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总结主动脉右弓右降合并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3例右位主动脉弓、右位降主动脉、迷走左锁骨下动脉(迷走左锁骨下动脉型)合并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患者经胸部右后外切口行胸降主动脉置换术、迷走左锁骨下动脉缝扎术。结果:3例患者均痊愈出院,住院天数7~10 d,无左上肢缺血症状及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主动脉右弓右降合并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胸降主动脉置换术方法可行,临床疗效满意,术中判断后行迷走左锁骨下动脉缝扎术,可简化手术方式,但应避免术后左上肢缺血坏死。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右位主动脉弓、右位降主动脉、迷走左锁骨下动脉伴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4例右位主动脉弓、右位降主动脉、迷走左锁骨下动脉伴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经右后外侧切口,分别行部分胸降主动脉切除人工血管替换术或部分胸降主动脉切除人工血管替换加远端胸降主动脉成形术,并根据迷走左锁骨下动脉在头部及上肢血供中起的作用大小,重建左锁骨下动脉或缝闭其开口.结果:所有患者均痊愈出院,无头部及左上肢缺血症状,无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右位主动脉弓、右位降主动脉、迷走左锁骨下动脉伴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采用右后外侧切口可获得良好的显露,根据降主动脉扩张范围行部分胸降主动脉切除人工血管替换术或部分胸降主动脉切除人工血管替换加远端胸降主动脉成形术可获得良好效果,迷走左锁骨下动脉的适当处理是避免左上肢坏死及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右位主动脉弓、右位降主动脉、迷走左锁骨下动脉伴Kommere Ⅱ憩室/动脉瘤较为少见,动脉瘤容易发生夹层、破裂而死亡。国外有个案和文献报道,国内仅有少数个案报道。作者曾报道1例复杂的Ⅱ型右弓右降伴Kommere Ⅱ憩室,弓降部动脉瘤形成伴迷走左锁骨下动脉,  相似文献   

4.
病例资料患者男性,36岁,体检发现降主动脉夹层(De BakeyⅢ型),破口位于降主动脉起始部向下撕裂到腹主动脉并逆撕至主动脉弓部,累及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2015年12月1日,在当地行"右颈总动脉-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术后2 d后行"主动脉造影术及覆膜支架腔内修复术",术中发现支架远端仍有内膜破口存在,相继再次置入两枚裸支架,远端到达腹主动脉腹腔干分支以上4 cm处以封闭破口,效果不理想,仍见少量内漏存在,未再处理,术后出现左手臂、左侧肩背部酸痛不适,症状改善后出院。  相似文献   

5.
主动脉夹层起病凶险,进展迅速,发病早期自然死亡率极高。传统开放手术方式治疗主动脉夹层,效果明确,但创伤巨大,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较高。近些年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广泛用于主动脉夹层的治疗,手术创伤及围术期病死率明显下降[1]。但部分复杂病例的TEVAR,比如部位复杂(累及主动脉弓及弓上分支)和形态学复杂(短瘤颈、弓型不佳、迷走锁骨下、右弓右降).  相似文献   

6.
迷走右锁骨下动脉(ARSA)是发自降主动脉近端较常见的主动脉弓大血管异常。ARSA在起始部位可出现内膜撕裂而导致主动脉夹层的发生,从而引起血流受限和后期的动脉瘤样变性。笔者报道了1例起源于ARSA的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ARSA合并A型主动脉夹层实属罕见,术前经CT血管造影(CTA)得以确诊,CTA对本病进行外科治疗决策非常有价值。临床医师应对迷走右锁骨下动脉合并主动脉夹层引起注意,以做到早期诊断,早期处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孙氏手术治疗合并迷走右锁骨下动脉的A型主动脉夹层和主动脉弓部动脉瘤的初步经验。方法:对北京安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2010年8月至2017年8月,孙氏手术治疗的所有合并迷走右锁骨下动脉的A型主动脉夹层和主动脉弓部动脉瘤患者进行资料收集和随访。结果:共有22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性19例,女性3例,平均年龄45. 95岁。住院期间死亡3例,其中低心排出量综合征2例,大面积脑梗死1例。近期并发症包括急性肾衰竭1例,鲍曼不动杆菌肺部感染1例,二次开胸止血1例,术中支架人工血管远端漏行介入覆膜支架封堵1例,胸骨哆开行清创术1例。随访期间死亡2例,其中不明原因死亡1例,充血性心力衰竭1例。结论:孙氏手术中采用股动脉插管建立体外循环、单侧颈总动脉插管进行选择性脑灌注、气管旁结扎迷走右锁骨下动脉主干治疗合并迷走右锁骨下动脉的A型主动脉夹层和主动脉弓部动脉瘤,可以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右位主动脉弓、右位降主动脉、迷走左锁骨下动脉伴Kommerell憩窜/动脉瘤较为少见,动脉瘤容易发生夹层、破裂而死亡.肥厚型心肌病(HCM)是以心肌肥厚、心肌纤维排列紊乱为特征的一组临床表现,猝死发生率较高.我院高血压诊治中心于2007年10月收治一例同时患有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右位主动脉弓、右位降主动脉、迷走左锁骨下动脉伴Kommerell憩室合并壁内血肿患者,目前国内外文献均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应用常温非体外循环下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分支血管搭桥及主动脉弓部和降主动脉支架置入杂交手术治疗Stanford B-C型主动脉夹层的优势。方法:对6例Stanford B-C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常温非体外循环杂交手术治疗。6例均先行旁路搭桥后,再行主动脉弓部和降主动脉支架置入术。其中3例为右优势型椎动脉,仅行升主动脉-无名动脉-左颈总动脉搭桥术;2例为左优势型椎动脉,行升主动脉-无名动脉-左颈总动脉搭桥术后,再行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搭桥术;1例为均衡型椎动脉,先行升主动脉-无名动脉-左颈总动脉搭桥术及主动脉弓部和降主动脉支架置入后,患者出现"盗血综合征",遂行左颈总动脉-左腋动脉人工血管搭桥术。结果:6例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术后无偏瘫、截瘫、严重感染、凝血障碍及脑肺功能障碍等严重并发症,均治愈出院。出院前复查主动脉螺旋CT(64排),6例患者的搭桥人工血管及支架血管血流均通畅。术后随访6~12个月,6例患者恢复好,主动脉及人工血管血流良好。结论:常温非体外循环下升主动脉-主动脉弓分支血管搭桥及主动脉弓和降主动脉支架置入杂交手术治疗Stanford B-C型主动脉夹层,能简化传统外科治疗方法,避免深低温停循环对脑、肺等重要脏器的损伤,并能减少术后并发症和提高外科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一期覆膜支架置入合并腋-腋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治疗累及左锁骨下动脉的降主动脉病变的近期效果。方法:2009年4月至2014年8月,因降主动脉病变累及左锁骨下动脉在我院行一期杂交手术(右腋动脉-左腋动脉转流+降主动脉支架型人工血管置入术+左锁骨下动脉近端封堵术)共有20例(男性17例,女性3例)患者,对所有患者随访至2016年10月,随访时间26~87个月,平均(51.0±18.1)个月。评估30d内病死率,内漏发生率,转流血管远期并发症。结果:所有手术在杂交手术室完成,围手术期无死亡,2例因近端内漏行开胸手术,1例因远端新发破口行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结论:一期杂交手术治疗累及左锁骨下动脉的降主动脉病变近期效果良好,但不适合破口位于主动脉弓部大弯侧紧邻左锁骨下动脉的B型主动脉夹层,这类患者容易发生近端内漏,左锁骨下动脉近端塞子的置入有效构成了转流血管两端的压力差,有利于转流血管的通畅。远期效果还需要大样本量的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1.
<正>病例资料:患者男性,49岁,因腹痛1d、加重1h入我院消化科,查体: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在消化科诊断为腹痛原因待查,给予抑酸补液治疗,患者症状不明显,行上腹部CT检查,提示左侧胸腔积液,再行胸部CT血管造影(CTA)检查(图A~C)提示:左侧大量胸腔积液,纵隔血肿,主动脉弓及降主动脉可见真假腔,并可见一根血管发自于左侧锁骨下动脉起始部之后主动脉弓后壁,向右上后方走行于食管前方,考虑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合并右迷走锁骨下动脉,转  相似文献   

12.
<正>迷走右锁骨下动脉(aberrant right subclavian artery,ARSA)又称异位锁骨下动脉,正常的右锁骨下动脉是头臂干的重要分支,而异常的右锁骨下动脉称为迷走,是因为它异常地起源于右锁骨下动脉起始部后方的主动脉弓或降主动脉上:是较常见的主动脉弓变异[1];发病率约在1/200[2]。多数患者无临床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胎儿先天性心脏病主动脉弓异常进行分析,提高该疾病诊断的精准性。方法:回顾近几年我院经超声心动图畸形筛查发现胎儿先天性心脏畸形引产而进行尸体解剖病例,对其主动脉弓走行进行分析总结,主动脉弓畸形分为6类:主动脉弓分支变异、双主动脉弓、左位主动脉弓、右位主动脉弓、主动脉弓其他异常及肺动脉异常起源。结果:胎儿先天性心脏病尸体解剖400例,主动脉弓异常144例,其中主动脉弓分支变异5例,双主动脉弓3例,左位主动脉弓畸形34例,右位主动脉弓畸形44例,其他畸形55例,肺动脉异常起源5例。左位主动脉弓畸形中动脉导管缺如11例,动脉导管闭锁4例,右锁骨下动脉迷走18例,孤立右锁骨下动脉1例。右位主动脉弓畸形镜面右位主动脉弓33例,左锁骨下动脉迷走7例,孤立左锁骨下动脉1例,孤立无名动脉2例,4支动脉分支对称发出1例。其他畸形包括主动脉弓缩窄45例,主动脉弓离断9例,颈部主动脉弓1例。肺动脉起源异常包括肺动脉吊带3例,Berry综合征1例,肺动脉起源于降主动脉1例。结论:主动脉弓畸形复杂多样,以主动脉弓缩窄最多见,左位主动脉弓畸形以右锁骨下动脉迷走多见,右位主动脉弓畸形主要是镜面右位主动脉弓。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术中支架人工血管植入术或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治疗合并迷走右锁骨下动脉的B型主动脉夹层的初步经验。方法:2010年8月至2017年8月,我中心共收治合并迷走右锁骨下动脉的B型主动脉夹层17例,其中术中支架人工血管植入术7例,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10例。结果:术中支架组和腔内修复组均无患者围术期死亡。术中支架组有1例患者术后7d发生胸骨哆开行清创术。腔内修复组无围术期并发症。术中支架组随访13~85个月,平均(54.86±27.01)个月,腔内修复组随访(12~89)个月,平均(51.10±24.71)个月。随访期间两组无死亡病例。结论:合并迷走右锁骨下动脉的B型主动脉夹层应根据不同的解剖特点和合并病变,选择术中支架人工血管植入术或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报道升主动脉人造血管替换联合三分支支架血管术中植入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初步经验。方法 2008年6月至2009年9月20例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接受了升主动脉人造血管替换和三分支支架血管植入术。当体外循环鼻咽温度降至20℃时,停止下半身灌注,经无名动脉近端升主动脉横断切口,将三分支支架血管植入主动脉弓和近端胸降主动脉真腔内,并将其分支支架血管依次植入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和无名动脉。将主干支架血管的近端与无名动脉近端的升主动脉切口重建后与替换近端升主动脉的人造血管端端吻合。结果所有患者术中均顺利地植入三分支支架血管,平均体外循环时间(163.2±19.21)min、心肌阻断时间(89.4±10.02)min、低流量选择性脑灌注和下半身缺血时间为(32.7±6.63)min。术后出现短暂性神智障碍1例,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20例患者均痊愈出院。术后3个月电子束CT检查结果示:主干支架血管及分支支架血管通畅、无扭曲;支架血管植入部位夹层假腔闭合;16例患者远端胸降主动脉夹层假腔闭合。结论三分支支架血管术中植入是简化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主动脉弓重建、提高手术安全性的一种有效新方法。主要适应证为弓内内膜无破口而需主动脉弓重建的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支架血管大小、分支支架血管间的距离的选择和放置过程中避免内膜损伤时术中三分支支架血管成功放置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三分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治疗StanfordA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经验。方法正中开胸,股动脉、右房插管转流,不游离主动脉弓及头臂血管,鼻温18℃,停循环,于无名动脉近端2cm部分切开升主动脉,直视下置入三分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于主动脉弓和近端降主动脉及三支头臂血管内,行左颈总动脉、右无名动脉气囊导管选择性脑灌注,吻合支架血管近端与升主动脉人工血管,恢复全身灌注。观察并发症及疗效。出院时和3个月复查CT血管造影(CTA)。结果本组无死亡,手术过程顺利,脑及右上肢停循环6-7min,左上肢及降主动脉停循环25-27min,心肌血运阻断时间81-96min,体外循环时间145-190min。术后64排CTA示1例左锁骨下动脉支架外左侧少量血流流向降主动脉,3个月时消失;术后短暂、轻度精神症状1例;二次开胸止血1例,与血管吻合无关。术后1周及3个月CTA示支架血管位置满意,各头臂血管血流通畅。结论三分支主动脉弓覆膜支架术中置人治疗A型主动脉夹层具有操作简单、并发症少、临床效果好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整体式分支型覆膜支架治疗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6例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血管腔内覆膜支架修复。所有患者都进行了16排螺旋CT增强扫描,确诊夹层原发破裂口位于左锁骨下动脉开口以远,距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平均距离1.2(0.5~1.8)cm。患者发病平均时间为7.6(2~15)d。所有患者都采用整体式分支型覆膜支架修复夹层破裂口,经股动脉顺序置入支架于左锁骨下动脉和主动脉弓降部。支架主干直径34~46mm,分支直径12~16mm,支架长度110~120mm。结果:16例支架均一次释放成功,夹层破口完全封闭,真腔血流正常,左锁骨下动脉血流通畅。术后平均随访1~2年,无并发症发生,无手术死亡。结论:采用整体式分支型覆膜支架治疗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可在急性期行覆膜支架置入术,当近段锚定区小于2cm时,可保持分支动脉血流通畅,近期效果良好,长期结果仍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EVAR)治疗复杂性胸主动脉夹层的临床疗效,报道相关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02至2015-10因复杂性胸主动脉夹层在我院接受TEVAR治疗的56例患者的病历资料,分析其手术方式的选择及原因。结果:56例复杂性胸主动脉夹层患者中21例主动脉弓解剖条件复杂,行TEVAR7例,行TEVAR、封闭左锁骨下动脉14例;主动脉夹层形态复杂16例,行TEVAR5例,行TEVAR、封闭左锁骨下动脉11例;夹层破口累及主动脉弓19例,行主动脉弓分支血管旁路术+TEVAR17例,预开窗血管支架的TEVAR 2例。所有手术均获成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TEVAR是治疗复杂性胸主动脉夹层的一种快速、有效的手术方式,可以通过封闭左锁骨下动脉、分支血管旁路术、血管支架改良等方式扩大其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应用三分支支架血管进行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全主动脉弓重建的可行性。方法对3例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需全主动脉弓重建的患者实施术中直视下三分支支架血管置入。当鼻咽温度降至23℃时,停止下半身灌注,于无名动脉近端横断升主动脉,经此切口将三分支支架血管置入主动脉弓和降主动脉真腔内,并将其分支支架血管依次置入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和无名动脉。将主干支架血管近端与无名动脉近端的升主动脉切口重建后与替换近端升主动脉的人造血管端端吻合。结果3例患者术中顺利地置入三分支支架血管。术后无并发症,均痊愈出院。术后电子束CT检查结果示:主干支架血管及其分支支架血管通畅,三分支支架血管均无扭曲,三分支支架血管置入部位的主动脉夹层假腔闭合。结论应用三分支支架血管直视置入进行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全主动脉弓重建是可行的。这种方法避免于常规全主动脉弓替换术中的主动脉弓三分支血管吻合和左锁骨下动脉远端较深部位的远端人造血管一降主动脉的吻合,从而简化了全主动脉弓的重建,并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0.
动脉旁路辅助下胸主动脉腔内修复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动脉旁路辅助下胸主动脉腔内修复(endovascularrepair,EVR)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分析自2003年6月至2005年1月动脉旁路辅助下腔内修复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5例(aorticdissectionaneurysm,ADA),主动脉弓动脉瘤、主动脉弓外伤性假性动脉瘤和胸降主动脉瘤(descendingthoracicaorticaneurysm,DTAA)各1例的治疗经过、结果和并发症。所有患者近端锚定区均<15mm。1例ADA行右左腋腋动脉旁路,其余都行右左颈总动脉、左颈总左锁骨下动脉旁路,1周后行EVR。结果8例都取得技术成功。DTAA患者动脉旁路术后无并发症,EVR术后并发脑梗死而死亡。腋腋旁路患者EVR术后即时造影显示左锁骨下动脉返流导致Ⅱ型内漏,未作特殊处理。其余患者围手术期无卒中、截瘫或肢体缺血性并发症。存活的7例都获随访,随访期3~22个月(平均14个月),未发生神经系统或肢体缺血性并发症,术后3个月CT证实7例均胸主动脉段假腔或者(假性)动脉瘤瘤腔完全血栓形成,腋腋旁路患者内漏消失。结论辅助性动脉旁路可以为胸主动脉腔内修复创造额外的近端锚定区,扩大腔内修复的适应证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