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涎腺发生的肿瘤分别来自腺上皮组织的肿瘤和来自间叶组织的肿瘤。来自间叶组织的肿瘤。如血管瘤、淋巴管瘤、脂肪瘤极少见到。涎腺肿瘤绝大多数(95%)来源干腺上皮。这类腺上皮组织肿瘤无论是良性恶性在生物学形为,临床表现和治疗方面均有其特有规律。不同于一般软组织肿瘤。1991年世界卫生组织发表了一个新的组织学分类,涎腺肿瘤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现将168例涎腺肿瘤总结分析。就涎腺肿瘤发病的年龄、部位分布趋势。诊断和治疗中一些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与热休克蛋白70(HSP70)在涎腺肿瘤中的表达,探讨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38例涎腺肿瘤中MMP-2与HSP70的表达,采用SPSS软件统计分析。结果MMP-2、HSP70在涎腺肿瘤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涎腺组织(P〈0.01);MMP-2及HSP70在涎腺恶性肿瘤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涎腺多形性腺瘤(P〈0.01)。结论在涎腺肿瘤中,MMP-2、HSP70均有较高水平表达,与正常涎腺组织比较差别有高度统计意义,MMP-2及HSP70在涎腺恶性肿瘤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涎腺多形性腺瘤。  相似文献   

3.
应用PNA、UEA、ConA三种生物素化凝集素对30例涎腺肿瘤、8例正常涎 腺进行半定量研究,结果显示:(1)PNA在涎腺肿瘤中的表达增强,且PNA的表达强度与涎腺肿瘤的分化程度相关,恶性肿瘤中的PNA强阳性率为85.7%。高于良性肿瘤(43.8%)和正常涎腺(12.5%);(2)UEA在涎腺肿瘤中表达减弱,UEA阴性的病例呈侵袭性生长并可发生淋巴结转移,提示UEA与肿瘤细胞的生物学行为有关,UEA阴性可作为预测涎腺肿瘤转移和复发的一项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口腔颌面部肿瘤以涎腺肿瘤较多,任何年龄都可以发生.涎腺肿瘤以原发性为主,转移肿瘤很少.在涎腺的不同解剖部位中,腮腺肿瘤的发生率最高,约占口腔颌面部肿瘤的80%.  相似文献   

5.
201例涎腺肿瘤临床资料分析湖南省人民医院口腔科(410012)顾乐平在口腔颌面部的肿瘤中,涎腺肿瘤的发病率较高。现将我科1982年~1991年经住院手术治疗,病理确诊的201例涎腺肿瘤临床资料分析报告如下:临床及病理资料1性别与年龄本组201例涎腺...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与微血管密度(MVD)在涎腺肿瘤中的表达,探讨其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42例涎腺肿瘤中VEGF与MVD的表达,采用SPSS软件统计行分析。结果VEGF在涎腺肿瘤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涎腺组织(P〈0.05);MVD在涎腺恶性肿瘤与多形性腺瘤中的分布有显著性差异(P〈0.005);但MVD在多形性腺瘤中的分布与正常涎腺组织无显著性差异(P〉0.05);VEGF在涎腺肿瘤中的表达与MVD无显著相关性。结论在涎腺肿瘤中,VEGF有较高水平表达;MVD在多形性腺瘤中的表达不明显,但在涎腺良恶性肿瘤中分布有显著性差异;VEGF的表达与MVD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恶性涎腺肿瘤属于临床比较多见的口腔颌面部肿瘤[1].涎腺肿瘤的病理类型和内部结构十分复杂,临床初步诊断主要依靠临床体征、影像诊断等辅助诊断技术,具体确诊需术后进行组织病理诊断2-3].研究新的诊断技术对于恶性涎腺肿瘤的临床诊疗具有现实意义.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miRNA)在组织生长、分化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与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本文在分析现有涎腺肿瘤诊断技术基础上,对miRNA在涎腺肿瘤诊断及治疗上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希望对恶性涎腺肿瘤中的诊断、预后及治疗方面能够起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涎腺肿瘤的彩色多普勒影像表现、病理分级、分型与p-AKT蛋白表达的相关性,探讨p-AKT蛋白联合彩色多普勒影像对涎腺肿瘤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125例经病理证实的涎腺肿瘤患者的术前超声检查图像及病理组织,并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S-P法对活检切除的标本进行p-AKT蛋白检测.分析涎腺肿瘤的某些彩色多普勒特征性图与p-AKT蛋白表达之间的关系.结果:①p-AKT蛋白在涎腺恶性肿瘤中有较高的阳性表达率,为82%,p-AKT蛋白在良性涎腺肿瘤中的阳性表达为17.5%,1明显低于恶性涎腺肿瘤组的阳性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在涎腺恶性肿瘤的彩色多普勒血流各级别中p-AKT蛋白表达有明显差异(P<0.05),显示随着肿瘤内血流分布的增多,p-AKT蛋白在涎腺肿瘤的表达也随之增高.④从影像上特征性表现的评分来看,分值越低,p-AKT蛋白表达越低;分值越高,p-AKT蛋白表达越高.结论:p-AKT蛋白在涎腺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阳性表达与涎腺恶性肿瘤的恶性度有一定的相关性且呈正相关,并且涎腺瘤彩色多普勒超声特征性表现与p-AKT表达有一定的相关性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王颖  汤晓飞  郑明  欧阳喈 《吉林医学》2003,24(2):122-123
目的:为了探讨癌基因c-fos、c-jun在涎腺肿瘤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本研究选用多克隆抗体c-fos、c-jun,采用常规免疫组化SP法,观察c-fos、c-jun蛋白在涎腺良、恶性肿瘤中的表达情况。结果c-fos、c-jun基因在涎腺肿瘤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两者的表达呈正相关。在涎腺良性肿瘤中的表达程度明显低于恶性肿瘤。结论:c-fos、c-jun基因在涎腺肿瘤的发展中具有协同作用,与肿瘤的增殖和分化程度密切相关。对涎腺肿瘤的早期诊断及其判定其分化程度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涎腺肿瘤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 2 (MMP- 2 )表达及与微血管密度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 P法观察 36例涎腺肿瘤(其中涎腺多形性腺瘤 14例,涎腺腺样囊性癌 22例)石蜡包埋组织中的MMP- 2、CD34表达。并在CD34染色切片上检测间质微血管密度 (MVD)。结果:在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中MMP- 2阳性表达率(68. 2% )明显高于涎腺多形性腺瘤(28. 6% )。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中的MVD的平均值 (63. 43±4. 43)明显高于涎腺多形性腺瘤(45. 43±4. 30)。MMP 2阳性表达组MVD平均值 (66. 84±4. 65)明显高于MMP- 2阴性表达组(44. 76±3. 53)。结论:MMP- 2可能通过促进涎腺肿瘤间质血管生成,促进肿瘤的侵袭和转移,并可能成为判定涎腺肿瘤生物学行为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1.
王旭  周晓霖 《大家健康》2013,(21):106-107
目的:探讨应用高频超声对涎腺肿瘤的诊断及临床价值。方法:应用超声彩色多普勒诊断仪,探头频率10MHz,回顾性分析36例涎腺肿瘤患者的超声检查结果,其中25例为良性肿瘤,11例为恶性肿瘤。结果:经手术、病理证实良性肿瘤超声诊断符合率92%,恶性肿瘤超声诊断符合率为75%。结论:高频超声能清晰的显示涎腺肿瘤的形态、结构、大小和关系,对涎腺肿瘤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有助于对涎腺肿瘤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涎腺肿瘤中骨桥蛋(Osteopontin,OPN)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荧光实时定量RT-PCR和Westem blot检测OPN mRNA和蛋白在41例恶性涎腺肿瘤和21例良性涎腺肿瘤及10例正常涎腺组织中表达量,分析OPN mRNA和蛋白表达量与涎腺肿瘤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OPN mRNA和蛋白在恶性肿瘤中的表达量明显高于在良性肿瘤和正常组织中的表达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PN mRNA表达水平与恶性涎腺肿瘤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蛋白表达水平与TNM分期有关(P<0.05),与发病部位、分化程度无明显相关性.结论:恶性涎腺肿瘤中OPN mRNA和蛋白表达量明显增高,并与临床病理特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AgNOR技术对多种涎腺肿瘤的核仁形成区(NOR)进行定量分析和形态观察。结果表明,涎腺肿瘤中的AgNOR计数均值基本上与肿瘤的生物学行为相平行,即恶性肿瘤的计数值高于良性肿瘤,具有侵袭行为的交界肿瘤(混合瘤)高于涎腺良性肿瘤。统计学分析各组间有显著性差异。粘液表皮样癌和腺样囊性癌各病例均值离散度较大。提示AgNOR技术可作为涎腺肿瘤鉴别诊断和分型分组的重要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涎腺肿瘤组织中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EMMPRIN)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值,探讨EMMPRIN和MVD对涎腺常见肿瘤的侵袭性方面的生物学作用机理。【方法】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9例正常涎腺组织,28例多形性腺瘤,25例黏液表皮样癌,33例腺样囊性癌中EMMPRIN的表达和MVD值。【结果】EMMPRIN在正常涎腺组织、多形性腺瘤、黏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9、54%、84%、91%(P〈0.05)。MVD值在四组样本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黏液表皮样癌和腺样囊性癌的MVD值均高于多形性腺瘤。EMMPRIN表达阳性的涎腺肿瘤组织中的MVD值高于EMMPRIN表达阴性的涎腺肿瘤组织中的MVD值。【结论】EMMPRIN通过刺激MMPs和肿瘤血管的生成,使不同的涎腺肿瘤具有相应的侵袭性和恶性潜能。EMMPRIN和MVD可以作为判断涎腺肿瘤侵袭性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p53蛋白在涎腺良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选取手术切除的涎腺肿瘤组织标本36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多形性腺瘤、腺样囊性癌中p53蛋白的表达。结果p53在涎腺良恶性肿瘤中的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5);p53的表达与临床分期及是否区域或远处转移有关,而与肿瘤大小、部位无关。结论p53蛋白表达在涎腺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p53可作为判断涎腺肿瘤生物学行为及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涎腺肿瘤组织中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EMMPRIN)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值,探讨EMMPRIN和MVD对涎腺常见肿瘤的侵袭性方面的生物学作用机理。【方法】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9例正常涎腺组织,28例多形性腺瘤,25例黏液表皮样癌,33例腺样囊性癌中EMMPRIN的表达和MVD值。【结果】EMMPRIN在正常涎腺组织、多形性腺瘤、黏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9、54%、84%、91%(P<0.05)。MVD值在四组样本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黏液表皮样癌和腺样囊性癌的MVD值均高于多形性腺瘤。EMMPRIN表达阳性的涎腺肿瘤组织中的MVD值高于EMMPRIN表达阴性的涎腺肿瘤组织中的MVD值。【结论】EMMPRIN通过刺激MMPs和肿瘤血管的生成,使不同的涎腺肿瘤具有相应的侵袭性和恶性潜能。EMMPRIN和MVD可以作为判断涎腺肿瘤侵袭性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7.
涎腺肿瘤病变复杂,在治疗中局部处理的失误,会增加肿瘤的复发率,甚至恶性肿瘤处理得不彻底,会增加远处转移的可能性.因此,术中冰冻对确定涎腺肿瘤性质.决定手术方案起到了决定性作用.本文对我院4年来涎腺肿瘤冰冻切片作回  相似文献   

18.
涎腺肿瘤约占全身肿瘤发病率的1.2—2%,主要发生于大涎腺如腮腺、颌下腺、舌下腺及口腔内的小涎腺如腭腺、唇腺和颊腺等。有时尚可发生在颌骨组织及上呼吸道的粘液腺等处。目前对涎腺肿瘤的病理分类、诊断和治疗上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现将我科1955—1961年住院治疗的120例,从临床和病理方面作一分析和讨论。一、临床资料分析年龄:涎腺肿瘤可发生在任何年龄(表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测定涎腺肿瘤患者外周血中NK细胞数目的临床意义。方法:分别抽取29例涎腺肿瘤患者(实验组)及健康人10例(对照组)的外周静脉血,以流式细胞仪进行检测,测定NK细胞数目,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涎腺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中的NK细胞数目明显低于良性肿瘤及对照组,涎腺良性肿瘤外周血中NK细胞数目与对照组相比较无明显差异。结论:外周血中的NK细胞数目与涎腺恶性肿瘤患者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关系,涎腺恶性肿瘤患者的外周血中NK细胞数值降低明显,免疫功能低下,检测其值可对涎腺肿瘤尤其是恶性肿瘤的诊断及预后判断有一定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20.
涎腺非肿瘤性疾病误诊为肿瘤10例原因分析林毅(广西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南宁530021)涎腺非肿瘤性疾病是一类在临床上及病理上都比较复杂的疾病。如果不认真对待,很容易造成误诊。我科1989~1996年将涎腺非肿瘤疾病误诊为肿瘤10例。现分析如下。1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