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二维、三维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诊断先天性椎动脉变异中的应用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010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3000例疑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行二维、三维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测椎动脉内径、起源、走行、数目、血流信号等变化。结果在可疑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3000例患者中,查出椎动脉先天性发育异常1252例,异常率达41.7%。其中,椎动脉起源异常2例,椎动脉颈段入横突孔位置异常1214例,椎动脉发育不良35例,椎动脉数目异常1例。结论二维、三维超声能清晰、无创性显示椎动脉颅外段的变异,从而为临床诊断椎动脉病变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贾春艳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3):3059-3061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先天性椎动脉入横突孔位置变异的诊断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2010年7月-2011年11月,应用飞利浦IE33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2 712例疑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进行颅外段椎动脉超声检查,重点观测、记录椎动脉内径、走行、血流速度以及颈段入横突孔的位置等.其中103例入横突孔位置变异病例,同时进行CT血管成像(CTA)检查.结果 2 712例患者中椎动脉入横突孔位置变异为244例,占全部椎动脉型颈椎患者总数的8.9%,其中103例患者同时接受多普勒超声与CTA检查,其多普勒超声与CTA诊断结果完全符合.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先天性椎动脉入横突孔位置变异,准确、快捷、无创且检查费用较低,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反复眩晕青年人与中老年人椎动脉彩色多谱勒特点.方法 利用彩色多谱勒检测69例反复眩晕青年人及76例中老年人颅外段椎动脉,观察两组第一段及第二段椎动脉走行、内径等.结果 反复眩晕青年人组以第一段椎动脉先天性发育异常多见,共42例,占61%;第二段椎动脉异常27例,d/27%.反复眩晕中老年人组以第二段椎动脉异常多见,共46例,占61%;第1段先天性发育异常23例,占30%.结论 彩色多普勒在眩晕患者椎动脉检查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反复眩晕青年人及中老年人椎动脉异常原因不同.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颅外段椎动脉发育异常的诊断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3年3月来我院疑诊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进行颅外段椎动脉超声检查,观测椎动脉管腔结构、血管走行、血流信号等变化。其中152例颅外段椎动脉发育异常患者同时进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或血管造影检查。结果发现236例患者椎动脉发育异常,其中椎动脉发育不良者为114例,椎动脉走行变异者为75例,椎动脉发育不良合并椎动脉走行变异者为47例。其中152例患者同时进行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或血管造影检查,其多普勒超声与MRA或血管造影的诊断结果完全符合。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准确、快捷的诊断颅外段椎动脉发育异常,且无创、检查费用较低,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与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联合检查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38例,均经临床检查、超声检查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确诊,其中7例经血管造影(DSA)检查、16例经磁共振血管造影检查(MRA)、3例经手术证实。采用TCD方法观察椎动脉颅内段血流方向及频谱的变化,二维超声显示椎动脉颅外段、颈动脉、锁骨下动脉及无名动脉的内膜和内径,彩色及频谱多普勒检测血流方向及速度。结果:7.9%(3/38)患者因椎动脉走行迂曲、红蓝交错的血流信号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逆向血流不能判定,TCD检查时,38例患者均表现为两侧椎动脉“Y”字形血流信号,颜色不一致,病变侧为红色血流,频谱方向与正常相反,能明确判定逆向血流。二维超声示引起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病因动脉硬化占84.2%(32/38),大动脉炎15.8%(6/38)。结论:TCD诊断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具有直观、快捷、准确的优点,结合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明确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病因、病变部位及程度,防止漏诊。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超声评估后循环缺血(PCI)患者的后循环血流动力学状况。方法 228例PCI患者分为脑梗死组11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116例,行颈动脉超声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同期设立健康对照组54例。比较脑梗死组、TIA组和对照组后循环血流动力学异常情况。结果脑梗死组和TIA组椎动脉颅内段和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增快和减慢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以流速减慢较多见;搏动指数亦显著高于对照组。脑梗死组双侧椎动脉颅内段和颅外段峰值流速差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超声有利于准确评估PCI患者后循环血流动力学异常。  相似文献   

7.
苏兰花  刘若川 《微创医学》2007,2(4):359-360
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减慢是TCD检查中最常见的情况,往往以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为表现。但笔者认为,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快慢与真正脑组织供血的多与少不应混淆,亦不能简单的以血流速度减慢为依据来判断是否脑供血不足。笔者应用TCD检测90例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减慢患者,并对其进行椎动脉颅外段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将TCD数据与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探讨引起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减慢的原因。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90例,男性65例,女性25例,年龄35~80岁,平均54岁,所有病例均进行椎-基底动脉TCD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相似文献   

8.
王伟  张晓玲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0):2741-2742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高血压患者颅外段椎动脉的检查价值。方法:观察64例高血压患者椎动脉的走向、管腔及血流动力学。结果:64例(128条血管)显示椎动脉存在不同程度的走行纡曲或扭曲,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椎动脉管腔狭窄,血流流速减低,阻力指数增大。与对照组相比,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高血压患者颅外段椎动脉提供了形态学及血流动力学的改变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SSS)的病因,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与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联合应用对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进行诊断,并探讨其诊断价值。方法应用Philips IE33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和理邦CBS-2颅内多普勒超声仪对18例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患者椎动脉颅内、外段、锁骨下动脉、无名动脉、双上肢动脉进行超声检查,观察其二维超声表现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18例患者中动脉粥样硬化15例,大动脉炎3例。完全性盗血13例,部分性盗血5例。结论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和大动脉炎,彩色多普勒超声与经颅多普勒超声联合应用可提高对SSS诊断的准确率,有效评价其血流动力学变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开展椎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筛查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89例有眩晕症状和/或存在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一项或多项疾病的患者进行颅外段椎动脉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探测双侧椎动脉走行、内径、血流速度、阻力指数等。结果:389例中发现椎动脉异常者241例(61.95%),其中达到VBI诊断标准者70例(17.99%),存在椎动脉先天变异和/或走行异常,但未影响血流动力学者19例(4.88%)。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可广泛应用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筛查和诊断,便于在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中枢性眩晕患者前、后循环血流变化的检测,明确其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德国DWL TCD超声仪,对随机抽取的208例中枢性眩晕患者进行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检测,观察其收缩峰的平均速度(Vm)的变化,分析其年龄差异与前、后循环中各指标的变化水平。结果中枢性眩晕患者血流速度异常以后循环异常为主,高年龄组血流速度异常尤为明显。结论 TCD具有简便、安全、准确、重复性好等特点,能够为眩晕患者颅内血流情况提供动态观察指标,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帮助,对眩晕患者的筛查有重要价值,可成为眩晕患者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二维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2D-CDFI)与经颅多普勒(TCD)检测双侧椎动脉(VA)对椎-基底动脉系缺血性眩晕临床诊断的意义。方法:对38例临床诊断为椎-基底动脉系缺血性眩晕的患者的双侧椎动脉2D-CDFI和TCD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D-CDFI与TCD检测均可简便、准确、直观地测量VA相关数据。VA缺血性眩晕异常主要超声表现:脉冲多普勒各参数异常;多普勒频谱波形异常;二维图像异常。异常结果有交叉互补性。两者结合能更全面地检测VA颅外段、颅内段的二维图像或(和)血流状态。结论:2D-CDFI与TCD检测双侧椎动脉能对椎-基底动脉系缺血性眩晕的临床诊断提供依据。两者有互补性。  相似文献   

13.
无先兆型偏头痛患者颅外血管经颅多普勒的检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CD)对无先兆型偏头痛患者头痛间歇期顿外血管的血液动力学变化。方法应用经颅多普勒(TCD)对96例无先兆型偏头痛患者的576根颅外血管进行TCD检测,并与29名正常人进行对照。结果在受检的576根颅外血管中,有283根血管峰血流速度异常升高,异常率为49.13%。颅外血管的异常高速血流主要表现为颈总动脉和颈外动脉,较正常人显著升高(P均<0.01)。结论在偏头痛病人TCD检测中,不仅要考虑颅内血管的血流变化,更要注意观察顿外血管的血液动力学的改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分析颅内结核患者的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脑血流动力学参数,探讨其动力学变化特点及其与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ICP)的相关性,分析TCD在颅脑结核诊治中的价值。 方法 连续纳入2016年3-9月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颅内结核患者52例作为病例组,另取3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对52例颅内结核患者在腰穿术前一天行TCD检查,获取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BA)、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VA)、大脑后动脉(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PCA)及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和大脑前动脉(anterior cerebral artery,ACA)的流速峰值(spectral atlas systolic peak velocity,Vs)、流速均值(mean velocity,Vm)、舒张末期流速(end diastolic velocity,Vd)、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等指标。统计分析以上数据及腰穿术所得ICP。 结果 颅内结核组MCA和ACA流速较正常对照组下降,BA、VA和PCA流速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所测动脉PI值均升高。相关分析结果提示PI值与ICP呈正相关。 结论 颅内结核异常改变波及整个颅内动脉系统。MCA及ACA流速较快,与ICP和PI均增高有关,且流速越快则可能提示病情越重,预后越差。后循环流速减慢可能和患者颅底结核渗出物沉积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联合颈动脉彩超检查在脑卒中高危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广东省高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具有脑卒中高危因素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25例。以TCD联合颈动脉彩超检查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或斑块的情况,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试验组患者行常规抗血小板聚集+他汀类降血脂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出院时的治疗效果及随访6个月发生(或再发)脑卒中情况。结果对照组有18例TCD及颈动脉彩超检查发现有颅内外动脉狭窄或斑块,试验组有20例,其发生(或再发)脑卒中的风险高,而使用他汀类降血脂药物可有效改善病情、降低风险,出院时对照组有效率为68%,试验组有效率为96%;随访6个月,对照组有9例发生(或再发)脑卒中,而试验组仅1例。结论对脑卒中高危患者使用TCD联合颈动脉彩超检查,能及时了解患者颅内外动脉的情况,为临床选择治疗方法提供客观依据,提高治疗效果,降低患者发生(或再发)脑卒中的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以DSA为"金标准",分析经颅多普勒(TCD)与颈部血管彩超(CCU)的检测结果,探讨二者相结合在诊断颅内动脉重度狭窄中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经过全脑血管造影(DSA)并进行了TCD和/或CCU检查的356例患者资料,并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诊断为颅内动脉重度狭窄74处,在TCD提示27例患者的39处颅内动脉重度狭窄中,相对应的颅外段动脉CCU检测结果显示无异常表现,DSA确诊为重度狭窄者13处,TCD与DSA的吻合率为33.33%;在TCD提示42例患者的59处颅内动脉重度狭窄中,相对应的颅外段动脉CCU检测结果显示:流速减慢,阻力升高,DSA确诊为重度狭窄者44处,TCD与DSA的吻合率为74.58%;未给予CCU检测,在TCD提示29例患者的38处颅内动脉重度狭窄中,DSA确诊为重度狭窄者17处,TCD与DSA的吻合率为44.74%。前二者之间有显著差异(χ2=16.41,P0.05);后二者之间亦有显著差异(χ2=8.82,P0.05)。结论对诊断颅内动脉重度狭窄,经颅多普勒结合颈部血管彩超有着显著的相关性,利用其相关性,对提高确诊率、合理利用医疗资源、评估病情有着重大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比较经颅多普勒(TCD)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颅内动脉狭窄中的诊断价值,为临床提供简便可靠的检查方法。方法对50例疑有颅内动脉狭窄的患者应用TCD测量各条血管的血流参数,包括收缩峰值流速、舒张末流速、平均流速、阻力指数,并与DSA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38例TCD诊断颅内动脉狭窄,35例经DSA证实。TCD诊断颅内动脉狭窄的特征是狭窄处彩色血流束变细,典型者呈“束腰征”;频谱多普勒显示狭窄处血流速度异常增高,频谱形态呈湍流、涡流,同时音频信号响亮。狭窄严重者彩色血流束连续性欠佳或者中断,血流速度不增快或者明显减低。血管闭塞者血流不显示。结论TCD对于颅内动脉狭窄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TCD检查快速、方便、安全、经济、确诊率高,可作为早期筛选性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8.
田莉  杨瑞棋  汪楚文 《西部医学》2014,26(9):1216-1218
目的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紧张性头痛患者发作期和间歇期的平均血流速度(MFV)以及特征性改变。方法选择2010年12月~2012年12月临床诊断的80例紧张性头痛患者,分别在其发作期和间歇期观察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以及大脑后动脉(PCA)的平均血流速度,同时选择40例正常人作为对照。结果①紧张性头痛患者的平均血流速度明显快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比较有先兆紧张性头痛(MwA)和无先兆紧张性头痛(Mw0)患者的差异,MW0患者发作期时PCA、MCA的MFV均比MwA的速度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WA在间歇期时ACA、MCA的MFV均比Mw0的速度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不同类型的紧张性头痛患者在间歇期和发作期MFV的变化有所不同;TCD检查结果可为临床提供重要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联合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评估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患者颈动脉病变的价值。方法将125例PCI患者分为脑梗死组5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73例,同时行颈动脉CEUS和TCD检测。同期设立健康对照组54例。比较脑梗死组和TIA组颈内动脉颅外段斑块的稳定性、狭窄程度,评估颈动脉狭窄对后循环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结果①脑梗死组颈内动脉颅外段所检出的斑块中,易损斑块占66.3%(61/92),高于TIA组39.7%(29/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②脑梗死组易损斑块的发生率为65.4%(34/52),高于TIA组的42.5%(31/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③脑梗死组颈内动脉颅外段≥50%狭窄的发生率为32.7%(17/52),高于TIA组16.4%(1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④发现前循环盗血的PCI患者11例,其大脑后动脉P1段、基底动脉、双侧椎动脉颅内段峰值流速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联合颈动脉CEUS和TCD检测有助于发现PCI患者合并的颈内动脉粥样硬化病变,识别易损斑块,评估前后循环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甘露醇对急性颅内高压征危重患儿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采用经颅多普勒( TCD)监测25例急性颅内高压征危重患儿,使用甘露醇前、后大脑中动脉频谱形态和血流速度变化。结果:23例急性颅内高压患儿注射甘露醇0.5 h后收缩期峰流速( Vp)、舒张期末血流速度( Vd)、平均血流速度( Vm)均增加,搏动指数(PI)降低(P﹤0.05),20例TCD频谱改变呈高阻力型,2例注射甘露醇前后均无脑血流信号。结论:急性颅内高压患儿使用甘露醇治疗可改善脑血流灌注,但对于TCD频谱变化明显异常、舒张期血流消失或反向血流的患儿甘露醇疗效不佳,预后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