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骨代谢生化指标的临床应用,为骨质疏松的诊断、鉴别诊断、预测骨折风险及抗骨质疏松治疗疗效评价提供了分子生物学依据,并在骨质疏松流行病学研究、发病机制、骨质疏松药物开发研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由于骨代谢生化指标检测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其应用日趋广泛。该文检索了大量中外文献,编审了《骨代谢生化指标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3修订版),对骨代谢生化指标的分类、骨代谢生化指标的方法学以及生物学意义、骨代谢指标的检测变异等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
骨代谢生化指标包括:钙磷代谢调节指标、骨吸收标志物、骨形成标志物。骨代谢生化指标分别来源于骨、软骨、软组织、皮肤、肝、肾、小肠、血液及内分泌腺体等,是由成骨细胞或破骨细胞分泌的酶和激素,以及骨基质的胶原蛋白代谢产物或非胶原蛋白。骨代谢生化指标可及时反映骨转换状态,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用于骨质疏松诊断分型、预测骨折风险、抗骨质疏松治疗疗效评价,以及代谢性骨病的鉴别诊断。并且在骨质疏松发病机制、骨质疏松药物的研究及流行病学研究方面具有重要临床意义。随着骨代谢生化指标检测技术逐渐成熟,临床应用日趋广泛,但不同来源的标本、不同方法、不同设备、不同试剂、人的不同年龄段、不同种族和不同性别等,检测结果存在差异。至今,骨代谢生化指标测定国内外尚无统一检测标准;为此,将骨代谢生化指标的生物学作用及临床意义、技术应用与质量控制,分别整理、凝炼成一篇为各位同仁可读、可用、可参考的文字材料。期待通过"共识"为推动临床骨代谢生化指标检测技术的提高,规范检测流程,建立科学的参考范围,使骨代谢生化指标在骨质疏松规范诊断、规范治疗、抗骨质疏松药物疗效评价及科研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骨重建是破骨细胞和成骨细胞共同完成的旧骨退化,等量新骨取代的骨组织更新过程,在骨重建过程中,许多激素和细胞、体液因子以及细胞代谢产物影响骨的重建.目前国内外通过生物化学检测技术获得的骨代谢指标分为骨代谢调节激素、细胞与体液因子、骨吸收、骨形成标志物.笔者将影响骨重建生物化学指标的生理作用、临床意义进行综述.骨代谢指标虽不能作为骨质疏松诊断的金标准,但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评价骨代谢状态、骨质疏松诊断分型、预测骨折风险、观察药物治疗的疗效,以及代谢性骨病的鉴别诊断.并且在抗骨质疏松药物的研究及流行病学研究方面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实验室检查在溃疡性结肠炎(UC)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通过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从实验室检查方面阐明其在诊断UC中的临床意义并作综述。结果对于UC的诊断,在实验室检查方面,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对诊断UC具有一定的价值,但是其在评价UC活动性方面有所受限。UC患者的抗小肠杯状细胞抗体(GAB)阳性率比克罗恩病(cD)患者要高,其可以作为该两种疾病的鉴别指标,但该指标不能很好地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人抗酿酒酵母抗体(ASCA)及抗胰腺腺泡抗体(PAB)主要用于UC及CD的鉴别诊断,因为其在诊断UC方面均无明显优势。粪钙卫蛋白(FCP)在评价UC复发及活动性方面均有着积极的作用。虽然乳铁蛋白、M2型丙酮酸激酶(M2-PK)及S100A12的诊断效果不如FCP明显,但若联合检测以共同对UC进行诊断与评估,对于指导临床具有重要的意义。结论对于UC的诊断,在实验室检查相关指标中,FCP在评价UC复发及活动性方面均有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骨代谢生化指标包括钙磷代谢调节指标、骨形成标志物、骨吸收标志物、激素与细胞因子。骨代谢生化指标分别来源于骨、软骨、软组织、皮肤、肝、肾、小肠、血液及内分泌腺体等,是由成骨细胞或破骨细胞分泌的酶和激素,以及骨基质的胶原蛋白或非胶原蛋白代谢产物。骨代谢生化指标可及时反映骨转换状态,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用于骨质疏松诊断分型、预测骨折风险、抗骨质疏松治疗疗效评价,以及代谢性骨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并且在骨质疏松流行病学、发病机制、骨质疏松药物的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对《骨代谢生化指标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19)》进行了修订,共有41处修改,保留了经典文献,删减了部分内容,增加了近三年的文献,收集整理了骨代谢指标实验检测参考范围。  相似文献   

6.
骨代谢生化指标包括钙磷代谢调节指标、骨形成标志物、骨吸收标志物、激素与细胞因子。其中骨形成标志物与骨吸收标志物合称为骨转换标志物。目前临床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化学发光免疫测定、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放射免疫分析、免疫放射分析、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检测血、尿中骨代谢生化指标水平,了解骨组织新陈代谢的情况,用于评价骨代谢状态、骨质疏松诊断分型、预测骨折风险、监测骨质疏松治疗疗效和代谢性骨病的鉴别诊断。本文复习了近年来中英文文献,总结了骨代谢生化指标的检测方法及原理,提出了骨代谢生化指标推荐方案。期待为骨代谢生化指标的推广和研究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人骨质疏松症建议诊断标准(第二稿)   总被引:330,自引:61,他引:33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第一稿1999年1月10日在北京通过第二稿1999年10月22日在昆明通过中国老年学学会骨质疏松委员会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学科组组长:刘忠厚 副组长:杨定焯成员:朱汉民 王洪复 张柳主件一、诊断原则诊断骨质疏松症应以骨密度减少为基本依据,须鉴别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还是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可参考年龄、病史、骨折和实验室检查等进行综合考虑。二、适用范围:1、原发性骨质疏松症2、继发性骨质疏松症三、诊断基本手段1、骨密度减少以骨矿含量测定和脊柱腰椎X线片相结合判断,本标准目前主要以DEXA(双能X线吸收法)为手段制定,不排除多种方法的应…  相似文献   

8.
骨转换生化标志物具有灵敏性高、特异性强、稳定性好等优点,较骨密度更早反映出骨量变化,联合检测骨转换生化标志物,对评估骨形成和骨吸收的平衡状态、骨代谢疾病的鉴别诊断、抗骨质疏松疗效等方面有重要意义。骨转换生化标志物在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及骨代谢相关疾病的鉴别诊断以及抗骨质疏松治疗疗效判断方面均有重要意义,目前BALP、P1NP、TRAP、CTX作为相对研究较广泛的骨转化标志物已被应用于临床,一些较新的骨转换标志物(如OPG、LP、Cat K等)是否能作为预测骨折风险、监测治疗疗效的指标仍需临床医师进一步研究,以使其发挥最大的价值。本文对骨形成生化标志物、骨吸收生化标志物的研究进展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进行了简单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骨显像特征,评价其用于与转移性骨肿瘤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53例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的临床及骨显像资料,提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特征性影像表现,并通过对53例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和随机抽取的100例骨转移瘤患者的阅片试验,评价骨显像用于骨质疏松性骨折与肿瘤骨转移鉴别诊断的可行性及其临床诊断效...  相似文献   

10.
骨代谢标志物包括骨吸收标志物和骨形成标志物,可及时反映骨转换状态,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可用于骨质疏松分型诊断、骨折风险预测、抗骨质疏松疗效评价及代谢性骨病鉴别诊断。女性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骨形成与骨吸收失偶联,骨重建失衡,易导致骨质疏松发生。该文就绝经后骨质疏松骨代谢标志物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基层医疗机构是诊治骨质疏松症的前沿阵地,为了解决基层医疗机构在骨质疏松症防治过程中面临的诊断、治疗和管理问题,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基层医疗机构骨质疏松症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委员会组织专家编写了《基层医疗机构骨质疏松症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21)》,为基层医疗机构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该共识认为,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  相似文献   

12.
肌少-骨质疏松症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和前沿研究难题。目前仍存在对肌少-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知晓率低、重视不够、诊断治疗方法单一、管理不完善等实际问题。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组织专家编写《肌少-骨质疏松症专家共识》,为肌少-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诊疗和科学研究提供参考。共识论述了肌少-骨质疏松症是肌少症和骨质疏松症并存的退行性代谢综合征,有共同的发病基础,诊断标准应是骨质疏松症与肌少症并存,预防比治疗更重要。肌少-骨质疏松症的治疗目标是改善肌量、肌力、身体平衡、骨量和骨质量,避免出现跌倒和骨折。肌少-骨质疏松症的管理应肌骨并重,综合诊断、规范治疗,医患合作,建立科学评估、定期随访机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妊娠哺乳相关骨质疏松症(PLO)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围绕1例妊娠哺乳相关骨质疏松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例患者在妊娠哺乳期出现骨痛、活动受限、胸腰椎多椎体压缩性骨折、骨密度明显降低等骨质疏松症表现。并在确诊前进行了充分的代谢性骨病的鉴别诊断。停止哺乳,予以钙剂、活性维生素D疗效良好。结论 PLO可能具备多种易患因素,在妊娠哺乳期出现的腰背痛应考虑本病可能,需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但充分的鉴别诊断是确诊该病的前提。  相似文献   

14.
骨质疏松症因其发病隐匿,早期诊断困难,被称为“无形杀手”。骨转换标志物可及时反映骨转换状态,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有助于了解骨质疏松症骨代谢状态、预测骨折风险、监测疗效。骨质疏松不同中医证型之间骨转换标志物存在差异,通过现代医学技术对骨质疏松症中医证型与骨转换标志物进行相关研究将为中医药辨证论治提供新的思路及客观证据支持。本文综述了骨质疏松症辨证分型存在的问题以及不同证型与骨转换标志物的相关性研究,以期为骨质疏松症现代化辨证论治研究提供参考与思路。  相似文献   

15.
骨质疏松症常见于中老年人群,是由多种原因导致骨组织显微结构受损、易发脆性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代谢障碍疾病。中医学认为肾虚是骨质疏松症发病的重要病机,因此以补肾壮骨为主要治法已达成普遍共识。笔者通过大量文献搜索发现,脾虚在骨质疏松症的致病过程中亦起着关键作用。肾、脾两脏为先后天之本,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根本所在。因此本文着眼于“脾肾相关”理论,从中医基础理论、实验研究及临床观察等角度综述其防治疗骨质疏松症的科学内涵,并试探讨中医“脾肾相关”理论防治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找寻中医基础理论在防治骨质疏松症中的理论渊源,优化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症的诊疗方案,为更好得将祖国医学运用于临床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骨软化症的误诊原因分析,提高临床对该病的诊治水平,使其能够被早期诊断与治疗.方法 采用病例回顾的方法,分析9例骨软化症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检查、误诊情况及治疗转归等.结果 9例患者均被误诊为严重骨质疏松症,其中3例被误诊为强直性脊柱炎,2例被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3例被误诊为无菌性股骨头坏死,1例误诊为肿瘤骨转移.在明确诊断为骨软化症之前,治疗效果不佳.确诊后,按骨软化症采取相应治疗,病情显著改善.结论 骨软化症在临床上非常容易与以骨痛、身体活动受限、脆性骨折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骨质疏松症相混淆而误诊为骨质疏松症及其他疾病.临床对于以骨痛、脆性骨折、骨骼畸形、活动受限和肌无力为主要表现的就诊患者,应进行全面检查,可以鉴别诊断,减少误诊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骨代谢生化指标包括钙磷代谢调节指标、骨形成标志物、骨吸收标志物、激素与细胞因子。骨代谢生化指标分别来源于骨、软骨、软组织、皮肤、肝、肾、小肠、血液及内分泌腺体等,是由成骨细胞或破骨细胞分泌的酶和激素,以及骨基质的胶原蛋白代谢产物或非胶原蛋白。骨代谢生化指标可及时反映骨转换状态,灵敏度高、特异性强,用于骨质疏松诊断分型、预测骨折风险、抗骨质疏松治疗疗效评价,以及代谢性骨病的鉴别诊断。并且在骨质疏松流行病学、发病机制、骨质疏松药物的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雌激素缺乏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生的主要原因,雌激素或雌激素受体调节剂与雌激素受体结合后通过多种分子生物学机制,抑制破骨细胞骨吸收,促进成骨细胞骨形成、提高骨密度,达到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目的。本文综述了雌激素、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与雌激素受体相互作用对骨代谢的调节机制、雌激素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动物实验研究以及雌激素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进展,旨在为临床骨质疏松治疗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妊娠哺乳相关性骨质疏松症(PLO)是一种罕见的明显致残性疾病,通过个案分析和文献回顾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和临床应对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一例PLO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诊疗经过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该患者为青年女性,平素月经规律,哺乳早期出现腰痛及活动障碍,生化检查基本正常,影像学检查示椎体多发亚急性压缩性骨折,骨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