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我院从 1 995年 5月~ 1 997年 1 0月收治了 40 0余例癫痫病人 ,本组随机选择了 1 996年 1 0月~1 997年 1 0月间 1 0 0例均行 EEG、BEAM、PET、MRI/CT检查癫痫病人 ,重点对 PET、EEG进行比较 ,探讨脑电生理学与功能性显像对癫痫灶定位的临床价值。对象与方法一般资料 :本组 1 0 0例癫痫患者 ,男性 60例 ;女性 40例 ,平均病程 7.3年 (3~ 2 2年 ) ,均在常规检查的同时做脑电图 (EEG)、脑电地形图 (BEAM)、磁共振成像或 CT扫描 ,正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PET)。癫痫发作类型和频率 :发作类型依据 1 985年国内和 1 989年国际分类为…  相似文献   

2.
脑电图影像融合技术定位致痫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无创性脑电图影像融合技术对致痫灶定位作用.方法对4例临床确诊为癫痫的患者,术前视频脑电监测有异常放电,脑电图异常部位分别在右额颞、左颞、右中央顶区和右顶枕部.根据脑电图表现和脑电地形图分析结果,建立单或多偶极子模型.最后将标准头颅MRI模型与偶极子模型融合,确定致痫灶对应的解剖位置和空间坐标.结果致痫灶对应的解剖位置1例在右额中回的中部,1例在左颞后部皮质,1例定位在右侧中央沟,1例在右顶上小叶.偶极子参数随时间变化可反映异常脑电在脑内的传播方向.结论高分辨率三维MRI影像与定量脑电图分析的信息融合,可以直观地显示致痫灶的位置及异常放电传播方向,与真实头颅模型的融合无疑更会提高致痫灶手术前定位,对减少有创性检查,深部电极的准确放置也能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癫痫的诊断和治疗是目前神经内外科的一个难题。 1875年Jackson提出局灶性癫痫的发生与颅内致痫灶之间存在着关系的理论后 ,1886年Horsley对一位由于颅骨骨折而引起癫痫的患者进行了最早的大脑皮层切除术 ,并且使该患者的癫痫发作明显减少[1] 。在这以后 ,许多神经科医生都试图通过各种方法来确定致痫灶 ,用手术的方法来切除致痫灶达到治疗癫痫的目的。但是 ,对于癫痫致痫灶的定位仍然是比较困难的。Penfield在 2 0世纪初期 ,通过X线定位的方法来发现致痫灶 ,并且通过手术的方法来治疗难治性癫痫。最初的X线定位的方法有颅骨的X线摄片、…  相似文献   

4.
86例癫痫痫灶定位与脑电图懒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86例脑电图一侧懒波、另一侧痫样放电癫痫患者的病史特点及痫灶定位。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86例一侧懒波、另一侧痫样放电癫痫患者的病史、脑电图特点,并结合影像学改变、临床发作及发作期偶极子定位系统密度压缩谱阵(DSA)分析进行讨论。结果蛛网膜囊肿、外伤后脑软化灶和脑萎缩所致懒波常见,分别为24.4%(21/86)、23.3%(20/86)和18.6%(16/86)。42例行术中皮质及深部脑电图探测,证实了术前定位。结论脑电图一侧懒波,另一侧痫样放电时,其懒波侧多为原发痫灶侧。存在此类脑电图特有表现的癫痫患者中,以继发性癫痫多见(94.2%,81/86),但少数病程较长的顽固性原发性癫痫也可出现类似表现(5.8%)。准确找出原发致痫灶并予以切除,可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颅内电极脑电图(EEG)监测对癫痫致痫灶的定位作用。方法对经临床、影像学和常规EEG检查不能确定致痫灶部位的20例难治性颞叶癫痫患者,应用立体定向技术,经双侧颞叶植入硬膜下条状电极进行长时间EEG监测,观察发作期及发作间期EEG变化,结合常规EEG、MRI检查结果对癫痫灶进行综合定位;术后随访,评估致痫灶定位的准确性。结果20例患者颅内电极埋藏时间为1—5d,每例监测到/〉2次临床发作并记录发作间期和发作期的异常放电活动。20例患者发作期颅内电极EEG均能准确定位,15例致痫灶发作间期与发作期一致,2例发作间期为双侧棘波,3例发作间期定位与发作期不一致。术后按Engel疗效分级:发作消失13例(65%),显著改善3例(15%),良好3例(15%),无效1例(5%)。未出现因颅内电极安置所致的并发症。结论颅内电极EEG监测可为癫痫手术治疗提供可靠的病灶定位依据。  相似文献   

6.
癫痫灶的准确定位是决定癫痫外科疗效的关键步骤。目前常用的定位方法有脑电图(EEG),磁共振(MRI),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SPECT)和正电子发射扫描(PET)等。本文利用患者的临床表现和EEG定位结果作为标准,探讨发作间期18F-脱氧葡萄糖(FDG...  相似文献   

7.
癫痫放电灶的EEG,SPECT与PET定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EEG、SAPECT和PET在癫痫病灶定位诊断中的价值和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120例经MR和CT检查除外脑部肿瘤及脑血管畸形的癫痫病人,经电视录像-动态脑电图监测、SPECTT PET检查定位,比较三者定位方法的灵敏度和一致性。结果:PET定位的阳性率为90.8%;SPECT为74.2%;动态脑电图为60%三者的完全一致性为22.5%,SPECT、EEG与PET分别为62.4%和70.  相似文献   

8.
PET显像与癫痫灶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癫痫的脑代谢显像、脑血流显像、神经递质受体显像、阿片受体显像及单胺氧化酶活性显像等方面阐述了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 (PET)定位癫痫灶的机制和应用现状 ,并展望其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局限性痫样波无创性偶极子定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偶极子定位方法对局限性痫样波定位的准确性。方法(1)将一人工遇极子放置于用来模拟人头的球形模型中,随意变动位置,并描记球表面电位,DLM定位与实际位置比较。(2)选择局限性痫样波发放者22例,头皮脑电图描记DLM定位以三维图形显示偶极子的空间位置,其中的17例进行影像学检查,对二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模型实验DLM定位与人工偶极子实际位置一致但有向球中心造扰趋势;(2)22例DLM限局性痫  相似文献   

10.
核素显像对癫痫灶定位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海宁 《精神医学杂志》2000,13(2):64-65,61
本文扼要介绍以PET和SPECT为代表的核素显像对癫痫病灶定位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PET与MEG定位伽玛刀治疗顽固性癫痫临床及脑电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估PET与MEG定位、伽玛刀治疗顽固性癫痫临床效果和脑电图变化.方法 Leksell-C型伽玛刀治疗难治性癫痫33例,30例获得随访列入研究,EEG检查26例异常.分为PET组(22例)和MEG组(8例),发作频率分别为4.8±1.9次/月和4.6±2.2次/月.根据癫痫发作特点、脑电图、PET或脑磁图、CT或MRI定位致痫灶.周边剂量为8~13Gy,中心剂量为16~45Gy,照射范围略大于PET和MEG所提示的致痫区范围.术后每3个月复查EEG,并对照术前EEG,观察癫痫发作控制情况,按国际癫痫学会分类法分为6级进行疗效判定.结果 随访时间6~19个月,Ⅰ~Ⅱ级10例(33.3%),Ⅲ~Ⅳ级14例(46.7%),Ⅴ级4例(13.3%),Ⅵ级2例(6.7%).总有效率80.0%.PET与MEG两组病例癫痫发作频次皆较术前明显减少,术后12个月分别降至2.0±1.3次/月和1.8±1.1次/月.随访EEG逐渐恢复正常12例(48.0%),好转9例(36.0%),无变化2例(8.0%),恶化2例(8.0%).PET与MEG两组之间在治疗前后都没有差别.结论 PET或MEG定位致痫灶,伽玛刀治疗顽固性癫痫疗效肯定,EEG可以在术后随访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2.
癫痫患者脑电图痫样放电相关因素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分析癫痫患者脑电图痫样放电的相关因素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用24h便携式磁带记录脑电图(IEEG)检出痫样放电的162例癫痫患者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 在临床表现为全面性发作患者,AEEG可检出有明确定位价值的颅内局灶性异常。睡眠时期痫样放电检出率为80%,痫样放电主要出现于NREMⅠ-Ⅱ期(79%),清醒期及睡眠期均出现痫样放电的74例患者中其局灶性异常(67%)均出现于睡眠期,痫样放电仅出  相似文献   

13.
128导长程视频脑电图系统在癫痫灶定位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报告顽固性癫痫病人进行多导长程视频脑电图监测,了解癫痫灶定位的方法与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05例顽固性癫痫病人的发病、检查及癫痫灶的定位分析结果与过程,分析了其检查的准确性及影响因素。结果 对视频脑电图的直接人工分析定位率为81%,结合临床症状、偶极子定位分析准确率可以达到91.4%,且均可以达到与术中皮层脑电图检查定位一致或基本一致。结论 128导长程视频脑电图是一种无创、准确的癫痫灶定位手段。  相似文献   

14.
PET定位致痫灶γ-刀治疗难治性癫痫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对难治性癫痫的定位价值,评价γ-刀治疗难治性癫痫的效果及脑电图改变。方法43例患者主要依据PET显像,结合癫痫发作特点、EEG、MRI等检查综合定位致痫灶,应用MASEP-SRRS型旋转式γ-刀治疗,单纯性致痫灶照射边缘剂量为9~14Gy,等中心曲线40%~60%。需加照射杏仁核和海马时,边缘剂量25~30Gy;照射胼胝体时中心剂量75~100Gy,均为50%等剂量曲线。随访3~36个月,观察发作频率、脑电图变化情况,评价治疗效果。结果43例患者中,39例(90.7%)为发作间期的PET图像,表现皮层局限性低代谢灶,其中单发灶33例(84.6%),多发灶6例(15.4%);4例(9.3%)为发作期的PET图像,表现皮层单发的局限性高代谢灶;异常代谢灶常见于颞叶,其次为额叶。发作频率术前5.2±2.6次/月,术后12个月降至1.3±0.9次/月,随访结束时降至0.9次/月左右,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对随访6~36个月的病人进行Wieser疗效评定,Ⅰ~Ⅱ级为31.4%~38.9%,Ⅲ~Ⅳ级为43.6%~51.4%,Ⅴ~Ⅵ级为15.3%~23.1%,其中Ⅰ~Ⅳ级(有效率)为76.9%~84.6%。EEG逐渐恢复正常为7.7%~16.7%,53.8%~62.9%好转,22.2%~38.5%无变化,好转率61.5%~77.8%。主要并发症为放射性脑水肿,发生率为16.7%,经对症治疗后均能缓解。结论PET辅助定位下,低剂量γ-刀治疗顽固性癫痫具有较高的有效率,无严重并发症,是一种有效的癫痫微侵袭外科治疗方法;采用9~14Gy的周边剂量照射PET提示的致痫灶可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5.
脑电图对手术前癫痫灶定位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电图(EEG)检查是目前临床诊断癫(癎)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大脑皮质神经元活动产生动作电位(AP)、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等局部电活动.  相似文献   

16.
本简述了立体脑电图在定位癫癎致癎灶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立体脑电图电极植入技术及其适应证、并发症以及定位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EEG、SPECT和PET在癫痫病灶定位诊断中的价值和三者之间的关系。方法:120例经MR和CT检查除外脑部肿瘤及脑血管畸形的癫痫病人,经电视录像-动态脑电图监测、SPECT和PET检查定位,比较三者定位方法的灵敏度和一致性。结果:PET定位的阳性率为908%;SPECT为742%;动态脑电图为60%,三者的完全一致性为225%,部分一致性为512%。在完全一致性和部分一致性方面,SPECT与PET为783%,EEG与SPECT、EEG与PET分别为624%和708%。4例皮质脑电图(ECoG)证实局灶性癫痫样放电与PET检出的葡萄糖代谢减低区完全一致。结论:PET是诊断癫痫病灶灵敏而有效的方法,对癫痫病灶的定位价值优于EEG、MR、CT和SPECT。EEG、SPECT和PET三者有较高一致性,其中以PET与SPECT的一致性最高。  相似文献   

18.
额叶癫癎发作的癫癎灶定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分析40例额叶癫痫发作患者术前定位的临床资料,探讨额叶癫痫发作的癫痫灶综合定位方法。方法 应用临床发作症状评估、MRI/CT扫描、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摄影术(SPECT)检查、长程视频脑电图监测以及颅内电极记录等方法综合定位额叶癫痫患者的癫痫灶。结果 应用非侵袭性检查可以为45.0%的患者进行额叶癫痫灶定位;结合颅内脑电图长程记录,癫痫灶定位率可达90.0%;当影像学检查阴性时,78.9%的患者可以定位癫痫灶。结论 应用临床发作症状学评估、影像学检查、长程视频脑电图监测以及颅内脑电图长程记录相结合的综合定位方法,可以显著提高额叶癫痫发作的癫痫灶定位效果。  相似文献   

19.
视频脑电图与发作期SPECT对痫灶定位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视频脑电图(VEEG)、发作期SPECT在术前痫灶定位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对比分析48例难治性癫痫患者术前所行长程VEEG与发作期SPECT定位的情况,比较两者定位的一致性.结果 发作期SPECT定位阳性率为94%,VEEG为96%.两者完全一致占46%,部分一致占29%,完全不一致占25%.阳性率及定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局灶定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结果显示48例患者中Engel Ⅰ级27例,Ⅱ级10例,Ⅲ级8例,Ⅳ级3例;其中EngelⅠ~Ⅱ级的37例中33例来自两者定位一致的患者.结论 发作期SPECT与VEEG检查有较高的一致性,两者联合应用优势互补,可提高定位准确性,获得良好的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20.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value of ictal 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and VEEG in localization of epileptogenic foci for intractable epilepsy. Method The data of ictal SPECT and VEEG were reviewed from 48 patients with intractable epilepsy, all the results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with each other. Surgical treatment were performed on 48 cases. Results The positive rate of ictal SPECT and VEEG localization was 94% and 96% respectively. The rate of complete coincidence of the two methods was 46% (22/48), partial coincidence was 29% (14/48). Comparing ictal SPECT with video EEG in the ratio of lateral and focal epileptic foci localization, twenty - seven of 48 patients had an Engel Class Ⅰ outcome after surgery and an additional ten patients had rare seizure (Engel Class Ⅱ), and eight patient had a decrease in seizure frequency (Engel Class Ⅲ) , no marked chang (Engel Class Ⅳ) in three patients. In Engel Class Ⅰ and Class Ⅱ outcome cases, there were 33 (out of 37) cases came from its coincidence of ictal SPECT and VEEG localization. Conclusions VEEG combined with ictal SPECT can increase the accuracy on localization of epileptogenic foci for intractable epileps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