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是具有最强提呈抗原功能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APC),以DC为基础的肿瘤疫苗治疗恶性肿瘤是目前最先进的肿瘤生物治疗技术之一[1].  相似文献   

2.
RNA转染树突状细胞疫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是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能够激活初始T细胞.DC体外负载肿瘤抗原能够刺激有效的抗肿瘤免疫.肿瘤mRNA转染DC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抗原负载方式.大量研究表明mRNA转染优于其他抗原负载方式能产生强免疫原性的DC,而且,可从微量肿瘤组织大量扩增的mRNA使DC疫苗能应用于每个肿瘤病人.本文综述了肿瘤mRNA转染DC作为有效的肿瘤疫苗的研究进展和应用情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人树突状细胞(DC)融合肝癌细胞(HCC)体外诱导T淋巴细胞产生特异性抗肝癌免疫的作用.方法 应用人重组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M-CSF)和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rhIL-4)对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进行体外诱导产生树突状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标志物表达水平,聚乙二醇融合DC与肝癌细胞HerG2,MTT法测定融合细胞(HerG2/DC)刺激T淋巴细胞增生、分化能力,细胞毒性实验检测HerG2/DC诱导的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对HerG2的特异性杀伤作用.结果 融合细胞HerG2/DC刺激T淋巴细胞增值能力明显提高,HerG2/DC活化的CTL对HerG2具有明显的特异性杀伤作用.结论 人树突状细胞融合肝癌细胞可有效诱导T淋巴细胞产生特异性的抗肝癌肿瘤免疫.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以EMT6乳腺癌细胞致敏的树突状细胞(DC)疫苗的抗肿瘤作用。方法无菌取小鼠骨髓细胞,在体外培养条件下经细胞因子诱导为DC,用EMT6肿瘤细胞冻融抗原冲击致敏DC,检测经DC免疫产生的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体外杀伤肿瘤细胞的活性。建立EMT6荷瘤小鼠模型,随机分为实验组、实验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于肿瘤接种后第7、14天给予相应DC疫苗治疗,观察致敏DC免疫对小鼠乳腺肿瘤模型的治疗作用。结果致敏DC诱导生成的特异性CTL在体外对肿瘤细胞可产生杀伤作用,与PBS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经致敏DC注射免疫后,小鼠移植瘤得到抑制,与PBS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以EMT6乳腺癌细胞致敏的树突状细胞(DC)疫苗在体外和小鼠体内均显示了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5.
随着免疫细胞生物学及免疫分子生物学的高速发展,细胞介导的过继免疫治疗已成为肿瘤患者放疗、化疗后辅助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作为抗肿瘤免疫治疗的重要手段。目前已用于临床的过继免疫治疗效应细胞有: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ymphokine-activated killercells,LAK),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s,TIL),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 Tlymphocytes,CTL)、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cells,CIK)和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等。CIK是  相似文献   

6.
树突状细胞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树突状细胞(DC)是体内专职的抗原提呈细胞(APC),具有摄取、处理和提呈抗原至T细胞的功能。随着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等学科的飞速发展,以及新的实验体系和新的技术方法的不断涌现,使得DC本身及其在临床上应用的研究取得了日新月异的进展。本文主要对DC的分化发育、DC与免疫耐受、免疫激活的关系及其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CIK)是一非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限制性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被认为是肿瘤过继免疫治疗的新希望。而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是目前所知的人体内功能最强的抗原递呈细(antigen p resenting cell,APC),两者共培养后,显示出强大的协同抗肿瘤作用,已经广泛应用于部分肿瘤中,并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负载肺癌抗原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诱导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LAK)细胞对肺癌细胞A549的杀伤作用.方法:采用肺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rhGM-CSF、rhIL-4、rhTNF-a诱导和肿瘤冻融抗原刺激诱导获得的DC与LAK细胞按1:20比例共培养2 d,获得Ag-DC-LAK细胞作效应细胞,分别用Ag-Dc-LAK、DC-LAK、Ag-LAK和LAK对肺癌细胞系A549细胞进行杀伤实验.结果:以30μg/mL蛋白的肿瘤抗原负载的DC其表型CD1a、CD80、CD86、HLA-DR均显著升高(P<0.05),高于单纯细胞因子诱导成熟的DCs表型,由其刺激增殖的LAK细胞对肺癌细胞A549杀伤率为(71±5)%,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肿瘤抗原刺激诱导成熟的DC可有效传递抗原,增加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负载肺癌抗原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诱导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LAK)细胞对肺癌细胞A549的杀伤作用.方法:采用肺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rhGM-CSF、rhIL-4、rhTNF-a诱导和肿瘤冻融抗原刺激诱导获得的DC与LAK细胞按1:20比例共培养2 d,获得Ag-DC-LAK细胞作效应细胞,分别用Ag-Dc-LAK、DC-LAK、Ag-LAK和LAK对肺癌细胞系A549细胞进行杀伤实验.结果:以30μg/mL蛋白的肿瘤抗原负载的DC其表型CD1a、CD80、CD86、HLA-DR均显著升高(P<0.05),高于单纯细胞因子诱导成熟的DCs表型,由其刺激增殖的LAK细胞对肺癌细胞A549杀伤率为(71±5)%,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肿瘤抗原刺激诱导成熟的DC可有效传递抗原,增加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10.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是已知体内功能最强、唯一能活化静息T细胞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是启动、调控和维持免疫应答的中心环节。围绕DC建立的旨在增强机体特异性抗肿瘤免疫能力的一系列策略,已成为肿瘤生物治疗的重要课题。 DC可作为肿瘤免疫治疗的重要成分。应用DC制作疫苗用于肿瘤的免疫治疗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初步结果,大量研究显示DC疫苗安全,易于操作,对于一系列类型的肿瘤均有免疫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1.
恶性肿瘤自体DC、DC-CIK治疗的护理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现今社会,恶性肿瘤已攀升为人类第一杀手,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手术、放疗与化疗并称肿瘤治疗的三大常规方法。随着肿瘤免疫学科与生物工程技术的迅猛发展,催生出一种全新的肿瘤治疗方法——生物治疗(Biotherapg)。1985年美国国家癌症中心就把生物治疗列为肿瘤综合治疗的第四种模式,作为手术、放疗、化疗三大常规模式的有益补充。自体免疫细胞回输疗法是指向肿瘤患者转输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免疫细胞,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或激发机体免疫反应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DC细胞,又称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是体内摄取、加工、呈送抗原的最重要的专职抗原呈递细胞,它呈递抗原的能力最强,是巨噬细胞的10~100倍,且是唯一可以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人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体外扩增及其诱导免疫效应细胞对胰腺癌细胞系(PC3)凋亡和抑制作用。方法 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抗凝新鲜全血以获得单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dear cells,PBMC),用贴壁法获取DC和去DC的单核细胞(即免疫效应细胞),并分别用人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人白介素4(IL-4)、人肿瘤坏死因子(TNF—α)、PC3肿瘤相关抗原(PC3TAA)和人白介素2(IL-2)培养正常人或胰腺癌病人DC和免疫效应细胞,5—6天后将DC和免疫效应细胞混合培养1—2天并计数细胞。观察DC生长状况,检测DC表型(CD1a、CD80、CD83、CD86)。用乳酸脱氢酶法(1actate dehydrogenase)和MTT法检测DC诱导免疫效应细胞对PC3的抑制作用,TdT法检测培养上清液对PC3细胞的凋亡作用。结果 体外多种细胞因子和肿瘤相关抗原能有效引起DC增殖,并高表达CD80、CD83、CD86;体外实验中,酶法:最大抑制(杀伤)效率为62.4%,MTT法:最大抑制(杀伤)效率为98.1%;DC培养上清液和DC混合免疫效应细胞培养上清液均能有效地引起PC3凋亡。结论 DC在抗胰腺肿瘤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引流淋巴结树突状细胞对自身肿瘤细胞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俭  陈作严 《中国基层医药》2004,11(10):1171-1173
目的 从胃癌患者引流淋巴结中分离和定向诱导培养扩增树突状细胞 (DC) ,观察其经自身肿瘤细胞抗原冲击后对自身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CIK细胞 )杀伤活性的影响。方法 取手术切除肿瘤周围转移引流淋巴结 ,提取单个核细胞 ,将贴壁生长的细胞用细胞因子rhGM CSF、rhIL 4、rhTNF α联合诱导培养DC ,然后用自身肿瘤细胞抗原冲击DC并作用CIK细胞 ,最后检测CIK细胞杀伤三种靶细胞 (自身胃癌细胞、K5 6 2和SGC 790 1细胞 )的活性。结果 胃癌患者转移引流淋巴结中的贴壁细胞 ,经细胞因子联合诱导培养 ,DC含量可达 4 5 %。经自身肿瘤抗原冲击的引流淋巴结DC活化的CIK细胞 ,杀伤自身肿瘤细胞活性达 79 3% ,单纯CIK细胞为 33% ,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 (P <0 0 1) ;而对K5 6 2和SGC 790 1细胞杀伤活性无明显差异。结论 肿瘤周围转移引流淋巴结贴壁细胞在体外能定向诱导扩增出大量DC :DC经自身肿瘤抗原冲击后能明显提高CIK细胞对自身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此结果为肿瘤DC的免疫治疗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探讨非甲基化的胞嘧啶鸟嘌呤二核苷酸(CpG)的脱氧寡核苷酸(oligodeoxynucleotide, ODN)联合肿瘤抗原致敏树突状细胞(DC)治疗和预防黑色素瘤的作用。首先从小鼠骨髓中分离得到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BMDC),并将小鼠黑色素瘤B16细胞来源的全抗原与DC共孵育,采用全硫代修饰的CpG ODN作DC免疫刺激剂,制备DC疫苗。通过测定T淋巴细胞增殖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对靶细胞B16的杀伤作用来评价该疫苗的体外免疫活性。将疫苗经小鼠腹腔注射,观察其治疗和预防小鼠黑色素瘤的效果。所有动物实验均在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IACUC)的指导和标准下进行。结果显示, CpG ODN和肿瘤抗原联用致敏的DC疫苗能够促进T淋巴细胞增殖,并提高活化的T淋巴细胞对靶细胞B16的杀伤活性。体内实验表明,无论是治疗实验还是预防实验, DC疫苗组的平均瘤重和瘤体积均低于PBS对照组。实验结果证明基于CpG ODN和黑色素瘤肿瘤抗原制备的DC疫苗对肿瘤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为恶性黑色素瘤治疗提供了一个潜在的方案。  相似文献   

15.
<正>树突状细胞(DC)是体内最有效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APC),将外源性抗原呈递给T细胞,诱导机体产生抗原特异性,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并能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是目前治疗肿瘤的新模式。笔者所在医院2006-12~2008-05共收治27例恶性肿瘤患者,静脉单采分离单核细胞,体外培养成熟为DC后回输治疗。现将免疫治疗护理后效果评估汇报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食管癌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水平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对40例食管癌息者(A组)以及30例健康对照者(B组)外周血DC水平进行检测.对食管癌患者行3年随访.分析外周血树突状细胞水平与食管癌分期及术后生存率之间关系.结果 A组患者外周血DC水平显著低于B组(P<0.05).外周血DC水平高一些的食管癌患者3年生存率显著高于低者(50%vs.30%).DCs水平与肿瘤分化程度无显著差异.结论 食管癌外周血DC水平高的患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特异的树突状细胞(DC)肿瘤疫苗的制备方法及体外抗肿瘤作用,分离人周围血单核细胞,制备DC,体外应用Hela细胞提取物作为抗原(包括可溶性抗原和颗粒性抗原),结合DC制备特异性的肿瘤疫苗;再与淋巴细胞混合培养,用激活的淋巴细胞按不同比例与Hela细胞混合培养,应用MTT法观察淋巴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率。结果:经特异的肿瘤抗原刺激后的DC疫苗可活化淋巴细胞,与对照组比较可明显提高其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结论:DC特异肿瘤疫苗具有高效、特异的刺激淋巴细胞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C)能否捕获含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外泌体并转化为成熟DC,诱导生成肿瘤特异性调节T细胞,及后者对肿瘤特异性CD8+T细胞的作用。方法提纯NSCLC肿瘤标本中的外泌体并验证其有EGFR成分,通过外泌体诱导DC转化为免疫耐受型,观察后者诱导生成的调节T细胞对肿瘤特异性CD8+T细胞的影响。结果 NSCLC样本中的EGFR阳性率为80%,而对照肺组织仅为2%。与外泌体共培养7 d后,DC呈现IDO表达高于对照组(80.8%±3.2%vs 65.6%±6.4%,P<0.05)。IDO+DC诱导生成调节T细胞亦明显超过对照组(24.1%±5.2%vs 4.2%±2.3%,P<0.01),进而明显抑制肿瘤特异性CD8+T细胞增殖(5.4%±0.2%vs 86.7%±9.3%,P<0.01)。结论肿瘤细胞的EGFR能够通过外泌体形式排出细胞外,EGFR+外泌体能够诱导免疫耐受IDO+DC产生,进而诱导调节T细胞生成,后者对肿瘤特异性CD8+T细胞有强大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树突状细胞(DC)不负载肿瘤抗原时对肺部肿瘤的免疫抑制作用.方法黑色素瘤细胞(MO5)静脉注射诱导同源C57BL/6小鼠肺部转移瘤,鼠趾间分别皮下注射磷酸盐缓冲液、载与未载肿瘤抗原(SI-INFEKEL)的GM-CSF DC,观察对肺肿瘤的免疫抑制作用;并分析其相应的效应细胞.结果同载有肿瘤抗原的GM-CSF DC一样,未载抗原的GM-CSF DC注射同样对小鼠肺内转移瘤产生了抑制作用[(89.1±6.2)vs(1 573.5±23.5),P<0.01].但作用于用缺乏唾液酸基的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的抗体(anti-asialo-GM1)治疗后的小鼠则此保护作用消失,而应用anti-CD8治疗的小鼠则不影响保护作用.结论空DCs对C57BL/6小鼠肺部转移癌具有很好的保护作用,此保护作用需有NK细胞存在介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通过建立负载人肺腺癌细胞株GLC-82可溶性抗原的树突状细胞(DC)疫苗,探讨应用DC疫苗的致敏特异性杀伤性T细胞(CTL)体外杀瘤细胞的可行性和实验条件,为后期l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通过用定量摩尔氯化钾提取法获得人肺腺癌细胞GLC-82的可溶性抗原多肽(TSA),从人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用GM-CSF、白细胞介素-4和肿瘤坏死因子-α体外诱导扩增并鉴定获取DC,构建DC疫苗;利用DC疫苗刺激同种异体外周血T淋巴细胞活化增殖,诱导产生具有识别肺癌细胞抗原的特异性CTL的可行性及MTT法检测该CTL对GLC-82、肺癌CALU-6和人红白血病K 562细胞的体外杀伤效应.结果 人PBMC体外经7d诱导出的DC,经形态学、免疫组化证实具有典型的树突状细胞特性;负载GLC-82抗原的DC疫苗能有效诱导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活化增殖产生CTL,最适浓度为1:10;诱导活化的CTL对靶细胞的杀伤活性明显高于未经肿瘤抗原致敏的组.结论 诱导培养人外周血PBMC中的Mo可获取大量DC,诱导出的DC功能较强,适宜临床应用;DC疫苗能强烈刺激初始型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产生CD 8+表达增加的CTL;激活的CTL对肺癌靶细胞发挥高效而特异的细胞毒效应,对非肺组织瘤靶细胞也具有非特异性杀伤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