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通过对因丙氨酸转移酶(ALT)检测不合格而延缓献血的献血者与合格献血者献血筛查结果的比较分析,初步探讨现阶段继续开展ALT筛查对提高血液安全性的意义.方法 将2006年2月至2008年1月上海地区565 360名献血者中,参加过两次献血且两次献血间隔期在365天以内,ALT延缓献血者和合格献血者分成两组,比较分析两组第二次献血筛查的不合格率.结果 ALT延缓献血者人群在第二次献血筛查时,ALT、HBsAg、抗-HCV、梅毒筛查不合格率及总体不合格率分别为33.90%、0.38%、0.26%,0.32%和35.05%,显著高于合格献血者人群(P<0.01);抗-HIV筛查不合格率为0.06%,与合格献血者人群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核酸检测等新的检测技术应用于血液筛查以前,ALT血液筛查能部分检出酶免疫检测的窗口期漏检,保障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估不同血液筛查模式对筛查效果的影响,为适应新版《血站技术操作规程》,制订适合本地区的献血者血液筛查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10~2011年上海市奉贤区血站37 136例无偿献血标本,其中预约献血标本13 693例,预约后采血标本10 389例,无预约采血标本13 054例.同时在无预约采血者中选择了2 705例在采血前先行ALT快速法,合格后再采血,分析不同的采血模式对筛查不合格率的影响.结果 无论是预约还是无预约献血,ALT为主要不合格原因.预约后献血者所有检测指标不合格率(2.70%)明显较无预约者低(5.62%),采血前筛查ALT能有效降低ALT不合格率(从6.33%降为2.88%),而预约后采血能显著降低HBsAg和抗-HCV等其他指标的不合格率(从1.85%降为0.73%).结论 对于计划性的团体无偿献血者的血液筛查,以预约献血结合采血前ALT干化学法筛查的策略为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酶联免疫检测阴性的样本进行核酸检测,探讨其应用特点。方法将酶联免疫检测阴性的样本按不同试剂厂家的要求进行汇集并进行核酸筛查,不同时段应用不同的核酸检测试剂,并参加卫生部临检中心和澳大利亚国家实验室的核酸检测室间质评。结果在筛查的55 543人份样本中,检出HBsAg阴性而核酸HBVDNA阳性的样本2份,未检出丙型肝炎病毒抗体和艾滋病毒抗体阴性而其相应核酸阳性的样本。卫生部临检中心室间质评结果与预期结果完全相符,国际室间质评结果HIV-1RNA完全相符,HBVDNA和HCVRNA分别有1个和2个未检出。结论我国目前核酸检测试剂的灵敏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核酸检测还需进一步扩大检测规模。核酸检测在血站和医院应用的不同。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了解佛山市禅城区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检测情况,为建立1支固定自愿无偿献血者队伍提供科学决策和参考。方法对2011~2015年参与该血站无偿献血的血液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11~2015年血液检测结果不合格率呈逐年下降趋势;献血前未进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筛查的血液检测不合格率为8.65%,献血前进行ALT筛查的血液检测不合格率为2.23%,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固定献血者与非固定献血者之间,除ALT检测项目外,其他检测项目的不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做好献血前的ALT筛查工作,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固定献血者队伍,提高血液检测的合格率,确保血液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在血液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是能够催化丙氨酸与α-酮戊二酸之间的氨基转移酶,整个肝脏内ALT含量约为血中含量的100倍。由肝细胞内ALT浓度比血清高1000~5000倍,肝细胞内ALT也可由于此种浓度差而泄漏入血中,因此,血清ALT活性是肝细胞损伤的敏感指标,尤其是病毒性肝炎的重要标志。除在肝炎的诊断及防治方面具有重要临床价值外,在中国血站系统对献血者的筛查也是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献血者血液筛查ALT异常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初复检献血者标本ALT异常与HBV和HCV感染的关系进行分析。[方法]应用IFCC推荐的速率法测定ALT,HBsAg和anti-HCV应用ELISA方法测定。[结果]6057份初检标本中ALT升高191份,占总异常率的53.7%(191/356),HBV和HCV标志物阳性分别仅占ALT升高标本的5.8%(11/191)和2、1%(4/191);47590份复检标本巾ALT升高500例,占总异常率的70.4%(500/710),HBV和HCV标志物阳性分别仅占0.4%和1.8%;HBsAg和anti-HCV阴性的单纯ALT升高在初复检标本中分别占总ALT升高标本的92.1%和97.8%。[结论]ALT升高是导致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目前献血者采用的ALT筛查标准(40U/L)无助于提高血液安全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初步分析罗氏MPX V1.0试剂在本地区献血者筛查中的应用情况。方法在罗氏Cobas核酸检测平台上,使用MPX V1.0试剂对9 418人次HBsAg、抗-HCV、抗-HIV、TP ELISA阴性的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进行核酸定性检测,并对NAT阳性样本进行确认试验和电化学发光检测。结果 9 418人次标本共发现6个核酸检测阳性样本。对此类标本的部分献血者进行追踪,其中发现1例低CT值(MPX V1.0 16.4)样本,通过确认试验发现其为HCV感染,进行追踪检测证实该标本为HCV感染窗口期。结论应用罗氏MPX V1.0试剂对ELISA检测阴性的献血者血液标本进行筛查后,能进一步筛查出HBV、HCV或HIV核酸阳性的标本,从而阻止将该类血液提供到临床,进一步降低经血传播疾病的发生,提高血液质量,保证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8.
血站降低不合格血液报废率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2005~2007年度因血液不合格导致报废的影响因素,寻找降低血站不合格血液报废率的办法。方法根据不合格报废血中占比例最大的项目的特点,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结果献血者ALT升高是导致血站不合格血液报废的主要因素,占总报废血量的72.13%。结论用采集静脉血代替手指血,半自动生化仪测定ALT,可有效减少血液报废。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进一步提高血液安全性,评估在上海地区开展核酸检测(NAT)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方法在核酸检测平台上,对31 184人次HBsAg,抗-HCV,抗-HIV ELISA阴性的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进行HBV DNA,HCVRNA,HIV RNA-1 3项联合核酸定性(cobas TaqScreen MPX试剂)检测,先进行6人份混样(pool)MPX检测,再对组成混样MPX反应性pool的标本进行单检。对于MPX检测反应性标本,进行核酸鉴别试验,同时使用罗氏ECL电化学发光检测系统进行乙肝补充血清学试验。结果 31 184人次标本共检测了5 198个pool,发现47个反应性pool,pool反应性率为0.9%;反应性pool拆分单检发现31例MPX反应性标本,经鉴别其中24例为HBV DNA,2例为HCV RNA/HBV DNA合并阳性,5例鉴别结果为不确定。结论核酸检测能在目前常规血清学检测阴性的献血者标本中筛查到核酸反应性的标本,常规开展核酸检测能进一步提高上海地区血液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广州番禺地区开展核酸血液筛查以来情况,探讨核酸检测技术(NAT)在血液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罗氏诊断Cobas S201系统对两遍酶免4项(ELISA)及ALT筛查阴性的献血者标本进行HIV-RNA、HCV-RNA和HBV-DNA 3项联合、6样本混样检测,对混样阳性的样本进行拆分实验,并对拆分阳性的标本进行分项确证实验,对确证实验HBV-DNA阳性的样本进行乙肝两对半血清学标志物的酶免检测。结果共完成40 107例标本的核酸混样检测,拆分阳性的标本60例,阳性率为0.150%(60/40 107)。对这60例样本做分项鉴别实验,结果HBV-DNA阳性47例,阳性率为0.117%(47/40 107),其余13例确认阴性。对47例分项鉴别实验HBV-DNA阳性的样的进行乙肝两对半血清学标志物检测,结果显示:单独HBc Ab阳性15例(31.9%),HBc Ab阳性伴HBs Ab弱阳性15例(31.9%)(其中有2例HBs Ab较强阳性S/CO分别达到14.6、22.3),HBe Ab、HBc Ab阳性8例(17.0%),单独HBs Ab阳性4例(8.5%),两对半全部阴性4例(8.5%),HBs Ab、HBe Ab、HBc Ab 3项阳性的1例(2.1%)。结论血站酶免4项及ALT筛查阴性的血液仍然存在一定的输血传染残余风险,HBs Ag阴性HBV-DNA阳性样本的两对半抗体阳性组合模式有6种,以单独HBc Ab阳性和HBc Ab阳性伴HBs Ab弱阳性占比最大。应用ELISA联合NAT进行血站血液筛查能更有效保障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在献血者中开展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筛查的可行性.方法 通过对2010年7月1日至9月30日5 376例无偿献血者进行ALT筛查,将其筛查结果与同时期3年内实验室无偿献血者ALT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在无偿献血者中,再次献血不合格率(8.56%)较初次献血者(10.47%)偏低,复检不合格率(5.42%)较初筛(9.80%)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开展献血前ALT筛查,2010年ALT不合格率较2008年和2009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LT不合格主要与献血前饮酒(26.00%)、疲劳(29.60%)等相关.结论 在献血前开展ALT项目的 筛查,既保护了献血者的身体健康,也有效避免血液不必要的浪费,节约了血液资源.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有无必要在街头无偿献血过程中进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快速检测。方法在街头无偿献血者献血前采用快速法检测ALT及对比分析街头用ALT快速检测法与实验室速率法的检测准确性。结果2010年4月、5月未采用ALT快速检测法检测ALT,采集全血后ALT阳性率分剐为1.86%、1.83%,使用快速法检测ALT,采集全血后ALT阳性率为0.35%。快速检测法与实验室速率法无显著,巨差异(P〉0.05)。结论快速法检测准确性另人满意,献血前进行ALT快速检测可有效地节约血液资源、降低血液成本。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无偿献血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筛查结果。方法选取2005年1月至2012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165 566例无偿献血者进行速率法的ALT检测,分别按年份、性别、年龄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8年间,ALT总阳性率为6.47%,2010年阳性率最低(5.21%),2012年最高(7.76%);男性的ALT阳性率(6.90%)远大于女性(2.46%);18~25岁ALT阳性率为最低(4.55%),36~45岁最高(9.44%)。结论 ALT的不合格率有性别和年龄的倾向性,有针对性地选择献血员,建立稳定的献血队伍,有助于减少血液的报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初步了解单人份核酸检测方法在无偿献血者血液筛查中应用的利弊.方法 利用Procleix TIGRIS全自动核酸检测系统,结合血站常规的血清学检测,平行检测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对核酸检测初检反应性、复检非反应性的标本应用其它检测方法进行验证;对核酸检测初检反应性且鉴别阳性的部分标本,应用阴性血浆做倍比稀释,模拟混合NAT检测.结果 在总共12 005份标本中,核酸检测ULTRIO初检反应性标本共51例,经复检非反应性或鉴别试验阴性的标本共17例(33.3%),其中有6例经罗氏核酸检测为HBV阳性,即不可重复的标本存在真阳性的可能.模拟混样检测结果显示,经混样检测后阳性检出率明显降低,尤其是病毒拷贝数比较低的标本.结论 单人份核酸检测在血液筛查的应用中有利有弊,应根据需要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采用干化学法初筛献血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的影响因素,以有效建立初筛 ALT 标准,减少血液浪费。方法收集2013年1~6月茂名市中心血站无偿献血者血样标本21065份,对比测试标本溶血、脂血、加样量、加样后等待时间等因素对干化学法检测 ALT 的影响,并根据结果规范操作,设定适宜的初筛限值标准。结果标本溶血对 ALT 检测结果产生影响,溶血率小于或等于0.5%对 ALT 检测无明显影响;脂血对检测结果无明显影响;加样量为(32±3)μL、加样后等待时间为10~40 s,ALT 检测结果可接受。设定初筛限值标准为 ALT≤40 U/L(女),ALT≤45 U/L(男)。结论标本溶血、加样量、加样后等待时间对干化学法检测 ALT 产生影响,而脂血对检测结果无明显影响,规范操作、合理设置正常限值可保证检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节约血液资源,进一步保证血液安全,值得广泛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在降低献血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单项检测不合格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17年4月13日至2020年2月25日纳入的5600例献血者,采用便利取样法将其分为研究组(2800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对照组(2800例,半自动生化分析仪). 比较两组的血液检测时间及ALT单项检测不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核酸扩增技术在献血者血液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HBV/HCV/HIV核酸检测试剂对血站常规ELISA筛查阴性的献血者标本进行HBV DNA、HCV RNA和HIV-1RNA 3个项目的8人份汇集检测,阳性汇集池再拆分检测。结果 33 714份ELISA筛查阴性标本中,检出HBV DNA阳性标本5例,阳性检出率为0.015%,未检出HCV RNA阳性标本和HIV-1RNA阳性标本。结论核酸扩增技术应用于无偿献血者血液筛查,有助于提高献血者的血液质量,保证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山东省东营市个体和团体无偿献血者的血液不合格影响因素的差异,从而保证献血者和血液安全.方法 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东营市中心血站的91 534例无偿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献血者的献血组织模式不同,将其分为个体献血者组(n=66 012)和团体献血者组(n=25 522).按照《血站技术操作规程》(2012版、2015版),《血站质量管理规范》(2006版)及《血站实验室质量管理规范》(2006版)的相关规定,对献血者的血液进行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抗-丙型肝炎病毒(HCV)、抗-梅毒螺旋体(TP)及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5项血液检验性因素项目进行检测.按照《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GB 18469-2012)及国际输血协会(ISBT)的相关规定,对血液的采血量、脂肪血发生情况,以及献血者的献血反应3项非血液检验性因素项目进行调查.并且采用x2检验和趋势x2检验的统计学方法对各个项目的不合率进行比较.结果 ①2012-2015年,东营市献血者血液的ALT、HBsAg、抗HCV、抗-TP、抗-HIV、献血反应、脂肪血及采血量不足项目不合格率基本稳定,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趋势=0.25、-0.14、-0.12、0.09、0.13、0.41、0.83、0.28,P>0.05).5项血液检验性因素项目中,ALT的不合格率最高,为3.31%(3 032/91 534),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7 560.72,P<0.05);3项非血液检验性因素项目中,脂肪血的不合格率最高,为6.52%(5 969/91 534),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69 443.63,P<0.05).②个体献血组血液检验性因素项目的总不合格率为3.90%(2 573/66 012),低于团体献血组的5.70%(1 455/25 522),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8.20,P<0.05);2组献血者ALT、HBsAg、抗-HCV、抗-TP、抗-HIV的不合格率分别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x2 =345.42、31.31、24.55、14.22、4.01,P<0.05).③个体献血组非血液检验性因素项目的总不合格率为9.26%(6 115/66 012),低于团体献血组的15.9%(4 067/25 522),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28.72,P<0.05);2组献血者献血反应、脂肪血、采血量不足项目的不合格率分别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x2 =162.47、603.23、828.72,P<0.05).结论 针对个体献血者,应加强对其献血前健康征询,从低危人群中采集更为安全的血液.针对团体献血者,建议采取减少每次献血人数,或者增加采血车及工作人员的方式进行血液采集,杜绝人员过于集中的采集方式,降低献血反应和采血量不足;并且加强团体献血前的注意事项宣传,降低脂肪血和ALT不合格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