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红花黄色素对实验性家兔心肌梗塞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50%红花黄色素水溶液给实验性心肌梗塞的家兔静脉注射1.1ml/kg体重,能使已抬高的S-T段尽早下降,并保持较低水平,可使心梗后S-T段尽早下降,并保持较低水平,可使心梗后S-T段异常抬高点及病理性Q波出现总次数占全部标定点的百分数有明显下降趋势,明显缩小了结扎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后的心肌梗塞范围。  相似文献   

2.
心电图S-T段改变可发生于心脏病和非心脏病病人,当然大多数是发生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致冠状动脉管腔狭窄或冠状动脉痉挛而引起的心肌缺血中.在心电图上出现S-T段改变,诊断冠状动脉疾病要结合病人年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予以综合判断,有时还要做一些辅助试验才能确诊.作为一名心电图专业人员,准确测定S-T段对指导临床有很大意义,一般应按下列步骤测定.  相似文献   

3.
冠状动脉内粥样斑块的形成与发展,可导致血管管腔的狭窄,如心脏表面冠状动脉内腔变狭窄使其血流减少,由该冠脉供血的心肌就可出现缺血现象,临床上表现为心绞痛或缺血性胸部不适,即谓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这时做心电图检查,大部分患者在相关的导联上出现ST段抬高,少部分患者无S-T段抬高.无S-T段抬高者,一部分为不稳定型心绞痛.另一部分发生无Q性心肌梗死(NQMI),心电图上有S-T段抬高的患者,少部分发生无Q性心肌梗死,而极大部分患者发生穿壁性(Q)心肌梗死(QWMI),本文重点介绍有S-T抬高的穿壁性心肌梗死(STEMI)的急救和住院治疗.  相似文献   

4.
在急性下壁心肌梗塞的较早期,心电图Ⅱ、Ⅲ及aVF 导联除有病理性 Q 波形成和损伤性 S-T 段抬高外,心前导联常出现 S-T 段压低,这种 S-T 段压低的产生原因及临床意义尚不清楚。以往认为心前导联的这种 S-T 段压低是属于下壁Ⅱ、Ⅲ及 aVF 导联 S-T 段抬高的一种对应而相反的投影。  相似文献   

5.
传统认为,心电图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时的标准为:最初相应导联的T波高耸直立或S-T段斜形上升,之后,S-T段逐渐升高,并与T波融合形成单向曲线,与此同时出现病理性Q波,并称之为"典型".AMI的心电图表现[1].  相似文献   

6.
王新春  王蓓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7):3720-3721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指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冠状动脉血流突然减少或中断使相应部位心肌发生严重持久的急性缺血性损伤和坏死。临床表现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和与心肌梗死后相关的全身症状;特征性心电图改变和血清心肌酶增高;可能发生严重心律失常、休克、心衰等,是冠心病的严重类型。本文对心肌梗死的心电图(ECG)诊断作如下探讨。1心肌梗死的心电图诊断[1]1.1S-T段抬高特点:S-T段抬高,与T波前支融合,形成弓背向上的单向曲线。产生机制:舒张期损伤电流学说,收缩期损伤电流学说和除极波受阻现象三种学说。1.2异常Q波Q波电压>R/4,时间>0.04s,某些不应出现q波的导联出现q波。产生机制:窗口学说,综合向量学说。临床上根据ECG有无Q波将心肌梗死分为两种类型,Q波型心肌梗死:又称透壁性心肌梗死,即心电图上出现Q波;非Q波性心肌梗死:即心电图上不出现Q波,如心内膜下心肌梗死(最多见),呈灶性分布的小范围心肌梗死,心肌内心肌梗死,对称型心肌梗死。1.3T波改变T波改变可以见于多种情况,但心肌梗死的T波改变具有以下特征,演变规律:心肌梗死后一段时间内,T波由倒置较浅逐渐变为倒置较深,以后又由倒置较深逐渐变为倒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急性正后壁心肌梗死的心电图(ECG)特征。方法 急性正后壁心肌梗死10例病人入院后皆行心电监测3~7天,观察ECG动态变化,同时查心肌酶谱。结果 认为右胸前导联V_1、V_2出现高R波,S-T段下降与T波高耸对称,且排除引起R波增高的其他原因,同时背部导联V_7、V_9出现病理性Q波及QRS综合波、S-T段、T波进行性演变者,综合临床症状和心肌酶谱分析便可诊断。结论 尽管放射性核素心肌显影能显示梗死部位,冠脉造影更是急性正后壁心肌梗死的有力佐证。但ECG检查结合病史和酶谱分析,仍不失其对急性正后壁心肌梗死诊断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冠心病的临床心电图及病理特征。方法:选取冠心病患者100例,进行12导联心电图检测,作为观察实验组。同时选取50例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并对比分析两组检查结果。结果:100例冠心病患者的心电图显示91.0%的患者存在S-T段、T波的改变,仅有9.0%的患者无S-T段、T波改变;在对照组中50例健康成人心电图显示仅有10.0%的受检者存在S-T段及T波的改变;两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对于冠心病的早期诊断中心电图检查能够迅速、有效的检测出冠心病的发病征兆,并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9.
心电图对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认为,心电图在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时的标准为:最初相应导联的T波高耸直立或S-T段斜形上升,之后,S-T段逐渐升高,并与T波融合形成单向曲线,与此同时出现病理性Q波,并称之为"典型"AMI的心电图表现[1]。遗憾的是此种典型改变仅占AMI总数病例的60%。  相似文献   

10.
①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前降支病变与前壁病理性Q波和左室射血分数相关性.②方法 对临床诊断为冠心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存在冠状动脉前降支病变患者104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对比分析.③结果 冠脉闭塞出现病理Q波占86.4%,冠脉狭窄90%~99%出现病理Q波,占32.1%,冠脉狭窄70%~89%出现病理Q波占17.6%,冠脉狭窄50%~69%出现病理Q波占8.3%;病变位于前降支近段的常在V1~V3出现病理性Q波,病变位于前降支近中段常在V1~V3及V1~V4出现病理性Q波,病变位于前降支中段、中远段常在V1~V4出现病理性Q波,病变合并第1角支和(或)第2角支9例在V1导联均可见病理性Q波.出现病理性Q波40例中有13例EF<50%,无病理性Q波64例中有13例EF<50%.④结论 冠脉狭窄程度越高出现病理性Q波可能性越大,冠脉狭窄与病理性Q波呈相关定位关系;前壁存在病理性Q波与EF下降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患,男,50岁,因心前区突发疼痛,心悸急入院。查心电图:HR80次份,S-T段、V1-4均抬高0.3mv,且T波高,T波V3高于R波0.9mv,因无病理性Q波出现,未引起重视,也未查心肌酶,第二天查房,又查心电图,发现V1-4病理性Q波,S-T段弓背上抬,T波倒置,急查心肌酶谱,AST82u/L,CK376u/L,CK-MB92u/L,确诊为急性前壁心梗。  相似文献   

12.
非Q波急性心肌梗死1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急性心肌梗死 (AMI)是临床危重症之一 ,及早明确诊断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Q波型AMI临床诊断较容易 ,而非Q波型AMI由于其心电图表现不典型 ,需结合临床症状、体征及心肌酶学改变方能作出正确诊断。现将我院近几年治疗的 19例非Q波AMI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诊断标准1.1.1 临床症状 :持续胸闷、胸痛时间超过 30分钟 ,并伴有大汗、晕厥等症状。1.1.2 心电图表现 :S -T段呈水平或下斜型压低大于或等于 2mm ,伴或不伴T波倒置 ,持续时间超过 2 4小时 ,ST -T有动态演变 ;单纯T波对称性倒置大于或等于 1mm ,不伴S-T段移位 ,时…  相似文献   

13.
变异型心绞痛的发病机制既往认为与冠状动脉痉挛有关,近年来认为是由于在冠状动脉狭窄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痉挛所致。本研究对32例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显示ST段抬高型心绞痛(变异型心绞痛)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以探讨其冠状动脉病变情况。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选择1998年3月-2005年3月在我院进行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检查,显示有一过性ST段抬高的患者58 例,对其中32例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其中男29例,女3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动态心电图的临床价值。方法对符合诊断标准的249例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监测、分析。结果出现各种心律失常者226例(90.8%),其中伴有S-T段、T波改变者65例,仅有S-T段、T波改变者23例(9.2%)。在心律失常中过早搏动162例;异位性心动过速及房室颤动23例;传导阻滞67例;窦性心律失常32例。结论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动态心电图改变以各种心律失常最常见,部分病例可仅有S-T段、T波改变;动态心电图改变是诊断病毒性心肌炎的主要依据;出现严重的心律失常和(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或显著的S-T段、T波改变多提示病情严重,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15.
钟文  任继刚  张强 《四川医学》2004,25(7):767-768
目的 通过检测血清心肌钙蛋白I(cTnI)探讨一过性Q波机理。方法 观察、检测心电图出现一过性Q波的患者(7例)血清cTnI、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变化情况及其他临床指标。结果 7例患者CK-MB均正常;5例cTnI呈阳性,2例cTnI呈阴性,全部患者心电图均有ST段和/或T波改变。其中6例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冠心病。结论 一过性Q波提示冠状动脉病变,多系缺血产生的顿押心肌形成;不伴CK-MB增高者可伴有微小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16.
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Q波心肌梗死属于不稳定性冠状动脉病,之所以称之为“UCAD”,就是UAP或NQMI既可以好转为稳定性心绞痛;也可以发展为Q波心肌梗死或猝死。其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学机理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基础上,斑块上纤维帽发生裂隙或破裂出血,导致血小板聚集与激活、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和冠状动脉痉挛。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T波增高逐渐被临床医师重视,但有些人对T波增高后,继而出现S-T段斜行挺直抬高或S-T段凹面向上抬高,则注意不够。现将我院12例急性心肌梗塞超急性损伤早期心电图的改变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8.
如果不存在或仅有轻度的器质性冠状动脉狭窄,临床上通常应用大剂量的钙阻断剂及硝酸酯类药物治疗冠状动脉痉挛所致心绞痛,而该疗法对于5%~30%的此类患者无效。纳入了5例有变异型心绞痛表现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这些患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无效,对冠状动脉内注射硝酸甘油治疗亦无反应。在冠状动脉痉挛部位成功置入了支架。术后观察结果显示,早期充分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能够有效地预防急性心肌梗死发生。1例患者于有临床症状出现12h后才置入支架,发生了伴有病理性Q波和心肌酶学改变的急性心肌梗死;而其他在冠状动脉痉挛引发临床症状后立刻置入支架的患者,冠状动脉痉挛未导致心肌损伤,未发现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及生化证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24小时动态心电图(DCG)对变异性心绞痛(VAP)诱发缺血性J波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VAP在DCG检测中发生S-T段抬高患者,并进行缺血性J波的分析.结果 12例S-T段抬高患者中同时合并缺血性J波者5例,占41.7%.伴有缺血性J波者100%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不伴有缺血性J波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率为71%.结论 S-T段抬高合并缺血性J波是心肌严重缺血性时伴发的一种超急性期的心电图改变,可诱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等,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20.
有许多证明近端冠状动脉痉挛是可以发生的。这种现象的发病率尚不清楚,但失去原状稳定的环境(指体内环境,如为了证实痉挛而作的心导管操作)是有影响的。现在当有下面的情况时,推测冠状动脉痉挛为引起临床症状的原因是合理的。(1)临床证明,强烈的表示冠状动脉血流有暂时的降低并伴有 S-T 段升高,而无心肌氧的需要增加时;2在典型的胸痛发作期间,冠状动脉造影和心电图变化,在冠状动脉循环的一个区域里表示了可逆性的痉挛,心电图的记录可作为预测的手段。硝酸盐在可逆性冠状动脉痉挛中的效用,表示应当避免在冠状动脉造影之先对怀疑有痉挛的任何人立即应用预防性硝酸盐。同样的,在冠状动脉口操作导管的影响,表明在可疑冠状动脉痉挛的病例中,可借未加选择的冠状动脉造影,试图得到最初最好的冠状动脉的形象。因为近端冠状动脉生理学和病理生理学尚未清楚的了解,进一步详细地研究控制近端冠状动脉的口径的机理是必要的,除非一直到这些研究解决了上述问题,否则冠状动脉痉挛的治疗会仍停止在按照经验去处理,并在很大程度上是试验性质的和错误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