胞亚样的功能而参与兔疫应答,发挥间接抗病毒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肿瘤微环境下肺癌细胞对DC前体细胞产生DC、功能的影响。方法:DC前体细胞为健康人外周血CD14细胞,加入GM-CSF和IL-4,37℃,5%CO2培养7-10天收获,肿瘤细胞株CRL-5815,CRL-5826加入DC前体细胞共培养,健康入外周血为正常对照,FITC或PE交链的单克隆抗体标记DC细胞,流式细胞仪分析检测CD14,CD86,CD80,CD1a阳性表达。Annexin V方法,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凋亡,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检测DC检测T细胞反应的能力。结果:肺癌细胞株可诱导DC形成的不同时期产生凋亡,对DC产生的早期(第1、2天)影响较晚期(第6,7天)更明显,肺癌细胞株CRL-5815和CRL-5826与DC共培养时明显抑制DC细胞表型CD80,CD86,CD40的表达,与肺癌细胞株共培养DC其刺激T细胞扩增的能力(MLR)显下降,结论:肺癌细胞株CRL-5815和CRL-5826与DC前体细胞共培养时可导致DC的凋亡显增加,同时DC细胞表面表型表达下降,刺激T细胞扩增的功能减低,提示肿瘤(肺癌细胞)可通过DC细胞数量减少和功能下降影响机体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NP方案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临床疗效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接诊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3例。对照组患者接受NP方案化疗治疗,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参芪扶正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各指标变化以及毒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者疗效客观缓解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CD4+与CD4+/CD8+明显升高,CD8+明显降低,且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IgA、IgM与补体C4水平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IgG与补体C3水平明显改善,且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各毒副反应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参芪扶正注射液联合NP方案可有效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降低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提高治疗效果,对改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提高生存质量具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肺癌组织标本中miRNA-34a和miRNA-29b基因的表达与临床特征及化疗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将已确诊的80例NSCLC患者肿瘤肺组织作为试验组(并按病理类型及TNM分期分组),同期随机选择肺部为良性疾病肺组织100例作为对照组,通过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 miRNA-34a和miRNA-29b基因表达水平,并回顾性分析miRNA-34a和miRNA-29b基因表达与化疗疗效情况.结果 miRNA-34a在试验组的组织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miRNA-29b在试验组的组织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miRNA-34a在腺癌组与鳞癌组均明显高于其他型肺癌组(P<0.05),在腺癌组组中的表达高于鳞癌组(P<0.05),miRNA-29b在腺癌组与鳞癌组均明显低于其他型肺癌组,在腺癌组中的表达低于鳞癌组(P<0.05),miRNA-34a和miRNA-29b在肺癌组织分级、TNM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呈密切相关性(P<0.05).miRNA-34a高表达组患者化疗有效率显著低于低表达组患者(P<0.05);miRNA-29b低表达组患者化疗有效率显著低于高表达组患者(P<0.05).NSCLC组织中miRNA-34a的表达和 miRNA-29b的表达之间呈负相关(r=-0.79,P<0.01).结论 miRNA-34a的基因表达在NSCLC中高表达,miRNA-29b的基因表达在NSCLC中低表达,它们表达水平有助于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和淋巴结转移的判断,并且miRNA-34a低表达或者miRNA-29b高表达的患者化疗有效率高,是化疗受益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外周血CD8+T淋巴细胞表面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表达情况,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攀枝花市中心医院80例晚期NSCLC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40例肺部良性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及观察组不同临床特征患者CD8+T淋巴细胞表面PD-1表达率,分析CD8+T淋巴细胞表面PD-1表达率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并将观察组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A组(化疗)、B组(化疗联合免疫治疗),各40例,对比2组疗效、不同疗效组治疗前后患者CD8+T淋巴细胞表面PD-1表达率、肿瘤相关物质[肿瘤相关物质群(TSGF)、糖类抗原125(CA125)、胸苷激酶(TK1)]水平,分析CD8+T淋巴细胞表面PD-1表达率与肿瘤相关物质相关性,随访1年,统计中位生存期(MST),对比不同生存期患者CD8+T淋巴细胞表面PD-1表达率及其对生存期的预测价值。结果 观察组CD8+T细胞表面PD-1表达率高于对照组(P<0.05);CD8+T淋巴细胞表面PD-1表达率与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正相关(P<0.05);B组治疗总有效率(90%)...  相似文献   

17.
TNF—α和IFN-α对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功能活性的影响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细胞因子诱导的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其功能活性的不同。方法常规分离健康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分别采用GM-CSWIL-4/TNFα、GM—CSWIL-4/细胞因子组合将其诱导为DC,用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培养至第9天时其上清液中IL.12含量;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第9天时细胞表面HLA—DR、CD1α、CD80、CD83的表达;采用MTT法检测各组刺激自体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结果第9天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细胞,IFN—α组DC细胞形态均一,有明显突起,FACM显示IFN—α组DC其膜表面标志CD1α、CD80、CD83表达上调,在刺激同种T细胞增殖能力方面,较TNF-α组DC效果明显。且IL-12分泌明显增加。结论与TNFα相比,IFN仪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其诱导的DC功能。  相似文献   

18.
陈智理  骆高江 《医药导报》2010,29(4):433-436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树突状细胞(DC)的功能及辛伐他汀对DC的影响. 方法 将32例AMI分为常规治疗组(R组)和常规治疗加辛伐他汀治疗组(R+S组)各16例,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取血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含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白细胞介素(IL)-4的培养条件下制备DC. 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 86(B7-2)的表达;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检测DC对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的刺激能力;ELISA法测定MLR上清液中的细胞因子;探讨CD86 表达与冠心病危险因素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相关性. 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MI患者DC表面CD86 的表达明显增高;对T淋巴细胞刺激的能力增强;经DC刺激的淋巴细胞分泌致炎细胞因子(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ɑ)增多,抑炎细胞因子(IL-10)减少;用药前CD86 的表达与血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正相关;辛伐他汀抑制DC功能的同时显著降低血hs-CRP水平;且CD86 与hs-CRP水平正相关. 结论 AMI患者DC功能亢进,由此启动的T淋巴细胞的增殖和炎性细胞因子分泌可能是AMI患者动脉斑块不稳定的因素之一;LDL-C可能是斑块不稳定的刺激因素;辛伐他汀抑制斑块炎症的机制之一是抑制DC.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鸦胆子油乳剂对老年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78例老年NSCLC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予GP方案化疗,观察组患者联合应用鸦胆子油乳剂,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及外周血T细胞亚群、生活质量(KPS评分)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56%,与对照组的4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CD3~+、CD4~+、CD4~+/CD8~+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KP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但是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鸦胆子油乳剂应用于老年NSCLC患者的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进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输血相关性肺损伤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和白细胞介素-10(IL-10)表达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组,同时期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CD44+CD25+Treg表面分子T淋巴细胞毒性相关抗原4(CTLA-4)表达;CD4+CD25+Treg孵育液上清中IL-10水平。结果研究组CD4+CD25+Treg表面分子CTLA-4表达率、IL-10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组患者CTLA-4表达率、IL-10水平高于非MODS组(P<0.05);死亡组CTLA-4表达率、IL-10水平明显高于生存组(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能够加强CD4+CD25+Treg表面分子表达,其大量分泌能够抑制细胞因子发挥相关,使得免疫功能发生障碍,还会影响免疫紊乱的发生及发展,与预后存在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