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前认为血管中形成的斑块逐渐使管腔狭窄 ,并最终引起冠心病的临床症状 ,但这观点不正确。事实上 ,在动脉粥样硬化早期阶段 ,虽然有斑块明显聚集 ,但因冠脉“重构”(coronaryarteryremodeling)作用 ,管腔直径并未减小 ;直到疾病后期才出现可被冠状动脉造影 (CAG)检查出的管腔狭窄[1] 。随着冠脉介入诊断和治疗的迅猛发展 ,尤其利用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ultrasound ,IVUS)技术对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的自然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现已明确冠心病不是管腔而是管壁的疾病 ,粥样硬化早期的一个基本发病机制是冠脉重构 ,且粥样斑块的进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血管内超声(IVUS)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与斑块分布位置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2月临床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斑块位置分为血管近段组、血管中段组、血管远段组,比较三组患者的偏心指数、血管重构指数、斑块脂质含量及斑块所处的血管段直径的差异。结果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越靠近冠状动脉的近端,则斑块的偏心程度越明显,斑块处血管的正性重构越显著,斑块自身的脂质含量越高;相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越靠近远端,则斑块形态越趋于向心性,血管趋于负性重构,斑块脂质含量越低。结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易损性随着斑块靠近冠状动脉近端的分布趋势而升高。即粥样硬化斑块越靠近冠状动脉近端,则其易损性越高,发生急性冠脉综合症的风险越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病变的血管内超声(IVUS)特点.方法 应用IVUS观察35例稳定型心绞痛(SA)和49例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脉病变处的粥样硬化斑块的特征.结果 ACS组患者冠脉病变处以软斑块为主69.4% (34/49),SA患者冠脉病变处以硬斑块为主77.1% ( 27/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CS组不稳定斑块和斑块破裂,血栓形成病变占总病变的57.2%,与SA组(8.6%)相比具有显著差异性(P<0.01);同时两组患者斑块面积、斑块负荷、偏心指数相比差异亦具有显著性(P<0.01);ACS患者主要以正性重构为主(59.2%),而SA患者主要以负性重构为主(57.1%),二者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ACS组软斑块及斑块破裂、血栓形成、血管正性重构发生率明显高于SA组,IVUS检查是在体观察粥样斑块的良好手段,并可以指导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4.
冠状动脉重构是动脉壁对粥样硬化斑块的反应,主要有正性重构和负性重构。与冠状动脉造影比较,血管内超声技术能对人体血管腔的直径、冠脉重构的评价和斑块的性质提供更可靠的信息。该研究旨在应用血管内超声的反向散射技术检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重构血管,研究其主要斑块的特征和类型。  相似文献   

5.
运用血管内超声研究冠状动脉重构与粥样硬化斑块的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冠状动脉重构是动脉壁对粥样硬化斑块的反应,主要有正性重构和负性重构。与冠状动脉造影比较,血管内超声技术能对人体血管腔的直径、冠脉重构的评价和斑块的性质提供更可靠的信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起源异常(AOCA)与粥样硬化性斑块形成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94例冠状动脉起源异常患者(观察组)及35例冠脉起源正常者(对照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情况。结果右冠起源于左窦时,观察组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余冠脉起源异常者两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结论右冠起源于左窦是冠脉粥样硬化斑块好发因素之一。对此类患者应引起重视,采取相应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7.
应用16层螺旋CT评价辛伐他汀对冠状动脉斑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辛伐他汀对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方法 对43例经16层螺旋CT及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检测出的冠脉粥样斑块患者,给予辛伐他汀20 mg/d口服,12个月后复查斑块情况.结果 43例患者有119支冠状动脉存在132个粥样斑块,治疗后各种斑块大小有不同程度的缩小,其中脂质斑块(27个)缩小幅度26.4%(P<0.05),纤维斑块(34个)缩小幅度14.1%(P<0.05),混合斑块(13个)缩小幅度12.7%(P<0.05),而钙化斑块(58个)缩小幅度不明显(3.7%,P>0.05).结论 辛伐他汀可逆转或稳定冠脉粥样斑块,从而降低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发生;16层螺旋CT可定量评价粥样斑块的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8.
心肌桥临床诊疗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心肌桥(myocardial bridge,MB)的临床诊疗策略.方法 应用双源CT(double source CT,DSCT)对有心绞痛及类似症状的可疑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其中部分病人同时行选择性冠脉造影(selective coronary arteriography,SCA).按年龄分3组,分析MB的检出率、MB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及各年龄组的差别.结果 478例患者行DSCT 检查,检出MB 96例,检出率20.1%.共检出MB 107个,合并粥样硬化斑块59个,其中近段粥样硬化斑块48个(81.4%).59例患者行SCA 检查,检出MB 5例,检出率8.5%.青年组、中年组与老年组比较MB近段冠脉斑块性质明显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DSCT对MB及其近段冠脉病变的诊断有较高敏感性.MB近段冠脉粥样斑块的发生与年龄增长相关.青年组、中年组与老年组比较MB近段冠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9.
冠状动脉重构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冠状动脉重构(冠脉重构)是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冠状动脉管壁对斑决负荷的反应性变化。近年来,随着血管内超声显像(IVuS)的开展,对冠脉重构有了更深的理解。冠脉重构在粥样硬化的形成、粥样斑决的稳定性及介入术后再狭窄的发生上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中的动脉重构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随着冠脉介入性诊断和治疗的迅猛发展 ,尤其是利用血管内超声 ( Intravascular ultrasound;IVUS)技术对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发生的自然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冠脉重构 ( coronary artery remodeling)的现象重新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它在粥样病变的形成和介入术后再狭窄的发生上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在人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发展过程中 ,冠状动脉总的横截面积 ( CSA)增加以适应斑块的变化而不造成血管腔的任何减少 ,这一过程称之为冠状动脉的代偿性扩张。此现象最早由病理学家 Glagov等[1] 于1987年在尸体标本研究中首先发现 ,故也称之为G…  相似文献   

11.
易损斑块的检测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预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急性冠状动脉 (冠脉 )综合征 (ACS)是指由于冠脉急性病变致严重狭窄或闭塞所产生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包括不稳定性心绞痛、非Q波、Q波型心肌梗死和猝死。传统观念曾认为ACS由于冠脉粥样斑块慢性进展至管腔严重狭窄的结果 ,然而 ,研究发现大多数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的冠脉固定狭窄并不严重 ,降脂治疗的临床得益远远超过斑块本身消退的程度。因此 ,对ACS的认识从注意慢性病变到急性病变 ,从管腔狭窄变化到病变本身结构和功能的变化。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冠脉粥样斑块病变 ,在进展过程中由于血管重构 (或代偿性增大 )可无管腔严重狭窄 ,但…  相似文献   

12.
冠脉临界病变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过程中的一个特殊阶段[1],于此阶段识别稳定斑块对防治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等心脏事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现代医学对冠脉临界斑块的识别及干预研究相对成熟,而中医药对其研究尚未全面开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瑞舒伐他汀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观察常规剂量、不同的他汀药物对轻中度EH合并冠状动脉硬化的早期干预作用。方法将68例(男40例,女28例)经双源螺旋CT血管造影(DSCTA)检查诊断并经过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状动脉粥样斑块患者,随机分为瑞舒伐他汀(10 mg/d,n=34)组和普伐他汀(20 mg/d,n=34)组,1月复查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不达标者剂量加倍,12月后复查DSCTA观察斑块变化。结果治疗12月后两组LDL-C、总胆固醇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瑞舒伐他汀组下降更显著(P<0.05)。治疗前后斑块引起的冠脉狭窄下降幅度为软斑块>纤维斑块>混合斑块>钙化斑块,且瑞舒伐他汀组下降更明显(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可有效降低胆固醇,能明显逆转冠脉粥样斑块,降低冠脉狭窄程度。  相似文献   

14.
<正>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脏器质性疾病。炎症反应是促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进展的重要因素,使动脉粥样斑块易于破裂、出血,形成血栓,诱发急性心血管事件。研究发现,易损斑块的存在是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主要原因[1]。血管内超声(IVUS)能对粥样硬化斑块进行定性分析,从而判断斑块的稳定  相似文献   

15.
冠状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的病理基础,以血管壁斑块形成为特征.易损斑块定义为易于导致血栓形成或能迅速发展为罪犯病变的所有斑块,其最常见的组织学亚型具有薄纤维帽(厚度<65μm)、大脂核(脂质池体积>40%)、大量巨噬细胞浸润(显微镜下>25个/0.3mm直径)以及血管正性重构等特点.研究表明,65%~70%的血栓南薄纤维帽粥样硬化斑块引起[1],它的破裂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发病基础.冠状动脉动脉粥样硬化的各种发病机制均与巨噬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有紧密关系.在易损斑块中,这两种细胞成分明显有别于稳定斑块以及正常血管,主要表现为:(1)较多巨噬细胞浸润;(2)纤维帽中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及其分泌的细胞外基质(包括胶原纤维和蛋白多糖等)均明显减少[2].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易损性与这两种细胞密切相关,故深入研究有助于认识易损斑块的发生机制并积极进行预防干预.我们就巨噬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的相关性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血管造影(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MSCTA)检测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的可靠性,建立急性冠脉综合征积分(score system of acute coronary syndromes,SACS),用于评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危险分层.方法 研究20例非急性冠脉综合征及41例急性冠脉综合征且冠状动脉MSCTA发现斑块的患者,比较两组斑块CT值、重构指数(RI)等指标,进而构建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风险预测模型.结果 两组病变血管99支,可分析斑块1 17个,非急性冠脉综合征组36个,以钙化斑块为主(88.9%,32/36);急性冠脉综合征组81个,以脂质斑块为主(37.0%,30/81).两组正性重构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1.1% vs.32.1%,P<0.01);负性重构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0%vs.19.8%,P<0.01).由RI建立SACS,所得模型为:SACS=0.003PA+2.255RI-4.22,预测准确率为76.9%(P<0.01),受试者工作曲线下面积为0.815(P<0.01).结论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斑块多为脂质斑块,以正性重构为主,SACS对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有助于临床指导冠心病危险分层及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冠脉)内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及其与血清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浓度的关系。方法:选取胜利油田中心医院住院并行冠脉造影检查的患者10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60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46例。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PDGF水平,对所有研究对象的143支病变冠脉进行IVUS检查,比较ACS组与SAP组斑块性质、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发生率、正性重构比率、外弹力膜面积以及偏心指数等的差异,以及不同性质斑块血清PDGF浓度的差异。结果:ACS组血清PDGF浓度显著高于SAP组(P0.05)。与SAP组比较,ACS组斑块以软斑块为主,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发生率高,斑块以偏心斑块为主,偏心指数低,正性重构发生率高(均P0.05)。两组外弹力膜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纤维斑块、钙化斑块、混合斑块(硬斑块)血清PDGF水平均低于软斑块(P0.05)。结论:PDGF参与冠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在ACS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斑块越不稳定,PDGF的浓度越高,检测血清PDGF浓度有助于诊断和预测ACS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颈动脉粥样斑块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斑块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方法对39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术者同时做颈动脉超声检查,将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与颈动脉超声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者与正常者冠脉造影阳性率分别为74%和25%(P<0.01),双侧和单侧颈动脉斑块形成者冠脉造影阳性率分别为92%和20%(P<0.05),颈动脉粥样斑块对冠心病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诊断价值分别为81%、67%和74%。结论颈动脉粥样斑块对冠心病有较高的预测价值,双侧颈动脉粥样斑块较单测者预测性更高。  相似文献   

19.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冠状动脉重构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目的 :本文旨在通过血管内超声进一步探讨冠状动脉 (冠脉 )粥样硬化斑块与冠脉重构间的关系。  方法 :90例住院病人 ,男 60例 ,女 3 0例 ,年龄 3 6~ 76(5 9± 11)岁。临床诊断冠心病或可疑冠心病。均详细询问病史 ,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冠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检查。  结果 :①冠脉狭窄与血管重构的关系 :轻 (<5 0 % )、中 (5 0 %~ 75 % )、重 (>75 % )度狭窄均可见血管重构 ,以中、重度狭窄血管重构较明显。但均无明显差异 (P均 >0 0 5 )。②斑块性质与血管重构的关系 :脂质性斑块可见明显的血管重构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纤维性及钙性斑块血管重构不明显 (P >0 0 5 )。③斑块的形态与血管重构的关系 :61根血管为偏心性斑块 ,3 3根血管为同心性斑块 ,偏心性斑块可见明显的血管重构 ,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同心性斑块血管重构不明显 (P >0 0 5 )。  结论 :本文提示血管重构与斑块的性质及形态有着明显的关系 ,偏心性斑块和脂质性斑块可见明显的血管重构 ,而与血管狭窄程度无明显关系。因此 ,由于血管重构 ,血管内超声可显示明显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而冠脉造影可无明显狭窄表现。  相似文献   

20.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ASTEMI)是由于冠脉斑块破裂合并闭塞性血栓所致。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可有效开通心外膜冠状动脉,但由于支架置入后碎裂的血栓与粥样斑块碎屑栓塞远端微血管而导致冠脉发生无复流或心肌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