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对大鼠原代分化脂肪细胞内脂肪分化相关蛋白(adipose differentiation-related protein,ADRP)表达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以SD大鼠附睾来源的原代分化脂肪细胞为对象,设正常对照组和TNF-α(25μg/L)干预组.细胞孵育后测定培养基中甘油含量作为评价脂肪分解的指标.Western blot检测脂滴包被蛋白perilipin和ADRP的蛋白表达.用免疫荧光染色以及脂滴染色的方法,观察脂肪细胞内脂滴的形态变化以及蛋白在细胞内的定位.结果:在脂肪细胞分化5~8 d,TNF-α可显著刺激其脂肪分解,该作用在孵育8 h开始出现并持续到48 h.Western blot结果显示TNF-α增加ADRP蛋白表达,减少perilipin蛋白并增加其磷酸化水平.形态学结果显示TNF-α引起脂滴碎裂,增加的ADRP与perilipin一起包被在细胞内碎裂脂滴表面.结论:TNF-α慢性刺激脂肪分解过程中引起脂滴碎裂,增加脂滴表面包被蛋白ADRP,而该蛋白表达增加可能与脂滴碎裂相关.  相似文献   

2.
PAT家族蛋白(PAT)是脂质代谢中的一类小蛋白分子,它们定位于细胞质脂滴的表面,介导着脂质代谢.PAT家族蛋白并不直接参与脂质的合成和分解,它们通过与其它分子的相互作用而介导脂质代谢.本文将阐述PAT家族蛋白的发现、命名和成员组成,并重点介绍成员围脂滴蛋白(perilipin)和脂肪分化相关蛋白(adipophilin,ADRP)的代谢调控和与其它分子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牛黄熊脱氧胆酸(tauroursodeoxycholic acid,TUDCA)对TNF-α刺激3T3 -L1细胞脂肪分解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以3T3-L1前脂肪细胞经1-甲基-3-异丁基-黄嘌呤、地塞米松、胰岛素诱导分化成3T3-L1脂肪细胞,设:①对照组;②TNF-α(50 ng/ml)组;③TUDCA(1 mmol/L) +TNF-α(50 ng/ml)组;④TUDCA组(1mmol/L).通过油红O染色观察脂滴形态变化并测定培养基中甘油含量作为评价脂肪分解的指标,同时用Western blot检测脂滴包被蛋白perilipin A蛋白表达.结果 TNF-α可以显著刺激3T3-L1细胞脂肪分解,包括功能学显示甘油释放量显著增加[(2.784±0.104) mmol/L,P<0.01],形态学显示脂滴碎裂;TUDCA可以明显抑制TNF-α刺激的3T3-LI细胞脂肪分解,包括阻止脂滴形态的改变,逆转甘油的释放[(1.718±0.085)mmol/L,P<0.01].通过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TNF-α可以下调perilipin A蛋白表达[(0.227±0.004),P<0.01],而TUDCA可以阻断TNF-α对perilipin A蛋白表达的下调作用[(0.705±0.066),P<0.01].结论 TUDCA可能通过阻止perilipin A蛋白下调而抑制TNF-α诱发脂肪分解,通过减少游离脂肪酸FFA,从而对胰岛素抵抗、糖尿病等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4.
脂滴(LD)是一种参与细胞内脂质代谢的多功能细胞器,主要由中性脂芯和磷脂单层膜构成,表面镶嵌脂滴相关蛋白以调节脂质的储存、运输和代谢。脂滴调节失衡可造成脂质代谢异常、血脂改变和免疫紊乱。近年来研究表明脂滴表面相关蛋白可以通过调节心肌和血管细胞,影响心脏脂质代谢和动脉粥样硬化生理病理过程。本文综述了脂滴在心脏和血管领域的研究成果,阐释了脂滴对心肌细胞、泡沫细胞形成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的影响,并总结脂滴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为以脂滴为靶标治疗心血管疾病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牛黄熊脱氧胆酸(tauroursodeoxycholic acid,TUDCA)对TNF-α刺激3T3-L1细胞脂肪分解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以3T3-L1前脂肪细胞经1-甲基-3-异丁基-黄嘌呤、地塞米松、胰岛素诱导分化成3T3-L1脂肪细胞,设:①对照组;②TNF-α(50 ng/ml)组;③TUDCA(1 mmol/L)+TNF-α(50 ng/ml)组;④TUDCA组(1 mmol/L)。通过油红O染色观察脂滴形态变化并测定培养基中甘油含量作为评价脂肪分解的指标,同时用Western blot检测脂滴包被蛋白perilipinA蛋白表达。结果 TNF-α可以显著刺激3T3-L1细胞脂肪分解,包括功能学显示甘油释放量显著增加[(2.784±0.104)mmol/L,P<0.01],形态学显示脂滴碎裂;TUDCA可以明显抑制TNF-α刺激的3T3-L1细胞脂肪分解,包括阻止脂滴形态的改变,逆转甘油的释放[(1.718±0.085)mmol/L,P<0.01]。通过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TNF-α可以下调perilipin A蛋白表达[(0.227±0.004),P<0.01],而TUDCA可以阻断TNF-α对perilipin A蛋白表达的下调作用[(0.705±0.066),P<0.01]。结论 TUDCA可能通过阻止perilipin A蛋白下调而抑制TNF-α诱发脂肪分解,通过减少游离脂肪酸FFA,从而对胰岛素抵抗、糖尿病等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杨梅素(Myric)与围脂滴蛋白(PLIN1)联合作用对3T3-L1 脂肪细胞脂解的影响。 方法 常规培养及诱导分化3T3-L1 前脂肪细胞,筛选出Myric 最佳干预浓度和时间。Myric 联合sh-RNA 干 扰载体对已诱导分化成熟的3T3-L1 脂肪细胞进行联合干预,实验共分为四组:联合干预组(Myric+sh-RNA)、 转染组(sh-RNA)、杨梅素组(Myric)和空白组。采用油红O 进行脂滴染色,观察脂滴形态;采用酶学方法 检测细胞中三酰甘油(TG)和甘油含量,了解细胞脂解情况;采用Western blot 检测脂肪细胞中PLIN1A、三 酰甘油脂肪酶(ATGL)和激素敏感性脂肪酶(HSL)的表达量。结果 以浓度为100 μmol/L 的Myric 干预 72 h 时,细胞内TG 含量最低,甘油含量最高,脂解效果最佳,与其他浓度和干预24 h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联合干预后,与Myric 组和sh-RNA 组比较,Myric+sh-RNA 组细胞内TG 含量下降,甘油含量升 高,脂滴形态变小,数量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同时,Myric+sh-RNA 组PLIN1A 蛋白表达量降低, ATGL 和HSL 蛋白表达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Myric 联合PLIN1 可以更有效降低PLIN1 表达量,提高ATGL 与HSL 的表达量,从而提高脂解效率。  相似文献   

7.
脂滴包被蛋白(PLINs)又称脂周蛋白/围脂滴蛋白,是脂滴(LDs)表面含量最多的一类参与脂质代谢调节的脂滴相关蛋白家族。PLINs参与LDs的形成、分解、代谢等生物学过程,不同的PLINs在LDs表面具有各自特异的组织分布特征、亚细胞位置、脂质结合特性等功能。其中脂滴包被蛋白5(PLIN5)在富含线粒体的氧化组织如心肌中高度表达,介导LDs与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的相互作用,与多个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该文从PLIN5的结构、生理学功能及其与心血管疾病关系等方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为进一步研究PLIN5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刺激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血栓素A2等多种细胞膜受体,可激活Gq/11蛋白。通过增加磷脂酶C(phospholipaseC,PLC)活性,产生细胞内信使三磷酸肌醇和二脂酰甘油。三磷酸肌醇可促进细胞内储存的钙释放,二脂酰甘...  相似文献   

9.
 脂滴是细胞内中性脂的重要储存场所,参与细胞多种活动,是一个功能复杂的细胞器。病原微生物感染宿主后能够利用脂滴获取脂质而满足能量需求;脂滴也能为病毒复制提供组装平台,以利于病毒的复制和增殖。同时,脂滴释放的炎症介质以及其表面的病毒抑制蛋白、组蛋白在抵抗病原微生物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对脂滴的生物学特征及功能作简要概述,并对近年来相关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青钱柳多糖对体外诱导肝细胞脂肪变性的影响。方法以人肝L-02细胞作为研究对象,用四环素建立肝细胞脂肪变性模型。将实验分为诱导组、继续诱导组及脱离诱导组,用油红0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和细胞内脂滴的形成情况,并测定细胞内三酰甘油(TG)含量的变化。结果青钱柳多糖(40~120μg/mL)可明显降低细胞内TG值,并呈剂量依赖性。结论青钱柳多糖可能通过减少细胞内TG的生成阻止肝细胞脂肪变性。  相似文献   

11.
周脂素(Perilipin)是包被于脂滴表面的一种磷蛋白,特异表达于脂肪细胞和类甾醇生成细胞中。周脂素对脂肪分解具有双重调控作用,可能与肥胖、胰岛素抵抗和动脉粥样硬化等的发生有关。本研究对周脂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提出一些假设,以期为周脂素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胰岛素抵抗状态下3T3-L1成熟脂肪细胞促酰化蛋白(acylation stimulating protein,ASP)刺激下脂代谢关键酶(LPL、HSL、perilipin、DGAT)基因表达的影响,以及胰岛素经典信号通路(IRS-1、PI3K)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3T3L-1脂肪细胞给予不同浓度(0、0.125、0.5、1.0mmol/L)油酸及棕榈酸孵育过夜。real-time PCR方法定量检测ASP刺激下脂肪细胞LPL、HSL、perilipin、DGAT基因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ASP和INS刺激下脂肪细胞HSL、perilipin、IRS-1、PI3K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ASP促进脂代谢关键酶HSL、LPL、perilipin和DGAT的基因表达。其中0.5mmol/L油酸组增加5倍HSL、1.87倍LPL、6.87倍perilipin、2.5倍DGAT基因表达(P<0.01)。1.0mmol/L油酸组增加3.26倍HSL、2.98倍LPL、5.46倍perilipin、2倍DGAT基因表达(P<0.01)。0.5mmol/L棕榈酸组增加1.98倍HSL、4.63倍DGAT基因表达(P<0.05)。胰岛素和ASP刺激下显著增加脂肪酸孵育的成熟脂肪细胞HSL、perilipin、PI3K蛋白的表达。胰岛素刺激状态下油酸组增加1.75倍HSL、1.27倍perilipin、2.59倍PI3K蛋白的表达(P<0.01),棕榈酸组增加85%(P<0.05) HSL、96%(P<0.05) perilipin、3.66倍(P<0.01) PI3K蛋白的表达。ASP刺激状态下油酸组增加76%(P<0.05) HSL、86%(P<0.05) perilipin蛋白的表达,棕榈酸组增加76%(P<0.05) perilipin、1.27倍(P<0.01) PI3K蛋白表达。胰岛素及ASP刺激下脂肪细胞IRS-1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胰岛素和ASP可增加脂代谢关键酶HSL、perilipin蛋白及经典胰岛素信号通路PI3K蛋白的表达。ASP可以从不同程度上增加糖脂代谢关键酶HSL、LPL、perilipin和DGAT基因的表达,通过增加这些酶的表达,提高酶的敏感度,参与调节脂肪细胞糖脂代谢。  相似文献   

13.
成人前脂肪细胞的原代培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索人前脂肪细胞的原代培养方法.方法取成人的腹部纯脂肪颗粒,采用原代消化细胞培养法培养出梭形细胞,对培养细胞进行形态学研究,测定生长曲线并用油红O脂肪染色法进行染色及定性.结果培养出的梭形细胞成分均一,增殖旺盛,分化率高,经动态形态学观察、生长曲线测定及油红O脂肪染色法测定,证明是功能活跃的前脂肪细胞.结论在成熟的脂肪组织中存在着可以增殖并分化成熟、形成脂肪组织的前脂肪细胞.组织工程化的脂肪组织是修复软组织缺损的最佳填充材料,该实验为脂肪组织工程的发展和应用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索人前脂肪细胞的原代培养方法。方法 取成人的腹部纯脂肪颗粒,采用原代消化细胞培养法培养出梭形细胞,对培养细胞进行形态学研究,测定生长曲线并用油红O脂肪染色法进行染色及定性。结果 培养出的梭形细胞成分均一,增殖旺盛,分化率高,经动态形态学观察、生长曲线测定及油红O脂肪染色法测定,证明是功能活跃的前脂肪细胞。结论 在成熟的脂肪组织中存在着可以增殖并分化成熟、形成脂肪组织的前脂肪细胞。组织工程化的脂肪组织是修复软组织缺损的最佳填充材料,该实验为脂肪组织工程的发展和应用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分离纯化和定向成脂诱导。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纯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免疫组织细胞化学法检测BMSCs表面抗原。脂肪诱导剂诱导BMSCs分化为脂肪细胞,利用油红O染色进行检测。结果免疫组织细胞化学检测结果显示,BMSCs表达CD29、CD44、CD90、CD106,不表达CD34、CD45。BMSCs经脂肪诱导剂诱导后,油红O染色阳性。随着诱导时间的延长,油红O阳性细胞比例增加。结论体外培养的BMSCs在一定诱导条件下能够向脂肪细胞分化,并且随着诱导时间的延长,脂肪细胞比例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16.
Duan YH  Li M  Hao DS  Li DL  Wu ZH  Qiu GX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13):902-905
目的 观察骨关节炎患者髌下脂肪垫前脂肪细胞的原代培养及成脂诱导过程.方法 采用酶消化法分离得到前脂肪细胞,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CCK-8法测定生长曲线;成脂诱导过程中,油红O染色方法鉴定脂肪细胞、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细胞上清脂联素.结果 原代培养的前脂肪细胞呈梭形,与成纤维细胞类似.成脂诱导第3天胞质内出现反光脂质小滴,第21天80%以上的前脂肪细胞可分化为脂肪细胞.细胞上清脂联素随脂肪细胞数量的增多而升高,3周时达到稳定,证实成脂诱导的细胞为功能活跃的脂肪细胞.结论 成功建立了骨关节炎患者髌下脂肪垫前脂肪细胞的原代培养及成脂诱导方法,为研究髌下脂肪垫的内分泌代谢功能及其在骨关节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提供较为理想的细胞模型.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primary culture and adipogenic process of pre-adipocytes from infrapatellar fat pad of osteoarthritic patients. Methods The pre-adipocytes were isolated by enzymatic digestion. The morphological changes of cultured cells were observed and the growth curve was drawn by CCK-8 method. During the adipogenic process, the intracytoplasmic lipid of differentiated cells was determined by oil red O staining. And the adiponectin levels in the culture supernatants were measured by ELISA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Results The primary cultured fibroblast-like cells were spindle-shaped. In the process of adipogenesis, the intracytoplasmic lipid droplets were observed at Day 3and over 80% of the cells differentiated into adipocytes at Day 21. With the increasing number of adipocytes, the adiponectin levels in the culture supemant elevated and peaked at Week 3. The differentiated cells were proven to be adipocytes functioning actively. Conclusion The primary culture and adipogenic process of pre-adipocytes in infrapatellar fat pad of osteoarthritic patients has been successfully established. Thus it may provide an ideal model for the study of endocrine function of infrapatellar fat pad and understanding its rol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osteoarthritis.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探究自噬相关蛋白101(autophagyrelated 101,ATG101)对米色脂肪细胞增殖、分化和产热过程的影响。方法: 将小鼠血管基质细胞(stromal vascular fraction,SVF)向米色脂肪细胞诱导分化,运用实时定量PCR及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诱导分化过程中(0、2、4、6和8 d)Atg101 mRNA和蛋白表达。使用慢病毒介导的shRNA在分化前敲减Atg101并诱导分化成米色脂肪细胞后,运用实时定量PCR检测成熟脂肪细胞(6 d)标志基因表达,油红O染色观察脂滴形态;同时检测分化过程中(0、2、4和6 d)产热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 ATG101在米色脂肪细胞自然分化过程中表达量逐渐增加;Atg101敲减后,成熟米色脂肪细胞标志基因脂肪酸结合蛋白4(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 4,Fabp4),诱导细胞死亡DNA片断化因子α样效应因子(cell death inducing DNA fragmentation factor α like effector A,Cidea)和葡萄糖转运体4(glucose transporter 4,Glut4)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均P<0.05),脂滴生成受损。同时,Atg101的敲减使米色脂肪细胞中产热相关基因PR结构域蛋白16(PR domain containing 16, Prdm16),Cidea和解偶联蛋白1(uncoupling protein 1,Ucp1)的表达也明显减少(均P<0.05)。结论: ATG101参与米色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下调ATG101表达影响产热功能发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