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捻转血矛线虫抗原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捻转血矛线虫 (Haemonchuscontortus)是反刍动物的一种重要消化道线虫 ,寄生于宿主第四胃 ,以宿主血液为其营养来源。感染牛、绵羊和山羊 ,引起动物贫血及贫血综合征 ,严重的可致动物 ,特别是羔羊大批死亡。该病主要采用化学药物治疗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但存在严重的药物残留问题。抗药虫株的出现和蔓延 ,使得传统的化学治疗受到了严重挑战 ,这给畜牧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经济损失 (Waller,1 996)。应用免疫学方法防治该病十分迫切和必要 ,本文主要就捻转血矛线虫抗原的种类、免疫保护效果以及重组抗原研究情况作如下概述。1 抗原种类捻转…  相似文献   

2.
蛋白质经过异戊烯化翻译后修饰正确的定位于膜上,在生物体内的信号转导过程(如异三聚体G蛋白)中起非常重要作用.其修饰过程包括异戊烯化、蛋白水解、甲基化以及棕榈化等.目前已知主要有3种蛋白质异戊烯化转移酶:法尼酰基转移酶(FTase)、二牛龙牛儿基转移酶Ⅰ(GGTaseⅠ)、二牛龙牛儿基转移酶Ⅱ(GGTase Ⅱ).作用于异戊烯化修饰的关键酶或下游因素是目前抗肿瘤的主要策略之一.  相似文献   

3.
宫脂属线虫是鱼类寄生线虫的重要类群。本文从分类学、流行病学、生态学以及生活史等方面对宫脂属线虫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4.
贵州鼠疫流行地区蚤类调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制定鼠疫控制方案 ,需查明鼠疫流行地区的蚤类组成、分布和季节消长。采用夹夜法和笼捕法捕获野外和住宅内鼠类 ,梳检体外寄生蚤 ;用粘蚤纸法调查室内游离蚤。共捕获 7种 (含 1未定种 )蚤 ,隶属于 4科 6属 ,其中印鼠客蚤是当地的优势蚤种 ,占 6 5. 0 0 % ;缓慢细蚤和不等单蚤是当地的常见蚤种 ,分别占 2 0 4 5 %和 14 . 18%。家栖鼠中黄胸鼠主要寄生蚤印鼠客蚤的年均染蚤指数为 0 . 88,褐家鼠主要寄生蚤印鼠客蚤的年均染蚤指数为 1.6 6 ,高峰期均为 6~ 10月 ;锡金小鼠主要寄生蚤印鼠客蚤年均染蚤指数为0. 35 ,高峰期为 6~ 7月。因此印鼠客蚤、缓慢细蚤和不等单蚤是鼠疫控制中的主要防治对象  相似文献   

5.
蓝氏贾第鞭毛虫病是由蓝氏贾第鞭毛虫(以下简称贾第虫、贾第虫病)寄生于小肠所致的一种传染病。主要症状有腹泻、吸收障碍和体重减轻。贾第虫是人类的重要致病性原虫之一,  相似文献   

6.
记述采自中国南海的3种分室科Capsalidae单殖吸虫,分别是寄生于翻车鲀Mola mola胸鳍基部的马丁分室虫Capsala martinierei Bosc, 1811,寄生于鲣Katsuwonus pelamis鳃的鲣分室虫Capsala katsuwoni(Ishii, 1936) Price, 1938及寄生于沙氏刺鲅Acanthocybium solandri口腔的鲭分室虫Capsala onchidiocotyle(Setti, 1899) Johnston, 1929。其中,马丁分室虫具背缘体棘,后吸器直径约为虫体长的1/3,中央附加片未见;鲣分室虫不具背缘体棘,后吸器直径约为虫体长的1/7,中央附加片1对;鲭分室虫不具背缘体棘,后吸器直径约为虫体长的1/4,中央附加片1对。这3种分室虫均为中国新记录种,标本保存于华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鱼类寄生虫学研究室。  相似文献   

7.
旋毛虫各分离株某些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猪、犬旋毛虫和国际标准分离株 :旋毛形线虫 ( Trichinella spiralis)和本地毛形线虫 ( Trichinellanativa)的研究发现 ,猪旋毛虫和旋毛形线虫在小鼠膈肌中出现保姆细胞的时间比较早 ,分别于感染第 1 6天和 1 8天出现 ,第 38天和 36天所有幼虫都已形成保姆细胞 ,而犬旋毛虫和本地毛形线虫出现保姆细胞的时间较晚 ,于感染第 2 0天和 2 2天出现 ,第 32天完全形成。猪旋毛虫和旋毛形线虫雌虫体外培养 2 4 h平均产新生幼虫数分别为 66.0和 76.2 ,而犬旋毛虫和本地毛形线虫分别是 2 8.8和 2 2 .0 ,前二者在雌虫体外产新生幼虫能力上明显高于后二者。研究结果表明 ,黑龙江猪旋毛虫为旋毛形线虫 ,犬旋毛虫为本地毛形线虫。  相似文献   

8.
河鲈锚首虫Ancyrocephalus mogurndae是主要寄生于鳜鱼Siniperca spp.鳃上的一种单殖吸虫,此虫严重危害鳜鱼苗种,流行于珠江三角洲地区.2011年9月至2012年8月,对广东省肇庆市池塘养殖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寄生的河鲈锚首虫进行了一周年的种群动态研究,共检查斑鳜322尾.结果显示:斑鳜河鲈锚首虫的感染率在春夏两季较高,秋季较低,年均感染率为91.2%,其中有6个月达到了100%.其平均感染强度和平均丰度无明显的周年变化;感染率、平均感染强度和平均丰度与水温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但河鲈锚首虫的感染强度与斑鳜的肥满度之间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结膜吸吮线虫主要寄生于犬、猫等动物眼结膜囊内,偶尔寄生于人眼,引起结膜吸吮线虫病,治疗可用1%~2%丁卡因溶液滴眼,用镊子取出,眼部炎症对症治疗。本病治疗主要是清除虫体,结膜吸吮线虫细小,多隐藏于结膜穹窿或外眦部,如不细心难以发现一次较难取净,应观察随访。防蝇、灭蝇,搞好环境卫生,加强犬、猫等动物的管理,注意个人卫生,防止果蝇叮眼和与动物隔离是有效的预防方法。  相似文献   

10.
周蜜  邢松 《解剖学报》2010,41(5):737-744
目的 通过对282枚华中地区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距今5 000~200年)人类上、下颌骨第一臼齿(M1和M1)齿冠和齿尖面积的测量和分析,取得华中地区近代人群牙齿尺寸的准确数据和变异情况. 方法 采用统一标准对每颗牙齿咬合面行高分辨率摄片.运用数字图像技术与形态测量方法获取每颗牙齿的齿冠绝对面积和单个齿尖相对面积. 结果 齿尖相对面积大小顺序为:M1:原尖>前尖>后尖>次尖;M1:原尖>后尖>下次尖>内尖>下次小尖;M1齿尖相对面积的变异总体上大于M1;从大约5 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华中地区人类M1和M1齿冠绝对面积分别缩小了6.57%和6.15%. 结论 食物结构的变化可能是造成臼齿结构变化的主要原因,在此期间M1和M1相对齿尖面积一直保持稳定,提示现代人类相对齿尖大小比例至少在距今5 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形成.  相似文献   

11.
针对2012年6月于北京市密云县辖区捕获的15只野栖鼠,检测其巴贝西虫感染状况。通过制备薄血涂片及采集心、肺组织样本提取基因组,结合镜检及聚合酶链式反应确定感染阳性样本,对巴贝西虫核糖体小亚基编码基因虫种特异片段进行扩增并测序,通过序列对比及进化树构建对野栖鼠感染的巴贝西虫进行同源性分析及虫种鉴别。本次检测的野栖鼠中1份社鼠Niviventerconfucianus血液镜检阳性,对应的心、肺组织样本检测到巴贝西虫虫种特异DNA片段,同源进化分析表明,该虫株与我国浙江、福建、台湾地区的田鼠巴贝西虫分离株具有高度同源性,属于田鼠巴贝西虫Babesiamicroti。北京市密云县野栖鼠首次被证实存在感染田鼠巴贝西虫的情况。  相似文献   

12.
《神经解剖学杂志》2021,37(4):375-382
目的:观察异氟醚暴露对癫痫慢性期成年小鼠齿状回不同发育阶段神经元的作用。方法:将匹鲁卡品诱导的癫痫模型小鼠分为对照组和异氟醚组,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 U)腹腔注射标记新生细胞,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小鼠齿状回Brd U、Brd U+双皮质素(DCX)、Brd U+神经元核抗原(Neu N)和Brd U+同源异形盒基因转录因子-1(Prox-1)的表达,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小鼠齿状回Prox-1的表达及定位,显微镜下观察和采集图像,并进行细胞计数。结果:Brd U阳性细胞主要集中分布于颗粒下区(SGZ)和门区,颗粒细胞层也可见散在阳性细胞,而异氟醚组阳性细胞数明显少于对照组; Brd U+DCX免疫荧光双标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SGZ和颗粒细胞层,异氟醚组双标阳性细胞数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Brd U+Neu N、Brd U+Prox-1免疫荧光双标细胞主要分布于颗粒细胞层,双标细胞数在异氟醚组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rox-1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颗粒细胞层和门区,门区异位的颗粒细胞数在异氟醚组显著少于对照组。结论:异氟醚暴露可选择性地损伤癫痫慢性期小鼠齿状回SGZ来源的处于新生阶段的神经细胞、早期成熟神经元和成熟神经元。  相似文献   

13.
记述采自中国南海鱼类的4种鳞盘虫科单殖吸虫,分别是寄生于姬鮨Tosana niwae鳃的眶棘鲈似杯盘虫Calydiscoides scolopsidis Lim,2003,寄生于裸颊鲷Lethrinus spp.鳃的澳洲似杯盘虫Calydiscoides australis Young,1969、棱纹似杯盘虫Calydiscoides duplicostatus(Yamaguti,1953)Young,1969与复杂似杯盘虫Calydiscoides difficilis(Yamaguti,1953)Young,1969。其中,眶棘鲈似杯盘虫的交接器长管状,支持器末端扩大呈斧状,阴道片状,底部连接一弯管;澳洲似杯盘虫交接器由背腹两块骨片构成,腹片末端分叉,背片具薄膜,阴道球状且中部具不规则褶皱;棱纹似杯盘虫交接管基部分叉,支持器Y形,右支长度约为左支的1/3,末端连接一几丁质管;复杂似杯盘虫交接器由两块大几丁质片构成,阴道由杯状部与块状部构成。所获标本与原始描述基本一致。眶棘鲈似杯盘虫、澳洲似杯盘虫、棱纹似杯盘虫与复杂似杯盘虫均为我国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14.
朱小凤  蒋凤艳 《医学信息》2010,23(5):1519-1521
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简称内异症,是育龄妇女的常见病,其发病率近年有上升趋势,由于其易浸润和复发,故是难治之症.近年来的研究显示,除肿瘤患者外,内异症患者(尤其是晚期患者)的血清CA125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妇女,故CA125对诊断内异症有一定价值[1].内异症病因复杂,很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其中与免疫功能平衡失调关系密切,抗子宫内膜抗体(EMAb)是一种以子宫内膜为靶抗原并引起一系列免疫病理反应的自身抗体,已成为内异症的标志抗体,其升高或降低与EM发展、消退相关[2].本文就CA125、EMAb和子宫内膜异症的关系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小白鼠体内寄生虫感染情况以及寄生关系。方法采用解剖法取小白鼠肠道内容物于光镜下检测。结果共检出肠道寄生虫4种:微小膜壳绦虫、管状线虫、四翼无刺线虫和鼠贾弟鞭毛虫,并且以混合感染为主。结论贾弟鞭毛虫与其它3种寄生虫之间共生;微小膜壳绦虫与管状线虫之间竞争;微小膜壳绦虫与四翼无刺线虫之间竞争;管状线虫与四翼无刺线虫之间共栖。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茂名市区和电白县鼠类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情况,为该地区广州管圆线虫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村内和野外采用鼠夹和捕鼠笼等方法捕捉鼠类,在确定种类后,取其心肺组织检查广州管圆线虫成虫。结果共检查鼠148只,阳性15只,鼠广州管圆线虫的总感染率为10.14%。褐家鼠、黄胸鼠和小家鼠的感染率分别为12.87%、4.76%和0。野栖鼠和家栖鼠感染率分别为17.14%(12/70)和3.85%(3/78)。结论茂名市区和电白县鼠类中存在广州管圆线虫的感染,褐家鼠是最主要的终末宿主。同时,野栖鼠的感染率明显高于家栖鼠。  相似文献   

17.
北豆根别名山豆根为防已科蝙蝠属植物蝙蝠葛(Menispermum dauricum D.C)的根或根状茎。味苦、性寒、有小毒,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我国东北及日本产的蝙蝠葛根的成分研究表明,其中含有生物碱山豆根碱(Dauricine),山豆根醇灵碱(Daurinoline),光千金藤碱(Stepharine),尖防已碱(Acutumine),N—去甲基尖防已碱(Acutumidine),汉防已碱(Tetrandrine),蝙蝠葛碱(Menisperine),木兰花碱(Magnoflorine)。苏联产蝙蝠葛根含生物碱光千金藤碱、尖防已碱,N—去甲基尖防已碱、蝙蝠葛碱、木兰花碱、山豆根碱、青藤碱(Sinomenine)及山豆根异醇灵碱(Dauricinoline)。  相似文献   

18.
线粒体DNA在线虫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线粒体DNA在线虫学研究中的应用张路平孔繁瑶(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北京100094)线虫是一类世界性分布的生物,在几乎所有的环境中都有线虫的分布。有些线虫寄生于人和动植物体内,引起宿主不同程度的疾病,给人类健康和经济发展造成了重大影响。因此长期以...  相似文献   

19.
泰勒虫病是由泰勒科(Theileriidae)泰勒属Theileria原虫引起经蜱传播的一种疾病,可以侵袭羊的网状内皮系统细胞和红细胞,本次研究的目的是了解我国吉林地区山羊中泰勒虫的感染情况以及主要的基因型.在吉林珲春地区采集70份山羊血液标本.基于泰勒虫18S rRNA基因,分两段设计扩增全长的属特异引物,对采集到的血液样本进行PCR检测,将扩增产物进行测序,与GenBank中注册的核苷酸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采用MEGA5.0软件进行遗传发育分析.结果表明在吉林珲春地区采集到的山羊血液标本中有51只(72.9%)山羊感染了泰勒虫,通过测序获得近全长1 600 bp的泰勒虫基因序列(KC429038).经过Blast序列比对分析,与吕氏泰勒虫Theileria luwenshuni最接近,和T.luwenshuni(JX469518)相差一个碱基,同源性为99%.从构建的系统发育树可以看出本研究所获得序列与吕氏泰勒虫T.luwenshuni最接近位于同一小分支.本研究说明我国吉林地区山羊中泰勒虫感染较为普遍,初步认为吕氏泰勒虫可能为本地区的一个较为流行的基因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异氟醚麻醉对脑内ERK1/2和PKCγ磷酸化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雄性BALB/c小鼠, 随机分为5组, 即对照组(Con):未麻醉;异氟醚麻醉5 min组(Iso-1);异氟醚麻醉1 h组(Iso-2);麻醉1 h后停药2 min组(E-1):异氟醚麻醉1 h后, 小鼠脱离麻醉环境2 min;麻醉1 h后停药1 h组(E-2):异氟醚麻醉1 h后, 小鼠脱离麻醉环境1 h.用异氟醚进行麻醉后进行Western blot.以β-Actin为内参, pERK A/Actin A为ERK表达水平指标, pPKCγ A/Actin A为pPKCγ表达水平指标.结果:在Con组, pERK1/2和pPKCγ呈现高表达状态, 给予异氟醚麻醉处理组(Iso-1和Iso-2组), pERK1/2和pPKCγ表达减弱(P<0.05), 当异氟醚麻醉停止后(E-1和E-2组), pERK1/2和pPKCγ表达逐渐恢复, 与Con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 与异氟醚处理组相比, 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异氟醚麻醉-苏醒过程中, 脑中部分核团pERK1/2和pPKCγ水平发生显著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