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比较上肢不同部位动静脉内瘘的结构基础及流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测定 2 0例患者上肢不同部位动静脉内瘘造瘘前及造瘘后 1年的血流量、左室射血分数 (EF值 )。结果 :7例上臂内瘘 ,瘘流量在960~2 5 40ml/min之间 ,平均 1 75 0± 3 68 42ml/min ;1 3例下臂内瘘 ,瘘流量在 3 90~ 91 0mi/min之间 ,平均 65 0± 1 43 1 2ml/min。 3例于透析间期时有心衰发作 ,其中 2例为下臂内瘘 ,1例为上臂内瘘。结论 :动静脉内瘘可导致高心输出性心衰 ,其发生与造瘘前心功能状态、透析的规则性有关。上肢不同部位动静脉内瘘分流量对心功能的影响无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单慧斌 《吉林医学》2014,(3):617-617
目的:总结自体动静脉内瘘维持性血液透析及穿刺后护理。方法:观察动静脉内瘘行长期血液透析患者36例。结果:动静脉内瘘穿刺透析患者36例,内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达到85%,透析血流量为180~250 ml/min,达到血流量要求,血透效果好。结论:穿刺技术的正确性和动静脉内瘘护理的系统性是延长患者透析的关键,也是改善其生存质量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延长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使用寿命的护理方法。方法:对本院43例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与总结。结果:所有患者中除3例出现动静脉内瘘堵塞和2例内瘘狭窄外,其余38例动静脉内瘘血管充盈良好,搏动明显,血流量达300~400ml/min,患者自我感觉良好,透析效果满意,未出现血流量不足等并发症。结论:只有加强动静脉内瘘手术患者术前、术后及穿刺时的精心护理,才能获得手术的成功,延长内瘘的使用寿命,提高血透治疗的效果,延长患者的生命。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带涤纶环硅胶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在尿毒症维持性透析患者中的应用 ,并评价其重复循环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中心 32 9例采用中心静脉留置带涤纶环硅胶导管为透析通路的维持性透析患者的临床资料 ,观察了其中 15例患者透析时的重复循环率 ,在透析机血流速率为 2 0 0 ml/ min、2 5 0 ml/ min和 30 0 ml/ min三种状态下 ,并随机选取 11例以前臂动 -静脉内瘘为透析通路的尿毒症患者为对照。结果 :置管手术后局部血肿的发生率为 4 .5 6 % (15 / 32 9) ,导管位置不良的发生率为 2 .12 % ,无 1例发生血胸、气胸、空气栓塞或静脉撕裂。导管的重复循环率随血流速率的增加而增加 ,相互间差异显著 (P<0 .0 1)。在上述 3种状态下分别为 4 .4 2 %± 2 .6 6 %、8.0 8%± 3.5 7%和 13.8%± 4 .81%。重复循环率在血流速率为 2 0 0 ml/ min和 2 5 0 ml/ min时 ,导管和内瘘间未发现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 ;但在 30 0 ml/ min的血流速率时差异显著 ,分别为 13.8%±4 .81%和 8.5 9%± 0 .79% (P<0 .0 1)。结论 :带涤纶环硅胶中心静脉留置导管在维持性透析患者中的应用是安全的。由于其重复循环率随透析血流速率的增加而增加 ;与前臂动 -静脉内瘘比较 ,重复循环率仅在血流速率较大时差异显著 ,所以带涤纶环硅酸导管在中  相似文献   

5.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护理特点及要求,以提高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的护理质量。方法对36例动静脉内瘘血液透析患者的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内瘘静脉血管充盈良好,搏动明显,每次穿刺成功,血流量200~290 ml/min,患者自我感觉良好,透析效果满意,未出现内瘘阻塞等并发症。结论通过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共同护理,使内瘘得到良好的保护,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延长使用寿命,使患者得到充分透析,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头静脉、桡动脉吻合的动静脉内瘘手术及建立长期血透通路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笔者所在医院2005年1月至2008年6月利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头静脉、桡动脉吻合的动静脉造瘘手术的80例肾功能衰竭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端侧吻合65例,端端吻合13例,放弃手术2例,分析手术效果.结果 78例手术患者术后瘘口均可扪及震颤或闻及血流杂音,3例糖尿病肾病患者术后未能闻及血管杂音;2例患者术后4周内瘘口有血栓形成需要重新手术,内瘘使用首次穿刺透析,最大血流量>200 ml/min者72例,<200 ml/min者3例,动静脉内瘘使用半年至3年,最长使用3年的穿刺近300次,仍使用良好.结论 应用显微外科技术进行头静脉、桡动脉吻合动静脉内瘘手术操作简便、吻合成功率较高、并发症少,是建立长期血液透析通路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7.
吴燕平 《现代医学》2001,29(6):418-419
动 静脉内瘘是维持性血透患者保证充分透析的重要生命线。随着透析技术的进步 ,维持性血透患者的存活时间不断延长 ,因而血透的血管通路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尤其是高龄透析患者普遍存在血管硬化的问题 ,因此 ,紧急行介入溶栓治疗抢救急性闭塞的动 静脉瘘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现将介入溶栓治疗的术前、术后护理 ,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我科自 2 0 0 1年 1~ 5月 ,收治 5例维持性血透患者出现急性动 静脉内瘘闭塞 (指血管杂音在 12h内消失 )。其中男 1例 ,女 4例 ;年龄 6 4~ 81岁 ,平均 ( 71± 10 )岁。原发病为干燥综合征所…  相似文献   

8.
维持性血透患者心力衰竭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透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45例维持性血透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照心衰组与非心衰组病例,用条件Logistic回归法分析心力衰竭发生与患者性别、年龄、肾衰竭基础病因等22项有关因素的相关性。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与心力衰竭发生有关的因素有年龄、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损害、透析总持续时间、每周促红素人均使用量、尿素清除指数(KT/V值)、高血压、低血红蛋白、低血清白蛋白、高血肌酐、透析间期体重增加过快、并发感染、动静脉内瘘、并存有其他心脏器质性病变等。引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的变量是年龄、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损害、尿素清除指数、高血压、低血红蛋白、低血清白蛋白、透析间期体重增加过快、并发感染、动静脉内瘘、并存有其它心脏器质性病变等。结论年龄、肾衰竭基础病因、透析不充分、高血压、低血红蛋白、低血清白蛋白、透析间期体重增加过快、并发感染、动静脉内瘘、并存有其他心脏器质性病变是维持性血透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尿毒症合并心衰患者动静脉内瘘的建立(附17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对 17例尿毒症心衰患者内瘘制作的总结 ,探讨其内瘘的手术时机、术式 ,并观察临床效果及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 17例尿毒症心衰患者先予药物治疗配合血液透析 ,心衰纠正后 4周、血压控制 (<18.67/ 12 .0 0kPa)、贫血改善 (Hb >80g/L) ,心脏彩超EF >5 0 %后 ,用钛轮钉 (2 .5mm)血管吻合法制作手腕部动静脉内瘘。结果 17例患者均 1次手术成功 ,术后无一例发生急性心力衰竭 ,平均血流量为 193± 2 6ml/min ,6个月后心脏彩超及X线胸片检查与术前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尿毒症心衰患者需纠正心衰后 4周、控制血压、改善贫血再制作内瘘 ,钛轮钉吻合法成功率高 ,吻合口固定不致分流过大诱发加重心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前臂尺侧动静脉内瘘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应用和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应用前臂尺侧动静脉内瘘进行血液透析的护理特点和具体护理措施。对尺侧动静脉内瘘的术前、术后、透析期间及非透析期间的应用和护理体会做出阐述。结果 12例前臂远端尺侧动静脉内瘘手术后均成熟,成熟时间4~6周;内瘘成熟后初始透析血流量和1年、2年透析血流量均可达250~300ml/min;2例出现血栓导致内瘘失功,其它病例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前臂尺侧动静脉内瘘顺利实施手术后只要护理得当,血流量足够,可以保证有效的血液透析。加强患者健康宣教对延长尺侧动静脉内瘘的使用寿命也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三种自体动静脉内瘘手术方式差异,对比其临床特点和并发症情况,为内瘘手术方式选择提供参考.方法72例手术患者,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前臂内瘘手术组、鼻烟窝内瘘手术组和肘关节内瘘手术组,分别进行手术,观察手术持续时间、内瘘成熟时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第8周内瘘大小、血流量、内瘘静脉直径、对心功能影响等指标.结果三种手术方式手术持续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内瘘成熟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6.423,P=0.000),在并发症发生、第8周内瘘口大小、血流量、静脉直径及对心脏功能影响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患者临床特点、血管情况进行内瘘手术方式的选择可实现动静脉内瘘的最优化建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动静脉内瘘血流量对慢性血液透析患者心功能及血清Cystatin C、Hcy、BNP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4月至2018年3月在我院采用动静脉内瘘行血液透析治疗的80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根据动静脉内瘘血流量(AVFB)水平分为低流量组(<400 ml /min);中流量组(400 ml /min -600 ml /min);高流量组(>600 ml /min)。术后1个月开始使用内瘘时和1年后行超声心动图检测心功能指标,同时检测血清Cystatin C、Hcy、BNP水平,并分析AVFB与其之间的关系。结果 透析前三组患者的CO、CI、EF、LAD、LVDd、LVDs、E、A和E/A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透析1年后高流量组患者的CO、CI、EF、LAD、LVDd、LVDs和E/A明显高于低流量组和中流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中流量组与低流量组患者心功能指标互相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透析1年后高流量组及中流量组患者的CI、EF、LAD明显高于透析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CO、LVDd、E、A和E/A也明显高于透析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透析1年后高流量组的LVDs 高于透析前(P<0.05)。透析前三组患者的血清的Cystatin C、Hcy、BNP均无明显差异(均P>0.05);透析1年后高流量组患者的Cystatin C、Hcy、BNP明显高于低流量组和中流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中流量组与低流量组患者的Cystatin C、Hcy、BNP指标互相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透析1年后高流量组和中流量组患者的Cystatin C明显高于透析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Hcy水平明显低于透析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VFB 与Cystatin C呈正相关(r=0.648,P<0.05),与Hcy、BNP呈负相关(r=0.542、0.147,P<0.05)。结论 AVFB与心功能密切相关,AVF的通畅可以减弱心功能的影响;AVFB与Cystatin C呈正相关,与Hcy、BNP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3.
喻晓东 《海南医学》2009,20(3):10-11
目的探讨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对血液透析患者血流动力学及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对桂林市第二人民医院肾内科2006年-2008年收治的54例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于动静脉内瘘术(AVF)前后进行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测,对比分析心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左心室射血分数(EF)、短轴缩短率(FS)、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内径(LVD)、右心室内径(RVD)及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指标的变化。结果AVF术后CO、CI、LAD、LVD、RVD、LVEDV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大,而EF、FS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静脉内瘘可以造成血液透析患者心输出量、心脏指数的升高,左心房、心室腔的扩大及左室舒张末容积增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血管通路对于血透患者的充分性和并发症,探讨持续血液透析患者理想的血管通路。方法选择我院肾内科2011年1月-2012年4月开始进行规律血液透析的患者,随访12-28月,评估动静脉内瘘(AVF)和带袖套隧道导管(CTC)的Kt/V值,比较二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67例患者中,采用AVF的41例,CTC的26例:AVF组的年龄和感染发生率比CTC组低(P〈0.05);二者的Kt/V值均〉1.2,但AVF组高于CTC组(P〈0.05)。结论 AVF组患者年龄轻、感染发生率低,应是长期血管通路的首选,CTC在AVF无法建立时可作为较好的长期血管通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我院血液透析5年以上成人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AVF)的血流量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108例血液透析5年以上成人患者,按AVF血流量大小分为A组(38例)和B组(70例),分析其血流量的影响因素及并发症情况。结果糖尿病、造瘘次数、内瘘血栓形成次数等因素为患者AVF血流量减少的影响因素。结论加强对血液透析患者的健康教育,提高AVF的临床护理水平,是保持AVF通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动静脉内瘘不同手术方式对血液透析病人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行动静脉内瘘术治疗的尿毒症病人60例,其中端-端吻合、端-侧吻合各30例,观察病人动静脉内瘘及心功能情况,评价动静脉内瘘不同手术方式对病人心功能的影响。结果:端-侧吻合组术后平均血流量和平均直径均高于端-端吻合组(P<0.01);端-侧吻合组术后1年心指数明显上升,射血分数明显下降,与端-端吻合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内瘘失败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选择动静脉内瘘手术治疗的血液透析病人,端-侧吻合是一种既能确保透析血流量,又不会增加病人心脏负荷的一种手术方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程卫  叶丽萍  李钟声  高路  顾菁 《安徽医学》2013,34(5):584-585
目的充分利用血液透析患者自体血管建立动静脉内瘘,以提高自体动静脉内瘘的使用率。方法选择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首次接受自体动静脉内瘘手术(其中前臂内瘘128例,上臂内瘘37例)的慢性血液透析患者165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前臂内瘘术后1个月内闭塞5例;上臂内瘘无一例闭塞,但上臂内瘘血流量较大,压迫止血不充分易造成局部血肿,上臂内瘘可穿刺范围小,静脉易形成动脉瘤。结论前臂血管无法建立内瘘时,上臂内瘘是较好的选择。采取绳梯式穿刺,透明胶带结合指压法止血,可避免动脉瘤及皮下血肿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血液透析患者的血管通路现状。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血液透析中心2015年4 月1日至2016年4月1日新导入及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基本资料、血管通路选择和并发症。结果:维持性血液透析 患者258例,采用自体动静脉内瘘(artetiovenous fistula,AVF)的患者占87.60%、带涤纶套带隧道导管占12.40%。新导入 患者61例,首次透析采用无隧道无涤纶套导管的患者占80.33%,AVF占8.19%,带涤纶套带隧道导管占9.84%,动静脉 穿刺占1.64%。AVF选择吻合血管依次为腕桡动脉-头静脉(76.55%)、肱动脉-头静脉(11.06%)、前臂中段桡动脉-头静脉 (7.08%)、肱动脉-肘正中静脉和肱动脉-贵要静脉(5.31%)。AVF发生并发症占总AVF透析人数的 34.07%,其中动脉瘤占 24.34%。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绝大多数采用 AVF,而新导入透析患者中使用无隧道无涤纶套导管者比例较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动静脉内瘘(AVF)成形术对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心脏结构及功能影响,及基于心脏超声的效果评价。方法 以笔者医院2012年1月~2015年3月拟行AVF术的62例ESRD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吻合口直径分为A、B两组。所有患者均在术前、术后1年进行心脏彩色超声检查,测量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射血分数(EF)、短轴缩短率(FS)等指标。测量AVF吻合口直径、血流量、体重增长率。比较两组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变化,及其与血流量、体重的相关性。结果 62例ESRD患者均顺利完成AVF术,未见任何相关并发症,手术成功率、1期内瘘通畅率均为100%。术后1年复查,两组LAD、LVEDV明显增大,B组EF、FS明显降低,A组EF、FS高于B组(P<0.05)。内瘘血流量与LAD呈正相关,与EF、FS呈负相关(P<0.05)。体重增长率与LAD、LVEDV呈正相关,与EF、FS呈负相关(P<0.05)。结论 心脏超声是评估AVF的重要手段,积极监测内瘘血流量、控制体重有助于延缓或逆转ESRD患者AVF术后心脏结构及功能变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长期留置中心静脉导管(TCC)在血液透析中的可行性。方法:30例无法建立血管内瘘的患者,采用Permcath双腔导管作右侧颈内静脉内置入。结果:30例均一次性置管成功,期间发生血栓形成或血流不畅2例,感染2例,出血2例,经处理后消失。除4例死亡外(非导管因素),其余均在继续透析中,血流量在200~300 mL/min之间。透析充分性与动静脉内瘘(AVF)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CC长期导管安全性能高,能满足临床透析需要,为维持性透析患者建立血管通路的极好补充形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