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体表胃电图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研究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Dyspepsia,FD)体表胃电图,探讨FD发病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23名DF患者及20名健康志愿者,应用DigtlapperEGG记录仪进行EGG检查,检查时间为餐前半小时、餐后回小时,试餐4%Kcal(50g火腿肠、营多牌方便面1包、400ml开水)。结果健康组餐前主频(pF)、主功率(DP)、正常节律百分发比(N%)为:2.9±0.1cpm、57.6±15.2bp、90.9±1.9%;餐后:3.010.ICpm、212.78±72.5bp(P<0.01)、92.6±2.1%。FD组餐前DF、DP、N%为:2.8±0.1cmp、489.1±157.9bp、81.86±5.5%;餐后分别为:3.1±0.2cpm、475.5±122.3bp、67.5±4.4%(P<0.05)。结论m患者存在胃电节律紊乱,此种节律紊乱主要表现在餐后功率降低及正常节律百分比下降,提示FD患者可能存在胃肌电活动异常。EGG作为一种无创性胃动力检查方法,可用于FD患者的临床及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2.
功能性消化不良体表胃电及频谱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观察了10名功能性消化不良病人及10名健康餐前和餐后4小时的体表胃电频谱变化,结果显示,餐后两组的AP、FZ、FC和FP的峰值均显著增加,两组间差异不显著。FD组FZ总发生率10.1%,高于HS组,FP也高于HS组。  相似文献   

3.
功能性消化不良胃电图与胃窦部动力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为探讨不同类型功能性消化不良 (FD)胃电节律异常的特点及其与胃窦部运动的关系 ,自 2 0 0 0年 5月至 2 0 0 1年 4月 ,我们对 30例健康人及 70例FD患者行胃电图检测及同步胃窦部动力监测 ,其结果分析报道如下。一、材料和方法1.研究对象 :FD患者 70例 ,包括动力障碍型 (D组 ) 35例 ,男 17例 ,女 18例 ,平均年龄 37.4岁 (19~ 5 5岁 ) ,体重指数 (2 2 .1± 2 .0 )kg/m2 ,以上腹饱胀、早饱、胀气或恶心等为主导症状 ;类溃疡型 (U组 ) 35例 ,男 16例 ,女 19例 ,平均年龄37.9岁 (2 0~ 5 4岁 ) ,体重指数 (2 1.8± 1.9)kg/m2 ,以…  相似文献   

4.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临床上多发病,常见病,约占消化不良40%-60%,为探讨FD运动功能变化与胃肠道激素  相似文献   

5.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消化道常见症候群,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是21世纪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多数学者认为胃运动障碍可能是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主要病理生理机制之一,目前胃运动功能的检测手段主要有胃电图、胃排空等,本文对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胃电图及胃排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血浆胃动素浓度及体表胃电图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关系并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病因.方法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及健康志愿者各30例病例组按国际诊断标准选择[1],并分为动力障碍样型、溃疡样型、反流样型及复合型.对所有受检者空腹、餐后血浆胃动素浓度及同步体表胃电图进行综合分析,并对10例动力障碍样型患者服用促动力药后随访.结果①对30例FD患者分型,动力障碍样型患者空腹血浆MTL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②30例FD患者空腹、餐后胃电节律紊乱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其餐后胃电振幅较空腹时无明显增加且仍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血浆胃动素浓度异常及胃电活动异常与功能性消化不良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康尔胃2号治疗FD的作用机理,我们应用康尔胃2号对门诊诊断为FD的病人在治疗前后测定胃电图(EGG)了解胃电波形及频谱,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临床上笔根据功能性消化不良所具有的证候特征,分为三型,即脾胃虚弱型,肝气犯胃型及肝郁胃热型。其中脾胃虚弱型与肝气犯胃型类似于运动障碍型,而肝郁胃热型类似于溃疡样型。本对12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证型与胃电图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脾胃虚弱型胃电幅值比正常组及肝郁胃热型组低,肝气犯胃型组胃电幅值则呈不规则变化,肝郁胃热型组胃电幅值比正常人组高(P<0.05),胃电波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医脾、胃肝的病理生理变化。胃电图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证型提供了一定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9.
临床上笔者根据功能性消化不良所具有的证候特征,分为三型:即脾胃虚弱型、肝气犯胃型及肝郁胃热型。其中脾胃虚弱型与肝气犯胃型类似于运动障碍型,而肝郁胃热型类似于溃疡样型。本文对12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证型与胃电图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脾胃虚弱型组胃电幅值比正常组及肝郁胃热型组低,肝气犯胃型组胃电幅值则呈不规则变化,肝郁胃热型组胃电幅值比正常人组高(P<0.05)。胃电波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医脾、胃、肝的病理生理变化。胃电图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证型提供了一定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对非溃疡性消化不良(NUD)患者体表胃电图的影响.方法通过胃镜活检胃窦粘膜进行快速尿素酶试验及Giemsa检查以判定Hp感染状态,并对NUD患者空腹体表胃电图与Hp二者的关系进行了评价.结果35例NUD患者Hp阳性(Hp+)24例、Hp阴性(Hp-)11例,Hp+NUD患者AP值明显高于Hp-NUD患者及健康人(胃体269.61±81.11μv、148.10±61.32μv、156.75±71.73μv;胃窦272.94±68.45μv、150.41±71.11μv、193.50±98.74μv,P<0.01);而FP值前者显著低于后两者(胃体1.77±0.36cpm、2.80±0.77cpm、2.93±0.38cpm;胃窦1.80±0.49cpm、2.85±0.63cpm、2.98±0.28cpm,P<0.01);正常慢波百分比值,前者也明显降低(胃体41.07±12.67%、59.57±19.41%、68.49±1.95%;胃窦31.84±15.67%、60.58±21.59%、19.19±4.34%,P<0.01);并且Hp+NUD患者胃电节律紊乱发生率亦显著多于后两者(胃体37.5%、18.2%、11.1%;胃窦45.8%、18.2%、0,P<0.01).结论Hp+NUD患者胃电节律紊乱发生率明显高于Hp-NUD患者及健康人,Hp感染可能导致正常慢波的紊乱.  相似文献   

11.
功能性消化不良食管运动功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FD患者食管运动功能变化。方法:采用PC polygraf HR台式高分辨上消化道气液压毛细管连续灌注测压系统对36例FD患者进行食管测压。结果:FD组食管下段平均蠕动收缩波幅显著低于对照组。FD组食管下段蠕动压低于上段蠕动压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FD组出现异常蠕动波55.5%例,表现为类型不同、次数不等的双峰波、三峰波、多发重复收缩波、逆行收缩波、非传导性同步收缩波及自发性收缩波等。以双峰波最多见。7例存在两种或以上异常波,8例同时伴有食管下段低幅蠕动。本组食管体运动异常检出共86%。结论:FD患者存在食管运动功能异常,主要表现为食管体运动不协凋,其次为食管下段运动减弱。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患者是否存在胆囊功能障碍及胆囊功能与胃运动功能之间的相关性,我们对16例FD患者及8名健康人进行了B超下胆囊功能测定及核素胃排空检查.结果显示:FD患者2小时胃排空率为56.38±14.93%,半排空时间为104.72±22.73min,正常人胃排空率为70.75±11.44%,半排空时间为83.60±19.99min.FD组的胃排空明显延迟(P<0.001).FD组胆囊排空率<30%者较正常人明显增多(P<0.05),而将FD组进一步分为胃排空异常及胃排空正常组后发现胃排空正常的FD病人胆囊功能与健康人无差异,而胃排空延迟的FD病人的胆囊排空率亦明显降低,与正常人及胃排空正常的FD病人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果表明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有胆囊排空功能的减弱,这种减弱与胃排空功能障碍有关,其相关的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3.
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心理评估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和方法:本篇以调查表的形式对91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和79名健康者在性格、情绪、生活事件等方面进行了对照研究。结果: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神经质、焦虑、抑郁平均分值显著高于健康者;内外倾向平均分值显著低于健康者;生活事件变化单位值两组间无差异。结论:性格、情绪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发病有着密切关系,而生活事件与其关系尚不能确定。  相似文献   

14.
功能性消化不良昼夜胃内PH变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研究应用pH监测系统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FD,n=12)患者昼夜胃内pH变化,并以健康组(HT,n=9)和十二指肠溃疡(DU,n=10)作为对照。结果表明FD组白天和夜间胃内pH<1的时间分别为27.8±7.0%和12.9±4.4%,与HT组的差别不大(11.4±5.6%,P>0.05,8.3±3.2%,P>0.05),但明显低于DU组(48.8±5.9%,P<0.01,58.5±7.2%,P<0.01);FD组白天胃内pH>3的时间与HT组相近(分别为33.9±7.5%,34.5±8.0%,P>0.05),大于DU组(20.7±3.9%,P<0.01)。33.3%的FD者餐后pH值不上升,高于HT组(7.4%,P<0.05)和DU组(3.3%,P<0.05),FD组夜间pH>4的总时间、所占的%和最长持续时间分别为223.6±45.9min、46.5%和164±41.5min,大于HT组但差别不大(169.7±40.2min、32±6.8%和105.0±22.6min,P值均<0.05),明显大于DU组(57.6±12.0min、10.4±4.3%和44.1±10.0min,P值均<0.05)。本研究表明FD患者并无高酸分泌,因而对FD患者应寻找更合适的治疗。FD患者夜间pH值>4的时间明显延长,提示可能存在十二指肠胃反流,但应作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精神心理因素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电活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在功能性消化不良 (FD)患者中精神心理因素与胃电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 43例FD患者同时进行精神心理状态测量和体表胃电图检查。结果 :伴焦虑抑郁FD组餐后胃电节律异常的发生率显著高于不伴焦虑抑郁FD组 (39.1 %vs1 0 % )。伴焦虑抑郁FD组发生的胃电节律异常主要是胃电节律过缓和胃电节律紊乱。前者的餐后平均主频不稳定系数显著高于后者 (41 .8± 2 7.4vs32 .6± 2 3 .1 )。结论 :精神心理异常可影响胃电活动 ,产生异常的胃电活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患者胃酸和胃泌素分泌的影响。方法:54例符合FD诊断标准的患者中,Hp阳性23例,Hp阴性31例,所有患者都进行空腹血清胃泌素、基础胃酸排出量(BAO)、五肽胃泌素刺激后的最大胃酸排出量(MAO)和高峰胃酸排出量(PAO)的测定。对照组为Hp阳性的十二指肠溃疡病(DU)患者55例。结果:FD患者中,Hp阳性者与Hp阴性者比较,空腹血清胃泌素(103.1±33.7pg/ml vs 113.3±34.1pg/ml)和BAO(5.21±3.86mmol/h vs 4.80±6.08mmol/h)无明显差异(P>0.05);而Hp阳性者的MAO和PAO分别为16.3±9.30mmol/h和23.6±14.2mmol/h,与Hp阴性者(分别为10.1±8.88mmol/h和14.2±11.3mmol/h)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Hp阳性的FD患者,其BAO、MAO、PAO及空腹血清胃泌素与Hp阳性的十二指肠溃疡病患者(后者分别为10.4±0.81mmol/h、24.2±1.08mmol/h、31.2±13.1mmol/h和148.5±13.1pg/ml)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Hp阳性的FD患者,其胃粘膜壁细胞对五肽胃泌素刺激的敏感性增加,刺激后胃酸分泌增高,但增高的程度低于Hp阳性的十二指肠溃疡病患者,提示Hp感染在FD患者的胃酸分泌中可能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7.
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亚型调查及其与幽门螺杆菌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不同亚型比例,探讨其与幽门螺杆菌(HP)等因素的关系。方法:对186例FD患者以问卷形式询问病史,按症状给予分型,用尿素酶试验、涂片染色、培养法检测HP。结果:各亚型的比例及HP阳性率分别显:反流型11.29%、14.29%;溃疡型13.98%、46.15%;运动障碍型48.39%、41.11%;复合型26.34%,38.78%,FD的HP总阳性率为38.17%。结论:FD中以运动障碍亚型最为多见。部份亚型之间有重叠。FD与HP感染无关。反流型中的HP阳性率较低。  相似文献   

18.
和胃胶囊对运动障碍样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胃排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和胃胶囊对运动障碍样功能性消化不良(DFD)患者胃排空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DFD患者12例,设西药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以核素法动态测定DFD患者和胃胶囊治疗前后近端胃、远端胃及全胃的排空情况,并计算近端胃、全胃的半排空时间(T1/2)。结果:DFD患者近端胃、远端胃及全胃的排空速度均较正常人明显减慢(P<0.05-0.01),近端胃、全胃T1/2比正常人延长(P<0.05-0.01);和胃胶囊治疗后,近端胃、全胃排空速度明显加快,全胃T1/2缩短,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0.01),与正常人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和胃胶囊能明显促进DFD患者的胃排空,是治疗DFD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9.
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间期和消化期体表胃电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正常人及消化不良病人消化间期和消化期EGG的动态变化规律及探讨餐后胃电与胃窦机械收缩之间的偶联关系。方法:采用PC Polygraph HR台式高分辨上消化道动力监测系统对11例正常人和14例功能性消化不良(FD)病人连续5小时同步记录体表胃电和胃窦幽门十二指肠压力变化。结果:正常人胃电功率随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MMC)的周期变化而变化,Ⅱ期时增高,约为Ⅰ期的2倍,Ⅲ期最高,约为Ⅰ期的2.5倍,餐后功率与Ⅲ期接近,FD病人胃电功率只在餐后30分升高。消化间期胃电功率和胃窦动力指数呈正相关(正常组:r=0.87,P<0.01;FD组:r=0.79,P<0.01)。结论:体表胃电可以反映MMC周期性变化和胃窦运动功能。FD病人餐后胃电功率减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