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同种异体与自体骨移植治疗脊柱侧凸的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骨移植在脊柱侧凸后路融合术中的使用效果。方法自1995年3月~2000年3月,前瞻性对60例脊柱侧凸患者行同种异体骨或自体骨移植后路矫形融合术,男19例,女41例。将其随机分为A组(30例)单纯使用同种异体骨移植和B组(30例)采用自体髂骨移植。A组中先天性脊柱侧凸16例、特发性脊柱侧凸12例、神经纤维瘤病和马凡氏综合征各1例。手术时平均年龄14.5岁(6~32岁),术前胸弯平均86.6°(47°~116°),平均融合节段8个(4~10个)。B组中先天性脊柱侧凸15例、特发性脊柱侧凸9例、神经纤维瘤病5例、马凡氏综合征1例。手术时平均年龄13.7岁(11~21岁),术前胸弯平均77.8°(42°~101°),平均融合节段7个(5~10个)。对两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失血量、并发症、矫形丢失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后随访2~6年,平均4年5个月。与B组相比,A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缩短,失血量大大减少。最终随访时,A组平均Cobb角为44°(31°~73°),平均丢失8°;B组平均Cobb角为41°(24°~68°),平均丢失6°。A组和B组中分别有3例和2例患者出现了假关节。A组有1例患者出现伤口浅表感染。在平均矫形丢失和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05),但B组中有6例出现了供骨部位疼痛。结论在脊柱后路融合术中,尤其需要大量骨移植 相似文献
2.
谢业东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4,12(20):1528-1528
自1998—2002年本院收治尺骨骨折术后骨不连患者26例,在固定方法相同的情况下分别行自体骨与同种异体骨移植,前者15例,后者11例,就其疗效进行比较和分析。 相似文献
3.
同种异体骨融合技术在脊柱侧凸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观察同种异体骨在治疗脊柱侧凸时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对 5 4例脊柱侧凸患者采用同种异体骨植骨融合 ,随访 4 1例 ,平均随访 16个月。观察同种异体骨的临床反应及脊柱融合情况。结果 术后存在一定的排斥反应 ,但没有明显的临床意义 ;1例出现急性深层感染 ,无晚期感染者。均未因同种异体骨移植发生疾病感染。X线观察发现术后 4个月 ,开始出现新骨 ,最后随访时 ,矫正角度平均丢失 3 4°,最小者为 - 1°,最大者为 6°。内置物无脱位、折断。结论 在治疗脊柱侧凸植骨融合时 ,采用同种异体骨移植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在特发性脊柱侧凸(idiopathic scoliosis,IS)后路矫形手术中,多节段Ponte截骨术对保持和恢复胸椎后凸的作用。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3月-2010年2月收治的42例采用脊柱后路椎弓根钉棒系统矫治的Lenke 1型IS患者,按照术中脊柱后方结构松解方式不同分为A、B两组。A组17例采用多节段Ponte截骨术,截骨部位均选择在胸弯顶椎附近连续3个节段;B组25例采用单纯软组织松解术。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变累及节段、冠状面Cobb角、胸椎后凸角、Risser指数及侧方弯曲像柔韧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手术前后摄脊柱站立正侧位X线片并记录相关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手术效果。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A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失血量均显著大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中1例发生硬膜损伤、脑脊液漏,术后俯卧、切口加压后自行愈合;其余患者均未发生术中相关并发症。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4年,平均2.8年。均无神经损伤、感染和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发生。术后无明显矫形丢失,外观和躯干平衡均明显改善。A、B组术后1周及2年主胸弯冠状面Cobb角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1周及2年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周及2年冠状面Cobb角及矫正率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周及2年的胸椎后凸角及角度改变均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Lenke 1型IS后路矫形手术中,通过多节段Ponte截骨术,在矢状面能够有效保持和恢复胸椎后凸,在冠状面对矫正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胸腔镜下前路矫形术治疗特发性胸椎侧凸的初步临床结果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目的总结胸腔镜下前路矫形术治疗特发性胸椎侧凸的临床应用初步结果,并分析其适应证的选择与疗效。方法2002年6月~2003年5月共施行胸腔镜下前路胸椎侧凸矫形术8例,均为女性特发性右侧胸椎侧凸患者,年龄13~16岁,平均14.8岁。术前冠状面Cobb角40°~72°,平均54°。例为KingⅢ型,2例为KingⅡ型,1例为KingⅤ型。Risser征( )~( )。胸弯在Bending相X线片上的自动矫正率为60%~75%。胸椎矢状面形态正常,无明显后凸和前凸畸形。对8例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固定节段、矫正效果以及近期的矫正丢失等进行分析。结果平均手术时间为6.0h,平均术中出血量为629ml,平均术后引流量为500ml,平均固定节段7.4个,术后Cobb角平均15°,Cobb角矫正率平均74%。全部病例随访3~12个月,平均6.5个月。平均矫正丢失率为8.3%,但尚无内固定并发症发生。结论与传统开放前路或后路胸椎侧凸矫形手术相比,胸腔镜下前路矫形术同样能使特发性胸椎侧凸获得满意的早期矫形效果;但该术式存在手术时间长、难度大、适应证相对较窄、术者过量接受X线等缺点,其远期效果和并发症的评估尚待长期随访。 相似文献
6.
胸腔镜下前路矫形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胸椎侧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胸腔镜下前路矫形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胸椎侧凸的疗效。方法青少年特发性胸椎侧凸33例,男7例,女26例;年龄10~18岁,平均13.6岁。Lenke分型均为Ⅰ型,其中24例为ⅠA型,9例为ⅠB型。术前Cobb角:冠状面原发性胸弯平均57.4°(43°~68°),代偿性腰弯平均32.0°(20°~47°);27例存在胸椎后凸不足畸形,胸椎后凸平均6.3°(0°~18°)。手术方法为前路胸腔镜下切除椎间盘进行松解,应用CDHorizonEclipse矫形内固定,同时在椎间隙植骨。随访期间测量冠状面Cobb角及矢状面胸椎后凸成角,了解冠状面和矢状面畸形矫正情况。结果固定节段包括T4~T12,平均7.4个。平均手术时间为3h48min,平均术中出血量为308ml,平均住院时间4.4d。全部病例随访6~36个月,平均20.6个月。末次随访时原发性胸弯平均矫正60.2%,代偿性腰弯自然矫正平均50.3%,胸椎后凸平均矫正20.4°。1例出现假关节形成及内固定折断,2例出现胸壁麻木。结论胸腔镜下前路矫形治疗胸椎侧凸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能达到与开胸前路矫形术同样的矫形效果。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选择性胸椎融合治疗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 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选择性胸椎融合治疗的适应证。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行选择性胸椎融合患者术前、术后及随访时的X光像 ,对侧凸类型、侧凸Cobb角、顶椎旋转度、顶椎偏距、侧凸柔韧性、躯干偏移及胸腰段矢状面Cobb角进行测量和分析。患者 12例中男 2例 ,女10例 ,平均年龄 15 1(13~ 18)岁。侧凸均为KingⅡ型 ,其中PUMCⅡb1型 9例 ,Ⅱc3型 3例。所有病例均行选择性胸椎融合 ,平均随访 3 5 (1~ 10 5 )年。结果 手术前后胸弯冠状面Cobb角分别为5 4 0°、19 0° ,平均矫正率 6 2 7% ;腰弯冠状面Cobb角分别为 34 6°、12 5° ,自动矫正率为 6 4 7%。最后随访时 ,胸、腰弯的冠状面Cobb角分别为 18 8°、15 9°;腰弯冠状面Cobb角、顶椎偏距及顶椎旋转度与术后相比无显著变化。术后发生胸腰段后凸 1例 ,最终随访时未见进一步加重。无躯干失平衡现象发生。选择性胸椎融合较后路融合双弯平均减少 3 5个融合节段。结论 对腰弯柔韧性好且度数较小的KingⅡ (PUMCⅡb1和部分Ⅱc3)型特发性脊柱侧凸 ,可安全有效地行选择性胸椎融合 相似文献
8.
同种异体骨与自体骨移植治疗青少年脊柱侧凸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同种异体骨移植与自体骨移植治疗青少年脊柱侧凸的临床效果.[方法]对1996~2006年本科收治的63例青少年脊柱侧凸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进行分析,A组(同种异体骨移植组)32例,10~15岁,平均12.2岁;Cobb's角38°~113°,平均62°;B组(自体髂骨移植组)31例,年龄9~14岁,平均12.4岁;Cobb's角41°~105°,平均54°.所有患者均选择中华长城椎弓根内固定系统经后路矫正,术后定期随访并对临床效果进行评估.[结果]出院后2个月即开始随访,随访时间18~24个月,平均26个月;亦无严重并发症发生;A组的手术时间、失血量较B组患者减少,组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两组患者具有相似的临床效果,在严格掌握适应证,充分术前准备、正确手术操作、及时术后处理的前提下,同种异体骨移植能够有效替代自体髂骨移植治疗青少年脊柱侧凸. 相似文献
9.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6,(14):1278-1282
[目的]探讨自体骨联合同种异体骨与同种异体骨植入治疗胸腰段椎体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本院骨科2011年1月~2014年1月共收治60例胸腰段椎体爆裂性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联合组与对照组各30例,联合组采用后路经单侧椎弓根植入自体骨联合同种异体骨治疗,对照组采用后路经单侧椎弓根植入同种异体骨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的差异。[结果]术后末次随访联合组的椎体前缘高度大于对照组,Cobb角小于对照组,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术后3、6个月、末次随访的植骨融合率分别为40%、60%、86.6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3.33%、26.67%、63.33%(P0.05)。联合组和对照组的脊髓神经损伤功能分级在术前、术后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的脊髓神经损伤功能均较术前显著好转(P0.05)。[结论]自体骨联合同种异体骨较同种异体骨植入治疗胸腰段椎体爆裂性骨折,能够更显著的促进植骨融合,减少骨缺损,对减少术后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丢失具有更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手术患者胸廓成形术后肋骨再生情况,比较男女性患者间肋骨再生差异。方法:1999年至2004年我院共行脊柱矫形内固定融合术及胸廓成形术治疗66例AIS患者,其中女性患者43例,平均年龄15.62岁,平均Cobb角58.86°;男性患者23例,平均年龄16.83岁,平均Cobb角60.87°。术后3个月、6个月、1年、2年摄全脊柱正侧位片复诊时应用Philips等提出的肋骨再生分级标准对患者肋骨再生情况进行评估。结果:术后3个月复诊60例患者,225根部分切除的肋骨中31.6%处于再生4级,52.9%处于5级;术后6个月复诊29例患者,107根部分切除的肋骨中79.4%处于再生5~6级;术后1年复诊32例患者,121根部分切除的肋骨中90.1%处于再生5~6级;术后1年内未见肋骨再生达到7级;术后2年复诊22例患者,79根部分切除的肋骨中98.7%处于再生5~7级,其中有4根肋骨(5.1%)达到7级。男女患者间肋骨再生分级未见明显差异。结论:AIS患者胸廓成形术后肋骨再生可分为2期,即肋骨形成期和塑形改建期,肋骨形成期在术后6个月基本完成,塑形改建期则持续时间较长;肋骨再生没有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1.
选择性前路和后路手术治疗胸腰段或腰段脊柱侧凸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比较选择性前路和后路手术治疗胸腰段或腰段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疗效.方法 1998年3月~2004年9月,共64例胸腰段或腰段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接受手术,其中36例采用选择性前路手术(A组),28例采用选择性后路手术(B组),随访时间为2~4 年.结果 A组术前胸腰段或腰段弯曲角度平均 42°,术后平均 18°;B组术前平均46°,术后平均18°.2 组患者术后弯曲都得到了明显改善,且2组患者改善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的出血量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B组手术时间(179 min) 相似文献
12.
前后路矫形融合术治疗胸腰段/腰段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PUMC Ⅰb/Ⅰc/Ⅱd1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前后两种入路及手术方法治疗特发性胸腰段/腰段脊柱侧凸的疗效。方法青少年特发性脊柱胸腰段/腰段侧凸(PUMC Ⅰb,Ⅰc,Ⅱd1型)患者28例,分为两组。A组16例,平均14.88岁,行前路短节段矫形融合术;B组12例,平均15.50岁,行后路、椎弓根系统矫形融合术。两组均采用第三代坚强矫形内固定器械。比较两组术前一般资料和术中情况,并通过X线参数,比较两种手术的矫形效果和躯干平衡的矫正情况。结果两组术前资料无显著差异,术后均无严重手术并发症,融合效果满意。A组手术时问、术中出血及输血量、内固定材料花费明显少于B组;A组平均融合4.25个节段,B组平均融合5.95个节段。随访时间12-47个月,A组术后冠状面矫正率是82%,随访时72%;B组术后冠状面矫正率是74%,随访时70%。矢状面矫形效果均满意,两组无显著性差异;A组术后即刻躯干偏移矫正不如B组,但随访时,两组无差异。两组在矫正顶椎旋转和顶椎偏移方面无显著差异。结论前路矫形和后路椎弓根系统矫形融合术治疗轻中度胸腰段/腰段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均可获得满意的矫形效果,但前路融合可缩短手术时间和减少术中出血、输血量,并能保留较多运动节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胸弯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行后路选择性胸椎融合术时采用不同内固定方式对胸椎矢状面形态及远端腰椎代偿模式的影响.方法 行胸弯后路矫形内同定术且有2年以上(2~3年)完整随访资料的lenke 1、2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51例,按内固定方式分为A组(全钩组)、B组(钩钉混合组)和C组(全钉组).测量术前及术后随访的胸弯Cobb角、腰弯Cobb角、胸椎后凸角、腰椎前凸角、远端交界性后凸、胸腰段交界性后凸及C7铅垂线偏离S1后上缘的距离.结果 三组患者主弯矫正率均大于60%,继发弯也获得较满意的自发性矫正.三组患者术前及随访中腰椎前凸角、C7铅垂线偏离S1后上缘的距离均保持正常.随访2年时,A组远端交界性后凸、胸椎后凸角、胸腰段交界性后凸分别达3.6°、23.0°、6.4°,其中远端交界性后凸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各项指标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全钩型同定可以获得良好的冠状面矫形,且在随访中能保持腰椎前凸和欠状面平衡.但钩的固定不如椎弓根螺钉牢固,全钩型固定患者胸椎后凸角有增大趋势,胸腰椎交界区有失代偿的可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选择性胸弯内同定融合术后远端交界性后凸(dis-tal iunctional kyphosis,DJK)的危险因素.方法 行选择性前路或后路胸弯内固定融合术的青少年特发件脊柱侧凸患者59例,女50例,男9例.前路胸腔镜8例、小切口19例,后路远端钩19例、远端钉13例.于术后3个月、6个月、1年、2年摄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测量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时主弯Cobb角、次弯Cobb角、固定节段数、矢状面T5~T12 后凸、T10~L2后凸、L1~S1前凸及DJK.结果 术后随访12~36个月,平均17个月.与术前相比,末次随访时前路两组T5~T12后凸明显增大,T10~L2和远端交界区出现前凸减小、后凸增大的趋势.后路远端钩组T5~T12后凸、T5~T12后凸、交界区后凸均增大,L1~S1前凸出现姿势代偿件增大.远端钉组矢状面变化不明显,远端钩组术后出现T10~L2后凸增大的可能性及DJK阳性率均高于远端钉组.前路患者,无论术后DJK是否正常,其矢状面T5~T12后凸均较术前增大,术前T10~L2前凸在术后均转变为后凸.后路患者,DJK阳件患者的T5~T12及T10~L2后凸较术前增大,L1~S1前凸代偿性增大;DJK阴性患者的矢状面形态与术前比较变化不大.后路术后DJK阳性组T10~L2后凸大于DJK阴性组.结论 胸腔镜及小切口两组DJK阳性率接近,远端矢状面失代偿的危险因素是融合节段过短;后路术后远端钩组DJK阳性率大于远端钉组,矢状面失代偿与远端椎板钩同定小稳定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后路减压联合短节段或长节段融合对退变性脊柱侧凸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随访2年以上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44例,均行后路减压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手术,根据融合范围分为短节段组和长节段组。记录2组患者术前、术后即刻、末次随访的影像学参数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by index,ODI)评分。结果 2组平均融合节段分别为2.8和5.8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短节段组平均侧凸Cobb角为15.9°,长节段组为23.5°;术后Cobb角矫正率分别为23%和61%,手术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长节段较短节段融合对冠状面失平衡和侧方滑脱改善明显,但2种手术方式对腰椎前凸及矢状面失平衡矫形效果无显著差异。长节段融合早期并发症较短节段融合高。2组患者手术前后ODI评分无明显差异。结论侧凸Cobb角较小、保持良好脊柱平衡的退变性脊柱侧凸患者可选择后路减压联合短节段融合手术,Cobb角较大或严重侧方滑脱的患者选择长节段融合可提高矫形效果,严重矢状面失衡的患者可考虑行截骨矫形手术。 相似文献
16.
特发性脊柱侧凸的前路矫形手术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评价前路矫形手术对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术后随访时间超过1年的特发性脊柱侧凸34例,男5例,女29例;年龄8~17.5岁,平均15.7岁。侧凸类型包括PUMCⅠa型1例、Ⅰb型8例、Ⅰc型6例、Ⅱc1型4例、Ⅱd1型15例。采用前路三维矫形手术,内固定器械包括TSRH16例、MossMiami8例、CDH10例。术前、术后及随访时摄X线片,测量冠状面及矢状面Cobb角、躯干偏移、顶椎及下融合椎的旋转度、下融合椎与骶骨夹角,并观察有无假关节形成。结果全部病例随访12~63个月,平均21个月。术中出血量200~1200ml,平均255ml。融合3~7节椎体,平均4.42节。融合弯冠状面畸形矫正率平均为73.4%,矢状面手术前后Cobb角差异无显著性。7例胸腰段或腰椎后凸患者术前后凸平均11.9°,术后矫正为前凸6.8°。19例双弯患者术后上弯冠状面自动矫正率为39.5%(P<0.01);融合弯顶椎旋转改善率32%(P<0.01),下融合椎旋转亦有明显改善(P<0.05),上弯顶椎旋转无明显改善。凸侧Bending像融合弯Cobb角与术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单弯(PUMCⅠb型、Ⅰc型)者术后即刻躯干偏移增加7.3mm,1年后较术前改善7.5mm;双弯者术后躯干偏移持续改善。凹侧Bending像下融合椎与骶骨的夹角与术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前路矫形融合术具有较强的冠状面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全节段椎弓根螺钉(all segmental pedicle screws,ASPS)固定与选择性节段椎弓根螺钉(selective segmental pedicle screws,SSPS)固定治疗重度僵硬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doles-cent idiopathic scoliosis,AIS)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3月至2008年12月期间单纯行后路椎弓根螺钉固定融合治疗的重度僵硬型AIS患者.站立前后位主胸弯Cobb角>70°和柔韧度<30%者为筛选对象,从327例AIS患者中筛选出符合标准的48例,22例行SSPS同定,26例行ASPS固定.统计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的年龄、术前冠状面主胸弯Cobb角、脊柞柔韧度、术中出血量、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的矫正率.结果 ASPS组和SSPS组的平均年龄分别为15.65岁和17.32岁,术前冠状面主胸弯Cobb角分别为86.77°±11.71°(71.31°~107.51°)和87.56°±14.88°(70.10°~117.83°),柔韧度分别为15.82%±7.37%(6.82%~29.74%)和19.30%±9.19%(0.89%~29.71%),手术时间分别为(280.69±35.92)min和(275.10±33.91)min,术中出血量分别为(988.50±287.80)ml和(800.98±360.47)ml(t=2.004,P=0.051),术后1周冠状面主胸弯畸形矫正率分别为60.07%±8.80%和46.79%±14.90%(u=3.280,P=0.001).ASPS组有1例因凸侧断棒而明显丢失畸形矫正率,余患者无明显丢失.结论 对于重度僵硬型AIS,ASPS治疗的患者术后冠状面主胸弯矫正率明显高于SSPS治疗的患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