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淋巴细胞粘附分子表达的观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用流式细胞术及免疫双荧光染色法,分析了35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粘附分子表型(CD_(11a)/LFA-lα、CD_(18)/LFA-1β、CD_(54)/ICAM-1)。结合淋巴细胞变化对SLE作进一步探讨。结果发现SLE活动期CD_(11a)、CD_(18)表达随CD_4细胞减少而降低、CD_8细胞增多而增高,CD_(54)在CD_(20)细胞上亦增高。此外,CD_8细胞的CD_(18)增高与CD_4CD_(45)RA ̄+细胞降低呈负相关(P<0.05),而与CD_(20)细胞的CD_(54)增高呈正相关(P<0.01)。提示粘附分子可能在SLE发病机理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哮喘患者细胞粘附分子表达及血浆可溶性E-选择素、P-选择素含量变化研究张波刘树芬张劭夫齐法莲孙文杰细胞粘附分子与哮喘气道粘膜炎性细胞浸润有密切关系[1],本组对哮喘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表面的CD11a/CD18(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  相似文献   

3.
CD11/CD18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粘附分子CD11/CD18是在白细胞上表达的糖蛋白,缺血/再灌注损伤时的作用是介导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及渗出到缺血组织,缺血性卒中患者和脑缺血动物模型中均发现其表达升高。通过降低CD11/CD18可以减少脑死的体积和白细胞在缺血组织中的数量,有望成为治疗缺血性卒中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4.
肺泡巨噬细胞(AM)为慢性支气管炎(慢支)气道内非特异性炎症反应的主要始动细胞[1]。脂多糖(LPS)通过与AM上CD11c/CD18和CD14两种受体结合[1,2],导致胞浆游离钙水平的升高,最终引起炎性介质的合成分泌,参与局部的炎症反应。而AM胞浆游离钙水平的升高又影响膜上CD11c/CD18和CD14两种受体的表达[3]。由于CD18表达于所有细胞上,我们仅观察了硝苯地平在体外对LPS诱导的AM胞浆游离钙水平变化及CD11c和CD14表达的影响。对象与方法 10例慢支缓解期患者经结合临床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ANP)时中性粒细胞(PMN)聚集于肺脏的机制。方法在ANP并发急性肺损伤(ALI)模型,采用免疫组化技术等方法,动态观察ANP后大鼠肺脏实质细胞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PMN表面巨噬细胞分化抗原1(CD11b/CD18)的表达改变和PMN肺脏聚集的变化。结果ANP的肺脏ICAM1表达逐渐增加,与PMN肺脏聚集程度呈显著正相关,而PMN表面CD11b/CD18在ANP后1小时即迅速表达至高峰,并持续24小时。结论ANP后,PMN在肺脏的大量聚集是建立在PMN表面CD11b/CD18与肺实质细胞ICAM1高表达的基础之上,而ICAM1为这一粘附过程中的可变因素,是影响PMN粘附并聚集于肺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高血压病人白细胞流变性与细胞粘附分子表达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白细胞流变性和细胞粘附分子(CAMS)表达与高血压发生及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采用红细胞变形能力测定仪、体外血栓血小板粘附两用仪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149例高血压病人和110例健康人外周血白细胞变形能力(LD)、白细胞粘附功能(LAF)、白细胞CD18表达及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浓度的变化。结果高血压病人白细胞滤过指数(LFI)、白细胞粘附率(LAR)、白细胞CD18表达和sICAM-1浓度均明显增高,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三期病人各指标之间比较差异也具有极显著性(P<0.001),且以第3期病人各指标增高最明显。高血压病人LAR与LFI呈正相关(r=0.579,P<0.001);LAR和LFI与白细胞CD18表达和sICAM-1浓度呈正相关(r=0.662~0.804,P<0.001)。结论LD降低、LAF及白细胞CD18表达和sICAM-1浓度增高参与高血压的发生,且与病情严重程度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ANP)时中性粒细胞(PMN)聚集了肺脏的机制。方法 在ANP并发急性肺损伤(ALI)模型,采用免疫组化技术等方法,动态观察ANP后大鼠肺脏实质细胞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PMN表面巨噬细胞分化抗原-1(CD11b/CD18)的表达改变和PMN肺脏聚集的变化。结果 ANP的肺脏ICAM-1表达逐渐增加,与PMN肺脏聚集程度呈显著正相关,而PMN表面CD1  相似文献   

8.
目的: 为研究脑型疟发病机制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应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SDS-PAGE) 技术, 对云南省19 例脑型疟患者感染红细胞 (PE) 表达的红细胞膜蛋白1(PfEMP-1) 进行分析, 并分别与43 例恶性疟、9 例间日疟患者PE表达的PfEMP-1和PvEMP-1及6 例健康人红细胞膜蛋白(EMP) 进行比较。结果: 脑型疟患者PE存在高表达的高分子量PfEMP-1, 分子量为260~320 kDa。恶性疟及间日疟患者PE不表达260 kDa 以上的高分子量PfEMP-1,分别测到分子量最大为240kDa 的PfEMP-1和180 kDa的PvEMP-1。健康人对照组EMP分子量为140 kDa。结论: 脑型疟患者PE高表达的不同高分子量PfEMP-1 260~320 kDa, 与脑血管内皮细胞(EC) 不同受体蛋白CD36、血小板反应蛋白 (TSP)、细胞间粘附分子1 (ICAM-1)、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VCAM-1) 和内皮白细胞粘附分子1(ELAM-1) 及硫酸软骨素A (CSA) 的结合是脑型疟发病的分子基础, 可导致脑型疟患者发生昏迷。  相似文献   

9.
GM—CSF及IL—4增强肝癌患者树突状细胞免疫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粒/ 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MCSF) 及白介素4(IL4) 对正常成人及肝癌患者树突状细胞(DC) 表面人白细胞抗原(HLA)DR 及B72 等免疫分子表达及其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以GMCSF 及IL4 联合刺激正常成人(n = 10) 及肝癌患者(n = 10)DC,检测经GMCSF 及IL4 联合刺激前后DC 表面HLADR 及B72 表达水平及DC 免疫功能变化。结果 经GMCSF 及IL4 联合刺激后DC 表面HLADR 及B72 表达水平在肿瘤患者(6-7 ±1-6 、6-1 ±1-1 增至13-1 ±2-3 、11-4 ±2-0VOF,P< 0-01) 及正常成人(10-7 ±1-4 、9-6 ±1-2 增至14 ±2-2 、11 ±1-7VOF,P< 0-05) 均有增高;该DC 免疫诱导能力亦相应增强( 肝癌患者:由3100 ±120 增至6400 ±140cpm ,P< 0-01 ;正常人:由6200 ±90 增至7000 ±110cpm ,P> 0-05) 。结论 GMCSF 及IL4 联合刺激能增强正常成人及肝癌患者DC 表面HLADR 及B72 表达水平并进一步增强DC 免疫功能。提示联合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分期老年高血压病患细胞粘附分子表达的变化及其在老年高血压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104例不同分期的老年高血压患和56例健康老年人外周血白细胞CD18表达、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及可溶性 管细胞粘附分子-1浓度,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老年高血压病患的白细胞CD18表达,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分子-1及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沈度均高于健康老年人,差异有极显  相似文献   

11.
曾丽霞  孙林 《中华内科杂志》2000,39(9):603-606,I020
目的 了解狼疮性肾炎(LN)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白细胞介素-6(IL-6)受体(CD126与CDw130)的分布情况及其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结合微量全血双重荧光标记法检测LN患者CD4^+、CD8^+淋巴细胞表面CD126与CDw130蛋白表达情况。结果(1)与正常对照组(11例)比较,活动组(14例)与非活动组(10例)LN患者CD4^+细胞百分数明显降低(均P〈0.01),CD8^+细胞百  相似文献   

12.
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了43例原发性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细胞CD34抗原及其他免疫学标记的表达,其中13例(30.2%)表达CD34抗原。CD34 ̄(+)ANLL组在年龄、血红蛋白、白细胞、血小板、外周血和骨髓原始、幼稚细胞比例等方面与CD34 ̄(-)组相比较无显著差别,但表达CD34抗原的ANLL多发生在男性患者,常伴有HLA-DR(DP)、CD38、CD7等不成熟细胞表面标记的表达,而较成熟的髓系细胞表面标记CD15则不表达。CD34 ̄(+)ANLL与FAB亚型M1、M5a有着密切的关系,且对化疗反应较差,证明CD34 ̄(+)ANLL是一组分化程度较差的类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细胞粘附分子(CAMs)与急性心肌缺血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了40例健康人(对照组)和52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自发性心绞痛18例,心肌梗死后心绞痛22例,恶化劳力性心绞痛12例)患者心绞痛发作时和缓解后24h外周血白细胞CD18表达、血浆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和可溶性血管细胞间粘附分子-1(sVCAM-1)浓度的变化。结果 (1)UA患  相似文献   

14.
白细胞粘附分子单克隆抗体对成纤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抗白细胞粘附分子即白细胞分化抗原(CD11GB,CD18,CD54)单克隆抗体对成纤维细胞的体外增殖作用的影响。方法 采用^3H胸腺嘧啶核苷掺入法(^3H-TDR)结合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实验的方法,测定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胶原分泌的水平。结果 白细胞粘附分子的单克隆抗体CD11B,CD18,CD54能抑制成纤维细胞(L929)的增殖,并且CD11B与CD54,CD18与CD54的单克隆抗体联  相似文献   

15.
白细胞粘附分子单克隆抗体对成纤维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抗白细胞粘附分子即白细胞分化抗原(CD11B,CD18,CD54)单克隆抗体对成纤维细胞的体外增殖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3H胸腺嘧啶核苷掺入法(3HTDR)结合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实验的方法,测定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胶原分泌的水平。结果白细胞粘附分子的单克隆抗体CD11B、CD18、CD54能抑制成纤维细胞(L929)的增殖,并且CD11B与CD54、CD18与CD54的单克隆抗体联合抑制作用更明显;其抑制作用分别为CD11B、CD18、CD54单独使用的7.9、1.25、2.1倍。并可减少成纤维细胞株(L929)胶原的分泌,抗体的协同作用分别为CD11B、CD18、CD54的3、2.6、2.5倍。结论CD11B、CD54、CD18的单克隆抗体可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和胶原的分泌,可能在肺纤维化的治疗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借助聚合酶链反应(PCR)/序列特异性引物(SSP)技术对42例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和168例正常对照者进行人类白细胞抗原(HLA)-DRB1基因型分析。结果发现DCM组HLA-DRB1*11基因频率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26.19%对13.1%,P<0.05),其RR=2.36。其他等位基因频率在DCM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提示HLA-DRB1*11基因可能与DCM有关联。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造血干细胞移植期(HSCT)细胞因子及受体水平的变化、免疫重建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的关系,以探讨临床预测aGVHD的指标。方法 22例HSCT患者,采用双夹心ELISA动态监测血清细胞因子及受体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8、干扰素-γ、肿瘤坏死因子-a、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水平的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移植后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25+、CD69+细胞的重建。结果 22例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6例发生I度GVHD,4例发生Ⅲ-Ⅳ度GHVD。sIL-2R在aGVHD发生组于移植后第2周上升,第3周达峰值,Ⅲ-Ⅳ度GVHD峰值为(420.3±59.8)U/L,I度GVHD峰值为(221.5±38.8)U/L,早于aGVHD的症状出现,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显著相关,随症状的缓解而下降。其他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与aGVHD的发生无明显关系。CD25+细胞的升高与sIL-2R一致。结论分析移植后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及免疫重建可以预测aGVHD的发生,sIL-2R、CD25+细胞在aGVHD发生之前明显上升,是预测aGVHD的指标。  相似文献   

18.
大肠癌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免疫功能研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本实验检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表面HLA-DR及B7表达水平,并进一步探讨DC表面HLA-DR及B7表达水平与DC免疫功能的相关性及其在肿瘤逃避宿主免疫监视中的作用及机制;1材料和方法1.1材料1996/1997本院病理确诊DukeC期大肠癌患者11例,男8例,女3例,年龄30岁~65岁,平均49岁,均未接受任何抗肿瘤治疗.健康成人10例(本校学员),男女各5例,年龄20岁~24岁,平均21岁.1.2方法参照Thomas方法[1]分离及纯化,DC及T细胞,FITC荧光素标记的抗CD…  相似文献   

19.
研究炎症性肠病(IBD)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的免疫功能,探讨DC免疫功能变化在IBD发生中的作用。方法:以健康成人(n=10)作为对照,自IBD患者(n=11)外周血中分离和纯化DC及T细胞,按间接免疫荧光法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HLA-DR及B7-1的表达水平,检测DC诱导自体混合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的能力。结果:IBD患者 DC表面 HLA-DR、 B7-1的表达水平及 DC诱导自体混合 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19.6VOF±1.3VOF,18.7VOF±1.6VOF,12310cpm±146cpm)明显高于对照组(13.6VOF±1.2VOF,12.8VOF±1.4VOF,P<0.05,8660cpm±120cpm,P<0.01)。结论: IBD患者DC免疫功能亢进。提示DC免疫功能亢进可能与IBD的发生及发展相关。  相似文献   

20.
陈从新 《肝脏》1999,4(1):27-28
一、CD95业已证明,CD95(Fas/APO-1,CD95受体)通过与其自然配体CD95L或可溶性CD95L或特异性活性抗体结合而激发细胞凋亡。与肿瘤坏死因子受体(TNF-R1)、TNF-R2、低亲和性神经生长因子(NGF)受体、CD40和CD30等细胞外结构域中存在2~5个半胱氨酸而统归于TNF/NGF受体超家族。CD95还与TNF-R1,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R1,TRAIL-R2和死亡受体3(DR3)在胞内有一段同源区域而被命名为“死亡区域”。CD95凋亡路径是通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