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桂玲 《山东医药》2008,48(28):18-18
骨盆部原发恶性肿瘤的传统治疗采取包括患侧下肢在内的半骨盆截除术,手术范围广泛,患者失去整个下肢,机体及精神上均遭受严重创伤.近年来,我科对较局限和低度恶性肿瘤采取患侧骨盆切除术,股骨头旷置,保留患侧下肢,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臀肌瘫痪主要是臀大肌和臀中肌功能障碍引起伸髋和外展髋关节受限,从而出现髋关节后方和外侧不稳定现象。此类患者往往以挺腹举臂、步态蹒跚为主诉就诊。施行Ober氏法骶棘肌—髂胫束翻转缝合可重建臀大肌功能,施行Legg氏法或Thomas—Thomp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胫后静脉置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37例急性DVT患者,在超声引导下经患肢胫后静脉穿刺,置入溶栓导管至髂、股、腘静脉血栓进行溶栓治疗,并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 溶栓治疗后,患者患、健侧大腿及小腿周径差均明显小于溶栓前(P均<0.01);患肢大腿消肿率为(89.74±7.16)%,小腿消肿率为(86.74±7.57)%.溶栓后静脉通畅评分明显高于溶栓前(P<0.01),溶栓后静脉平均通畅率为(75.34±7.36)%.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对33例患者随访5~12个月,均无血栓再发.结论 胫后静脉置管溶栓是治疗急性DVT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婴幼儿股骨干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 以X线平片为参照,用细克氏针在患侧胫骨远端作骨牵引单侧垂直悬吊治疗婴幼儿股骨干骨折15例。牵引3~4周,经X线片证实骨折处有骨痂后,去除牵引,使用夹板或髋人字石膏保护。结果 随访1年,15例患儿均达骨性愈合,愈合时间为4~8周,无皮肤过敏和水泡发生,无下肢血运受限,无终止治疗者。下肢不等长6例(在1.5cm之内),无内外成角者;3例有5。左右的旋转,但是髋膝关节活动度正常,无跛行。结论 单侧胫骨远端骨牵引、垂直悬吊治疗婴幼儿股骨干骨折,简单有效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5.
儿童臀肌挛缩症26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臀肌挛缩症是一种医源性疾病,多因长期反复臀部肌肉注射药物所致。近年来,我们收治26例,均经手术矫正,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年龄4~11岁,平均6岁;均有臀部反复注药史,药物多为青霉素及退热剂。单侧2例,双侧24例。临床主要表现为步态异常,行走、下蹲困难或有臀部弹响,臀部外上方凹陷,可触及条索状物,髋内收、内旋时尤为明显。双侧者走路呈外八字,绕圈式摇状步态,下蹲时呈外展、外旋或蛙式位。X线示髋关节正常。手术方法:在全麻下患儿取侧卧位,术侧在上。切口取挛缩中部,向外下斜至股骨大转子,切开皮肤后分离皮…  相似文献   

6.
隋圣敏  郑宇  赵大兵  曲强 《山东医药》2009,49(30):83-84
目的探讨骨盆外固定架联合有限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效果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行骨盆外固定架联合有限内固定治疗28例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8例中,27例获得随访。2例有骶髂关节部疼痛,1例足下垂畸形,其余25例获得骨性愈合,恢复行走功能,无下肢短缩。结论用骨盆外固定架联合有限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可提供骨盆生物力学双重固定效应,有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7.
李旭  李岩  范广宇  梁庆威 《山东医药》2012,52(23):22-24
目的总结Salter改良法骨盆截骨术治疗先天性髋脱位疗效,从而提高先天性髋脱位的治疗水平。方法采用Salter改良法骨盆截骨术治疗单侧先天性髋脱位40例,门诊复查,拍摄并收集髋关节正位像,比较术前及末次随访时颈干角、前倾角、髋臼指数和CE角变化。结果 40例患者均获得10年±13个月的随访。与非手术侧比较,颈干角、前倾角、髋臼指数以及CE角无显著差异。结论 Salter改良法骨盆截骨术治疗婴幼儿先天性髋脱位远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膝关节屈曲挛缩畸形为脊髓灰质炎和脑瘫后遗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下肢负重功能。自2000年以来,我们用三连杆撑拉治疗膝关节屈曲挛缩畸形36例,经1~3a随访,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管腔内治疗老年主-髂动脉闭塞(TASC)ⅡC、D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OD)完全闭塞病变的可行性及近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腔内治疗的27条患肢(21例患者)老年下肢TASCⅡC、D型LEAOD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成功率为88.9%(24/27),其中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3条,PTA联合支架植入术(PTAS)治疗21条,共置入支架57枚。手术成功病例平均随访8.75个月(618个月),术后3个月足背动脉踝肱指数(ABI)由术前的0.39±0.14上升至0.8±0.19(P<0.01);胫后动脉ABI由术前的0.45±0.12上升至0.90±0.10(P<0.01)。术后6个月动脉通畅率83.3%(20/24),保肢率95.8%(23/24)。结论对于老年TASCⅡC、D型LEAOD完全闭塞病变,血管腔内治疗安全有效,创伤小,近期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高分子合成材料重建血管的远期通畅率,尤其作为静脉移植物仍不尽人意。螺旋合成管在治疗上腔静脉非恶性阻塞性病变虽获得了良好效果,但螺旋管的缝制耗时,技术要求精细,有的血管本身质量欠佳,亦影响了临床应用。故生物血管中自体大隐静脉替代中小动脉仍最有临床应用价值。股浅-腘静脉作为大中血管移植物,管腔口径匹配,长度充分,利用率高。 一、股静脉的应用解剖 股静脉为腘静脉的向上延续,分上下二段,上段即股总、髂外和髂总静脉,侧支循环有同侧和对侧两组。同侧组由髂内静脉及其分支如闭孔肌静脉和臀静脉,腰升静脉,髂外和髂总动脉伴行静脉以及股外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主动脉夹层合并下肢动脉严重缺血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收入2013年10月至2015年1月沈阳军区总医院收治的急性主动脉夹层合并下肢动脉严重缺血患者8例,均为男性,年龄(43.6±8.4)岁,分析其治疗策略及疗效。结果 1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行主动脉瓣置换+人工支架象鼻手术;6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胸主动脉腔内修复术(thoracic endovascular aortic repair,TEVAR);1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于术前急性肾功能衰竭死亡。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于外科术后第4天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1例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于TEVAR后次日因急性肾衰竭死亡;余5例顺利出院。术后随访时间(11±5)个月。随访期间3例均病情平稳,血压控制良好,患侧下肢疼痛及麻木感消失,术后恢复良好,无截瘫等事件发生。1例右下肢活动仍受限,1例虽病情相对平稳,但活动后仍存在下肢疼痛症状,于术后6个月植入微创腹主动脉覆膜支架1枚,右髂总动脉至髂外动脉植入金属裸支架1枚。术后患者病情平稳,活动后下肢疼痛症状消失,术后3个月复查主动脉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主动脉夹层愈合良好,双髂动脉及下肢动脉血流通畅,肾动脉可见一小破口。结论急性主动脉夹层合并下肢动脉严重缺血患者病情危重,围术期病死率高,需加强围术期管理,TEVAR后远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3D—DCE—MRA在老年人下肢动脉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病例250例,男198例,女52例。年龄65—92岁,平均74岁。均行3D—DCE—MRA下肢动脉检查。Siemens Visionl.5TMR扫描仪。经肘静脉团注Gd—DTPA,总量30ml,分两段扫描。结果 3D—DCE—MRA均显示腹主动脉下段、髂外动脉、髂内动脉、股动脉、胴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腓动脉、显示率100%。共显示病变动脉4095条。诊断下肢慢性动脉硬化212例、硬化伴急性动脉闭塞6例,慢性动脉硬化闭塞症(ASO)32例、与临床诊断符合率98%。4例急诊手术,手术结果与MRA完全吻合。其余病例经内科治疗,症状缓解。结论 3D—DCE—MRA在下肢动脉应用尚属新的检查方法,敏感、准确、易行、重复性好,在老龄化社会的今天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悬吊疗法Neurac技术结合振动器治疗脑卒中后膝过伸的应用研究。方法 采集2022年1月至2023年3月在大连理工大学附属大连市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接受治疗的脑卒中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Neurac技术结合振动器进行训练。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后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下肢运动功能(FMA)评分、下肢关键肌积分肌电值(iEMG)、膝关节本体感觉。结果 观察组患者干预后BBS评分、FMA评分、下肢关键肌积分肌电值(iEMG)、膝关节本体感觉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悬吊疗法Neurac技术结合振动器在治疗脑卒中后膝过伸时,可改善患者躯干的平衡能力、下肢的运动功能和膝关节的本体感觉,增强患者对肢体肌肉控制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摘要] 目的 观察胫前静脉入路导管接触性溶栓(CD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拟行胫前静脉入路CDT治疗急性下肢DVT患者43例(发病在1周以内)。比较患者治疗前后健患侧下肢周径差。观察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 经胫前静脉入路置管成功39例(90.70%)。患者术后穿刺部位无出血并发症发生,轻度疼痛5例,麻木不适3例。32例术后随访时间3~12个月,随访期间症状消失,无血栓复发及肺栓塞发生。治疗后,患者健患侧下肢周径差显著减小(P<0.05);静脉通畅评分为(3.29±0.91)分,较治疗前的(8.47±1.09)分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475,P=0.000);平均静脉通畅率为(57.24±11.57)%;瓣膜保存率达84.38%(27/32)。结论 胫前静脉入路CDT治疗急性下肢DVT临床疗效好,手术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3D-CEMRA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contrast enhancement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3D-CEMRA)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中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对23例临床疑下肢ASO的患者行3D-CEMRA,扫描应用cage-bolus与三段动态扫描相结合。结果 23例患者腹主动脉、髂总动脉、髂内外动脉、股胭动脉、胫前后及腓动脉的动脉硬化闭塞的部位、范围、管壁及侧支循环建立情况均得到了清晰的显示。结论 3D-CEMRA对下肢ASO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可作为血管介入治疗和手术前病人筛选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以电针拮抗肌运动点为核心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足下垂病人下肢功能和步态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将90例脑卒中后足下垂病人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5例。治疗组给予以电针拮抗肌运动点为核心的康复治疗;对照组给予治疗组相同的康复训练,并接受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步态相关参数、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下肢功能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比较两组主动肌(胫前肌)、拮抗肌(腓肠肌)最大积分肌电值(iMEG),计算踝背屈状态下的肢体协同收缩率(CR)。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侧摆动相缩短,患侧支撑相延长,患侧着地仰角、离地仰角增大,患侧着地内翻角减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组各项指标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两组FMA、BBS评分较治疗前升高,且治疗组FMA、BB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胫前肌iMEG增加,腓肠肌iMEG和踝背屈状态CR降低,且治疗组胫前肌iMEG高于对照组,腓肠肌iMEG和踝背屈状态CR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以电针拮抗肌运动点为核心的康复治疗可有效缓解脑卒中后足下垂病人肌肉痉挛,改善下肢功能和步态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下肢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治疗手段及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髂动脉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结合股-腘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治疗下肢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18例(20条患肢)。结果手术均获得成功,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患侧下肢末梢泛红试验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平均随访15个月(1-26个月),与术前相比患者症状明显改善,跛行距离加大(〉1000m)。结论髂动脉腔内介入血管成形术结合股-腘动脉转流术是治疗多节段多平面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有效方法,手术创伤小、操作方便,尤其适合高危重症患者。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CE-MRA)及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检查在下肢血管病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例CDFI诊断为下肢血管病变的患者进行下肢血管3DCE-MRA扫描,范围包括肾平面以下腹主动脉、双侧髂内动脉、髂外动脉及股总动脉、股深动脉、股浅动脉、腘动脉、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腓动脉。其中19例诊断为下肢动脉硬化、斑块形成,1例诊断为外伤后下肢血管损伤。结果20例患者均成功行3DCE-MRA扫描,图像显示清晰,诊断明确。CDFI检出155段病变血管,3DCE-MRA扫描显示病变血管共205段。3DCE-MRA检出病变的阳性率高于CDFI(χ2=14.88,P0.05)。结论3DCE-MRA以其诊断病变阳性率高,无创性,无辐射,对比剂过敏反应少、肝肾毒性小,可以整体显示感兴趣区血管等优点,在下肢血管病变诊断中应用越来越广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皮腔血管成形术(PTA)联合血管内支架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5年10月武汉市第一医院收治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32例。均在DSA室的X线引导下行PTA;对于近两年内有髂动脉严重狭窄的患者,行PTA后置入血管内支架。记录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PTA的即时成功率为90.6%(29/32),手术成功的29条患肢中3条踝肱指数(ABI)无明显改善,余26条由术前的(0.42±0.11)恢复至(0.82±0.12)。随访3~45个月,1例患者的胫后动脉在术后第9个月发生再次闭塞,2例患者的腘动脉在术后第12个月发生再次闭塞,手术通畅率为88.5%(23/26)。结论 PTA联合血管内支架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疗效确切,可有效提高患者病变血管通畅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并髋关节强直的技术要点及临床疗效。方法2011-03~2014-03对确诊为强直性脊柱炎并髋关节强直的患者17例(32髋)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平均随访25.4(13~35)个月,对比手术前、后及末次随访时关节疼痛、关节屈曲畸形矫正度、关节总活动度及Harris评分改善情况。结果术前14例患者(27髋)髋关节呈屈曲挛缩畸形平均(35.42±3.15)°,术后平均(4.63±2.12)°,术后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术前关节总活动度(屈曲+后伸+内收+外展+内旋+外旋)平均(5.81±3.32)°,术后平均(152.47±3.76)°,术后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术前Harris评分平均(27.73±6.41)分,术后平均(82.31±6.58)分,术后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术前患者重度疼痛3例,中度疼痛6例,轻度疼痛8例,术后轻度疼痛7例,无中重度疼痛;无坐骨神经损伤、骨折、感染并发症出现,术后1例患者出现髋关节前脱位,给予手法复位、皮肤牵引后未再脱位。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并髋关节强直能迅速解除患者疼痛,改善关节功能,恢复生活自理能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