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索急性发作期眩晕症病人脑血流动力学异常的状况.方法对156例病人(男性59例,女性97例)进行TCD检测,并以73例健康成人(男性31例,女性42例)为对照组,同步测定颅内脑动脉主干收缩期血流速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眩晕病人的血流动力学异常表现在椎基底动脉系统16.03%,颈内动脉系统亦占23.08%,两系统血流动力学异常占49.3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血流动力学异常发生率(P<0.01).其中女病人表现为前循环血流速度增快、后循环流速减慢,男性则以血流速度减慢为主.结论眩晕症病人颈内动脉系统与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动力学异常同时存在,TCD作为一种无创伤、操作简便的检测工具对眩晕病人的病因诊断和随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颈内动脉系统血管狭窄可能是眩晕的病因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眩晕是神经科常见的临床症状。分为前庭系统性眩晕和非前庭系统性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引起眩晕的主要原因。我们对颈内动脉系统血管狭窄所致眩晕进行分析和探讨。临床资料 : 选取在神经科门诊就诊 ,临床诊断为眩晕 ,无其他神经系统临床体征患者。经颅多普勒超声 (TCD)检查除外椎基底动脉狭窄或供血不足 ,有一条或多条颈动脉系统 (包括颅内外动脉系统 )血管狭窄患者 2 3例。男 10例 ,女13例 ,年龄 2 6~ 80岁 ,平均年龄 (5 8± 11)岁。方法 : EME ,TC 40 40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仪 ,2MHz探头经颞、枕及眶窗探测大脑中动脉 …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椎动脉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经颅多普勒(TCD)及椎动脉超声对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性卒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对41例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性卒中的患者进行椎动脉MRA、TCD及椎动脉超声检测,观察其异常情况.结果 41例患者中椎动脉MRA异常27例(65.85%),TCD异常32例(78.05%),椎动脉超声异常25例(60.98%).椎动脉MRA能清楚地显示血管病理形态,主要表现为椎动脉局部狭窄、单侧椎动脉变细及血流信号降低.结论 椎动脉MRA、TCD与椎动脉超声的联合检查有助于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性卒中的病因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老年患者颅脑多普勒超声(TCD)检查的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异常情况。方法选取2014—2016年茌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患者90例为观察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的老年人为对照组,对比2组TCD检测指标及检查结果异常率。结果 90例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患者中TCD检查存在异常的患者73例(81.11%),其中60例为椎基底动脉血流异常(82.19%)。观察组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后动脉(PCA)以及基底动脉(BA)与椎动脉(VA)的Vm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ACA、VA、BA的PI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老年患者TCD检查可见颅内血流指标改变明显,椎基底动脉改变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纤细或狭窄与血管性眩晕的关系。方法对120例血管性眩晕患者在急性期进行颈部血管彩超检查,观察颈部血管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应用颈部增强MRI和头颈部CTA检查动脉形态改变情况。结果 120例血管性眩晕患者的颈部血管彩超显示:椎动脉(VA)平均血流速度(Vm)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病例组颈部MR和头颈部CTA显示椎基底动脉较对照组纤细或狭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基底动脉纤细或狭窄导致血流速度减慢,是血管性眩晕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利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研究中枢性眩晕患者的脑血管形态变化.方法 对150例中枢性眩晕患者行主动脉弓及全脑血管造影,分析颈内动脉及椎基底动脉系统血管结构异常的类型、分布及比例.结果 中枢性眩晕患者150例中,114例(76.0%)血管有病变,其中单纯颈内动脉病变7例,单纯椎基底动脉系统病变98例,9例两个系统均存在病变,其中,椎基底动脉系统狭窄或闭塞85例,占56.7%.结论 椎基底动脉系统各种类型的血管结构异常是中枢性眩晕的重要因为.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观察老年中枢性眩晕患者脑血管的形态特征,为该病的病因诊断和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临床诊断为血管性眩晕的76例患者,全部进行全脑血管DSA检查,分析血管结构异常的类型及分布特点。结果全部患者中有72例存在不同类型及不同程度的血管结构异常共计116支,其中颈动脉系统病变12例(16支),椎-基底动脉系统病变65例(100支)。累及两条或两条以上血管的共25例,以椎动脉合并其它血管狭窄最为常见。椎-基底动脉系统病变中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47支(47/116);后循环先天性发育不良47支(47/116),其中椎动脉发育不良19支。结论后循环狭窄或闭塞以及先天性发育不良可能是老年人血管性眩晕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眩晕及偏头痛患者颅内血流情况。方法对200例眩晕患者和108例偏头痛患者进行TCD检查,主要记录椎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流速。结果眩晕组椎基底动脉系统流速普遍降低,而偏头痛组颈动脉系统流速普遍增快。结论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流速异常可能与生活压力、颈椎病女性月经期等因素相关,而偏头痛则因血管舒缩功能障碍所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关系,评价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颈动脉系统TIA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0例颈动脉系统TIA患者进行DSA检查,观察血管病变的性质,判断责任动脉。结果 70例患者中检出血管狭窄或闭塞59例(84.3%),其中症状相关侧血管狭窄或闭塞51例,症状相关侧对侧8例;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为86.9%(73/84),颅外动脉狭窄发生率为13.1%(11/84);56例(94.9%)可以判断责任动脉。结论颅内外动脉狭窄是颈动脉系统TIA的重要原因,DSA可以明确TIA患者血管狭窄的部位、程度、性质。  相似文献   

10.
青年眩晕患者经颅多普勒超声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青年眩晕患者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的检测结果。方法:对129例40岁以下的青年眩晕患者在眩晕发作期进行TCD检测,将椎基底动脉(VBA)血流分为高流速组、低流速组和正常流速组,并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129例在眩晕发作期检测有89例VBA流速异常,占69%,高流速组多于低流速组,267根血管中155根(58.1%)流速异常。结论:青年眩晕患者有相当数量为VBA病变,应对青年眩晕患者进行TCD检测。  相似文献   

11.
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对120例椎—基底动脉缺血性眩晕和对照组50例中老年健康人进行颅内动脉检测,结果发现缺血性眩晕患者63.3%异常,且发作期异常率(87.5%)高于缓解期(47.2%)。主要表现为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增高或减低。可能由于血管狭窄或和血管痉挛所致。为研究缺血性眩晕的血液动力学改变,为本病的临床诊断、观察病情、指导治疗提供了较理想的非创伤性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12.
转颈对眩晕患者基底动脉流速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采用TCD观测转颈对正常人及眩晕患者基底动脉流速的影响。方法 正常对照组 3 6例 ,眩晕患者 3 1例 ,TCD常规检查椎 -基底动脉及转颈时基底动脉流速的变化。结果 正常人随年龄增大 ,椎 -基底动脉流速下降 ,转颈前后基底动脉流速差异无显著性 ;眩晕患者椎 -基底动脉流速下降 ,转颈后基底动脉流速明显下降 ,较转颈前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转颈后基底动脉流速下降≥ 2 0 % ,即为转颈试验阳性 ,提示患者椎—基底动脉系统代偿能力差 ,存在椎动脉狭窄等病变的可能 ,需进一步检查  相似文献   

13.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与椎动脉MRA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分析、探讨椎动脉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诊断价值和意义。方法:共65患者,男33例,女32例,年龄40~78岁,平均年龄56.85+11.07岁。符合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诊断标准,分别进行椎动脉MRA、TCD、BAEP及椎动脉超声等检查。结果:65例患者中椎动脉MRA异常35例(53.8%),TCD异常53例(81.5%),椎动脉B超异常33例(50.8%),BAEP异常30例(46.2%)。椎动脉MRA能清楚的显示血管病理形态,主要表现为单侧或双侧椎动脉变细、粗细不均及血流信号降低。MRA异常率与病人的病程长短有关。结论:椎动脉MRA、TCD、BAEP、椎动脉超声4种方法合用,有助于全面客观诊断椎基动脉供血不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眩晕症状与脑血流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1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颈内动脉系统TIA及椎基底动脉系统TIA(VB-TIA)的眩晕症状进行对比,应用磁共振血管成像(MRA)、TCD检查分析脑血流的改变。结果VB-TIA是颈内动脉系统TIA的3倍,占总发病率75%,VB-TIA患者的眩晕症状占90.2%。136例TIA并眩晕症状105例,占77.2%。TCD、MRA检查脑血流异常分别为91%、85%。结论TIA患者眩晕症状突出,TCD、MRA检查在TIA的诊断中对脑血流改变提供有价值的客观依据,说明脑动脉硬化及狭窄加之颈椎病的发生,最终导致持久的脑血流低灌注,即慢性脑供血不足。TIA的眩晕症状与颈椎病、脑血流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基底动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病情加重原因。方法回顾分析21例急性基底动脉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血管改变特点、治疗及预后。结果临床表现运动功能缺损占28.6%,构音障碍和言语障碍占28.6%,眩晕、恶心和呕吐占71.4%,视觉障碍占14.3%,仅表现为孤立性眩晕或头晕而无其他神经系统主诉的占28.6%。基底动脉重度狭窄6例,单侧椎动脉闭塞6例,一侧椎动脉重度狭窄、另一侧椎动脉闭塞3例,一侧椎动脉重度狭窄3例,3例未做任何影像学检查。19例死亡,2例痊愈,均为溶栓病人。结论血管狭窄是基底动脉血栓形成极其危险的因素,对于有后循环缺血症状和体征患者,要尽早做血管检查,及时干预治疗。介入溶栓治疗是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与颅内外血管狭窄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与颅内外血管狭窄的关系。方法给68例TIA患者进行颈部B超、经颅多普勒(TCD)以及心脏超声检查,对其中56例有明显脑血管狭窄的患者进一步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结果56例行DSA检查的患者中,显示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6例,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21例,锁骨下动脉狭窄8例,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28例。大动脉狭窄性TIA44例,其中颈内动脉系统16例,椎基底动脉系统28例;栓塞性TIA18例,其中颈内动脉系统15例,椎基底动脉系统3例;腔隙性TIA4例;血管痉挛性TIA2例。结论TIA患者大多存在颅内外血管狭窄,其与TIA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经颅多谱勒超声(TCD)对头痛头晕症状患者疾病诊断的使用价值.方法 对就诊主诉为头痛或头晕,部分伴耳鸣、视物旋转且无其他神经系统局灶体征的患者48例进行TCD检测,包括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的血流速度、脉搏指数、频谱形态、异常声频的检测.结果 9例(18.7%)TCD未见明显异常,39例(81.3%)存在着不同的颅内血管血流动力学异常,其中流速增快6例(12.5%),流速缓慢9例(18.7%),流速不稳定或双侧流速不对称16例(33.3%),流速无明显变化,伴有不同程度搏动指数、频谱形态、异常声频改变8例(16.7%).结论 TCD以其简便、直观、准确的检测颅内血管血流动力学状态,为头痛头晕等疾病提供有价值的帮助.  相似文献   

18.
血管迂曲致锁骨下动脉盗血(附7例报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血管迂曲与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Subclavian steal syndrome,SSS)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行TCD检测,在检测中发现有椎动脉血流方向逆转者,行DSA检查明确盗血原因.结果 7例凶动脉迂曲造成盗血的患者中,5例存在锁骨下动脉迂曲,2例为椎动脉迂曲;1例表现为晕厥,其余6例全部表现为头晕或眩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症状,1例动脉迂曲与先天发育有关,其余6例均有高血压病史,考虑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结论 血管迂曲是引起SSS病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脑主要供血动脉狭窄分布特征。方法对2007-2009年诊治的脑主要供血动脉狭窄92例ICVD患者的临床和DSA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脑主要供血动脉颅外段病变发生率(82.6%)高于颅内段动脉(66.3%);多支动脉及前后循环同时病变的发生率较高(79.3%、57.6%);颈动脉系统常见狭窄部位是颈内动脉颅外段(57.6%)、大脑中动脉(34.8%),椎基底动脉系统常见狭窄部位是椎动脉颅外段(57.6%)、椎动脉颅内段(20.7%)。可干预危险因素越多,颅外合并颅内动脉狭窄的发生率越高,但无显著性差别(χ2=7.1;P=0.069)。结论 ICVD患者以颅外段动脉狭窄多见;颈动脉系统狭窄好发于颈内动脉颅外段、大脑中动脉,椎基底动脉系统好发于椎动脉颅外段。伴不同可干预危险因素组颅内合并颅内动脉狭窄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椎动脉盗血频谱的分类诊断的价值。方法 收集和分析TCD显示一侧椎动脉呈盗血血流频谱同时行颈部CT血管成像(CTA)或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的22例病例的临床和影像学检查资料。TCD对椎动脉盗血严重程度分级,CTA和MRA评价血管的狭窄程度。病例分为单纯锁骨下动脉狭窄、锁骨下动脉狭窄伴患侧椎动脉纤细或狭窄、单纯椎动脉盗血3组,并分析3组间临床指标和椎动脉TCD参数。结果 22例病例中,单纯锁骨下动脉狭窄者10例,锁骨下动脉狭窄伴患侧椎动脉纤细或狭窄者7例,单纯椎动脉盗血5例。单纯锁骨下动脉狭窄组、锁骨下动脉狭窄伴患侧椎动脉纤细或狭窄组、单纯椎动脉盗血组女性发病率分别为10%、40%、60%,右侧发生率分别为10%、57%、40%,隐匿型盗血的发生率分别为0、43%、60%,平均年龄分别为68岁、68岁、78岁。单纯椎动脉盗血组患侧椎动脉反向峰值流速(48±34)cm/s,单纯锁骨下动脉狭窄组、锁骨下动脉狭窄伴患侧椎动脉纤细或狭窄组患侧椎动脉反向峰值流速(9±14)cm/s,2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Z=-2.219,P=0.026)。利用测量患侧椎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