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对阿霉素治疗恶性胸腔积液的毒副反应进行观察与护理。方法:126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行胸腔置管引流后阿霉素胸腔灌注。结果:有效率(CR+PR)87.3%。毒副反应包括骨髓抑制,Ⅰ度24例、Ⅱ度6例;胃肠反应,Ⅰ度45例、Ⅱ度27例、Ⅲ度12例;发热,Ⅰ度21例、Ⅱ度15例;脱发:Ⅰ度37例、Ⅱ度21例、Ⅲ度9例;心脏毒性,Ⅰ度9例、Ⅱ度4例。结论:阿霉素治疗恶性胸腔积液有效,毒副反应较多,加强防治与护理可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2.
臂丛神经阻滞加派替啶用于术后镇痛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臂丛神经阻滞中加入哌替啶用于术后镇痛的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方法:将90例ASAⅠ-Ⅱ级手部外伤病人随机分为三组:臂丛阻滞用药为:0.25%布吡卡因、0.8%利多卡因25ml(I组);0.25%布比卡因、0.8%利多卡因25ml,肌注哌替啶50mg(Ⅱ组);0.25%布吡卡因、0.8%利多卡因内含哌替啶50mg共25ml(Ⅲ组)。记录起效时间、手术时间、术后有效镇痛时间及哌替啶的不良反应。结果:Ⅲ组较Ⅰ、Ⅱ组术后有效镇痛时间明显延长(P<0.01),Ⅰ、Ⅱ组无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Ⅲ组较Ⅱ组明显下降。结论:臂丛神经阻滞中加入小剂量哌替啶有显著延长后有效镇痛时间,不良反应少,可用于术后镇痛。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3种不同剂量的0.375%罗哌卡因在肌间沟臂丛麻醉中的临床应用效果,以期寻找罗哌卡因在肌间沟臂丛麻醉中的合适剂量。方法:180例上肢手术病人随机分为3组:Ⅰ组用0.375%罗哌卡因20ml;Ⅱ组用0.375%罗哌卡因30ml;Ⅲ组用0.375%罗哌卡因40ml,均行肌间沟臂丛麻醉,观察各组感觉阻滞及运动阻滞完善率、不良反应。结果:在尺侧感觉阻滞完善率上.Ⅰ组低于Ⅱ、Ⅲ组(P〈0.05),运动阻滞完善率上,Ⅰ组也低于Ⅱ、Ⅲ组(P〈0.01),而Ⅱ与Ⅲ组无明显差异。结论:0.375%罗哌卡因在肌间沟臂丛麻醉中产生较好阻滞效果的剂量为30ml,增加其剂量并不增加其效果,反而可能增加其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韦达  陈环球 《江苏医药》2005,31(12):899-900
目的 总结原发性胃恶性淋巴瘤(PGML)的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56例胃原发性恶性淋巴瘤的诊治情况。结果 ⅠE期17例,ⅡE期26例,ⅢE期3例,Ⅳ期10例。术前X线确诊率45%,胃镜确诊率30%。ⅠE期、ⅡE期、ⅢE期和Ⅳ期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87.5%、84.0%、33.3%和11.1%。结论 重视PGML的临床表现及X线检查特点,胃镜检查时多部位深取材可提高本病的诊断率。手术切除应为首选治疗,辅以放、化疗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估动态增强病变强化特征、强化曲线类型、早期强化率、峰值时间,对乳腺良恶性病变有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乳腺疾病40例,均行MR平扫,动态增强。统计良恶性病变形态学改变、强化类型、早期强化率、峰值时间。结果良性病变增强后大部分呈类圆形,边缘光滑,内部强化均匀。Ⅰ型曲线占68%,Ⅰ/型曲线占52%,早期强化率〈50%,50%-100%,〉100%均可见。峰值时间〉3min占89%。恶性病变多呈分叶状,边缘有毛刺,环形强化及Ⅲ型曲线为特征表现。Ⅱ型曲线占78%,与良性病变有明显重叠早期强化率均大于100%,峰值时间≤3min占87%。结论分析乳腺疾病血液动力学改变,可提高对良恶性病变鉴别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我院10年来肾母细胞瘤诊治情况。方法:对1986年5月至1996年7月住院儿童的诊治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肾母细胞瘤26例Ⅰ,Ⅱ、Ⅲ期5年生存率分别为92%,70%,60%,总5年生成率为84.6%。结论:化疗药物用药规则,疗程充足,化疗开始时间与预后有关,综合治疗提高5年生成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患肢局部用药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的影响及安全性。方法126例植入腔静脉滤器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实验组45例、对照组Ⅰ41例、对照组Ⅱ40例;实验组:将溶栓药物从患肢足背静脉滴注,并配合保温式50%硫酸镁溶液热湿敷,每天3次;对照组Ⅰ:溶栓药使用方法与实验组相同,不配合保温式50%硫酸镁溶液热湿敷;对照组Ⅱ:不作患肢局部用药,只作一般性的上肢静脉滴注溶栓药物及抗凝治疗。比较三组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均获治愈或好转,治愈率为71.11%,好转率为28.89%;对照组Ⅰ治愈率为61.98%,好转率为36.59%,无效为2.44%;对照组Ⅱ治愈率为42.50%,好转率为47.50%,无效为7.50%。实验组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时间、住院天数均少于对照组,三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对照组Ⅰ患者患肢沉胀紧迫感消失、皮色转红润、皮温消退等天数及住院天数与对照组Ⅱ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两组在患肢肿胀、肢痛缓解的天数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患肢局部用药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可明显提高腔静脉滤器植入后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我科自2008年9月至2009年1月采用格拉司琼加甲氧氯普胺及地塞米松防治顺铂为主的联合化疗所导致的恶心呕吐,并采用单用格拉司琼静脉点滴作为对照组。两组发生恶心、呕吐程度分别为:观察组:无0度,Ⅰ度40%,Ⅱ度46.6%,Ⅲ度13.4%,无Ⅳ度发生;对照组:无0度,Ⅰ度6.7%,Ⅱ度33.3%,Ⅲ度53.3%,Ⅳ度6.7%,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9.
端粒酶活性与恶性脑肿瘤的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胶质瘤及脑脊液(CSF)中端粒酶的活性表达情况及其在恶性脑肿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TRAP(telomeric repeat amplification protocol)法检测50例脑胶质瘤,取其中15例端粒酶呈阳性患者术后CSF、4例术前CSF,检测端粒酶活性表达情况。结果:(1)脑胶质瘤(KERNOHAN分级)端粒酶:阳性率为22/50(44.0%),其中I级为3/16(18.8%),Ⅱ级为3/12(25.0%);Ⅲ级为9/14(64.3%),Ⅳ级为7/8(87.5%)。22例Ⅲ级以上恶性脑肿瘤中端粒酶活性表达阳性16/22(72.7%)明显高于Ⅱ级以下脑胶质瘤中端粒酶活性表达6/28(21.4%)(P<0.005)。(2)CSF中端粒酶:4例术前、15例术后患者的脑脊液端粒酶检出率分别为2/4(50.0%)和10/15(66.7%)。2例术前CSF呈阴性,术后1例CSF呈阳性。结论:端粒酶是胶质瘤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检测脑脊液中端粒酶的活性可作为辅助检查,对脑胶质瘤的诊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的分析研究伊立替康单药二线治疗进展期结直肠癌的临床价值。方法盲选本院收治的66例进展期结直肠癌患者,给予患者采用伊立替康单药二线治疗,分析评价其临床价值。结果66例患者治疗后,部分缓解16例(24.2%),稳定34例(51.6%),进展16例(24.2%),有效率为24.2%,疾病控制率为75.8%。血液学毒性为Ⅰ度骨髓抑制以及Ⅱ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症38例(57.6%),Ⅲ+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症24例(36.4%);非血液学毒性为:Ⅰ+Ⅱ度恶心呕吐38例(57.6%),Ⅲ+Ⅳ度恶心呕吐5例(7.6%),Ⅰ+Ⅱ度迟发性腹泻24例(36.4%),Ⅲ+Ⅳ度迟发性腹泻4例(6.1%)。结论给予进展期结直肠癌患者采用伊立替康单药二线治疗,疗效满意,安全可靠,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1.
本院Ⅰ、Ⅱ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了解本院Ⅰ、Ⅱ类切口手术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方法:抽查2003年1~6月手术科室出院病历,选择Ⅰ、Ⅱ类切口手术病历各400份填写调查表,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率高达97.8%,其中58.8%/属用药指征不明,2类手术在用药品种选择上有氟喹诺酮类和第3代头孢菌素用量偏大等问题,用药时机不当,持续使用时间过长。结论:本院Ⅰ、Ⅱ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尚存在许多问题,亟需制定院内预防用药指导原则并监督实施,逐步实现规范化的使用和管理。  相似文献   

12.
闭合性肾损伤87例诊治体会晋中地区第一人民医院(030600)周毅民,赵仁昌,王建文,魏喜贵,王波我院1980年至1992年共收治闭合性肾损伤87例,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87例中男性76例(87.3%),女性11例(12.7%),男女之比7:1。年龄12~68岁,平均29.6岁。青壮年64例,占74.5%。损伤原因:车祸伤13例,坠落伤16例,击伤18例,挤压伤7例,踢伤3例。直接暴力69例,间接暴力18例。左侧肾损伤39例,右侧48例。伤后距入院时间0.5小时~3天,平均12.76小时。平均住院时间15.7天。二、损伤类型及合并伤:我们以B超、IVP和手术为手段,将肾损伤分为Ⅰ度、Ⅱ度和Ⅲ度。未累及集合系统的肾挫伤、肾裂伤分别为Ⅰ度和Ⅱ度肾损伤,累及集合系统的损伤(断裂伤、碎裂伤、肾蒂伤)为Ⅲ度以上肾损伤,本组Ⅱ度以下肾损伤73例(83.9%),Ⅲ度肾损伤14例(16.1%)。合并伤:87例有23例合并其它器官损伤,占26.4%。其中Ⅲ度肾损伤中有6例合并腹内其它脏器损伤,占42.9%(6/14)。Ⅱ度以下肾损伤有17例伴有合并伤,占23.2%(17/73)。三、临床表现:休克17例,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的疗效。方法 用准分子激光机和自动微型板层角膜刀对127例近视进行LASIK术。结果 随访6个月,根据病人术前屈光度分为3组即Ⅰ组(中低度组)、Ⅱ组(高度组)和Ⅲ组(超高度组)。平均裸眼视力:Ⅰ组1.16,Ⅱ组1.02,Ⅲ组0.53;屈光度矫正率;Ⅰ组109.9%,Ⅱ组99.6%,Ⅲ组88.2%;基本摘镜率和完全摘镜率分别为:Ⅰ组99.2%和96.6%;Ⅱ组90.8%和81.4%;Ⅲ组54.7%和14.2%。结论 LASIK适合治疗各种不同屈光度近视,对超高度近视由于角膜厚度的限制和并发症的影响,其疗效稍差。  相似文献   

14.
利巴韦林颗粒剂对小儿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利巴韦林颗粒剂(同欣颗粒)对小儿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446例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儿童随机分为同欣颗粒治疗组(1组)和利巴韦林注射剂(病毒唑注射液)治疗组(Ⅱ组)。Ⅰ组共有病例235例,每日3次口服同欣颗粒,用药剂量为10mg/(kg.d);Ⅱ组为211例,每日2次肌肉注射病毒哩,剂量为10mg/(kg.d)。用χ2检验评定两组间在疗效和安全性方面的差异。[结果]Ⅰ组有194例为显效,显效率82.6%,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7%;Ⅱ组显效人数为180例,显效率85.3%,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2%。两组在疗效和不良反应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同欣颗粒在用于治疗小儿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时,与病毒唑注射液的疗效和安全性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七叶皂苷钠片对小腿外伤性肿胀的疗效.方法 168例小腿外伤性肿胀患者分为4组,54例Ⅰ度肿胀患者随机分为不用药组、七叶皂苷钠片组,114例Ⅱ度和Ⅲ度肿胀患者随机分为甘露醇组、甘露醇+七叶皂苷钠片组,治疗7d后,分别观察Ⅰ度及Ⅱ度和Ⅲ度小腿肿胀情况.结果 对于Ⅰ度肿胀患者七叶皂苷钠片组疗效(有效率85.7%)优于不用药组(有效率61.5%),对于Ⅱ度和Ⅲ度肿胀患者甘露醇+七叶皂苷钠片组的疗效(有效率89.1%)优于甘露醇组(有效率69.5%).结论 七叶皂苷钠片对于治疗小腿外伤性肿胀疗效显著,与甘露醇联合用药,可以治疗中重度小腿肿胀.  相似文献   

16.
剖宫产术麻醉方式及用药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肖军  刘建国 《河北医药》2002,24(3):178-179
目的:比较目前临床上运用最广的3种剖宫产术的麻醉方式及用药。方法:择期剖宫产产妇60例均分成三组,Ⅰ、Ⅱ组采用硬膜外麻醉,Ⅰ组用2%利多卡因,Ⅱ组用0.75%罗哌卡因,Ⅲ组采用腰,硬膜外联合麻醉,局麻药为布比卡因。比较三组局麻药用药量,麻醉起效,完善时间,麻醉质量,循环功能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Ⅲ组起效时间最短,肌松最好;Ⅱ、Ⅲ组麻醉质量相当均优于Ⅰ组,Ⅱ组用药量易掌握,循环功能变化最小,麻醉质量最稳定。结论:0.75%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是目前临床上剖宫产术较理想的麻醉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患儿脑CT改变类型与远期脑损伤的关系。方法:对78例临床诊断为HIE患儿在住院10d内行脑CT检查并对其分型,在5个月至6岁时进行智力测定和神经系统检查。结果:CT表现为广泛性脑水肿型、Ⅲ-Ⅳ度室管膜下出血型预后不良均为100%;局灶性脑水肿伴基底节区损伤型、单纯脑水肿型、脑白质改变型、蛛网膜下腔出血型、脑实质出血型、Ⅰ-Ⅱ度室管膜下脑室内出血型预后不良分别为42%,17%,38%,28%,33%,33%。结论:广泛性脑水肿型、Ⅲ-Ⅳ度室管膜下出血型与脑损伤关系最为密切。  相似文献   

18.
妊娠晚期促宫颈成熟三种药物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蒙占松  王娟 《首都医药》1999,6(9):32-33
目的:探讨妊娠晚期促宫颈成熟及引产方法。方法:对162例宫颈 分小于6分,头先露,需终止妊娠而无阴道分娩禁忌症住院病人,随机分为三组,低浓度催产素组、硫酸普拉酮 和蓖麻油餐引产组及米索前列醇引产组,观察用药前后宫颈评分,引产效果,地母儿预后影响及副作用。结果:三组间用药前宫颈评分无差异,。用药后Ⅲ组与Ⅰ、Ⅱ组彰极显著差异,促熟率Ⅲ组明显高于Ⅰ、Ⅱ组;三组之间引产时间均有显著性差异,总产程Ⅱ、Ⅲ组明  相似文献   

19.
李谊 《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8):60-60
目的:比较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各种蛛网膜下腔用药配方。寻找最简单、有效又经济实用的药物。方法:选择下腹部、下肢手术病人240例,年龄20~60岁,ASAⅠ~Ⅱ级,全部行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并留置硬膜外导管,行术后自控镇痛,在行腰麻时,把240例病人随机分成3组,每组80例,Ⅰ组和Ⅱ组:蛛网膜下腔用药分别用1%罗哌卡因、0.75%布比卡因各1ml,均加入10%葡萄糖1ml和3%麻黄素1ml配成的重比重液,Ⅲ组:蛛网膜下腔单纯用药0.5%布比卡因1.5-2.5ml。比较3组麻醉操作程序、临床效果、不良反应及用药费用等情况。结果:3组在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上差异不大,其中Ⅰ组的运动恢复时间更短;Ⅲ组在操作程序上比Ⅰ组和Ⅱ组更简单;就费用而言,病人更容易接受远比Ⅰ组便宜的Ⅱ组或Ⅲ组。结论:腰麻-硬膜外联合阻滞麻醉蛛网膜下腔.用药选择罗哌卡因和布比卡因都实用.但单纯使用0.5%布比卡因操作更简单,费用更低廉。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哌替啶、非那根、格拉司琼预防硬膜外麻醉期间寒战反应的临床表现。方法:选择80例准备在硬膜外麻醉下行下腹部、下肢手术的成年患者,随机分为4组:Ⅰ组(杜非合剂组),Ⅱ组(格拉司琼组),Ⅲ组(杜非合剂和格拉司琼组),Ⅳ组(对照组)。四组均于硬膜外麻醉起效后静脉注射哌替啶和非那根合剂半量(Ⅰ组),格拉司琼3mg(Ⅱ组),杜非合剂半量和格拉司琼3mg(Ⅲ组),同等容量的生理盐水(Ⅳ组)。观察麻醉及手术过程中寒战的发生率,寒战的严重程度及术前、术中、术后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以及用药后的并发症。结果:Ⅰ组、Ⅱ组、Ⅲ组、Ⅳ寒战发生率分别为10.0%,5.0%,15.0%,40%,Ⅳ分别与Ⅰ、Ⅱ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的MAP、HR、SpO2组间和组内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Ⅱ组与Ⅳ组相比嗜唾明显增加(P〈0.05),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各组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但Ⅰ组与Ⅱ组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硬膜外麻醉后预注杜非合剂和格拉司琼有助于预防硬膜外麻醉后寒战反应,其中两药联用的效果优于单独用药,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