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儿童口腔科最常见的问题是患儿由于牙科焦虑或者行为管理问题不能配合治疗,对口腔诊疗的正常进行造成极大的影响。本文将从医护、患儿、监护人3个方面对可能造成患儿就诊不合作的因素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工作中了解患儿不配合的原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正畸治疗多是儿童,在治疗时会表现出不同的心理活动,需要进行心理护理,本文对我院正畸科就诊患儿的临床表现及其心理进行了观察和分析,并提出在临床工作中应针对不同的心理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 一、正畸患儿的临床表现及其心理本文按内向型和外向型两类性格特征将患儿分为两组进行临床表现及其心理观察和分析。  相似文献   

3.
760例口腔科就诊儿童的心理行为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程希兰 《口腔医学》2003,23(5):315-316
目的 了解不同年龄儿童在口腔科就诊时的心理行为。方法 将760例在口腔科就诊的儿童按年龄分4个阶段分析不同年龄段患儿治疗时的合作程度与治疗手段关系。结果 较大儿童诱导合作比例较高,1~岁儿童诱导合作比例最低。结论 不同年龄儿童心理行为不同,在口腔治疗时应了解儿童心理特点,取得信任和配合,才能保证治疗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4.
牙病儿童就诊表现分析及心理治疗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儿童牙病就诊率的增长 ,在诊治过程中如何诱导患儿顺利就诊 ,是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通过半年的临床观察 ,我们对前来我院治疗的 184例初诊牙病患儿进行了就诊表现分析及心理治疗 ,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既缩短了治疗时间 ,也降低了医生劳动强度。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2 0 0 1年 7月至 11月间来我院就诊的 3~ 10岁患儿 184人 ,其中男 96人 ,女 88人。1.2 方法 记录患儿年龄、性别、带养方式、居住地等 ,患儿合作程度及心理治疗效果。根据患儿就诊表现及其合作程度 ,将患儿分为 :合作型、畏惧型、哭闹型。合作型患儿能够正常接…  相似文献   

5.
口腔科就诊的儿童与成人相比缺乏主动性、协作性和克制性,给常规的口腔科诊治带来困难。做好患儿的心理护理,对治疗顺利完成,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对本院口腔科就诊的109例患儿的心理情况做了观察和分析,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109例中,男52人,女57人,年龄4~9岁,通过记录询问交谈的资料分析,根据FRANKL分类,将患儿的就医态度分为三型:Ⅰ型:共41人,抱否定态度,有恐惧心理,不愿意接受治疗。Ⅱ型:共36人,抱肯定态度,有一定的恐惧感,但能克服自己,接受治疗,轻、中度的疼痛也能配合。Ⅲ型:共32人,情绪不稳定型,要求治疗,但又因害怕遭受痛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如何利用有限人力资源做好儿童牙病治疗过程中的护理配合工作,使儿童在相对平稳的心理状态下安全快捷地接受治疗,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方法对386例2~12岁患儿进行相应的心理诱导后,根据其配合程度进行临床分型,针对不同患儿采用不同术中护理配合。结果 2~4岁患儿52.44%属于心理诱导不合作型,需要采用固定法护理配合。5~6岁患儿中51.45%属于基本合作型,50.72%采用四手操作护理配合。7~12岁患儿中53.61%属于合作型,59.04%采用巡回护理配合。结论巡回护理配合更适合7~12岁患儿。2~4岁患儿多需要固定法护理配合。四手操作适合各个年龄段,尤其是5-6岁的学龄前患儿。  相似文献   

7.
术前沟通对学龄前儿童牙病治疗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我院儿童口腔科医生采用术前与患儿充分沟通,使患儿熟悉诊疗环境与就诊医生,认知诊疗工具,了解诊疗过程,而后再采用常规治疗的方法。这种方法虽然会延长初诊时间,但对后期患儿积极主动配合治疗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儿童口腔疾病治疗中,患儿的配合度与疼痛控制密切相关,局部麻醉是疼痛控制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局部麻醉药物的合理选择、麻醉剂量的准确评估、针对不同类型患儿个性化麻醉方案的制定等为儿童口腔疾病治疗提供了保障。安全有效的局部麻醉既有利于提高治疗质量和远期疗效,又能让患儿获得舒适的就诊体验,有助于其建立积极的口腔保健态度。文章对儿童口腔局部麻醉控制疼痛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幼儿到牙科就医时大部分带着恐惧、紧张、焦虑的心情,常表现出不合作态度。患儿合作与否是治疗成败的关键之一,而消除恐惧感是取得患儿合作的主要因素。消除幼儿恐惧感的方式很多,本文就就诊方式对患儿合作态度的影响进行探讨和报告。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将两年来本科就诊的160名儿童按就诊方式不同分两组,一组由老师带来集体就诊的称集体组,另一组由家长或亲属个别带来就诊的称个体组。两组幼儿均为在校幼儿园学生,其中集体组85人,男42人,女43人,平均年龄4.1岁;个体组75人,男39人,女36人,平均年龄4.2岁。2治疗方法:两组均在同一名医生、同…  相似文献   

10.
牙病儿童就诊表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牙病患儿的诊治过程中,儿童的配合是治疗成功的关健之一。作者对来我院就诊的184名牙病患儿进行了多种因素与患儿就诊表现及医生实施手段关系的分析,以期有效指导临床工作。对象和方法1997年2~8月间到我院儿童牙病室初诊的3~10岁患儿184名,其中男96...  相似文献   

11.
儿童口腔局部麻醉控制疼痛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口腔疾病治疗中,患儿的配合度与疼痛控制密切相关,局部麻醉是疼痛控制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局部麻醉药物的合理选择、麻醉剂量的准确评估、针对不同类型患儿个性化麻醉方案的制定等为儿童口腔疾病治疗提供了保障。安全有效的局部麻醉既有利于提高治疗质量和远期疗效,又能让患儿获得舒适的就诊体验,有助于其建立积极的口腔保健态度。文章对儿童口腔局部麻醉控制疼痛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112名在我科接受牙髓治疗的4~12岁患儿,交叉随机分别接受计算机控制局部麻醉(CCA)配合头戴式影音装置系统转移注意力法(ADVS)或CCA.复诊时2组互换干预方式.就诊前后对患儿的疼痛、焦虑水平进行评价.结果显示接受CCA-ADVS干预的患儿的疼痛焦虑水平均显著低于同期CCA对照得分(P<0.05),不同时间点得分有统计学差异(P <0.000 1).提示CCA-ADVS干预法能有效地控制患儿在局麻中的紧张和焦虑水平.  相似文献   

13.
从(?)来对近200名4-7岁口腔科就诊儿童的心理(?)分析如下: (1) 不合作型:患儿对治疗惧怕,来源可能是他人的错误介绍或经过疼痛的治疗。虽牙病疼痛,表现为宁可忍受疼痛却不肯接受治疗的不合作型。 (2) 牙痛剧烈,强烈要求治疗,也能积极配合  相似文献   

14.
曾欣  滕琦  赵霞 《口腔医学》2009,29(8):422-422,437
<正>1病例报告患儿,女,5岁,青岛城阳区人。2008年2月15日因乳牙滞留到我院儿童牙科门诊就诊。检查:患儿全口牙体变色,棕黄发亮。11、21于51、61唇侧根方萌出,51、61不松动。71、81已脱落,31、41萌出。51、52、53、54、55、61、62、63、64、65不同程度磨损,崩折,变短,55远中腭侧缺失,牙龈息  相似文献   

15.
386例婴幼儿舌系带过短矫正术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舌系带过短对患儿造成的不良影响,探讨舌系带过短小儿手术治疗的理想时期。方法:收集2002~2008年在福建省宁德市闽东医院口腔科接受舌系带过短手术的患儿386例(年龄为出生后3天至8岁),根据年龄不同将患儿分成五组,比较各组患儿在舌系带肥厚率、术中缝合率、术中配合程度及术中出血量的区别,并且评估每组的手术安全性及术后护理的难易程度。结果:3~6个月年龄组的肥厚率、术中缝合率、术中出血量均较低,手术配合程度较佳,而手术安全性相对较高,术后护理较为容易。结论:小儿舌系带过短手术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最佳时期为出生后3~6个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认知行为疗法应用于学龄前牙科焦虑症患儿口腔治疗的效果。方法收集3~6岁牙科焦虑症患儿86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认知行为疗法进行行为管理,对照组采用Tell-Show-Do技术进行行为管理。通过比较2组患儿的配合程度和Frankl治疗依从性评分来评估该方法对学龄前牙科焦虑症儿童就诊行为的干预效果。结果试验组中,38例能配合治疗,5例不能配合,对照组中24例配合,19例不配合,试验组配合程度优于对照组(χ2=11.328,P<0.01);Frankl治疗依从性评分结果,试验组为(2.61±0.82)分,对照组为(1.93±0.96)分,试验组优于对照组(F=1.956,P<0.01)。结论应用认知行为疗法对学龄前牙科焦虑症患儿治疗时,首先进行必要的情绪干预,而后再行无痛治疗,可纠正患儿的恐惧心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非急性期就诊对不同年龄幼儿牙科焦虑的影响,完善针对焦虑儿童的行为管理。方法:选取3~7岁初次就诊,乳磨牙龋坏儿童192人。每年龄组48人,分别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实验组为急性期就诊患儿,对照组为非急性期患儿。CFSS-DS量表评估患儿治疗前、后及复诊畏惧程度;Venham量表评估初、复诊就诊行为变化。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全年龄段实验组患儿治疗前后CFSS-DS量表评分差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全年龄段实验组患儿初、复诊就诊行为Venham量表评分差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恰当治疗可稳定或改善患儿牙科焦虑,随年龄增长急性期就诊患儿焦虑程度改善更显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在口腔专业医护人员干预治疗下,牙科畏惧症患儿就诊次数与其畏惧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因牙髓炎诊治,具有明显牙科畏惧症的患儿23例;用摄像机将其每次就诊过程拍摄下来。根据Frankl量表,由同一名对治疗过程和就诊次数不知情的观察员根据录像对患儿每次就诊情况进行畏惧程度评估,间隔1周以上再次评估。比较患儿畏惧程度随就诊次数的变化。结果剔除丢失病例,最后纳入研究的患儿18例,2次评估初诊Frankl量表得分平均秩和分别为13.58、14.00,第1次复诊分别为26.44、26.33,第2次复诊分别为42.47和42.17,比较3次就诊的畏惧程度,无论是第1次评估(χ2=33.828,P=0.000)还是第2次评估(χ2=31.838,P=0.00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牙科畏惧症患儿畏惧程度随就诊次数而降低,呈负相关。结论有牙科畏惧症的牙髓炎患儿通过多次就诊,增加患儿对牙科就诊的无痛体验和对常用牙科器械的熟悉,可降低其畏惧程度。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唇腭裂住院患儿的心理特点出发,分析其病程、病情、年龄、住院环境、社会家庭因素对唇腭裂患儿的心理影响,探讨医务人员如何通过着装和行为来减轻唇腭裂住院患儿的心理压力.研究显示,通过塑造医务人员良好的仪容、仪表和行为规范,加强环境营造,体现人文关怀,可以使唇腭裂住院患儿减轻心理压力,由本能的反抗过渡到配合治疗.因此,医务人员针对唇腭裂患儿的特殊病情和心理特点采取有效的措施,可逐步解除患儿的心理问题,使他们能以最佳的心理状态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相似文献   

20.
600例儿童口腔科治疗中心理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儿童在口腔疾病治疗时的心理特征及变化。方法:在口腔门诊随机选择600例1~14岁的牙病患儿,通过观察儿童的情绪和行为表现进行心理状况的分析和变化规律的总结。结果:不同年龄阶段的患儿在治疗中均有迥异的表现,并且对不同的口腔器械亦有不同的心理反映。结论:儿童就诊时医护人员应有区别地针对不同年龄患儿进行心理诱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