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于雪芳 《中原医刊》2007,34(21):91-91
目的 分析阵发性心房纤颤(房颤)的发作特点。方法 采用动态心电图对32例阵发性房颤患者24 h房颤的发生、持续及终止规律进行观察分析。结果 显示阵发性房颤的发生不呈现昼夜均匀分布。阵发性房颤发生的例数和次数呈现两个高峰:下午13∶00至15∶00点,午夜21∶00至凌晨04∶00;和两个低谷:中午11∶00至12∶00点,凌晨05∶00至06∶00,并且持续的时间与高峰发生的时间相接近,终止的时间与低谷发生的时间相对应。结论 阵发性房颤发生的昼夜节律与迷走神经的兴奋性改变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2.
心房颤动为常见的心律失常。有的表现为持续数分钟,有的表现为持续数小时甚至数周。此类心房颤动不影响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死亡率,但可增加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及瓣膜病患者的死亡率。目前已经确认了急性心血管病事件发生存在着24h节律的变化,现对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生,持续和终止存在节律性变化进行探讨。如果能发现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生规律,  相似文献   

3.
自主神经功能异常与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自主神经活动在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前后的变化及其与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关系。方法:在动态心电图上测量分析了25例阵发性房颤患者53阵次心房颤动发作前后及白天(6∶00~22∶00)和夜间(22∶00~6∶00)的心率变异指标(SDNN、LF、HF、LF/HF)的变化。结果:房颤发作前5m inSDNN、HF较终止后5m in显著升高(P<0.01),LF/HF显著降低(P<0.05),LF无变化;LF、HF白天均高于夜间(分别为P<0.05和P<0.01),夜晚LF高于HF(P<0.05),白天与夜间SDNN、LF/HF无差异,白天LF与HF无差异。结论: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白天迷走神经张力增强;迷走神经张力变化是阵发性房颤发作和终止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马国辉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10):1352-1353
目的:分析阵发性心房纤颤(PAF)的发作特点。方法:采用动态心电图对62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24h心房颤动的发生、持续时间及终止规律进行观察分析。结果: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生、持续时间均有两个高峰,发生高峰为(09:00、00:00);持续时间的高峰为(03:00~06:00,13:00~15:00)。结论:阵发性房颤发生的昼夜节律与迷走神经的兴奋牲改变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5.
肖虹 《当代医学》2013,(30):35-36
目的通过对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动态心电图分析,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作机制和昼夜分布规律变化。方法通过对126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进行分析,统计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作时间、发作机制和相关的心率失常。结果在126例患者中,器质性心脏病占86例,约占阵发性心房颤动的68.3%,非器质性心脏病40例,约占阵发性心房颤动的31.7%。发作时间的最高峰在4:00~8:00,与其它时段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作前后多并有心律失常,室上性心律失常占90%,明显大于其他类型的心律失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作与多种因素有关,发作前后多并有心律失常,其中以室上性心律失常占首位。有器质性心脏病的老年人占绝大多数,存在昼夜分布规律,动态心电图可有效地诊断出阵发性心房颤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缬沙坦对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作用。方法:对本院114例高血压病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和缬沙坦治疗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压、动态心电图、心电图、心脏彩超和血生化的变化和房颤的发生情况。结果:与常规治疗组比较,缬沙坦治疗组房颤的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ARB药物治疗对阵发性房颤起独立的影响作用。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应用缬沙坦治疗,可使阵发性房颤的发生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作机制和昼夜分布规律变化。方法统计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发作时间、发作机制和相关的心率失常。结果:在126例患者中,器质性心脏病占86例,非器质性心脏病40例。发作时间的最高峰在4:00~8:00,发作前后多并有心律失常,室上性心律失常占90%,明显大于其他类型的心律失常,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作前后多并有心律失常,其中以室上性心律失常占首位。有器质性心脏病的老年人占绝大多数,存在昼夜分布规律,动态心电图可有效地诊断出阵发性心房颤动。  相似文献   

8.
心房颤动 (AF)为常见的心律失常。阵发性AF为持续性AF的前驱表现 ,可持续数分钟至数周。此类房颤对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的病死率无影响 ,但可增加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及瓣膜病患者的病死率。急性心血管病事件的发生存在 2 4h节律变化已被确认 ,但对阵发性房颤是否存在节律性变化尚很少报道。如果能发现阵发性AF的发生规律 ,对其药物预防和复律治疗将起到一定的作用。本文将孤立性阵发性AF住院患者 40例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  1996年 4月— 1999年 8月共收治有 2 4h动态心电图记录和心电监护的孤立性阵发性AF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测定孤立性房颤患者血浆中心钠素、C反应蛋白的浓度,探讨这两种物质与房颤发生的关系。方法:使用放射免疫学方法及双抗体夹心hsCRP ELISA法测定21例孤立性阵发性房颤患者于房颤发作时及终止后一周以及23例孤立性持续性房颤患者的周围静脉血浆心钠素、C反应蛋白浓度,并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较。结果:孤立性阵发性房颤患者房颤发作时周围静脉血浆心钠素、C反应蛋白的浓度较健康对照组增高,房颤发作时及终止后一周的周围静脉血浆C反应蛋白浓度无明显差异。孤立性持续性房颤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浓度高于孤立性阵发性房颤患者,而血浆心钠素水平则低于阵发性房颤发作时。结论:血浆C反应蛋白浓度增高,血浆心钠素的水平与心房颤动的发生和持续可能相关。  相似文献   

10.
陈喜寿 《实用医技杂志》2005,12(18):2579-2579
心房颤动是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因其病理、生理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缺乏有效的防治措施。随着病程的延长,易出现包括电收缩、解剖学以及超微结构改变等在内的心房肌病变,使房颤持续,变为永久性,增加心血管缺血事件的发生率。本资料旨在了解维拉帕米能否有效地预防阵发性房颤患者的房颤再发率,以探讨维拉帕米在阵发性房颤治疗中的作用。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1999年6月至2004年7月我科收治的阵发性房颤患者38例,其中男21例,女17例。既往均无房颤病史,住院后经心电图记录为房颤,经过治疗后房颤于发作7 d内终止。在排除禁忌证后,将上…  相似文献   

11.
石红梅 《中外医疗》2013,(30):42+44-42,44
目的探讨左房增大对阵发性房颤的影响及P波离散度变化的意义。方法根据超声心动图结果将108例患者分成左房增大及心房内径正常组。用24h动态心电图记录所有患者阵发性房颤发生情况,同时记录窦性心律时12导心电图P波离散度(PD),并探讨他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左房扩大的患者,其PD和Pmax均较心房内径正常者显著增大,阵发性房颤的发生率也明显增加。‘结论左房增大是引起心房电生理紊乱、产生房颤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心房颤动导管消融的围手术期护理与并发症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在三维电解剖标测(Three-dimensional electroanatomical mapping,CARTO)系统指导下进行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护理方法及并发症的处理.方法:对81例反复发作的阵发性房颤和17例持续性房颤行射频消融术治疗的患者进行观察和护理.术前做好心理护理,术后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加强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结果:87.65%(71/81)的阵发性房颤(随访时间16±5)和58.82%(10/17)的持续性房颤患者(随访时间13±5)维持窦性心律,二组间窦性心律的维持率有显著差异(P<0.05).窦性心律下房颤消融的手术时间显著短于房颤节律下的消融时间(188±30与243±26 min,P<0.01).本组有2例患者出现心包填塞,1例胸壁血肿,1例中重度肺静脉狭窄,1例急性胃扩张,总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1%,经护理和治疗后全部康复.结论:CARTO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行射频消融治疗房颤安全有效.规范化的护理是取得良好疗效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3.
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前后心率变异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植物神经系统异常在阵发性心房颤动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动态心电图记录 31例孤立性心房颤动患者 2 4h心电信息 ,分析其心率变异性变化。结果 :心房颤动发作前SDNN、HF明显升高 ,LF、LF/HF明显降低 ,SDNN与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频率呈正相关 (r =0 .4 35 ,P <0 .0 1) ,LF/HF与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呈负相关 (r=- 0 .4 5 1,P <0 .0 1;r=- 0 .4 6 8,P <0 .0 1)。结论 :阵发性心房颤动发作前交感 -迷走神经平衡向着迷走神经张力增高 ,交感神经张力消退的方向偏移 ,使心房颤动易于发作和持续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比较口服胺碘酮、普罗帕酮用于阵发性心房颤动复律后维持窦性心律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患者85例,分为两组,两组患者复律后,甲组口服胺碘酮,乙组口服普罗帕酮,并随机观察。结果:两组均有复发,均有因副作用停药患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胺碘酮与普岁帕酮在维持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窦性心律方面均有作用,但都有副作用发生,在维持窦性心律的作用上,胺碘酮优于普罗帕酮,副作用发生使治疗停止的危险性方面,胺碘酮占的比例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卡托普利联合胺碘酮治疗老年高血压伴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疗效.方法:将70例老年高血压伴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组和联合用药组(卡托普利联合胺碘酮),治疗12个月,计算两组治疗后第3、6、9、12个月的窦性心律维持率和治疗前及治疗后第6、12个月的左心房内径.结果:研究期结束后各组内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比较具有显著性,但两组间治疗后血压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9、12个月,联合用药组的窦性心律维持率显著高于胺碘酮组.两组间左心房内径在治疗后12个月时胺碘酮组显著高于联合用药组.结论:卡托普利联合胺碘酮治疗老年高血压伴阵发性房颤,可抑制左房扩大,并有效预防房颤复发.  相似文献   

16.
鲁其良 《四川医学》2010,31(7):961-962
目的探讨胺碘酮联合阿托伐他汀对阵发性房颤患者CRP和房颤复发率的影响。方法 46例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给予胺碘酮+阿托伐他汀治疗)和对照组(给予胺碘酮治疗),每组各23例,随访1年。观察两组治疗前后CRP、左房内径和窦性心律维持率的变化。结果两组CRP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0.05),组间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房内径在治疗前后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随访1年时,研究组窦性心律维持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阵发性房颤的发生与复发可能与炎症有关,胺碘酮联合阿托伐他汀可以有效降低CRP和房颤复发率。  相似文献   

17.
中西医结合治疗阵发性快速心房纤颤2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阵发性快速心房纤颤的临床疗效。方法:静脉注射盐酸普罗帕酮注射液,复律6小时后改为内服盐酸普罗帕酮片,配合内服中药汤剂参芪复律汤。结果:20例阵发性快速心房纤颤中,痊愈15例,显效3例,好转1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95%。结论: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阵发性快速心房纤颤,能尽早复律并巩固维持,预防其复发。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P波离散度(Pdisp)预测高血压病患者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住院患者80例,分为A、B组,A组为有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高血压病患者,B组为无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高血压病患者;12导联用同步自动分析心电图,记录窦性心律时12导联同步心电图。P波起点与等电位线交点为P波测量终点,每个导联测量5个图形清晰的P波,取平均值为该导联P波持续时间,其中最大P波时限(Pmax)与最小P波时限(Pmin)之差即为P波容散度(Pdisp)。结果并发有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高血压病患者组的Pmax、Pdisp均显著大于无阵发性心房颤动的高血压病患者组,P值均<0.01。结论体表心电图Pdisp可作为高血压病患者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9.
程仁力  黄涛  张澍  黄利军  孙彤  谢后田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1,36(12):1357-1358,1361
目的:观察心房颤动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探讨炎症与心房颤动的关系。方法:将84例心房颤动患者分为持续性心房颤动组(> 30 d)43例和阵发性心房颤动组(< 48 h)41例,并选择40例水平窦性心律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测定hs-CRP。结果:持续性心房颤动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高于阵发性心房颤动组和对照组(P<0.01),阵发性心房颤动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心房颤动与炎症有关,炎症参与了心房颤动的发生和持续。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者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阻断剂(angiotensinⅡtype 1 receptorblockade,ARB)联合醛固酮受体阻断剂(aldosterone receptor antagonist,ARA)治疗前后心房内及房室结的电生理特性的差异,通过调搏刺激研究治疗前后心房颤动的诱发率.[方法]联合ARB、ARA治疗98例阵发性心房颤动连续病例6个月,用食道-心房调搏技术对其治疗前后进行程序刺激并测定心传导系统的电生理差异.[结果]窦律及基础起搏情况下治疗前后的房内传导及房室传导无统计学差别;早搏刺激下治疗前以心房有效不应期缩短、相对不应期延长、及房间传导时间延长为主要特点,与治疗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提示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阻断剂(ARB)联合醛固酮受体阻断剂(ARA)治疗后,心房有效不应期延长(P<0.05)、相对不应期缩短(P<0.05)及房间传导时间缩短(P<0.05).同一组病例治疗后心房颤动的诱发率由原来的90%降至63%(P<0.05).[结论]心房有效不应期缩短、相对不应期延长、及房间传导时间延长为本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治疗前的主要异常,联合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阻断剂(ARB)、醛固酮受体阻断剂(ARA)治疗后,可能通过改善心脏电重构而纠正心房颤动患者的这些电生理异常,从而减少心房颤动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