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胸痹之病名始见于《金匮要略》,其症状表现早在《内经》中就有所描述。《素问·脏气法时论》云:“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胛间痛,两臂内痛。”目前临床主要以胸部憋闷疼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安卧为诊断要点。导致胸痹的原因一宣,气机闭阻,脉络不通所致。笔者则认为肝失疏泄为其重要一环。因肝主疏泄,能调畅气机,推动气、血、津液之运行。如《血证论》则血脉得畅。”肝失疏泄,则气机郁结,经脉不利,气血运行滞涩,痹阻胸阳而成胸痹此为其一。肝失疏泄,则情志不畅,心情抑郁,或致气滞、血瘀、痰阻浊阻闭经脉,胸阳不运行而发胸痹,此为其二。肝失疏泄,则脾胃及胆汁分泌功能受阻,饮食停滞,津液不行,水湿痰食阻滞,胸阳失展而为胸痹此为其三。  相似文献   

2.
从肝失疏泄论治胸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胸痹是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一种身心疾病,情志失调是其不可忽略的重要危险因素。情志致病首先影响肝的功能,肝失疏泄是形成心脉痹阻不畅的重要基本病理机制之一。因此,疏肝解郁法是治疗和预防胸痹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3.
胸痹的养心护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胸痹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是指胸部闷痛,甚至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的一种病证。究其病因病机,或年老、体弱、久病而至心阳不足,心血虚少,心失所养;或阴寒凝滞痹阻胸阳,络脉不通;或饮食不节,恣食肥甘酒酪、或饮食无度损伤脾胃,以致痰浊内生,痹阻脉络;或情志所伤,肝失条达,气滞血瘀,脉络瘀阻。均导致心阳不展,心脉不通,以致不通则痛而发生胸痹。胸痹无论是药物治疗。还是临床护理,都是以调养心气、疏通络脉为主要原则。因此。胸痹患者的“养心”之道,在疾病治疗、康复和预防中显得颇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胸痹是以胸部憋闷疼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安卧为特征的一种疾病。常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年迈体虚有关。其病机以阴阳气血亏虚为本,以阴寒、痰  相似文献   

5.
胸痹是指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平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相当于现代医学所指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其病因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年迈体虚等因素有关。其中,情志失调、饮食不当、起居不慎又常常成为诱发或加重症状的主要因素。我科2008年11月至2012年1月,共收治65例胸痹患者,经过精心护理,患者康复良好,先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人的情志活动与内脏有密切联系 ,情志之伤能损五脏。《灵枢·百病始生篇》曰 :“喜怒不节则伤脏 ,脏伤则病起于阴也。”肝为刚脏 ,性喜条达舒展 ,慢性乙型肝炎属于中医学“胁痛”、“积聚”、“虚劳”等范畴 ,其发病脏腑多责之于肝。怒伤肝 ,郁闷伤肝。若情志失调 ,或愤怒 ,或抑郁 ,超过肝脏的调节限度将导致肝失疏泄、气机不畅 ,则可加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病情。可见 ,情志活动对疾病的预后有重要影响。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 ,情志护理已成为护理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就 2 1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情志状态进行调查 ,并采取相应护理…  相似文献   

7.
新疆胸痹秽浊痰阻证探源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胸痹是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证的一种疾病,是中医临床的重大疾病之一。现代医学之冠心病心绞痛、胆心综合征、肋间神经痛等病属于胸痹范畴。本文所讨论的胸痹主要以冠心病为主。其病因多为寒邪内侵,饮食失调,情志失节,劳卷内伤,年迈体虚。临床证型多以心血瘀阻,气滞心胸,痰浊闭阻,寒凝心脉,气阴两虚,心肾阴虚,心肾阳虚为主(此共识在高校统编教材《中医  相似文献   

8.
《辽宁中医杂志》2016,(11):2282-2283
情志以气血阴阳为物质基础,情志过激或持续日久则气血紊乱、阴阳失调从而致使情志病的发生。肝主疏泄,通畅全身气机,从而条畅情志;肝为"血府",主藏血,血养神而舍魂,为情志化生之源。情志病病机变化过程中,主要在气、血、痰三方面与肝失疏泄和肝不藏血互为因果,甚至恶性循环,肝的"主疏泄而藏血"的生理功能是情志发生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饮食结构的改变,脂肪肝发病率较前明显升高。中医学认为,过食肥甘厚味,或素体肥胖,或情志失调,或感受湿热疫毒,或久病体虚,或食积、气滞、疫气等,致肝失条达,木不疏土,脾失健运,精血不生,湿痰内生,甚则肾失气化,浊邪不泄,使湿痰浊邪蓄积于肝,形成本病。而纵观本病,肝失疏泄,脾失健运,痰浊内生贯穿始终,故治疗上应以健脾调肝,利湿化痰为主。在临床上从"调肝健脾,利湿化痰"理论出发治疗脂肪肝,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10.
贺希 《河南中医》2012,32(4):410-411
肝具有调畅气机、促进脾胃运化、调畅情志的作用.肝失蔬泄,冲任失调,则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痰凝结聚,发为“乳癣”;肝之疏泄功能不仅影响脾的升清功能,还影响胃的降浊功能,肝失疏泄则眩晕、飧泄、脘腹胀满、便秘;情志失调,肝失郁结,郁火化热,灼伤阴血,致颜面气血不和、色素沉着;肝有藏血功能,女子以血为重,肝功能受损,则易出现妇科血液方面疾病;肝气条达,肝血得藏,肝体得养,则气血充沛,阴阳平衡,女性健康得以保障.  相似文献   

11.
樊慧 《内蒙古中医药》2011,30(1):163-164
总结了86例胸痹患者的中医护理。包括病情观察,一般护理。按胸痹辨证分型:寒凝心脉、气滞心胸、痰浊闭阻、心血瘀阻、心气不足、心阴亏损、心阳不振7型实施辨证施护,包括生活起居、饮食、情志、服药、传统中医技术运用等。护理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2.
胸痹是指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证的一种病证。心血瘀阻型胸痹为胸痹的辨证分型中常见的临床多发证型。本型多因情志失调、气郁日久、年迈体虚或久病,引起气滞血瘀、络脉不通、瘀血阻塞所致。其主要症状为胸部刺痛固定不移、入夜尤甚、时或心悸不宁,舌质紫黯、脉象沉涩。1 临床资料 我院自1994年以来收治胸痹患者254例,其中心血瘀阻型胸痹153例。其中,  相似文献   

13.
介绍王树槐教授运用越鞠丸治疗心系疾病之经验。越鞠丸为治疗气、血、痰、火、湿、食六郁证之常用方,王教授认为心系疾病的产生与情志失宜密切相关,情志致病心先受之,继损肝脾,影响脏腑气机。故临证注重情志在心系疾病的发生和转归中的作用,善用越鞠丸加减治疗胸痹、心悸等心系疾病,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胸痹因邪痹心络,气血不畅所致,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气短、喘息不得卧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心,临床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症。静态或动态下均可发病,如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常危及生命,因此临床治疗和护理尤为重要。本文针对胸痹患者的发病原因,给予情志、饮食、用药、活动与休息等的健康指导,使患者症状体征明显缓解,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胸痹指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能平卧,与现代医学的心绞痛相吻合,中医认为其病在心,病机主要为心脉瘀阻,病因则除阴寒、情志、饮食和生活习惯等有碍气血运行的原因之外,还与肺、脾、肝、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体会到肾性胸痹的形成、发展与其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人体血液的运行有赖心阳的鼓动,肾阳之温煦。若肾阳不足,阴寒内盛,则寒凝脉涩,血行不畅,心脉瘀滞;肾阴亏虚,则阴虚火旺,灼津为痰,痰瘀互结,痹阻心脉;心肾阴虚,阴血不足,脉络不充,则血行不畅,心失所养而成胸痹。目前治疗心绞痛常用活血化瘀、…  相似文献   

16.
《辽宁中医杂志》2013,(8):1698-1699
胸痹是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在临床中发病率极高,现代医学中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可属本证范畴。文章从一般护理、饮食调护、辨证施护、情志调节、预防调摄五方面阐述了中医护理体会。  相似文献   

17.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危害人类的常见病,其发病与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因素密不可分,属于中医“心痛”“胸痹”范畴,病位在心,与肝、脾密切相关。本文从疏肝解郁之法出发,探析中医药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原则。笔者认为本病的病理因素为气、痰、瘀,虽后期可由实转虚,发展为其他虚证,但其发生和发展的病机关键为“肝气郁结、气滞血瘀”。长期的情志不畅,导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气机失调、痰浊内生,以致气、痰、瘀单独或相互交结痹阻于心脉,发为胸痹。故在临床治病时应遵循治病求本的原则,着重运用“疏肝解郁法”,使肝气条达、气血得运、脾运得健、痰瘀得消、心脉得畅,病因得除,病理因素得消,疾病自然得愈。  相似文献   

18.
胸痹心痛是临床常见多发的内科心系疾病之一,其病位以心为主,多与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发病多为本虚标实,本虚以心脾肝肾亏虚、功能失调为主,标实则以寒凝、气滞、血瘀、痰浊痹遏胸阳、阻滞心脉为主。然其基本病机则是心脉痹阻,病机的关键在于血液瘀滞,因此气滞血瘀成为该病最常见的证型。多年来,血府逐瘀汤作为通治一切气滞血瘀证之名方,治疗胸痹心痛疗效确切。但近年来,笔者在跟随导师坐诊的临床实践中看到,部分患者发病诱因明显,情志刺激成为胸痹心痛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以往常规的治疗疗效欠佳。导师根据“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滞则心气乏”理论,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并用,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胸痹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胸痹最早见于<内经>,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正式提出胸痹的名称,并且进行了专门的论述;本病的发生多与寒邪内侵、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年老体虚等因素有关.西医认为其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和/或因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痉挛)导致心肌缺氧或坏死而引起的心脏病.现将其护理要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笔者通过长期对胸痹患者的临床观察发现,胸痹患者发病大多和情绪有关,提出了对胸痹患者的护理要包括病情观察、临症护理、情志护理、饮食护理和生活护理等几个方面。从而使患者得到更快的康复速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