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在本期杂志,Merten及其同事^1向我们提供了造影剂肾病的重要资料,该病正在成为急性肾脏病的研究热点。作者在119例基线血清肌酐至少1.1mg/dL的患者比较了0.9%氯化钠溶液与等渗碳酸氢钠溶液对造影剂肾病的预防作用。两者均于造影术前1小时开始以每小时3mL/kg的速度给药,并于造影后以每小时1mL/kg的速度继续给药6小时。碳酸氢钠组只有不足2%患者出现造影剂肾病(其定义为造影后血清肌酐上升≥25%),而生理盐水组发生率则高达14%。碳酸氢钠组造影剂肾病2%的发生率也在随后进行的开放性随访登记(open-label follow-up registry)观察中得到证实。作者认为碳酸氢钠对尿液pH值的影响可使氧自由基生成减少,从而减轻造影剂肾损伤。  相似文献   

2.
陈欢  吴华  何青  陈浩  王华  刘晓旭 《北京医学》2009,31(3):159-162
目的观察慢性肾脏病患者在围造影期随机应用生理盐水和碳酸氢钠两种不同干预方法后造影剂肾病的发生率,验证并比较两种预防方法的有效性。方法将拟行冠状动脉造影并伴有肾功能损害的患者,随机分为碳酸氢钠组和生理盐水组。两组分别从造影前6h开始给予1.5%碳酸氢钠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按2ml/(kg·h)速度静脉输注,最大速度≤150ml/h。造影中至造影结束后6h,以80ml/h速度继续静脉输注。造影剂均使用碘海醇,记录使用剂量。分别测定造影前和造影后24h、72h的血清肌酐、尿素氮,比较两组患者造影剂肾病的发生率。结果105例患者年龄43~88岁,平均(70.51士7.69)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BMI、合并糖尿病病史和高血压病史、eGFR、血脂和血糖水平、碘海醇用量上均无显著性差异。血清肌酐水平在造影前碳酸氢钠组高于生理盐水组[(110.5±27.4)μmol/LVS(102.5±13.3)μmol/L,P=0.043]。两组患者共发生造影剂肾病8例(7.62%),其中碳酸氢钠组1例(1.82%),生理盐水组7例(14%),两组造影剂肾病的发生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26)。结论与0.9%氯化钠注射液比较,围造影期应用1.5%碳酸氢钠静脉滴注能进一步降低已有肾功能损害患者造影剂肾病的发生,有效地保护肾脏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对于行冠脉造影,介入患者,应用生理盐水和碳酸氢钠两种不同干预方法后对比剂肾病contrastinduced nephropathy,CIN)的发生率,验证并比较两种预防方法的有效性。方法将拟行冠脉造影/介入的患者210例,随机分为碳酸氢钠组(实验组,n=110例)和生理盐水组(对照组,n=100例)。两组分别给予1.25%碳酸氢钠注射液或0.9%氯化钠注射液,并测定造影前和造影后24h、48h的血清肌酐(Scr),比较两组患者CIN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共发生造影剂肾病17例(8.1%),其中碳酸氢钠组5例(4.5%),生理盐水组11例(12.0%);两组造影剂肾病的发生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于造影剂引发的急性肾损伤,在造影前采用碳酸氢钠进行水化预防比采用氯化钠水化预防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4.
0.9%生理盐水1000ml含钠离子是多少毫克当量(mEq):根据公式mEq/L=毫克%×10×原子价(化合价)/原子量或分子量,则,钠mEq/L:0.9%×10×5=154/58.5mEq/L。氯化钠可电离成钠离子和氧离子,0.90%生理盐水1000ml含钠离子、氯离子各是154mEq,0.90%氧化钠1mEq是1毫渗透分子。  相似文献   

5.
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水化对原有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出现造影剂肾病的预防作用。100例原有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造影术后随机分为单纯水化组(51例)和阿托伐他汀联合水化组(49例),测定造影前后48h血肌酐水平。试验组造影剂肾病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8%(5/41)比24%(12/49)(P〈0.05)]。提示,阿托伐他汀联合水化可预防原有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造影剂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对梗阻性肾病所致肾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42例梗阻性肾病所致肾损伤的患者,随机分为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组(n=24)和对照组(n=18)。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还原型谷胱甘肽1800mg静脉滴注,每日1次,共治疗14d;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肌酐、尿素氮、SOD及尿液β2-MG、NAG水平。结果:治疗后还原型谷胱甘肽治疗组[(62.9±20.3)μmol/L,(5.7±1.88)mmoL/L,f0.35±0.10)mg,/L.(10.59±3.55)U/L]较对照组[(109.1±29.6)μmol/L,(7.2±2.23)mmo]/L,(0.80±0.26)mg/L,(25.21±7.56)U/L,P〈0.05]下降更明显,血清SOD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399.09±105.42)U/mL伽(257.96±81.15)U/mL,P〈0.01]。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可以减少梗阻性肾病患者肾脏的氧化应激性损伤。有助于肾小球和肾小管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血糖升高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临床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老年AMI患者223例,根据入院第一次随机血糖分为3组,A组〈7.8mmol/L,B组7.8~11.0mmol/L,C组≥11.0mmol/L。A组为血糖正常组,B、C组为血糖升高组。结果:入院随机血糖高的患者,平均年龄较大[(68.8±7.5)岁比(71.6±7.3)岁、(74.3±7.1)岁,P〈0.05],C组与A组相比血甘油三酯[(1.57±0.83)mmol/L比(1.31±0.63)mmol/L,P〈0.051、尿酸[(360.2±172.3)μmmol/L比(273±86.3)μmmol/L,P〈0.05]、肌酐[(125.2±90.5)μmmol/L比(85.7±23.6)μmmol/L,P〈0.05]浓度较高。与A组比较,B、C组复合壁心肌梗死多见(38.9%比59.7%、66.7%,P〈0.05)。C组与A组相比左室射血分数[(43.5±6.37)%比(58.5±8.36)%,P〈0.05]较低。与A组比较,B、c组患者溶栓再通率低(54.8%比40.6%、28.6%,P〈0.05),冠脉造影提示多支血管病变多见(51.6%比73.7%、69.2%,P〈0.05),C组比A组并发心力衰竭多见(35.4%比15.9%,P〈0.05),住院病死率(20.8%比4.5%.P〈0.05)增加。结论:老年A加患者入院随机帆糖升高.提示病情蘑、梗死面积大、并发症多、预后蓁及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8.
造影剂肾病现状及新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现代医学的进展,影像诊断和介入治疗取得了长足发展,造影剂肾病(contrast—induced nephropathy,CIN)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所谓CIN是指排除其他肾脏损害因素后,使用造影剂后2-3d发生的急性肾损害。目前本病诊断标准尚不统一,通常认为血清肌酐(Scr)水平比造影前升高25%-50%,或Scr升高44.2~88.4umol/L便可诊断。CIN的发病率报告不一,从0%-58%不等,目前为住院病人急性肾衰竭的第三位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水化联合碳酸氢盐对造影剂肾病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159例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CAG)或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内支架植入术(CAG+PCI)的患者,随机分为水化联合碳酸氢盐研究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检测所有患者术前、术后第2天、第3天的血清肌酐水平。结果:治疗组78例发生3例(3.85%)造影刺肾病(CIN),对照组81例发生17例(21.0%)造影荆肾病(CIN),两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水化联合碳酸氢盐组较常规治疗组可更显著地减少造影剂肾病的发生:且简单易行,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本组36例均为1991年8月至1997年5月在本院住院的慢性肾功能不全病人。男19例,女17例。年龄20—65岁,平均38.2岁。病程3~25年。其中慢性肾小球肾炎19例,慢性肾盂肾炎6例,糖尿病肾病4例,先天性多囊肾3例,梗阻性肾病1例,狼疮肾炎2例,反流性肾病1例。氮质血症期[内生肌酐清除率(Ccr)0.33~0.83ml·s-1/1.73m2,血肌酐(Scr)176.8~442μmol/L,血尿素氮(BUN)8.9~17.8mmol/L]17例,尿毒症早期[Ccr0.17~033ml·s-1/1.73m2,血肌酐(Scr)442~707μmol/L,BUN17.8~28.6mmol/L]12例…  相似文献   

11.
黄芪注射液预防冠状动脉介入后造影剂肾病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成药黄芪注射液对防治冠状动脉介入诊疗后造影剂相关肾病的有效性,为临床防治造影剂肾病提供新思路。方法按就诊先后随机将52例患者分成两组,从造影前12h至造影后12h,等渗盐水组用0.9%氯化钠注射液以1.0~1.5mlJ(kg·h)的滴速静脉滴注;黄芪组用黄芪注射液40mL加入5%GS,以1.0—1.5mlJ(kg·h)的滴速静脉滴注。结果黄芪组肌酐增加值(30.2±15.6VS63.7±22.4,P〈0.05)和增加百分比(10.8%4-5.2%vs26.9%±10.2%,P〈0.05),明显低于对照组,内生肌酐下降值(10.3±4.2)VS(15.1±3.9)、下降比率(9.8±3.9)VS(14.3±4.5)、CIN的发生率(11.5%VS 34.6%)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黄芪注射液对CIN的发生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老年人使用碘海醇对肾脏损害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凤  梁海琴  韦勇 《中国热带医学》2007,7(11):2065-2066,2092
目的观察老年患者使用碘海醇对肾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静脉使用碘海醇进行增强CT检查的老年患者131例,年龄60~87(66±5)岁。于使用碘海醇后第2d、第7d分别检查各项肾功能指标。以使用造影后2d内血清肌酐(Cr)比使用造影前增加44μmol/L或增加25%,或内生肌酐清除率(CCr)比造影前下降25%为诊断造影剂肾病的标准。结果静脉使用碘海醇后第2d血清尿素氮(BUN)、Cr、24h微量白蛋白总量(24h UMALB)升高,CCr较使用前下降(P〈0.05)。使用后第7d上述指标与使用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自由水清除率(Free water clearance,CH2O)静脉使用碘海醇后第2d较使用前升高(P〈0.05),使用后第7d未能恢复到术前水平(P〈0.05)。按照造影剂肾病的诊断标准,共有29例(占22.1%)患者可诊断造影剂肾病。结论老年患者静脉使用碘海醇进行增强CT检查对肾功能有一定损害,但多数属可逆性。  相似文献   

13.
背景: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水平并减缓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然而,对于他汀类药物所致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变化与疾病进展的关系,目前仍无相关数据描述。目的:了解LDL—C和HDL—C水平变化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互关系。设计、地点及患者:对4项前瞻性随机试验(1999~2005年在美国、北美、欧洲和澳大利亚进行)的原始数据进行事后分析。其中1455例经血管造影证实的冠心病患者在接受他汀治疗(18个月或24个月)时进行了系列血管内超声扫描。所有超声分析均在相同的核心实验室中进行。主要观测指标:脂蛋白水平变化与冠状动脉粥样斑块体积的相互关系。结果:他汀治疗期间,LDL—C平均(SD)水平从124.0(38.3)mg,/dL(3.2[0.99]mmol/L)降至87.5(28.8)mg,/dL(2.3[0.75]mmol/L)(下降23.5%;P〈0.001),HDL—C水平从42.5(11.0)mg/dL(1.1[0.28]mmol/L)升至45.1(11.4)mg/dL(1.2[0.29]mmol/L)(上升7.5%;P〈0.001)。LDL—C与HDL—C比值从平均(SD)3.0(1.1)降至2.1(0.9)(下降26.7%;P〈0.001)。这些变化同时伴随平均(SD)百分粥样斑块体积的增加(从39.7%[9.8%]增至40.1%[9.7%])(增加0.5%[3.9%];P=0.001)以及平均(SD)总粥样斑块体积的减小(2.4[23.6]mm^3;P〈0.001)。在单变量分析中,LDL—C、总胆固醇、非HDL胆固醇、载脂蛋白B以及载脂蛋白B与载脂蛋白A-1比值平均水平和治疗引起的变化与动脉粥样硬化进展速率显著相关,而治疗所致HDL—C变化则与动脉粥样斑块体积负相关。在多变量分析中,平均LDL—C水平(β系数,0.11[95%可信区间,0.07~0.15])以及HDL—C升高(β系数,-0.26[95%可信区间,-0.41--0.10])依然为动脉粥样硬化消退的独立预测因子。动脉硬化显著消退(动脉粥样斑块体积减少≥5%)见于治疗期间LDL—C水平低于均值(87.5mg/dL)和HDL—C升高百分比大于均值(7.5%;P〈0.001)的患者。临床事件的发生未见显著差异。结论:在LDL—C显著降低以及HDL上升〉7.5%时,他汀治疗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消退相关。这些结果提示他汀治疗的获益源自致动脉粥样硬化脂蛋白的降低以及HDL.C的升高。尽管血脂水平的这些变化与动脉粥样硬化消退相关,但是后者是否可以转化为临床事件的显著减少,并改善临床预后仍有待进一步研究确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感染对慢性肾衰竭的影响,从而重视感染在慢性肾衰竭中的作用。方法:选择的98例患者治疗前均未行血液透析,均行慢性肾衰竭的一体化治疗,感染后均维持原治疗方案,同时联合抗炎治疗,需要透析的患者进行血液透析。同时测定治疗前后及感染前后的血肌酐和血尿素的指标。观察感染对心脏、脑部、血压、血液透析的影响。结果:感染前后患者脑病的发生率由(5.6±2.9)%上升到(10.5±3.4)%,休克的发生率由(3.5±1.9)%上升到(20.5±9.6)%,心力衰竭的发生率由(13.7±6.8)%上升到(46.7±15.8)%,心肌缺血的发生率由(10.3±5.7)%上升到(35.4±16.2)%;尿素由(21.45±11.43)mmol/L上升到(38.76±10.76)mmol/L,肌酐由(426.0±116.5)μmol/L上升到(856.0±178.5)μmol/L。治疗前后相比较,尿素由(38.16±10.76)mmol/L降至(28.72±10.35)mmol/L,肌酐由(856.0±178.5)μmol/L降至(587.0±156.8)μmo/L。治疗后与感染前的尿素和肌酐相比有差异性。结论:感染可加重肾功能损害并增加慢性肾衰竭的并发症。慢性肾衰竭合并感觉染的炎症因子所致的肾损害有不可逆转的趋势。所以要重视感染在慢性肾衰竭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合并慢性肾病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3年9月至2015年1月84例早期糖尿病合并慢性肾病患者,按照患者自愿原则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44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使用依帕司他联合吡格列酮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前列地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血肌酐、尿素氮、尿清蛋白排泄率、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3.18%,明显高于对照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51,P=0.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CRP与IL‐6相比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CRP[(0.45±0.05)mg/L]与 IL‐6[(0.72±0.11)μg/L]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1.05±0.14)mg/L、(1.25±0.24)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尿素氮、尿清蛋白排泄率、TNF‐α、内生肌酐清除率相比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尿素氮、尿清蛋白排泄率、TNF‐α、内生肌酐清除率分别为(6.41±1.12)mmol/L、(41.12±4.46)μg/min、75.54±6.64)ng/L、(92.94±8.24)%,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7.39±1.05)mmol/L、(91.48±7.31)mmol/L、(111.42±7.69)ng/L、(81.55±9.54)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8.18%,对照组为17.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疗效好,利于改善尿清蛋白排泄及炎症水平,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人体内铁代谢与冠心病和心肌梗死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菲洛琳比色法、免疫速率散射浊度法分别测定50例正常成人和33例冠心病、3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中铁蛋白、铁和转铁蛋白水平。结果:冠心病组和急性心肌梗死组的铁蛋白均值高于正常组(217.1μg/L、349.5μg/L、96.8μg/L,P<0.01),升高例数各占本组的23.8%~34.7%;冠心病组和急性心肌梗死组的血清铁均值高于正常组(135.5μg/dL、137.9μg/dL、98.4μg/dL,P<0.05),升高例数各占本组的33.0%~56.5%;而转铁蛋白与正常组总体上无显著差异(235.9μg/dL、244.8μg/dL、224.4μg/dL,P>0.05),升高例数各占本组的16.6%~34.7%。经过对冠心病组和急性心肌梗死组血清铁蛋白、铁与转铁蛋白相关性的分析,发现血清铁蛋白与血清铁有明显的正相关(γ=0.78),其次为血清铁与转铁蛋白(γ=0.68),而转铁蛋白与铁蛋白的相关性不明显(γ=0.04)。结论:人体内血清铁的升高会增加冠心病和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提示人们应注意铁的摄入量,防止体内铁储存过多。  相似文献   

17.
将473例肌酐正常的2型糖尿病肾病(DN)患者根据尿白蛋白/肌酐分为微量白蛋白尿组(DNl组,246例)和大量白蛋白尿组(DN2组,227例),结果显示,DN2组WBC、单核细胞、CRP较DNl组显著增加[(6.8±1.7)×109/L比(6.3±1.5)×109/L,(0.49±0.23)×109/L比(0.32±0.21)×109/L,(4.1±1.1)mg/L比(1.7±0.3)mg/L,均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WBC、单核细胞、LDL—C和淋巴细胞是尿白蛋白/肌酐升高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在预防冠脉介入术后(PCI)造影剂相关肾病(CIN)的作用。方法:将住院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38例随机分为他汀组和非他汀组。两组在水化治疗基础上,他汀组在应用造影剂前、后24h,每日1次口服阿托伐他汀80mg。然后分别测定并比较两组患者造影后24、72h的血清尿素氮(BUN)、血清肌酐(Scr)、内生肌酐清除率(Ccr)以及造影剂肾病的发生率。造影剂均使用非离子型低渗造影剂碘海醇,记录使用量。结果:他汀组BUN及Scr增加值和增加百分比明显低于非他汀组(P〈0.05),Ccr下降值和下降比率以及CIN的发生率(5.80%VS15.94%)亦明显低于非他汀组(P〈0.05)。结论:应用阿托伐他汀对于冠脉介入治疗患者造影剂肾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预防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9.
血尿酸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血尿酸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83例患者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以了解冠脉的病变程度,同时检查空腹血尿酸水平。结果冠脉造影显示冠脉正常者28例,冠心病55例。较之冠脉正常组血尿酸水平[(331±79)μmol/L],冠脉单支病变组血尿酸水平[(347±85)μmol/L],冠脉双支病变组血尿酸水平[(372±81)μmol/L],冠脉三支病变组血尿酸水平[(396±88)μmol/L]均显著升高(P〈0.05),而且冠脉病变三组间血尿酸水平两两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随着血尿酸水平升高,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增加。  相似文献   

20.
血清胱抑素C在检测糖尿病肾病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C)在糖尿病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颗粒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80例健康人和100例糖尿病肾病患者的血清CysC浓度,同时检测血清尿素(Urea)和肌酐(Cr)浓度并与之比较。结果糖尿病性肾病患者组血清CysC、Urea和Cr结果分别为(1.98±0.99)mg/L、(10.54±2.58)mmol/L和(150.6±11.6)μmol/L,健康对照组血清CysC、Urea和Cr结果分别为(0.99±0.18)mg/L、(4.71±0.99)mmoL/L和(88±8.7)μmol/L。糖尿病性肾病患者组血清CysC、Urea、Cr结果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经t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1)。糖尿病肾病组中血清CysC、Urea和Cr阳性率分别为95%、66%和75%:血清CysC阳性率与血清Urea、Cr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血清CysC在糖尿病肾病检测中有一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